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类大学生的择业认知与择业途径——兼论美术类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改进措施

2016-11-11 05:43:06
中国轻工教育 2016年1期
关键词:天津美术学院就业指导调研

肖 凯

(天津美术学院,天津300141)

美术类大学生的择业认知与择业途径——兼论美术类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改进措施

肖凯

(天津美术学院,天津300141)

本文基于天津美术学院学生择业观调研结果,对美术类大学生的择业观认知和择业途径进行分析。研究表明,美术类大学生择业认知的主要问题在于择业期望与社会现实差异较大,职业认知较为模糊,就业准备不足以及择业心态存在矛盾性。并且,面临就业难的局面,学生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有较高期待。美术类高校应该从构建大学生择业观引导体系、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和实习机会、系统开展职业生涯指导等方面开展就业指导工作。

择业认知;择业途径;美术类大学生;就业指导

一、相关概念与调研方法

在高校扩招、大学生就业难的大背景之下,美术类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也十分严峻。研究认为,择业认知与择业途径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众多因素中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对于美术类高校而言,只有准确掌握和定位学生对择业问题的认知程度,才能更有针对性地改革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提高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的质量与水平,切实提高高等学校学生就业率。

1.择业认知与择业途径的概念界定

择业认知和择业途径都是大学生择业观当中的重要组成。依据李荣华(2005)的定义,大学生择业观是大学生在读书学习和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选择某种社会职业所持的比较稳定的认识、评价、态度、方法、心理倾向和指导思想。大学生择业观反映了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的利益和需要,以及实现自己利益和需要的能力。相关研究通常从“择业理想、择业动机、对择业的认知、择业途径、择业价值取向”五方面来考察大学生择业观。

择业认知是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对自己、职业和社会三者关系的理解,在具体调研中通常包括对就业问题的基本态度,以及对就业前景的预期等方面。

择业途径是大学生为实现自身职业目标对择业途径、方法、手段等的认识和选择,在具体调研中通常包括择业信息来源、就业服务需求等方面。

关于大学生择业认知和择业途径,国内现有研究表明:美术类大学生职业目标认知一方面表现出对择业认知不充分,就业准备不足;另一方面又表现出对就业前景表现的过于乐观。美术类大学生的择业途径趋于多元化,来自校外和互联网的就业信息增加,学生对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总体评价相对较低。

2.调研过程

调研数据来源于2012年1月到2012年2月对天津美术学院四个年级同学的问卷调查。汇总了截至2012年2月27日天津美术学院学生择业观及影响因素等相关情况。

结合相关研究经验及专家建议,在艺术类大学生就业服务需求情况、艺术类大学生择业观及影响因素三方面分别设置问题,进行了问卷设计,共分三大类,27个指标。依据大学生择业观的构成要素,结合天津美术学院就业工作的实际情况设计了调查问卷,主要由学生基本情况、择业取向、择业途径、就业地域选择、基层就业的态度、对高等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期望等部分内容构成。

调查问卷的题型是封闭式的。在选择上以单选为主,同时也有多选。在数据录入时采取了后编码的方法,即事先不设编码,在回收问卷后对问卷进行逐题编码。按照编码直接录入数据,并与原始问卷进行核对,最后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样本分析

此次问卷调查共涉及2007、2008、2009、2010级的学生。其中2007级为2011届毕业生,2008、2009、2010级均为当时在校学习的四、三、二年级学生,计划调研所有专业的符合条件的年级30%的学生。

截止至2012年2月27日,共收回专业有效问卷1078份,包括已毕业07级学生103份,08级427份,09级289份,10级259份。

表1给出了本次调研的学生基本情况。从回收的有效样本来看,参与本次调研的学生总数为1078人,调查样本有以下方面特征。

表1 有效问卷数量汇总及分布情况

首先,男女生所占比例相近。男生482人,占总人数44.71%,女生596人,占总人数55.29%,男女生比例与天津美术学院学生性别比例基本吻合。

其次,二、三年级学生占大多数。受访学生中各年级的分布比例为:二年级(2014届毕业)学生259人,占总人数24.03%,三年级(2013届毕业)学生数为289人,占总人数的26.81%,四年级(2012届毕业)学生427人,占总人数39.61%,2011届毕业生103人,占总人数9.55%。

二、美术类大学生的择业认知调研结果分析

调研结果表明,美术类大学生对于就业与择业有一定认知,但并不确切。面对就业难的现实状况,美术类大学生仍然较为看重个人在专业领域的发展前途。并且,美术类大学生的择业认知特点表现为在选择报考专业时对所学专业了解甚少,很少考虑与未来职业发展的联系。

1.对就业形势的了解

总体而言,学生认为自己对于美术类院校当前就业形势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如图1所示,有82.19%的同学表示对目前美术类院校的就业形势表示有所了解。其中对四年级学生调查结果显示,有86.99%的同学表示了解美术类院校的就业形势,是被调查4个年级学生中比例最高的群体;同时每个年级还有10%-20%不等的同学表示并不了解当前美术类院校的就业情况。根据问卷结果我们可以分析出,即将面临就业的大四学生最为关注就业形势,而在其他年级中对就业情况的关注程度基本与年级差别无关。

图1 对美术类院校当前就业形势的了解

2.对就业前景的预期

在美术类大学生中,很多学生对于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缺乏了解,就业准备不足。麦可思研究所发布的《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和《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指出,2010届本科生失业率较高的专业中,排名第一的就是美术学专业。2011年本科就业预警本科黄牌专业中,艺术设计和美术学分别位于第一名和第二名。2012年本科就业红牌警告专业中包括动画专业。与之形成极大反差的是,在美术类大学生中,有很多学生对所学专业就业前景表现出非常乐观的情绪。

图2 对自己将来就业前景的心态

如图2所示,有75.91%的同学对自己将来就业前景的心态持乐观或一般态度。其中,29.75%的学生对就业前景表示乐观。结合图1,可以看出美术类学生面对就业难的现状保持了较为积极的心态。

在2012年问卷调研基础上,我们也于2013年和2014年对天津美术学院的部分在校学生做过此类调查。所得结果与2012年调研基本一致,学生对于就业前景的预期大多表现出乐观情绪,仅少数学生认识到可能面临就业难的问题。有关研究表明,美术类大学生对就业前景的乐观心态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目前美术类大学教育注重专业培养。学生认为自己拥有一技之长,具有较好的专业技能,二是美术类大学生当中有相当一部分家庭条件较好。学生认为依靠父母的社会关系能够为自己解决就业问题。在美术类高校中,只有少数学生认为专业人才供大于求,社会对于艺术人才的需求量较少,专业设置不合理等因素,因此对于就业前景表现的并不乐观。

可见,美术类大学生对于就业情况的乐观预期与美术类专业就业难的现实状况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学生们对于行业就业实际状况缺乏了解,对于就业难问题缺乏思想准备是美术类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面临的重要挑战。

三、美术类大学生的择业途径调研结果分析

调研结果表明,校内外招聘会都是美术类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和就业机会的主要途径。此外,网络媒体在促进大学生就业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很多学生表示在择业过程中需要来自周边社会关系的帮助,而这种帮助很大程度是对其心理方面的支持。

1.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及方式

获取就业信息是成功就业的首要因素。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的传播渠道日益拓展。美术类大学生择业已经走出了过去的求职途径单一的局面,择业途径趋于多元化。

薛淑芳(2008),郭万牛、杨蓉(2008)和刘杰(2010)等的研究都指出,我国大学生择业中最重要的求职信息来源于学校就业指导机构发布的需求信息,以及学校组织的招聘会。但是,杨艳萍(2013)对北京工商大学美术类毕业生就业过程进行的调查则发现,学生择业过程中的主要信息来源依次为:校外网站、校内招聘会、本校就业中心网、熟人或教师推荐、人才市场或校外招聘会、报刊杂志招聘广告。其中,校外网站所占比例已经超过校内招聘会所占比例。

对比之下不难发现,美术类大学生信息来源更为分散,更多来自于校外和互联网,这与其他专业大学生择业途径有一定差别。

图3 通过何种途径获取就业信息

美术类大学生获得就业信息的方式以网络和学校提供为主,选择如上两选项的同学占总参选人数的六成以上;此外,媒体和学长推荐已超过家长推荐,是就业信息的主要来源。如图3所示,网络和学校是艺术类大学生了解本专业就业信息的主要途径,分别占38.31%和27.16%;媒体、学长、家长及其他分别占13.18%、10.64%和7.28%和3.43%。

图4中可以看出,参加招聘会是美术类大学生择业方式的首选,占21.18%,其次为自我推荐和网上求职分别占20.12%和19.35%;另外,学校推荐、亲友推荐及父母安排各占13.21%、12.61%和11.16%。

可见,最重要的就业机会仍然来自于校内外招聘。招聘会作为一种主要的就业信息获取途径,给美术类大学生创造了很多就业机会。

图4 最重要的择业渠道

2.择业过程的主要困难

在学生择业过程中,学生们一方面担心因为缺乏工作经验而难以获得就业机会;另一方面也担心因为学艺不精而无法获得或是无法胜任较好的工作。如图5所示,美术类大学生对于求职,最担心的是没有工作经验,占35.25%;其次是专业知识,占26.84%;求职技巧和对企业用人标准了解情况分别占16.62%和15.93%;选择学校名气和其他的同学占3.62%和1.74%。

图5 最担心的求职问题

学校、同学、家庭成员以及其他社会关系都可能给学生的就业提供一定帮助。对于美术类大学生的调研结果表明,学生择业过程中需要周边社会关系提供帮助和支持。如图6所示,其中,学生最希望获得的是来自于周边社会关系的心理支持,这一选择所占比例达到37.36%;对解决就业提供一定实际帮助的占35.03%。经济支持和直接解决就业只占15.10%和10.60%。这一结果意味着,在择业过程中,美术类大学生既希望获得心理支持,也希望获得一定的就业实际帮助,而希望通过周边社会关系直接获得就会机会和经济支持的所占比例并不高。

图6 择业过程中希望获得的相关帮助

3.希望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

在择业的过程中,学生希望学校能够为自己提供一定的就业帮助和就业指导。其中,获得实习机会、就业信息以及专业出路的就业指导是学生最希望学校提供的就业服务。

图7 美术类大学生在择业时最希望获得学校提供的帮助

如图7所示,美术类大学生在择业时,最希望获得学校联系用人单位实习,占28.17%;其次是用人单位信息和专业出路,各占20.82%和20.35%;法律、政策指导和职业规划辅导个占11.67%和9.41%;求职心理辅导和应聘技巧各占5.46%和3.14%;选择其他同学占0.98%。通过排在前三位的“联系用人单位实习”、“用人单位信息”和“专业出路”可见,艺术类大学生在择业时,对专业与实践的结合还需加强。

4.希望学校提供的专业知识

除了直接的就业指导以外,学生也希望从高校教育中获得更多与实际工作有关的专业知识,以增强自己的就业能力。

图8 为适应未来工作需加强哪方面学习

如图8所示,专业课(计算机软件应用)、专业课(绘画技法)和公共课(计算机、英语等)排在艺术类大学生在择业中需加强学习的前三位,分别占25.43%、23.70%和23.12%。专业水准在艺术类大学生择业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学生更希望通过学校教育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准,从而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

上述分析结果在2014年和2015年对天津美术学院部分在校生的调查中再次得到验证。可见,美术类大学生与其他专业大学生择业途径有一定差别,美术类大学生择业信息更多来自于校外,来自于互联网,而对传统的就业信息来源依赖性较弱。这种情况也恰好说明,美术类大学生对于高校就业服务的需求往往得不到很好的满足。高校给美术类大学生提供的就业信息和就业机会相对有限。

一方面,美术类大学生对高校开设的职业生涯和就业指导课程认可度较低。杨菲(2013)对贵州艺术类大学的研究表明,有46.5%的学生认为职业生涯和就业指导课程这两门课程对自己的帮助不大,无需开设;另有40.7%的学生认为这两门课程的作用一般;而只有12.8%的学生觉得这两门课程对就业和自身发展意义重大。另一方面,美术类大学生也希望高校能够提供有效的就业指导和服务。王一南(2012)对南京某艺术类大学的研究表明,78.6%的学生认为需要职业规划培训教育,80.5%的学生认为需要学习职场礼仪和职场技巧。

这一现象说明,美术类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亟待加强,现有的就业工作投入不足,就业信息不够畅通,没有实现就业指导工作的“全程化、全员化、信息化和专业化”。美术类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作,需要循序渐进、环环相扣。高校应该努力成为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信息沟通的良好渠道。

四、美术类高校的择业工作改进措施

就业指导是大学生择业观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必要补充。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应该从学生入学起就应有目的地开展,并在大学四年当中贯穿始终。

1.构建大学生择业观引导体系

总体而言,大学生择业观引导体系应该包括政府、高校、家庭三个方面。其中高校是择业观引导最直接的工作平台,也是使各方面联系和沟通的桥梁。一方面,高校需要向政府部门和学生家长提供大学生择业观以及就业能力的有效信息;另一方面,高校也需要与政府部门和学生家长及时沟通,以便利用各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实现对大学生择业观的引导。

高校内部的大学生择业观引导体系通常以就业指导中心为核心,统筹负责在择业观引导过程中的信息获取、组织培训、实习安排以及就业宣传工作等。高校应该组织全校就业指导工作人员进行业务训练,使其在择业观咨询与测评方面也更加专业,并能够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协助学生分析个人事业志向,确定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提出改善的方案,全面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明确个人择业观,确定自身的职业规划。

近来,天津美术学院逐渐推进持续性的“就业咨询”工作,全校已有4名教师考取了“国家职业指导师”资格,4人轮流排班开展“就业咨询”,对毕业班学生以及非毕业班学生开展择业指导和择业观引导工作。各二级学院、直属系根据专业情况,也对毕业生和非毕业班学生定期开展就业指导和择业观培训。

2.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和实习机会

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择业观引导教育的重要途径。只有大学生亲身体验,理论才能真正转化为学生的思想认知。对于美术类大学生而言,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使其增加对社会现实的了解更为必要,在充分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的基础上,学生们才能主动思考择业问题,并将自己的择业目标调整的更为合理。

对于大学生来说,实习是一次从“校园人”走向“职场人”的预热和准备。根据本文调查研究,在美术类大学生中,“缺乏工作经验”被认为是就业的最大障碍。近年来,包括天津美术学院在内的各高校纷纷建立“大学生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就业过渡期”的就业见习机会。这一举措被认为能够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缺乏工作经验的问题。

3.开展职业生涯指导

开展职业生涯指导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基于个人和社会现实,着眼长期,合理安排自己的职业生涯。

针对当前美术类大学生择业观现状,美术类院校应该从步入大学校园就开始对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并将职业生涯规划具体到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中,制定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明晰目标,理清头绪,制订有效的行动计划,对于学生在大学阶段的学习以及今后的个人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五、结束语

本文对美术类大学生的择业观认知和择业途径进行实际调研。调研结果表明,当前美术类大学生择业期望与社会现实差异较大,职业认知较为模糊,就业准备不足,并且择业心态也存在矛盾性。面临就业难的局面,学生往往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有较高期待。天津美术学院针对学生择业观调查所反映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调整和改进了就业指导工作,努力为学生提供更有质量的实际实践机会,并充分利用新媒体手段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就业信息,创新就业指导工作方法,将就业指导全程化。在此背景下,天津美术学院就业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2014年本科就业率达到85.15%,2015年再次提高到93.17%,在全国美术类高校中名列前茅。

[1]王一南.艺术类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2.

[2]蒋建荣.大学生生涯规划导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3]蒋建荣,刘月波.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训练教程[M].北京:中国出版集团,现代教育出版社,2009.

[4]李明付.美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及解决对策[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7(6).

[5]李荣华.大学生择业观理论探讨[J].中国青年研究,2005(6).

[6]麦可思研究院.2011年就业蓝皮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2011.

[7]麦可思研究院.2012年就业蓝皮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2012.

[8]麦可思研究院.2013年就业蓝皮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2013.

[9]王朝霞,李伯枫.美术类毕业生择业观现状调查与对策探究——以山东某高校美术学院2007届应届毕业生为例[J].现代企业教育,2007(9).

[10]杨菲.贵州艺术类大学生择业心理引导策略初探[J].劳动保障世界,2013(5).

[11]杨艳萍.艺术类大学生择业观念与就业渠道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3(4).

[12]张音.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视角分析大学生择业观[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3).

[13]赵秋静.构建服务型的大学生择业观引导机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2).

(责任编辑:姚歆烨)

Employment Cognition and Methods of Arts College Students

XIAO Kai
(Tianjin Academy of Fine Arts,Tianjin 300141,China)

Based on a survey of employment outlook of students in Tianjin Academy of Fine Arts,this paper analyzed the employment cognition and methods of arts college students.The research shows that most problems of job seeking are caused by the mismatch of students’expectations and social reality.Improper understanding of jobs,inadequate preparation and contradictory mentality can also lead to problems.Faced with difficulties in employment,college students desire for guidance from colleges.Therefore,arts colleges should give students more opportunities to take part in social practice,and conduct more research on how to carry out employment counseling.

employment cognition;job seeking path;arts college students;employment counseling

G647

肖凯(1981—),男,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天津美术学院就业指导调研
天津美术学院作品
大众文艺(2023年22期)2023-12-10 04:42:06
天津美术学院2021届毕业生优秀中国画作品
国画家(2021年4期)2021-10-13 07:31:44
天津美术学院油画系作品选
流行色(2020年6期)2020-07-31 03:28:16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活力(2019年17期)2019-11-26 00:43:18
人大到基层调研应做到“三不”
人大建设(2019年2期)2019-07-13 05:41:06
调研“四贴近” 履职增实效
人大建设(2018年10期)2018-12-07 01:14:02
脚踏实地扶贫调研
红土地(2016年9期)2016-05-17 04:31:55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高校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以人为本,深化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