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学的视角审视普赛尔歌剧《狄多与埃涅阿斯》

2016-11-11 07:27余双慧
乐府新声 2016年3期
关键词:宣叙调魔女大调

余双慧

从美学的视角审视普赛尔歌剧《狄多与埃涅阿斯》

余双慧[1]

文中以巴洛克时期英国最伟大的作曲家普赛尔的歌剧《狄多与埃涅阿斯》为研究对象,在对各幕各场的调性布局与音乐形式进行整体分析的基础上,以戏剧情节的发展为依托,从美学的视角审视调性安排与戏剧情节的关系,音乐形式与戏剧结构的关系。从中领会独特、巧妙的调性安排与戏剧情节的吻合之美,音乐形式的对称与戏剧结构的契合之美。

普赛尔/《狄多与埃涅阿斯》/美学/调性布局/戏剧情节/音乐形式/戏剧结构

本文系2016年度荆楚理工学院科研基金项目“美学视域中的普赛尔歌剧《狄多与埃涅阿斯》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YY201603。

在西方早期音乐史上,能留下一部至今仍在上演的歌剧作品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啊!然而,英国作曲家亨利·普赛尔(Henry Purcell,1659~1695)却为我们留下了那个时代最杰出的歌剧《狄多与埃涅阿斯》(Dido and Aeneas)。由此确立了他在西方音乐史上了不起的历史地位。尽管这是一部微型歌剧,只需花约一小时便可演出完,主要角色也只有三个,戏剧情节也不复杂,但它却以其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盛演不衰,成为歌剧史上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鉴于此,笔者试图把它置于“美学”视域中进行关照,分析其所具有的审美特征。

一、独特、巧妙的调性安排与戏剧情节的吻合之美

普赛尔歌剧《狄多与埃涅阿斯》由序曲、第一幕、第二幕和第三幕四个相对独立的部分构成。在1689年版的剧本中,每一幕又分为两个场景,第一幕在男主人公埃涅阿斯出场前分开,第二幕在魔女的洞穴场景与森林中的狩猎场景间分开,第三幕由水手、妖婆和魔女的场面与狄多、埃涅阿斯以及狄多的侍从再次出场构成。作曲家普赛尔依据戏剧情节发展的需要,在各幕各场中进行了独特、巧妙的调性安排。

第一场景(No.1-No.5)是在迦太基女王狄多的宫殿,女王因思慕漂流靠岸来到这个国家的特洛伊王子埃涅阿斯而心情烦闷。侍女贝琳达来到女王面前唱到(No.1):“驱散眉间的阴云,消除悲哀,消除烦恼”,女王狄多的咏叹调(No.2):“啊,贝琳达,我的内心负担沉重,早已失去平静”,贝琳达用宣叙调(No.3)进一步劝告,家臣们也异口同声地劝说(No.4):“两位殿下能结为伉俪,两个国家都幸运”,以及狄多与贝琳达的宣叙调(No.5),均采用了色彩暗淡、柔和的小调c小调,与主人公狄多因爱恋埃涅阿斯又难于启齿而忧愁、哀伤的心情相对应。

第二场景(No.6-No.12)的调性转为色彩明亮的C大调,情绪转为庆贺狄多与埃涅阿斯结合的喜悦之情。一开始是贝琳达与另一侍女以二重唱(No.6)来劝说、鼓励狄多,随即埃涅阿斯出场(No.7),他委婉地向狄多表达了爱意,并表明要拒绝命运的安排而留下来。然而,埃涅阿斯的唱段并不是在C大调上(C大调代表两人的结合),而是在G大调上开始并很快转向e小调来结束。这在歌剧中是第一次终止在除C以外的主音上。随后的合唱(No.8)提到埃涅阿斯的处境并保持在e小调上,之后埃涅阿斯再次请求狄多接受他的爱(No.9),这里以e小调开始并转向G大调,但狄多没有回答,于是贝琳达急忙在埃涅阿斯苦苦地追求中唱到(No.10):“高唱爱情的凯歌吧!表面腼腆心欢乐,女王的眼睛放光彩”,调性回归C大调。这一场景开始的二重唱中贝琳达鼓励狄多勇敢地向爱人表白,与最后她又鼓励埃涅阿斯要锲而不舍地追求心爱的人,都在C大调上,形成首尾呼应,代表两人的互爱。紧随着关于爱情胜利的合唱(No.11)与胜利的舞蹈(No.12)都充满了愉悦之情,也进行在明朗的C大调上。虽然G大调和e小调的出现打断了在这一场景中占主导地位的调性C大调,但整个场景的调性安排从C大调—G大调—e小调—G大调—C大调均为近关系调的过渡,既呈现出对称的美学原则,又和谐紧凑地把各个分曲衔接起来,使戏剧情节在发展中环环相扣。

第三场景(No.13-No.21)转入昏暗而令人恐怖的洞穴,出现了邪恶的妖婆和魔女。首先,在f小调上妖婆呼唤她的姐妹们(No.13):“敲打着死亡窗棂的魔女们,应着我的呼声出来吧!为了把迦太基的一切都投入火焰,出来吧!”。f小调营造出阴森恐怖的气氛。在这一呼唤声中,魔女们兴奋地唱着合唱(No.14)出场,转为F大调。然后,妖婆在f小调上宣告她毁坏狄多与埃涅阿斯幸福的阴谋(No.15),并命令到:“目标就是迦太基女王,国家昌盛正是我们所憎恶的,比太阳的西沉更快地从女王手里把名誉、生命和爱情全给我夺走”,终止于f小调的属音C上,为引出魔女们对妖婆的命令而应和的笑声合唱(No.16)做准备这一合唱就进行在f小调的属音大调C大调上,明亮的大调表达出魔女们幸灾乐祸的心情。当妖婆在F大调上讲述完她将如何实施阴谋计划(No.17)后,魔女们又笑了(No.18),重复使用F大调,是对妖婆的进一步应和。尽管这一场景中在此之前的唱段几乎都在F大调或f小调上,但还是出现了音调的中断。在魔女与妖婆宣叙调(No.17)的后半部分,女王狩猎的枪声响起,并采用D大调的音调,先现了狩猎场景的调性。编号19是两个魔女唱的一段卡农风格的二重唱,预谋要召来暴风雨扰乱女王的狩猎活动,采用了d小调,刻画出她们的阴险与冷漠。最后,以魔女们的合唱(No.20)来结束,转回F大调,与之前的d小调是平行大小调关系,有利于剧情的连贯衔接。合唱后紧随着回声舞蹈(No.21),也在F大调上。可以说,D大调—d小调打断了这一场景中占主导地位的调性,就像猎号声打断了妖婆的阴谋计划一样,说明妖婆策划阴谋诡计的行动与女王的狩猎活动(第四场景)几乎同时发生。总的看来,这一场景的调性变化是从f小调到F大调,为同主音大小调的转换。

第四场景(No.22-No.27)即女王的狩猎场景,安排了d小调—D大调的转换。开场的序奏里都奈罗(No.22),贝琳达的独唱与家臣们的合唱(No.23)赞美到:“感谢这远离人烟的山谷”以及另一侍女的咏叹调(No.24):“女神迪安娜也常到这里沐浴,还有那位可怜的阿克太翁的悲惨遭遇也发生在这森林里”,都在d小调上,预示了不祥的征兆。随后埃涅阿斯炫耀他狩猎成功的音乐(No.25)转为同主音大调D大调,表达出埃涅阿斯的自信与精神振奋。正在这时,乌云密布,狄多立刻觉察到不祥的征兆还来不及回应埃涅阿斯,顷刻间,狂风骤雨倾盆而下,慌乱中狄多催促随从们匆忙回城,贝琳达与家臣们以独唱与合唱(No.26)响应狄多的号召,音乐进行在D大调上。与此同时,假扮的精灵墨丘里自天而降,留住了埃涅阿斯,编号27是墨丘里在a小调上与埃涅阿斯的对话,a小调一方面刻画出墨丘里的虚伪与狡猾,另一方面代表埃涅阿斯的不幸遭遇。最终埃涅阿斯听信了墨丘里的谎言,接受了命运的安排,但他却犹豫不知该如何告诉狄多,害怕对狄多造成巨大的打击。这里的a小调不是这一场景中占主导地位的调性,使人联想起第二场景中埃涅阿斯出场的唱段也处于这一场景中占主导地位的调性之外。毫无疑问,这两个场景中的调性安排把埃涅阿斯视作一种分裂性的力量,暗示他最终必将离狄多而去。

第五场景(No.28-No.32)描写了水手们准备出发时那种兴致勃勃的场面与魔女们为她们阴谋得逞而欢乐非凡的心情。各分曲都在bB大调上,没有中断的音调,没有迟疑的行动,正如第一场景中各分曲都在c小调上一样。编号28中水手们唱到“赶快来!伙计们,起锚开航”;编号29是水手们欢乐的舞蹈;编号30妖婆用宣叙调述说:“看啊,旗帜在随风飘扬,提起锚,张着帆,忙忙碌碌准备出航,”与后半部分用咏叹调唱的:“我们的下一个计谋一定是让埃涅阿斯的船在海上遭遇暴风雨,让女王今晚流血,明天再把整个迦太基投入火海”;以及编号31魔女们精神抖擞地合唱与编号32魔女们兴奋的舞蹈。明亮的bB大调贯穿始终,既表明了一种率直的行动,又与这一愉悦的戏剧场景相对应。

第六场景(No.33-No.38)采用了g小调,描写了狄多的悲惨命运。首先,狄多带着贝琳达及其他侍女出场,狄多痛心地唱到(No.33):“我要对着天,对着地,诉一诉我的哀愁、我的愤怒,我惨遭打击,如今只有死路一条。”这时,埃涅阿斯过来想安慰狄多狄多却严厉地谴责到:“你无情无义违反了誓言,你就到命中注定的地方去吧!”埃涅阿斯回应到“不,不,我将留下来”,却被固执、刚强的狄多坚决地喝斥他永远离去,埃涅阿斯意识到狄多的心意已绝,不得不拖着沉重的步伐无奈地走开。在埃涅阿斯的船出港时有一个清楚的g小调上的完全终止,意味着埃涅阿斯将永远离去。随后是狄多的一段短小宣叙调(No.34):“啊!死呀!我多么想逃避你,但埃涅阿斯的船一出港,死神就会来临”,结束在g小调的半终止上,为引出家臣们的合唱(No.35)做准备,合唱终止在g小调的主音上,家臣们的惋惜之情流露无余。其后是狄多那首大型悲歌《当我被埋在地下时》(No.37),它由一段宣叙调(No.36)引入,这段宣叙调通过缓慢的级进下行七度来刻画奄奄一息的狄多,在g小调的半终止上结束,其作用不仅是叙述剧情,同时也为狄多哀歌的引出作铺垫,而哀歌在g小调上完全终止,表明狄多结束了宝贵的生命。最后在g小调上,合唱队悲伤地唱起了美丽的挽歌来哀悼逝去的狄多(No.38):“垂下翅膀的丘比特哟!请到这里来,在狄多的遗体上撒下蔷薇花,然后,亲切地悄悄守护在这里,直到永远”,并重复一次结束整部歌剧。周围逐渐暗下来,安静地结束了全剧。

由此可见,普赛尔为每个场景安排了一个调性区域来严谨和谐的组织《狄多与埃涅阿斯》这部歌剧,其顺序为:c小调、C大调、f小调—F大调、d小调—D大调、bB大调和g小调。第一场景的c小调表明狄多幽暗的内心世界——心烦意乱;第二场景的C大调代表狄多与埃涅阿斯幸福地结合;第三场景即妖婆和魔女策划阴谋的过程在F大调上结束;第四场景描写女王的狩猎活动在d小调上;第五场景的bB大调象征妖婆与魔女取得成功;第六场景的g小调表明狄多绝望到难以自拔的地步,最终走到生命的尽头。可见,每个调性都与一特定的情感、戏剧情节相联系。从第一到第六场景的调性安排经历了c小调——C大调——F大调——d小调——bB大调——g小调的转换,关系调的过渡不仅增强了戏剧情节的连续性,而且也和谐紧凑的把歌剧各分曲组织起来,体现出独特、巧妙的调性安排与戏剧情节的吻合之美。

二、音乐形式的对称与戏剧结构的契合之美

《狄多与埃涅阿斯》三幕六场的总体结构布局已体现出了平衡匀称的特点。下图是歌剧音乐形式的具体布局:

(说明:序指序曲;咏指咏叹调;宣指宣叙调;合指合唱;舞指舞蹈;B指贝琳达;D指狄多;A指埃涅阿斯;2ndWom指第二个侍女;Sor指妖婆;1stWit指第一个魔女;Witches’指魔女们;2ndWit指第二个魔女;Spi指精灵;1st Sai指第一个水手;Sailors’指水手们)

仔细比较六个场景在音乐形式上的布局,我们发现第一与第四、第二与第五以及第三与和第六场景分别在音乐形式上极其相似,形成对称的布局。

例1.

第一与第四场景分别以一首独立的弦乐序曲开始。随后都是贝琳达的咏叹调与家臣们的合唱(No.1,No.23),编号1的咏叹调是贝琳达劝说女王狄多不要因爱恋特洛伊王子埃涅阿斯却不敢表白而烦恼,应勇敢地说出爱恋王子的心里话。其情绪在随后家臣们的合唱中得以延续。编号23的咏叹调是贝琳达以轻松、愉快的心情一边欣赏森林中的美景,一边唱着优美的旋律显然,贝琳达此时在为自己的劝说成功而感到异常兴奋。家臣们也兴高采烈地合着贝琳达的曲调继续合唱。其后的下一个咏叹调(No.2,No.24)都建立在固定低音上,编号2表达了狄多内心充满了难言的的忧愁,预示了最后的悲剧结局。编号24用阿克太翁悲惨命运的神话故事来与之形成对应。此外,第一场景中最后一首合唱(No.4)是家臣们从国家利益出发异口同声、精神振奋地劝说两位殿下结为伉俪的唱段,而第四场景中最后一首合唱(No.26)是家臣们在贝琳达的号召下,惊慌失措地唱着急速回宫的合唱,暗示狄多与埃涅阿斯即将被拆散。两个场景都用宣叙调结束,前一首(No.5)是狄多向贝琳达述说埃涅阿斯优点的宣叙调,可见狄多打心眼里喜欢埃涅阿斯;后一首(No.27)是假扮的精灵墨丘欺骗埃涅阿斯,埃涅阿斯为自己不得不听命于神的旨意而鸣不平的宣叙调,可见他因深爱着狄多而不愿离开。这两首宣叙调暗示了狄多不敢相信埃涅阿斯决定弃她而去的事实,从而使悲剧结局的出现成为必然。

例2.

—宣(Sor)+咏(1st Wit与2ndWit的二重唱)+咏(Sor)—合(Witches’)—舞(Witches’)

第二场景一开始贝琳达与另一侍女就以二重唱(No.6)唱到:“没有什么可怕的,他同样爱着女王殿下,在您俩前进的道路上,爱神丘比特撒满了摘自天国的花。”激励狄多向心爱的人表白,紧随着家臣们也用合唱来激励和祝福他们;而在第五场景的开始处,第一水手的咏叹调(No.28)号召伙计们赶紧起锚开航,紧随着众水手忙着干活同时唱到:“喂!喂!快起锚!磨磨蹭蹭可不行!”催促赶快离岸起航。从戏剧情节来看,前者是苦口婆心地激励狄多与埃涅阿斯结合;与后者迫不及待地催促埃涅阿斯尽快离去并且永远不要再回来形成鲜明对比。其后,第二场景中家臣们的合唱(No.8):“丘比特专射爱情之箭,正中勇士的心,只有中箭的女人才能治愈这个创伤”,讲述了埃涅阿斯为爱伤感,唯有狄多才能抚平他的创伤,鼓舞这对有情人早日结合而第五场景中没有与之相对应的合唱段落,但它能与水手们的舞蹈段落(No.29)对应,水手们很有朝气地跳舞表达出他们看到一对有情人被拆散而乐此不疲的心情。随后,第二场景中埃涅阿斯的宣叙调(No.9)真诚的表达出能与狄多在一起的美好愿望“即使不是为了我,哪怕是为了我的国家,请您接受我的爱,请不要使我绝望,把特洛伊国推向覆灭”,可见埃涅阿斯已把两人的爱情上升到国家利益的高度;而第五场景中的相应部分是魔女们的宣叙调(No.30的前半部分):“我们的阴谋已经实施,女王被抛弃,迦太基被毁灭”,这既揭示了狄多与埃涅阿斯的真实处境,又表明了魔女们对国家昌盛的憎恨。之后,第二场景中贝琳达的咏叹调(No.10)鼓励埃涅阿斯要持之以恒地追求心上人;与第五场景中妖婆的咏叹调(No.30中的后半部分)表明要让埃涅阿斯的航船在海上遭遇暴风雨,让女王今晚流血相对比。最后,第二场景是家臣们赞颂爱情胜利的活泼合唱(No.11);而第五场景是魔女们对妖婆已策划出残害狄多的阴谋而兴奋不已的合唱(No.31)。两个场景都以一个独立的舞蹈段落(No.12,No.32)结束,且都延续着前面合唱中的欢乐情绪。可见,第二与第五场景在音乐形式上的对称与戏剧结构上的对比完全契合。

例3.

第三场景介绍老妖婆和她的邪恶计划,以宣叙调(No.13)开始,这里老妖婆开始呼唤手下的魔女们出来与她一同毁灭迦太基的一切,编号14的合唱是魔女们应着呼唤声一个接一个的出场。第六场景讲述狄多与埃涅阿斯的最后一次会面,也以宣叙调(No.33)开始,这里狄多得知心爱的人即将离去而痛不欲生地述说内心的哀伤。其后,第三场景中,妖婆用宣叙调(No.15)向聚集在一起的魔女们下命令要把女王的一切全部夺走,高潮处引入了魔女们的合唱(No.16),是对妖婆的应和,编号17的宣叙调妖婆向魔女们说出了她陷害女王的恶毒办法,编号18的合唱魔女们高兴地应和着;而第六场景中在相应的点上,狄多以宣叙调(No.34)冷静地说出埃涅阿斯一走,她就一死了之,编号35家臣们庄严地合唱:“两颗勇敢的心,彼此相背,拒绝人们对他们的挽救”,表达了家臣们的怜惜与无奈。之后,第三场景中编号19两个魔女用二重唱表明了他们将如何行动;而第六场景中狄多用宣叙调(No.36)和咏叹调(No.37)留下了她的临终遗言,并在忠实的侍女贝琳达的怀中死去。最后,第三场景的结束处是魔女们欢笑雀跃地合唱(No.20):“在深深的洞穴里,我们要施起魔法”;而第六场景以合唱队温情地唱起平稳的挽歌,狄多的坟墓上撒满蔷薇花(No.38)来结束,此时达到戏剧情节的顶点。可见,第三场景中妖婆一步步策划部署的阴谋诡计,为第六场景中狄多的悲惨死去埋下了伏笔,直接而自然的导致悲剧的发生。

此外,整部歌剧的中心点位于第三与第四场景之间,而第四场景开始处的那首独立的器乐序奏里都奈罗的引入把歌剧分为前后两大部分。从戏剧情节的发展来看,在中心点之前狄多已屈服了她的情感,妖婆已设想出了周密的邪恶计划。之后的部分是前面行为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埃涅阿斯遇见假扮的精灵墨丘里,并同意渡海前往意大利,狄多拔剑自刎。可见,第四场景开始处弦乐序曲的使用不仅在音乐形式上与第一场景前的弦乐序曲形成对称,平衡了前后两个部分,而且成为戏剧结构的分界点。

综观整部歌剧音乐形式上对称的段落,从戏剧情节的发展来看大多又构成了一对对尖锐的矛盾冲突,揭示了戏剧的中心矛盾——代表善的一方与代表恶的一方之间的激烈冲突。并且每一对场景的结尾处都把戏剧情节的矛盾冲突推向了最高点。这无疑体现出音乐形式的对称与戏剧结构的契合之美。

结论

作为西方音乐史上的一部早期歌剧,《狄多与埃涅阿斯》以其较高的艺术价值与审美价值显得弥足珍贵。因而,把它置于美学视域中展开研究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从研究结果来看,普赛尔为每个场景安排的调性都与一特定的情感、戏剧情节相联系,体现出独特、巧妙的调性安排与戏剧情节的吻合之美。此外,第一与第四、第二与第五以及第三与第六场景分别在音乐形式上呈对称布局,且音乐形式上对称的段落大多是用非常鲜明而戏剧性的对比手法来阐明戏剧情节的矛盾冲突的,即音乐形式的对称性与戏剧结构的对比性和谐共存。这些审美特征使得该歌剧成为西方早期音乐史上少有的一部历久弥新的珍品。

[1][美]唐纳德·杰·格劳特、克劳德·帕利斯卡著.余志刚译.西方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

[2][美]保罗·亨利·朗著.顾连理、张宏岛、杨燕迪、汤亚汀译.杨燕迪校.西方文明中的音乐[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

[3]张弦、徐国弼、申文凯、安绍石译.西洋歌剧名作解说(上)[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

[4]居其宏著.歌剧美学论纲[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3

[5]Ellen T.Harris,Henry Purcell’s Dido and Aeneas,Published in the United States b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New York 1987 pp.69-81

(责任编辑高倩)

J616.22

A

1001-5736(2016)03-0178-5

余双慧(1978~)女,荆楚理工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宣叙调魔女大调
小魔女的帽子
G大调随想曲
春天小魔女
试论中国京剧念白与西方歌剧宣叙调审美之异
小魔女
进 步 了
演奏莫扎特《G大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KV216》的预先准备
浅谈西方歌剧宣叙调与中国戏曲念白的异同
舒伯特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呈示部和声结构分析
以《Lascia ch’io pianga》中的宣叙调为例浅析歌唱语音、语感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