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皤
[摘要]独立院校艺术类学生在特殊的时代和环境影响下,形成了较为独特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此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问题是如何通过创新方式方法,找到行之有效的途径,能够在深入了解学生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学生成长生活的时代背景和家庭环境,因地制宜、重点研究、因材施教、实行定制化的教育服务与引导。
[关键词]独立学院 艺术类学生 思政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8-0174-02
20世纪90年代,计划生育作为国策继续在我国推行,“6+1”模式(即六个大人一个孩子)的教育培养体系覆盖大多数家庭。世纪之交,改革开放,受各种外来文化及本土文化意识转变的影响和熏陶,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水平有了较其他时期相比的很大提高。与此同时,价值观念与思维认识以及行为习惯都发生了改变。而在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中出生的“90后”“00后”们成为时代的新宠,他们的成长背景、家庭环境和教育方法的“时代化”特征,同时影响着他们的思想和价值观的形成。大学教育改革中应运而生的三本独立学院教育模式和体系,使得文化课偏科或乏力的学生有了新的选择。兴趣爱好的广泛和升学政策不断变化的现状,使很多应试教育下的学生选择考取艺术专业来进入大学。而受文化课分数线的困扰,许多在学业上“瘸腿”又不愿选择复读且专业成绩上相对突出的同学便进入三本独立学院学习艺术类专业。正因为如此,独立院校艺术类学生在特殊的时代和环境影响下,形成了较为独特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此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问题是如何通过创新的方式方法,找到行之有效的途径,能够在深入了解学生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学生成长生活的时代背景和家庭环境,因地制宜、重点研究、因材施教、实行定制化的教育服务与引导。
一、独立院校艺术类专业大学生思想特点
当下独立学院的大学生,由于生活成长的时期正处于中国社会科技文化加速发展且教育模式改革试验的新的历史时期,在国家大力推行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今天,创新与发展的理念对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造成了深刻的影响,并促使他们形成了专业课程学习上力求新颖、社会工作中敢于突破、生活上寻求与众不同且富有个性特色的思维模式。包括以下几点:
(一)兴趣爱好广泛, 特长突出
艺术类学生除掌握自己艺术专业高考时专修的某种艺术形式外,兴趣爱好也极为广泛,涉及方方面面,并且由于从小的培养,使得许多学生在文艺或体育上都拥有自己的特长,他们也希望参加各类文化体育活动来展示自己的才能。尤其是选秀节目盛极一时的当下,大多数学生善于表现自己,眼光较高,会选择参加此类型活动,却往往对校园小型活动兴趣不佳。这类学生注重个人能力素质的提高,具有很大的培养潜力,有望成为社会上需要的具有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二)学生生活定位高,社会活动能力强
艺术类学生大部分从小生活在较高社会地位和较好生活条件下,亦或从小受到艺术的熏陶,生活定位较高;他们对生活的期望值较高,不甘居人下,希望成为不平凡的人。远大的理想和较高的生活目标对他们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使他们注重个人发展与成才。他们更加注重社会实践,希望走出校园。他们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来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
(三)注重外表完美却内心自卑,强调自我价值的重要性却主张平等的参与意识
该类大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在家庭教育中都处于核心位置,被誉为“掌上明珠”。再加上从小培养的广泛爱好和艺术类比赛中的突出成绩,使得他们从小被扣以“小公举”“小明星”的光环。因此极为注意个人外表,视自己为明星。但由于在成长过程中出入的场合多为竞争激烈的舞台,因此他们的内心又相对自卑,会质疑自己的能力和才华。自然就有了自我价值实现的拼抢,不甘示弱、不甘拜下风。在他们看来,自我价值实现的前提必须以自我为中心,强调“我”的重要性。但倘若在各种场合和活动中自我价值受到威胁或不被重视,则往往强调大家都应具有平等的参与意识,讲求公平,倡导合理守规。
(四)喜好竞争但挫折抵抗力低
从小升初、中考再到高考,中国的学生自上学以来就面临着较大的压力和竞争。加之各类比赛、竞赛活动充斥着整个中国校园,因此,善于竞争成为中国学生的常态。尽管高考扩招顺势几年,但依然没能满足日益增加的考生数量,就业难的问题也成为中国学生在走出校园后面临的头等大事。所以便造就了中国人强烈的竞争意识。独立院校的艺术类学生,或多或少已经习惯了学业上无法赶超他人的现状,但在其他各方面争夺荣誉的心理却是存在的。但由于在成长过程中,这一代学生(尤其是因有才华而被推崇的艺术类学生)在家庭教育和培养中都被当成花朵精心照料,监护人充当了强有力的保护伞,因此缺乏社会经验和抗压能力,在真正遇到挫折时,往往无法正视困难、迎接挑战,容易引起心理波动甚至采取过激行为。
(五)独立思考意识强,自理能力较差
艺术生从小接触社会,适应社会的几率相较其他孩子较大,在和同类学生相处中,因为行业或专业特色造就的环境,他们更善于独立思考。但独立心理和自理能力又是相互矛盾的。第一,网络环境和社会环境下,他们想要脱离家庭的束缚拥有属于自己的发展空间的愿望更为迫切。第二,习惯了饭来张口钱来伸手的他们大多生活在“四二一”家庭中,即为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的掌上明珠,因此无法独立面对生活上的繁杂琐事,自理能力相对较差。从学生宿舍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中不难看出,独立院校中艺术类学生的宿舍环境相对混乱一些。这些都造就了他们人格中相对独立的心理与缺乏生活经验的统一局面。
二、独立学院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途径探索和研究
分析该类学生以上特点,结合大学生的成长特点,针对艺术类学生思想活动的特色,独立学院思政教育工作者应不断深入研究探索适合他们思政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因人而异,切实加大思政教育工作的力度,更有针对性和先进性,使思政工作充满活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一)潜移默化,使教育手段和方法顺其自然,更易接受
中国式班主任大体上的教育方法都是一致的,从小学阶段开始,学生就从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的谆谆教诲中聆听了大量的理论和道理。尤其是在艺术类学生的道德标准中,大的道理耳熟能详,甚至倒背如流。加之独立学院的艺术类学生,大多对文化课程的学习存在抵触和排斥情绪,甚至只专注于专业的学习和提高。更有学生因对个别专业教师的崇拜和信任而排斥其他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辅导员。因此,他们更希望接受的是开放式的、未知的、带有神秘色彩的、充满新鲜感的理论和知识,尤其是能和专业学习相统一的领域内的知识,同时也希望得到班主任辅导员的支持和鼓励。因此,作为班主任辅导员,应有意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注意校园硬件物质的运用。物质,即校园环境中的硬件设施,尤其指可以使学生带来舒心享受的校园景观、雕塑、花草造型等。从感官上给予的享受成为校园文化底蕴建设的重要支撑,也为学生思想教育提供了先决条件。同时,校园文化建设的促进和支持将使学生增加爱校建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文化从发展,以精神引领带动思想传承。
2.规范各类规章制度。校园里的各项规章制度约束着大学生的行为,在深入走访、调查、了解和征集意见后修改完善的学生各类规章制度将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提高提供依据,为教育活动和开展和思想行为的规范保驾护航。
3.学会利用个人身份与学生打成一片。做培养人才的辅导员的同时更应注意做好他们的知心朋友。进入大学学习阶段的学生,尤其是独立学院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大多不大认可师生的等级之分,较为看重情感的培养,和班主任辅导员也易以兄弟姐妹相称。在这种交往关系的前提下,教师应以个人的才能和魅力征服学生,进而达到培养学生、教育学生的目的。
(二)网络教育的新作用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深入生活,在人们出行、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无不渗透着互联网带来的便捷。大学生群体,是互联网受众中最广泛、最活跃、最领先的一个群体,他们的日常生活几乎全部覆盖互联网,甚至随着网络订餐平台的兴起,他们吃饭都显得自在方便。随身wifi的使用增加了大学生利用互联网平台学习交流的几率。应该利用好这个平台,使网络成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新阵地。要学会利用他们对网络的依赖和熟悉这一特点,改良工作方法,提高使用效率,从中寻找更加易于被他们接受的教育方式方法。借助网络和智能手机,将思想教育融入他们日常的网络生活,融入他们的“朋友圈”中。同时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将思想教育的内容从课堂搬到网络上,兴趣使然,自然事半功倍。
(三)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运用
虽然大学生群体大多迷恋网络,但网络无法给予大学生们整个世界。无论在网络世界里如何摸爬滚打,最终要回归社会,回归大众生活。要适应生活,就要练就社会生存的本领。因此,通过大量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来提高实际操作能力,是思政教育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作为独立院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想使艺术类学生真正走出网络,适应社会,更应率先寻找符合他们情况、符合社会实践要求的平台,探索社会实践活动的新方式、新方法,带领学生见识真实的社会。不仅注重提高校园内与提高艺术类学生专业水平能力的各项活动的力度,如美术、书法、歌唱、合唱、舞蹈、微电影等比赛,还应该走出校园,让他们更多地深入行业内,通过参观、实习、走访、调查等形式,引导艺术类学生将对行业的好奇和新鲜感转变为提高技能、扎实肯干的态度。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感受社会的发展与变革、时代的创新与进步,体会社会上的竞争环境,引导他们适应并积极面对挑战。同时将专业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领悟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达成普遍的价值认同,潜移默化地将学生思想教育落到实处。同时,在国家大力倡导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工作号召下,通过创业空间锻炼、微型创业体验、创业竞赛和培训等,切实感受行业发展中的变革和不同,让他们亲身感受专业学习和自身素质提高的重要性,真正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这将是独立院校思政工作者所为之共同努力的方向和愿望。
三、结论
促进独立院校艺术类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不断提升,使之真正成长为对社会有用、对家庭有用的人,是独立学院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为之共同努力的方向。因此,要在工作中积极探索新的方式方法,根据学生不断变化的行为方式习惯和性格特点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工作模式,在实践中因材施教,在专业学习中大胆尝试,充分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考虑和分析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做他们的良师益友,和他们打成一片,使他们在毕业后走向社会之时能够成为合格的建设者,让艺术之花绽放光彩。
【参考文献】
[1]周长春.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109-110.
[2]杨立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0-52.
[3]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01-202.
[4]严学仕,李爱民,赵悦平.基于独立学院学生特点的校园文化建设[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8(04):440.
[5]傅琪.高校学生社团建设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J].科技信息,2009(03):508.
[6]罗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03):115.
[7]孙志希.新时期高校思政工作创新途径的探讨[J].才智,2012(25):286-287.
责任编辑: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