“似是而非”礼赞

2016-11-11 19:11
中国国家旅游 2016年11期
关键词:兰姆藏品事物

英国散文家查尔斯·兰姆平生最爱读书,但他又曾在一篇名文中控诉,天下竟有许多外表酷似书籍的东西,内容却毫无“书味”、不堪卒读。比方说,您拿起一册装帧精美、神气活现的大部头,满心希望这是一部妙趣横生的戏剧集,可是翻开一看,却发现是通篇枯燥无味的“人口学理论”。兰姆用拉丁文给这些成本装订的枯燥印刷品起了个名字:“biblia a-biblia”,字面意义就是“似书非书”。它们徒具书籍的外观而并无其实质。大家都爱看包含真趣味的真典籍,厌恶披着精美外衣、不讲人话的“非书之书”,这与人类崇尚真实、厌恶虚假的天性无疑是一致的。

兰姆的文章发表于19世纪初;近两百年后的今天,在我们日常世界中这类“似是而非”的事物恐怕较当年有增无减:无论是不会唱歌的歌星、不具疗效的伪劣药品,还是网络上轻易传播的虚假消息,都是我们必欲揭穿而后快的对象。可以说在现代社会中,能够迅速识破“似是而非者”的伪装而不受其害,已经成了一项人人都要学会的基本生存技能。

不过有趣的是,似是而非的事物也未必全不可取;至少在旅游行业,各类模拟仿真的环境能让我们方便地增长见闻,直观体验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面貌。各地兴建的“世界之窗”“世界公园”之受游人追捧,大概正缘于“似是而非者”的这一特别功效。这个意义上的“拟真”是假药、伪书的远亲,但少了欺世盗名的坏心眼,多了娱人自娱的热心肠。从根本上讲,拟真与旅游活动有天然的亲和性,它在日常时空之上叠加了一重全新的境界,从而大大拓展了人们的想象力和感受力:当我们加入古装游街的狂欢节队伍,或是戴上虚拟现实眼镜游历从未涉足的景区,我们的世界一下子变得丰富多元、流动不拘了:真实与幻象、有效与无用之间的界限被神奇地取消,我们既是原本的自己,同时又成了一个闻所未闻的新人。

当然,游客未必非要前往时髦景点,才能感受这类颇有益处的“似是而非现象”。换个角度考虑,我们就会发现,即便是在最传统的博物馆中,藏品的“似是而非”特征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集邮博物馆中的邮票不再用于通信;古籍善本博物馆中的图书也不再被人逐字阅读;刑具博物馆中那些吓人的酷刑装置当然更不会付诸实用。如此说来,博物馆堪称人们膜拜“似是而非之物”的圣殿。

本期杂志的专题报道《博物馆的小众信仰》描述的就是这样一个世界—各类藏品,无论其起源非同寻常还是低微凡庸,一旦进入博物馆,都将从原本的熟悉语境中抽离出来;它们貌似保持了此前的形态,但又完全中止了最初的功用,罩上了一层难以言传的奇异气韵。一盏古灯、一个旧火车头、一款绳结,这些“似是而非”的事物既似仍属现世,又像来自彼岸;我们对世界的固有想象,正是在这里经受着惊人的瓦解、推进和转变。

猜你喜欢
兰姆藏品事物
抱朴斋藏品
李杰森藏品
谭礼藏品
美好的事物
扫帚也有梦想
莎译史之兰姆体系:从“莎士比亚”的译名说起
罗妍妍藏品欣赏
11月微寒,来一口热奶油兰姆酒棕吧
奇妙事物用心看
兰姆凹陷稳频工作点自动识别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