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宋欣园 李玉婷
“课后”三点半,孩子们去哪儿?
文/本刊记者 宋欣园 李玉婷
“下午三点半,我和伙伴们要去练舞蹈、我去参加合唱团、我去练武术、我去科学活动小组做手工……”在北京市诸多中小学校园里,下午三点半后,学校从学习的课堂变成提升素质的乐园,从书本的世界变成全面发展的海洋。放学后的专属时光,当孩子们从被动学习变成主动获得,当教育不再只是追求分数而是真正在乎如何让孩子全面发展时,孩子的潜能便得以激发,教育也就真正达到了育人的目的。
下午三点半就放学,不失为一种“解放”孩子的好策略,但却让不少下午五六点钟才能正常下班的家长犯了难。孩子们放学后去哪儿,似乎成为一个必须直面的问题。
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为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需求,全面提升北京市中小学生综合素质,2014年1月,北京市教委决定在全市义务教育阶段推行中小学生课外活动计划。该“计划”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形式,在星期一至星期五15∶30—17∶00的课外时间开展体育、艺术、科技等方面的社团活动(“330工程”),每周不少于3天,每天不低于1小时。这项政策对家长来说,无需叠加支出经费,便能满足孩子全面发展和个性化需求,使他们享受安全、快乐的课余时光。吸引了北京市1357所学校的100万学生参与,以政府为主导力量的中小学生课外活动计划,是如何推进的?
2014年5月,北京市教科院基教中心体育艺术科技课外活动教研室成立,教研室通过对北京市16个区县的调研,41位校长及各区县教育主管部门负责人为期两年的走访,对课外活动实施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虽然各学校都在政策的指导下开展活动,但各学校的实际情况却大有不同:受升学率的影响,中学开展课外活动的活跃度远不及小学。受活动场地影响,远郊地区学校的课外活动自由度明显优于市区,但北京市区的学校比远郊地区的学校占有更丰富的优质教学资源,因此,活动质量又胜于地处远郊的学校。2015年1月,基于两年的调研积淀,课外活动教研室找到了分层次、分类推进课外活动的新思路。
2016年4月,由北京市教科院基教研中心、东城区教育委员会主办的北京市中小学生课外活动名人大讲堂在府学胡同小学正式开讲。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叶星生先生走进课外活动名人大讲堂,为孩子们带来第一课。叶星生先生以丰富的画作及从事西藏艺术创作、研究、收藏的经历与同学们分享了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的真实故事,鼓励他们做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小使者。
“我很喜欢音乐选修课,更喜欢首都师范大学的音乐老师。北京舞蹈学院的老师教我们舞蹈课,我学会了好多新舞蹈……”孩子们向记者表达着对课外活动老师的喜爱。课外活动的辅导教师是符合学校开展活动需求的高等学校、具有资质的民办教育机构的教师;体育俱乐部、少年宫、科技馆等校外机构的教练员及教师;具有专业特长的各类人才;符合条件的志愿者等。持有教师资格证是成为教师的基础条件,作为课外培训活动的外聘人员是来自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或者爱好者,他们本身并不具备教师的基本条件,为此教委成立大数据信息统计中心,建立资源库,开展课外大讲堂,把社会上的优秀人才聚集起来。学生根据自己兴趣自主选择课外活动项目,不同年级的学生因共同的兴趣爱好聚集到一起,各位老师通过刷卡进入执教系统,执教的同时也为统计提供了数据。这一方法目前已在北京多个区县实施,得到了社会、学校、家长和学生的广泛认可。
“330工程”作为北京市西城区义务教育重点领域综合改革的一部分,于2014年开始实施“城市学校少年宫”计划(城宫计划),将校外教育资源引入校内,让学生们不出校门便能免费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通过两年多的实践探索,“城宫计划”共为学生开设101门艺术、科技、体育和传统类课程;组建了3700余个学生兴趣小组与学生社团。今年,全区59所小学全部成为“城宫计划学校”,每个学生都能就近参加少年宫式活动。活动培养了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切实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体现了校校精彩、人人成功的教育理念。西城区教育委员会主任丁大伟表示:西城区学校课外活动丰富多彩,下午三点半学生们去哪儿的难题得到了初步解决。从2014年开始,西城区进行了义务教育阶段重点领域综合改革,以“城宫计划”的形式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面开展课外活动。“城宫计划”作为重要组成部分,两年来实践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搭建了融通课内外教育的新平台,架设了学科教学与动手实践相结合的新空间,开创了学校、学生、老师共同发展的新天地。丁大伟表示:“城宫计划”如何在小学持续发展,在中学深度推进,如何打造成促进学生全面成长的品牌工程依旧任重道远,还需要全社会的支持。
中小学课外活动计划不应该是一个改革的口号停在那里,应当成为推动学校变革与发展的重要力量,使每一所学校的活动更丰富、更具魅力,使每一个孩子更健康、更智慧。2016“城宫计划”推进暨学生课外活动展示大会上,北京四中常务副校长常菁表示:今天的少年要面向未来,具备面向21世纪的技能。“城宫计划”为本已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添砖加瓦。初中阶段是孩子们身心发展、知识拓展、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借助“城宫计划”的平台,希望在学科之外为孩子们搭配出科学合理、营养美味的课外活动“自助餐”,让孩子们积趣益智、打开眼界、增强体魄、浸润心灵。
在北京四中的80余门校本选修课中,有相当一部分课程由校外优秀讲师主讲,或由校外优质教育资源提供支持的,为孩子们的成长找资源、搭平台、谋发展,使得老师们在创新的课程中迅速成长,使得师生在共同走过的日子中有更多的欢声笑语,使得孩子们心目中的学校更加美好和快乐。
学生是“城宫活动”的主人。白纸坊小学校长王宏介绍:学校70%的教师承担起课外活动的辅导和服务工作,充分挖掘校内资源与争取校外社会力量的支持有机整合,激励每一个孩子实现品德与能力促进共生的目标。孩子们在老师的启发指导下,思考、探究、互助共进,一步步成为自主学习的探索者、实践体验的参与者、个性特长的展示者、团队建设的贡献者。
小何同学拥有一颗爱钻研、爱思考的小脑袋。但在加入科技兴趣小组之前,他曾因为不适应学校生活一度不爱上学,质疑是创造的第一步,三点半之后的科技兴趣小组引领他主动攻克难题,不为自己留下任何疑问,在心中埋下一颗敢于思考、勇于创造的种子,带领他走入更奇妙的世界。
作为小白鹤舞蹈团的一员,小吴同学在加入舞蹈团以前,身体素质差,经常生病,一个动作常常需要练习好多遍,她知道想要做得好就没有捷径,小伙伴们训练完毕后她常常自己留在排练厅偷偷练习,柔弱的外表下藏着一颗坚强的心,这是舞蹈赋予她的能量。练习舞蹈后,她没有了公主病而是变得更坚强、更勇敢,训练的过程从不喊累,她把对舞蹈的热爱变成生活的一部分。“我从小就喜欢跳舞,一年级时加入了舞蹈团,和小伙伴们一起学习,每个假期都和同学们一起参加集训。集训的十天里,我们离开父母,每天自己洗澡、洗衣服,学会了许多本领。”小女孩自信地说。“三点半以后,孩子们在学校参与课外活动,我作为家长特别放心,他们在其中健康、快乐成长,我们还会一如既往地支持‘城宫计划’”。参与课外活动的学生家长对记者说。
一次不经意的尝试让小朱同学走进足球场,在一次巴西世界杯选拔中脱颖而出成为唯一一位入选的小球童,走向世界杯赛场,开展了其独一无二的成长历程。记者采访到一位参与课外活动计划的足球老师:“三点半放学后,我们开设了很多的兴趣班,将选择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快乐成长。”
“2016年中小学课外活动的目标是‘扎下中国根,争做世界人’”,北京市教科院基教中心体育艺术科技课外活动教研室主任孙伟说,“开展体育活动,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活动技能,更重要的是加强对孩子的意志培养,培养孩子的团队意识、尊重对手的意识,这才是课外活动的文化德育。”中小学课外活动计划的背后关乎的是所有中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每所学校通过积极地投入与付出,丰富了校园生活,减轻了学生的课外负担,为孩子们铺垫了更为广阔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