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国制造2025”的供应链管理研究

2016-11-11 09:15欣副教授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天津30007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合肥230026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合肥230011
商业经济研究 2016年20期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供应链制造业

汪 欣副教授(1、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天津300072 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 合肥 230026 3、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合肥 230011)

基于“中国制造2025”的供应链管理研究

汪欣1、2、3副教授
(1、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天津300072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合肥2300263、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合肥230011)

供应链管理主要是指在满足了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上,能够充分降低整个供应链的成本,将供货商、制造商、渠道商、配送中心以及仓储等进行有机的组合,从而进行的产品制造、运输、分销以及销售的一种管理方式。随着德国“工业4.0”战略的到来,中国更需要结合“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背景,有效提升供应链的管理效率,将供应链管理与“中国制造2025”进行深度融合,使中国快速向着制造业强国的行列迈进。同时,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基于德国“工业4.0”以及“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背景展开,可以说,“中国制造2025”战略也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重要分支,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革命。在这次革命中,供应链管理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对基于“中国制造2025”的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实际上也是对供应链管理过程的优化进行分析。基于此,本文对相关的内容进行了探讨。

“中国制造2025”“工业4.0”供应链管理战略

研究背景及意义

制造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为中国经济增长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中国的工业组成中,制造业、采掘业、电力、煤气、水的生产以及供应是其非常重要的内容。在这些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制造业是主体所在,为人们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支撑。除此之外,制造业还能够容量大量各种阶层的人员就业,有力地缓解了中国人民的就业问题。经过长期发展的中国制造业,既有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也有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既能生产玩具等日常生活用品,也能生产高速列车等大型设备。中国制造业在产值总量、技术水平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步。

当前,中国制造业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制造业体系,为中国从农业大国转变为工业大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为中国取得了“世界工厂”的赞誉。表1为2005-2013年中美日德俄巴印等七国的制造业GDP对比表。其中,中美制造业的增加值对比如图1所示。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2013年,中国的制造业GDP已经近乎达到了世界的20.8%,并且连续四年保持在世界第一。同时自从进入2014年以来,中国的工业增加值达到了22.8万亿元,占到了中国GDP比重的35.85%,在世界的500余种工种中,中国有220多种,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全世界80%的空调、70%的手机均是中国制造。近些年以来,中国制造业获得了迅速的发展,进一步增强了中国在全球化格局中的国际分工地位。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一制造业大国。

国内外研究现状

2013年4月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德国政府正式推出了《德国工业4.0战略计划实施建议》,该计划对全球工业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和清晰描述,为德国预测未来10-20年的工业方式提供了依据,也引发了全世界科学界、产业界以及工程界的关注,至此,正式出现了“工业4.0”的概念。而中国也在2015年5月,由李克强总理签署《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2025”的概念正式面世,在其中明确提出:“力争用十年时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为此,在《中国制造2025》中提出了9大任务、10大重点领域以及5项重点工程。可以说,中国的“中国制造2025”战略也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重要分支,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革命。在这次革命中,供应链管理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对基于“中国制造2025”中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实际上也是对供应链管理过程的优化进行分析。

德国所提出的“工业4.0”战略为中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发展机遇,同时也为中国的“中国2025”战略提供充分的学习和借鉴的机会。国内很多学者都针对该课题展开了仔细的研究。比如,有学者就认为在全球制造业发展新趋势和中国制造业竞争优势流失的双重压力下,中国应加快转变制造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实现制造业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中国制造”只有有效融合生产者服务业提供的高智商中间产品,才能改变中国传统的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生产方式,达到顺利转型、升级的目的。同时还有学者认为中国可从产业链、产业结构、企业、政府四个方面,采取措施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制造转型升级。

表1 2005-2013年中美日德俄巴印七国的制造业GDP对比表

表2 2008-2012年中国以及其它制造业强国的R&D经费GDP占比表

本文主要基于德国政府所提出的“工业4.0”以及拥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制造2025”战略为研究背景,提出了对供应链管理优化的内容。在本文中,先是对“工业4.0”以及“中国制造2025”的相关理论进行了介绍,详细分析了中国制造业面临的发展现状,并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施的迫切性。然后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相关理论,详细探讨了“中国制造2015”战略对供应链管理的重要优化作用。

图1 中美制造业增加值对比表

图2 典型的供应链结构模式图

德国“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相关理论

德国“工业4.0”战略给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带来机遇,给“中国制造2025”战略提供了学习和借鉴的机会,而中国国内对相关的研究也逐渐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一)德国“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

1.德国“工业4.0”战略。为了支持工业领域新一代革命性技术的研发与创新,德国政府在2013年4月举办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正式推出《德国工业4.0战略计划实施建议》。在人类历史上,已经经历了三次重大的工业革命,而当前我们即将迎来第四次工业革命,这次工业革命是信息化应用的成果,同时也是将供应链管理过程利用信息化优化的过程。其中第一次工业革命起始于18世纪末期,也被称之为蒸汽机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则诞生于19世纪70年代,成为电气化时代。而第三次工业革命则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称为电子信息时代。第四次工业革命则起源于德国,众所周知,德国的工业化水平一直处于世界的领先水平,凭借着其强有力的经济实力,提出了工业4.0的概念。工业4.0是德国应对未来竞争的战略方案。德国最早提出工业4.0的战略概念,其目的是想通过打造智能工业来巩固自己在全球工业制造界的领先位置。

在德国工业4.0的战略中,核心在于“网络化”和“智能”,其主要通过对智能工厂的建立来实现智能制造的目的,利用智能工厂领先的供应商战略和领先的市场战略实现生产的定制化,节约人力、物力以及财力。同时,还能够通过智能工厂来进行智能生产,这也意味着工业的发展将进入到一个智能化的通道。在工厂的生产中,将不再单纯依靠人工的操作,再加上云技术等新型信息技术的运用,继而对整个生产过程进行监控,生产大数据,并将出现的问题自动修复。这样不仅能够完美继承传统的供应链管理,而且对其过程进行有效的优化。

2.“中国制造2025”战略。中国制造2025是在全球工业化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以及德国提出实施工业4.0战略。中国应对这种形势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永夜发展计划。“中国制造2025”阐述了其总体目标为中国基本实现工业化;进入制造强国行列,打造中国制造升级版。具体目标为:制造业增加值位居世界第一;主要行业产品质量水平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知名品牌;一批优势产业率先实现突破,实现又大又强;部分战略产业掌握核心技术,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中国制造采用三步走战略, 中国制造业将在2025年进入世界第二方阵, 迈入制造强国的行列, 本文所说“中国制造2025”就是这个含义;在2035年,中国制造业将会位居第二方阵的前列,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强国;最终在2045年中国制造业有望进入到第一方阵,成为全球真正的制造强国。虽然中国制造业近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中国虽然为世界工业大国,但还远远达不到世界强国的标准,目前中国的制造业处在产业链中的低端位置, 创新能力不足,核心技术缺乏,国际知名品牌太少,信息化水平低,并且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度不够,产业结构不合理。中国和德国同为工业大国,在进行产业转变战略时有着相似之处, 并且都面临着新工业革命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应以产业创新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转变国内中小企业的政策思路,使得国内的中小企业充分利用政策资源;重视企业管理的能力提升。我们应充分借鉴德国关于“工业4.0”的政策趋势,结合国内发展实际情况,制定适合中国发展的最优产业创新模式。

(二)中国制造业面临的发展现状

1.国际知名品牌不多。虽然从经济总量上来看,中国的制造业优势明显,但是从质量来看,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的产品仍然被国外大企业垄断。尤其从品牌方面来看,中国的产品档次普遍偏低,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品牌,缺乏世界知名以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在2014年发布的世界品牌500强企业的名单中,中国仅有29个品牌入选,远远低于美国、法国和日本。而正是由于国际性品牌的缺失,使得中国的国际地位和经济利润下降,而进一步使得中国制造企业在国际分工中处于弱势的地位。丰厚的品牌溢价被国外企业赚走,中国制造业赚到的仅仅是微薄的加工费,两者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甚至在一些国家和地区,“中国制造”成为了质量低劣的代名词,极大地损害了国家的信誉和形象。究其原因,一是中国技术标准和产品质量的整体水平有待提升,二是中国企业在品牌建设、设计和维护等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品牌化发展比较落后。

2.产业结构不甚合理。目前限制中国制造产业做大做强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是加工贸易的企业占有比例较大,而尤以外贸企业的比例太高。虽然加工贸易有效地提升了国际市场份额,使中国参与国际分工和渠道的方式也得到了扩展,但是在加工贸易中,生产劳动密集型是主要的类型,限制了整体产业结构的调整。二是中国的产业类型主要集中在钢铁、煤炭、石油和有色金属等能源资源行业以及劳动密集型产业,电子信息、新能源以及高端装备制造方面的高新企业比例过低。在当前的情况下,生产经营粗放型、资源消耗型以及劳动密集型仍然是中国产业结构的总体布局。而正是产业结构的不合理造成了产业升级的缓慢。

3.核心技术缺乏。当前,中国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仍然有待提升,其关键在于核心技术与高端装备对外依存度高,而在这个问题中,以企业为主的制造业创新体系尤其需要加强。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在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中,其比例仅仅占到了万分之三。关键核心技术往往依赖国外企业,大量的关键零部件、高端设备以及系统软件都需要进口。比如,中国在2013年,有大约五分之四的芯片都是从国外进口,这一比例已经超过了原油,芯片也成为了中国第一大进口商品。当然,基础研究投入过低,也是中国在开展制造业创新突破方面的最大限制因素。由于创新力明显不足,使得中国在国际分工中占据着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的“制造、加工和组装”的环节。

4.R&D经费投入强度较低。根据有关数据显示,虽然中国在2008年至2012年逐渐加大了R&D经费的投入力度,但是和德国、日本以及美国等制造业强国相比,中国的R&D经费投入强度明显要低很多,如表2所示。

2012年以后中国的R&D经费投入比也在不断增加,2014年中国的R&D经费投入是13312亿元,比上年增加了12.4%,其GDP占比进一步提升到了2.09%,虽然中国在研发方面的投入不断增加,但是R&D经费的投入强度仍然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R&D经费中用于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购买国内技术的经费支出相对较少,用于技术引进的经费则比较多。因此,中国的制造产业仍然还处于产业链中的低端环节,创新能力还有待加强。

5.信息化水平有待提升。中国若要成为制造业强国,就必须将信息化与工业化进行深度融合,继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转变发展方式。反观当前很多发达国家,都已经开始步入了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全面综合集成,以网络化、数字化应用为特点的新阶段。以德国为例,其制造业的制造水平、信息化的发展水平等都处于世界的领先水平,并且已经着力开始推进“工业4.0”战略。根据德国的划分标准,中国在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水平方面还有待提升。具体来说,中国的制造业信息化发展并不均衡,且不同行业之间的信息化程度具有较大的差距。中国当前在钢铁和石化等行业的信息化程度较高,而纺织和轻工业等行业的信息化程度则相对却比较小。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的网络就绪度指数(NRI指数)为4.03,显著低于美国、日本、韩国和德国等发达国家。同时,根据《2014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估报告》,在世界上排名58.2014年中国的信息化发展指数仅仅为66.56(满分为100分)。企业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生产方式和工艺流程的意愿也偏低,大部分地区和行业仍处于以初级或局部应用为主的阶段。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安全的高端核心工业软件主要依赖进口,信息化与信息安全相关领域人才储备严重不足。

图3 物联网技术优化后的采购流程

(三)“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施的迫切性

从上文中对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来看,主要是依靠廉价劳动力以及消耗大量的资源才得以做大的,可以说,中国制造业的基础还是比较薄弱的,尤其在当前信息化和工业化发展迅速的背景下,其面临的忧患和挑战也较大。例如,从“中国游客赴日抢购马桶盖”的新闻可以看出, “中国制造”还有着很多的不足。中国制造业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是按照如下的模式进行:使用的装备是从国外先进国家进口的,而雇请的专家和管理者也是国外的,按照国外的标准生产产品,贴上跨国公司的标签,然后直接运到国外。如果长期采取该种生产模式,必然产生的结果便是产能过剩、制造业深陷低端、产业同质化问题严重,依靠资源等要素投入来推动经济增长。同时,随着人口红利优势的减弱,中国将失去传统的成本优势。再加上制造业的粗放型发展显然不适合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对中国的制造业发展方式和发展方向进行变革已经刻不容缓。同时,先进国家的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制造业不断升级,给中国的制造业带来了很大冲击。

在这种背景下,和其他的传统制造业强国相比,中国要实现“中国制造2025”要困难很多,但是并非存在难度就不发展智能制造。根据目前中国的发展现状也能够看出,中国在制造业方面已经初步具备了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基础,而时机也是最为恰当的。实施“中国制造2025”也是将“中国制造”有效转变成为“中国创造”和“中国服务”的有效途径。

“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中国制造强国建设的三个十年的“三步走”战略,这“三个十年”最终在建国一百周年的时候,要实现中国成为制造强国的目标。到2025年,我们要进入世界强国之列。在2035年,中国的制造业要赶超日本、德国、美国等传统的制造业强国,进入世界强国的队列。及至到2045年,中国的制造业要位于世界的领先地位,在这个未来三十年的发展规划中,“中国制造2025”是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同时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关键环节。

“中国制造2025”战略对供应链管理的优化作用

(一)供应链管理理论

1.供应链定义。所谓供应链,主要是指由一系列企业和部门组成的网络,这些企业和部门主要是由原材料加工为成品并送达客户手中这一过程所涉及所有合作的企业和部门,图2展示了典型的供应链结构模式。

可见,供应链是一个由原材料的供应商、生产商、运输商、分销商、零售商等一系列上下游相关企业和部门组成的网络系统,核心企业就是供应链的核心环节。在供应链中,主要包括网络复杂性、实时动态性、面向用户个性化需求以及节点交叉性四个突出的特征。

2.供应链管理的涵义。供应链的管理主要分为战略规划层、业务实施层以及运作管理层三个层面的涵义。其中战略规划层是整个供应链管理的核心所在,业务实施层则是供应链管理的关键环节,而运作管理层是实施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基础所在。供应链管理则是指对整个供应链系统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运作和优化等各种活动和过程的总和,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目标就是要将顾客所需的正确的产品能够在正确的时间,按照正确的质量、正确的数量和正确的状态送到正确的地点,并使企业在增加效益的同时降低成本,最大限度提升顾客价值。而在“工业4.0”以及“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背景之下,供应链管理又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涵义。

3.供应链管理的目标。目前,很多企业都开始意识到了供应链管理对于企业长效发展的重要意义,实际上,进行供应链管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的目标:一是获取供应链企业利益的最大化,二是提高客户的服务。在获取供应链企业利益最大化方面,能够实现供应链中各相关企业之间的长期合作,加强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外部市场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合作,尤其在当前信息化时代之下,信息的共享显得更加容易,更容易降低供应链环节运作中的成本,减少产品过期等问题带来的浪费和降价,以实现供应链企业利益的最大化。而对于提升客户服务水平来说,能够更好地满足客户的差异化需求,实现对产品的售后服务、预计产品的售后增值等服务的最优化。

(二)“中国制造2025”支持下的供应链管理优化

1.信息流问题的解决。从上文中也可以看出,供应链管理的目的主要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充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二是在消费者需求得到满足的基础上能够将包括供货商、仓储、配送中心、渠道商以及制造商在内的整个供应链的成本降到最低,并将以上各个对象有效集合在一起,从而实现产品制造、运输、分销以及销售的管理方式。在德国“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背景下,能够提升供应链管理效率,将供应链管理与“中国制造2025”进行深度融合,需要我们仔细进行研究。

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在供应链的运行过程中,信息流是非常关键的内容,其主要包括资金流、物流以及作业流等,只有获取了准确的信息,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而同时整个供应链过程才能够高效运作。除此之外,信息流的流动、结构和变化也是整个供应链过程中最为频繁、复杂的一种流。当然,信息流和决策分析、交易、战略计划以及管理控制也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换句话说,信息流也是保证供应链协调运作最为关键的因素。而传统的在供应链运作过程中经常发生的信息失真、信息延迟以及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将会对供应链的高速运作产生重要的影响。不过,在“工业4.0”以及“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背景之下,这些问题将得到充分的解决。

2.物联网技术的深入融合。中国在具体的供应链运作过程中,会经常出现物流过慢、库存积压、信息传递不及时等问题,在这些影响之下,资源的利用率极低,不符合中国对节能减排的号召。在这种情况下,应该看到,在德国的“工业4.0”战略下,物联网是供应链管理的基础所在,其在一定程度下能够对供应链中的存储、运输、生产以及配送、零售等多个环节进行优化,同时还能够有效提升各个环节的工作效率,对于相关企业的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具体来说,采用物联网技术,能够准确、及时地获取供应链中的存储信息,避免仓库过渡挤压货物,提高了企业经营效率。除此之外,物联网技术也可以推进供应链过程中生产线自动化进程,自动识别生产所需原材料,利用电子信息技术追踪货物生产过程出现的错误,及时更改。

在德国的“工业4.0”以及中国特色的“中国制造2025”战略下,供应链的各个运行环节都得到了优化,提升了运行的效率,有效促进了企业的长效发展。以供应链管理中的货物配送阶段为例,可以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进行严格的仓储控制,以降低分发的错误率,继而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更重要的一点是能够提升货物品质,实现定制化的服务。定制化服务是按照客户的需求利用物联网技术进行智能化生产,大大减少了商品的生产过剩。

总体来说,物联网技术将对供应链中采购、仓储、运输、生产、配送/分销/零售以及售后服务等环节产生影响。在采购环节,通过物联网技术能够实现采购环节的智能化,并且强化供应商之间的合作关系,物联网技术还可以实现采购环节的实时监控功能。比如,通过物联网技术优化的采购流程如图3所示。在仓储环节,实时监控是主要的环节,运用的技术主要是RFID标签的定位以及传感器等相关技术,能够有效实现对仓储环境和仓储货物的实时监控。在运输环节中,利用物联网技术能够起到自动制定运输方案和监控两个方面的作用。此外,物联网技术还能够对供应链生产和加工环节带来影响,主要体现在产品测试的虚拟化、生产线运作自动化、制造业生产个性化以及设备管理智能化四个环节。而在配送/分销/零售环节,能够显著实现敏捷化服务,并且有效防止窜货现象的发生。同时,在售后服务的阶段,通过物品编码技术能够进一步实现产品的防伪技术,运用RFID 技术和电子条码技术可以实现产品溯源功能,如果产品在销售后出现问题,还可以实现产品的召回功能,从而进一步提升物联网对供应链管理中客户的作用价值。

结论

总之,在德国的“工业4.0”以及中国特色的“中国制造2025”战略背景下,供应链管理能够得到显著的优化,并提升运作效率,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仍然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通过未来将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进一步融合,在借鉴德国“工业4.0”战略内容的基础上,走符合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能够显著推动中国企业的创新和市场的拓展,走绿色低碳建设道路和优化产业结构,在中国工业大国的基础上按照国家三步走战略,继而最终实现“中国制造2025”。

1.“中国制造2025”实现中国工业由大到强的第一步[J]. 设计,2015(8)

2.朱宏任.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促进汽车智能化发展[J].时代汽车,2015(10)

3.李坚.中国制造2025、德国工业4.0、美国工业互联网战略与我国塑料机械行业[J].橡塑技术与装备,2015(21)

4.施耐德电气力推智能制造 掘金“中国制造2025”[J]. 电源世界,2015(10)

5.吴艳玲.《中国制造2025》践行者之四 济南二机床 以质取胜的冠军企业[J].装备制造,2015(11)

6.楼健人.“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制造业的智能化制造模式[J].杭州(周刊),2015(10)

7.赵俊贵.加快落实《中国制造2025》 利用两化融合手段实现石化工业转型发展[J].化工管理,2015(31)

8.郭铁成.中国制造2025:智能时代的国家战略[J].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5(19)

9.机器在思考:德国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J].领导决策信息,2014(38)

10.张龙. “中国制造2025”规划有望明年发布 多领域将突破[N].企业家日报,2014-11-10

11.郑意凡.泉州:“中国制造2025”唯一地方试点[N]. 泉州晚报,2014-7-31

12.张跃良,张少榕. 福建泉州成为“中国制造2025”规划惟一地方样板[N].中国工业报,2014-8-26

13.朱庆华,耿勇.中国制造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类型及绩效实证研究[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6(4)

14.朱庆华,曲英.中国制造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统计分析[J].管理科学,2005(2)

15.晓贤.中国制造企业面临转型 精益研发与供应链管理成为追逐热点[J].机械工业信息与网络,2008(2)

16.陈昌成.供应链管理拖了“中国制造”后腿[N].中国企业报,2008-8-1

国家自然科学研究项目“物联网环境下的紧致化仓储系统及其供应链研究”(71520107002);安徽省高校自然科 学重点研究项目“基于低碳能力测评的安徽物流低碳化发展策略研究”(KJ2016A013);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重点项目

(2013SQRW102ZD)F492

A

汪欣(1969-),男,安徽合肥人,天津大学环境科学博士生,中国科技大学访问学者,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猜你喜欢
中国制造2025供应链制造业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为什么美中供应链脱钩雷声大雨点小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益邦供应链酣战“双11”
益邦供应链 深耕大健康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