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志菲
1920年1月,陈独秀乔装成一个商人,悄悄离开北京,前往上海。在陈独秀的行李中,有一本英文版的《共产党宣言》,他准备将此书带到上海,并物色一个合适的人,将其翻译成中文。
非他莫属
不久,陈独秀密友、孙中山秘书戴季陶担任上海《星期评论》的主编,也希望找人翻译《共产党宣言》。戴季陶找到了当时《民国日报》的主笔邵力子,说明了自己的想法。邵力子说:“能承担此任者,非陈望道莫属!”1891年出生的陈望道,1915年曾留学日本四年,曾阅读了不少日文版的马克思主义著作。1919年回国后,在杭州的浙江第一师范学校任教。
很快,一纸约稿函送达陈望道手中,随函还附了一本戴季陶提供的日文版《共产党宣言》。陈独秀到上海后不久,便听说有一个叫陈望道的青年正在翻译《共产党宣言》,不过依据的是日文版。陈独秀很高兴,他立刻把自己的英文版《共产党宣言》托人带给了陈望道,供他翻译时参考。
墨水红糖
陈望道接到约稿函和《共产党宣言》后,回到家乡义乌,在家中的一间柴房里开始了夜以继日的翻译工作。一天,陈望道母亲看他翻译很辛苦,就拿了些粽子和红糖给他吃。陈望道翻译太过投入,一边翻译,一边拿粽子蘸着“红糖”吃。可他自己不知道,他蘸的不是红糖,而是墨汁。母亲看见后,连,仁说:“望道,你嘴巴怎么都是黑的?”这时,陈望道才反应过来。
两个月后,陈望道终于将《共产党宣言》翻译成中文。刚好在此时,陈道望收到了《星期评论》编辑部发来的一份电报,邀请他到上海担任该刊编辑。陈望道立刻带着刚刚译出的《共产党宣言》中文本,前往上海。
销售一空
当时,《星期评论》编辑部已迁到李汉俊家。陈望道抵达上海后,把《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文交给了李汉俊、陈独秀、戴季陶审阅。他们读完了陈望道的译文,感到非常满意。
1920年8月,《共产党宣言》初版印制发行,共1000册,为纸质平装本、红色封面。该书一问世,立即受到知识分子的欢迎。由于排版疏漏,初版封面的书名“共产党宣言”被错印成“共党产宣言”。一个月后,《共产党宣言》第二版印制发行,封面书名也更正为“共产党宣言”,并再次销售一空。
(摘自《老年生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