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红
常用文言词语的教学和考试都占据重要地位,因此往年中考语文复习时间大量地用在复习重要的文言字词的释义上,教师唯恐遗漏,不厌其烦,学生反复记忆,大量练习,不胜其烦。因此《2015年浙江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说明》中附录3《初中文言文常用词语表》(以下简称《词表》)的出台简直就是及时雨、雪中炭,因为它只列举了138个常用文言词语,并以此作为考查常用文言词语积累的主要考试范围。《词表》如下:
安 比 鄙 兵 并 策 诚 乘 从 殆 道 堵 而 凡 方 芳 奉 负 更 孤 股 故 固 顾 观 国 躬 规 归 过 好 号 河 恨 会 惠 或 及 极 集 计 加 假 间 简 见 津 尽 景 就 居 举 具 绝 可 怜 寇 类 临 名 乃 戚 其 期 启 且 穷 趋 去 入 善 少 胜 市 食 使 适 书 舒 孰 属 损 说 素 溯 汤 涕 徒 颓 亡 微 委 为 谓 文 沃 鲜 向 萧 效 偕 谢 信 修 徐 许 寻 延 谒 遗 贻 夷 已 以 异易 诣 益 引 盈 于 语 与 狱 缘 越 再 造 之 止 志 致 逐 资 走 足 卒 作
2016年《词表》增加了“旦、度、苟、患、将”五个字,删除了“沃、萧、偕”三个字,容量扩为140个词。对比浩如烟海的课文注释和课堂笔记的重点词释义来说,复习范围确定且大幅度缩小。
而且在说明中,考试目标只要求掌握此词表中词语的基本释义,即达到了解与识记、理解与分析层级,因此只要教师整合资料归纳筛选一下,学生掌握这张词表简直是小菜一碟。因此,此词表的出台极大地减轻了教师和学生的复习负担,节省了不少机械记忆复习时间,同时也使教师更明确了文言文词语复习的内容和方向。
笔者是此《词表》的第一轮受惠者之一,在实际中考复习中,笔者感受到《词表》缩小范围的好处,复习文言词语方向性强,考点明确,出现形式明确,在试题中主要出现在第一部分语文知识积累部分。经过中考的检验,对此《词表》,笔者的经验和复习建议是:再次筛选,词义探源、内外渗透。
一、再次筛选
从中考真题来看,此词表用于复习时仍可适当增删。
《词表》中虽然大大缩小了范围,但在中考复习的实际操作中,笔者发现此《词表》所收的词的范围似有可商榷之处,分析如下:
1. 最常见的文言词语没有纳入《词表》,应在复习时补充
比如:“虽”“然”“是”,这些字在人教版初中课文中出现的频率极高, 分别出现了16次、58次、41次,义项众多。既然名为“常用词语表”,这些最常见的字词绝对应该在此表之列,没有纳入范围是一大疏漏。此外“何”“盖”“得”“朝”“曾”“复”“即”“疾”“如”“数”“莫”“克”“宜”“诸”等词,无论在课内还是课外文言文中都是常见的文言词语,却也都没有被纳入《词表》。这些词语对于课外文言文的文意理解是十分重要的,不应忽略,在复习中仍应涉及。
比如某年台州语文中考试题中文言文部分考句子的理解:
15.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若由是观之,卫其有乱乎!
此句关键是理解“由”“是”“其”的意思,如果能正确解释这些词语,整个句子的理解不在话下。而这三个词,“其”属于《词表》范围,“由”和“是”都不在《词表》范围内,却是常见的文言词语,复习时仍要强调。
2. 《词表》里有些入选的词语可以删去,复习时可以忽略不计
一类是释义与现代汉语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可排除到复习范围之外。比如“入”字虽在古文中出现频率较高,但与现代汉语中的“入”的意思相差无几,都解释为“进,进入”,最多特指进入朝廷,教学和复习时这个词可以忽略不管的,其实没有必要收进《词表》中,复习时可以不提。又如“计”字的“计算”“计谋”义,现代汉语中仍保留相同意思,学生对这些词语相当熟悉,属于上课时可以放过不管的词语,没有必要列入此表,不用复习学生也能解释。
另一类是释义比较有争议、理解有分歧的词语可排除到复习范围之外。比如“绝”字,常见义项有①断绝(地维绝);②阻隔,隔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③最,非常,极(佛印绝类弥勒);④停止,消失(湖中人鸟声俱绝),复习时词义比较冷僻又有分歧的可以不作重点讲解,甚至可以不列入复习的义项。比如“天下独绝”中“绝”的意思课文里既没有注释,各种资料解释也不一而同,解释为“没有”“极”“绝妙,高超”“超出一般”,像这种词语考试时不会出现,复习时可以“高高挂起”。
还要特别关注义项单一的词语。如“河”意为“黄河”“河流”,还有“启”“缘”“资”“溯”“堵”等词,在课内文言文中只出现一次,义项也单一而冷僻,中考真题中没有出现这些词语的考试,复习时可放置次要地位。
二、词义探源
在复习时师生适当探究常用文言字词的本义,研究其意思演变过程,以加深学生对词语释义的理解和巩固。
如对“名”的复习,学生对于义项“说出”不太好理解也不容易记住,教师分解字形,指出“名”上面表示“傍晚”,下面表示“嘴巴”,让学生猜想为什么到了晚上要说话,讨论后明确“名”字的造字本义是“天黑了,父母招呼孩子回家”,引申为“说出”。
有些词义还可以对举。如对“既”字的复习:教师虽然多次强调并且要求学生强记,但学生对“既”的理解还是通常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理解成“既然”,往往造成失分,究其原因,还是教师和学生对词语的本义缺乏了解。如果教学时引用一些造字资料,就可以使学生了解到,金文的“既”( )左边表示餐桌,右边跪坐着一个脸朝外的人,表示吃饱饭后,掉过头,嘴背着面前的餐桌,所以“既”的造字本义是“吃饱打嗝,转身离席”,引申为“已经”。还可以与“即”联系起来复习,“即”字的甲骨文字形“”刚好与“既”相反 ,右边的人面朝餐桌,表示近食就餐。
这样的词义探源还有很多,可以借助《说文解字》《画说汉字》和“象形字典”网站等资源去查找积累。教师要主动探究,还可以引导激励学生发现归结,让学生对词义印象更加深刻。endprint
三、内外渗透
“内外渗透”指的是《词表》中的词语复习时形式要多样。系统复习短期效率高,但难免枯燥乏味,不妨把词语复习放置在课外文言文练习中巩固复习。
也以某年台州市中考语文试题的课外文言文语段考查为例说明,部分题目如下: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陈乐而不乐( )
(2)向者右宰谷臣之觞吾子也甚欢( )
(3)酒酣而送我以璧( )
(4)使人迎其妻子( )
考到的词语,“向”和“以”这两个词语也在《词表》范围内,“向”字考的是通假现象,“以”字考的是虚词的释义。没有在《词表》范围内的其他2个词语,也在课内文言文中出现过,如《醉翁亭记》“杂然而前陈者”中的“陈”,《桃花源记》“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而且所考的义项与这些课内注释的解释是相同的。由此看来,《词表》不单单覆盖语文基础知识部分的文言词语解释,还涉及课外文言文,但课外文言文涉及的要超出《词表》范围,课内和课外互为融通,因此复习《词表》也可以放在平时的课外文言文练习中渗透理解。
课外文言文的练习也要加强针对《词表》的复习。笔者所在的备课组的具体做法是:
先分工选出难度适宜的课外文言文文本,集在一个电子文档内,再用查找工具给文档内的140个常用词语加点,在每周的课外文言文练习中,有专项练习就是针对《词表》中出现的词语而出的,不断巩固,不断强化,使学生对《词表》中的词语在文言文中出现的频率和常见义项有更感性的认知,从而更自觉主动地掌握重要的释义。
值得注意的是,某年温州卷中还出现了成语与文言文词语理解相比较的考题:
4.选择与下列成语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4分)
(1)微不足道( )
A.不足为外人道也 B.食不饱,力不足
(2)不可名状( )
A.不能名其一处也 B.名之者谁
其实这是前些年某道题的延续:
4.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陶后鲜有闻 鲜为人知
B.益慕圣贤之道 开卷有益
C.苟富贵,无相忘 一丝不苟
D.管夷吾举于士 举世闻名
无独有偶,去年义乌卷和嘉兴卷也出现了类似题目:
(义乌卷)4.比较下列加点词在文言文和日常用语中的意思,选出不同的一项。( )(2分)
A.以五十里之地易安陵——完成一笔交易
B.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可爱的孩子
C.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他的表现真有些莫名其妙
D.长烟一空——我们一家人都去旅游了
(嘉兴卷)4.下列加点的文言词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风烟望五津 无人问津
B.媵人持汤沃灌 赴汤蹈火
C.臣不胜受恩感激 引人入胜
D.陈太丘与友期 不期而遇
这4道中考真题,考题形式大同小异,考的都是课内文言文重点词语和现代汉语的词语释义比较,这样的试题把文言文和成语、日常用语联通起来,用意是突破文言文相对静止的知识呈现和学习模式。成语中保留了文言词语的释义,日常口语也脱胎于古代汉语,复习时遇此类词语,要适当联系古今义比较,实现课堂内外渗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