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早培养孩子独立性是好事吗?
《小鬼当家》系列电影相信很多人都观看过,在欢声笑语中感慨小主人公的聪明伶俐的同时,也不得不对外国小孩子的独立感到惊讶,毕竟在中国谁敢将小孩子一个人放在家里?如果真这么做了,存在危险且不说,还会被认为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可是那么小就用极端的方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真的好吗?
近些年来,中国的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的家庭教育,传统的教育方式得到继承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倾向于外国的教育模式,比如说尽量在最早的时间段让孩子独立,独自穿衣,独自上学,这样的孩子能自己做很多事,但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吗?
★案例一:一天傍晚7点多,在重庆的一路公交车上,一个6岁的孩子带着一个4岁的孩子上了车,周围并没有大人陪同。公交车工作人员没敢大意,把孩子安置到了调度室。孩子十分淡定,清楚地告诉工作人员,这已经是自己第四次带着弟弟坐公交了,父母都知道。孩子父亲随后赶来,证实了孩子的说法,并称自己是为了“锻炼孩子的独立能力”。
★案例二:蕊蕊今年10岁,几乎从一出生开始,蕊蕊妈妈就用各种方法训练女儿的独立性。蕊蕊在婴儿期就是独自睡一张床,一个房间;从小时候饿了要喝奶,到长大了想买个娃娃,都要实行“延迟满足”,没有痛痛快快地给予过;小学一、二年级,蕊蕊就要过马路去小超市给家里“打酱油”,自己上下学(需要换乘公交车);一放寒暑假,蕊蕊要参加各种训练营,或是单独送回农村老家,几乎一天都不在家待着……渐渐地,随着年龄的增长,蕊蕊在家也越来越待不住。一放假就想出去,和父母交流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少。过早的独立,让蕊蕊显得很不一样。相比同龄人,她的自理能力非常强,也更成熟,但和同班女生没有共同语言和兴趣,玩不到一块儿,没几个朋友。
★案例三:阳阳是个过早独立的女孩,小时候,阳阳想跟妈妈在一个床上睡,但是妈妈不同意,妈妈甚至无视阳阳的哭泣,哭到半夜都不行。渐渐地,阳阳不哭了,变得越来越“强大”。从上幼儿园开始,阳阳就表现出极强的控制欲,“你一定要跟我玩,不许跟别人玩”。如果不跟她玩,就可能发生打架事件。放学时,其他小朋友都牵着爸爸妈妈的手回家,只有她背着一个超过她身形的大书包,独自走在回家的路上,斜阳下的身影显得格外高大。
以上例子可以看出,过早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存在着种种的问题,对孩子的今后发展也产生了不利影响。那么,过早地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针对以上案例,著名青少年教育专家尹建莉说,“过早独立的孩子往往早早丧失了童真。也许家庭经济环境不错,但家长人为制造了复杂的生存环境,迫使孩子早早成熟。就像在丛林中独立生活的小动物,需要时时保护好自己,会缺乏安全感,敏感多疑。”她认为,“这些家长表面上没有溺爱孩子,但其实和溺爱的家长一样,是披着爱的外衣的占有和控制,是成人按照自己的意志去管理孩子。”
“这样的家长太急于把孩子训练成社会人,潜意识中是在推卸自己的责任,要把孩子推向社会。”尹建莉说,“古今中外在教育问题上,总是有太多反自然反天性的事。成人无视儿童的自然需求,不断把某种基于社会需求的设计强加到孩子头上,在孩子幼年时期就急于去发展他的社会属性,这是拔苗助长。过早训练孩子独立性,最多只是让他看上去获得了小小的生活能力和生存技巧。而家长的短见之一是喜欢根据外部的、可见的、可量化的东西来衡量自己的行为,而忽略孩子内心的感受。觉得孩子今天不高兴了,明天就会好。但其实坏情绪就像慢性中毒,会在孩子体内积淀,成为一种病灶。”
最后,尹建莉强调,人的基因里潜藏着要独立的愿望,这是人的天性,不用担心孩子不愿意独立;相反,不能独立的孩子往往是由于早期错误的教育。
在北大燕园博思心理咨询中心心理专家卢悦看来,过早培养孩子独立性并没有那么好,就算孩子能自己处理部分事情,但是由于他们没有过多的生活经验,会造成负面影响:长大耻于“求人”。卢悦认为,有些父母认为孩子的“依赖”是一种危险,如果孩子寻求父母的帮助,父母会担心孩子以后将形成长期依赖而无法控制。这种灾难性的想象会让父母倾向于在孩子对父母的依恋期没有完全完成的时候,强行与孩子分化。于是,一个过早“独立”的孩子从小就被灌输这样一种核心观念:获得别人帮助是一种耻辱。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就很难开口向外寻求帮助。
同时,因为害怕有所亏欠而不愿意求人的人,他们的人生往往是以内疚作为主要情结的,这同样可以追溯到原生家庭中。“这样的人,在家庭中,会承担很多父母所期待的家庭责任,他们从小就要过早成人化,这种成人化表现为,他们从小就是父母情绪的发泄口,从小听父母抱怨对孩子的付出,这样的孩子,往往会否认自己的需要,而将别人的需要放在第一位。”卢悦说,“这样具有强烈亏欠感的人,往往也害怕被亏欠,他们在付出和得到上斤斤计较,在意别人的付出,同时也在意自己的付出。这是内心能量、安全感不足的表现,过度在意亏欠的背后其实是害怕情感的热度,害怕和人发生更深入的情感联系。”
其实,在孩子需要依赖父母的时候,给予足够的爱与呵护,当他的内心有了足够的安全感、自信心,独立就是一件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情了。万事万物的运作都有规律在支配着,人的成长也是一样。顺应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得到正确的结果,否则就可能适得其反。
编者根据孩子的生长特点和学习的几个阶段的特性,给各位家长一些建议。
◆学前阶段:主要培养小孩儿的基础生活技能,比如独立行走、吃饭、刷牙、整理东西等,这些就不赘述了。
◆小学阶段:三年级之前,家长更应该关注的是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习惯问题,这个时候的学习成绩则显得相对次要;从三、四年级开始,也就是孩子8岁左右的时候,家长就要逐渐减少孩子对自己的依赖性了,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能够让孩子自己决定的事情,就让他自己决定,他们能够自己做的事情,家长就不要去代劳。而且孩子的学习能力很强,他们自己就会在生活中慢慢强化独立能力,一直到六年级,孩子独立行为处事的能力就基本掌握了,也拥有了一定的价值观。
◆初中阶段:进入初中,老师们会刻意减少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这个时候是孩子巩固和提高独立性的黄金阶段,他们会认为自己是半个成年人,会自觉地想去独立,家长这个时候要做到适度放手,不能还把他们当小孩子一样看待而怀着一颗操不完的心。还是那句老话,尝试着站在孩子的角度想问题,想办法在同等的地位交流,你才能走进孩子的小大人世界。强制约束孩子按照家长的意愿行为处事,只会影响孩子独立,让他们不能果断,不敢做自己想做的决定,甚至是更叛逆。
◆高中阶段:进入高中阶段,建议家长就无须关注所谓的独立了,几乎看不到还不能独立的孩子了,而且家长们试想自己高中的时候父母还对自己管这管那是不是很烦呢?所以,到了高中学业繁重,让孩子自己把控,家长做到适度关怀就可以了。
让孩子独立的前提是先帮助孩子建立生活与学习技能,必须确定他们自己能做好了,父母才能真正放手,不然反而会适得其反,而孩子在早期并没有这样的条件与基础。不要误解了独立性,孩子独立是好,但是不需要那么早,在孩子还需要你的时候,你该做的就是花更多的时间去陪伴,而不是推开孩子。
(本刊综合搜狐网、腾讯网、《教育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