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民居建筑主室空间的宗教文化探析

2016-11-10 00:47张荣霞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6年8期
关键词:宗教文化羌族

张荣霞

摘 要:羌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着灿烂悠久的民族文化。羌族的民居建筑具有极为鲜明的民族特色,蕴含了羌人丰富的宗教信仰文化。通过对主室空间平面形式、空间布局、内在装饰等进行研究,解读物质空间背后的民族精神文化,是我们深入了解神秘高深的羌族的一个重要途径。

关键词:羌族;主室空间;宗教文化

一、引言

羌族是我国历史最为悠久的民族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在殷朝的甲骨文中就已经有关于羌人的记载。传说“禹”是“兴于西羌”或“西夷人也”,羌人也自称是禹的后代,大禹故里在今北川羌族自治县。自商以降以迄隋唐前,羌族一直是我国历史舞台上的重要角色[1]。

二、羌族分布区域

羌族主要分布于我国的四川、云南、贵州等省份,其中四川省的羌族人口占到全国羌族人口的80%左右。四川省内的羌族聚居区散落于岷江上游的黑水河、杂谷脑河等,即汶川、理县、黑水县、松潘县、北川羌族自治县等地区。

古时为躲避外族入侵,羌族先民选择了在岷江上游地区定居下来,该地区属于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地区,是高原与盆地的过渡地带,境内群山环绕,河谷深切,为高山峡谷地带,部族混战以及外族的入侵不仅影响了羌族村寨的选址地带,而且也深刻地影响了羌族的建筑形制。

三、羌族的村寨布局特点及建筑特点

(一)羌族村寨布局特点

羌寨延续至今,保留了两大重要特点:一是主要选址在高山河谷地区;二是村寨集中分布,可连成一体,这是为了在战时能够集中全村寨的力量进行强有力的自我保护。

在这两种特点的影响下,羌寨主要有三种不同的分布地点:

1. 河谷地带

这一地带依山面河,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建筑多沿等高线横向展开布局,是理想的村寨布局形式。河谷地带地势比较平坦,适于羌民进行农耕,并且可充分利用高山流水及河流作为饮用水和灌溉水。随着现当代民族融合的加强,越来越多的羌民从山上搬迁到河谷的平坦地带,便利了生产与生活。

2. 半山

位于这一地区的羌寨多选择建址在河谷两岸半山腰的台地和缓坡等相对开阔的地带,山腰地带的民居顶楼为平台,各家顶楼平台可相互连接,羌民从山上收获的粮食可直接从顶楼的平台运至自家屋子,极为便利。山腰的选址一大重要功能即能够进行有效防御,可依托地势的险要将敌人钳制于山底。

3. 高半山

高半山地带一般海拔较高,有着较多的牧场和可耕地,同时高海拔地区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易于防御[2]。

半山和高半山的羌寨布局方式是最具有羌寨建筑遗存的布局方式。

(二)羌族的建筑特点

羌族建筑风格质朴,神秘粗犷,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较强的实用性。根据西南交通大学民居学专家季富政教授的划分,羌族的民居建筑主要分为三大类型,即碉楼、石砌民居和板屋式建筑。其中,碉楼是羌族最为鲜明的建筑符号,它的出现是羌族由“逐水草而居”向农耕社会转变的一大标志,是“羌族向封建农业经济发展在建筑上的注脚”(季富政《中国羌族建筑》)。碉楼与石砌房屋及板屋等多种住宅形式共同构筑了羌族村寨或开或闭、或大或小、或明或暗的奇妙空间氛围。在这种空间肌理中,空间的开阖都与民居密切相关,各种类型的建筑自成体系,同时又能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显示出了羌民高超的建筑技艺。

羌碉和传统的石砌房屋均是就地取材,采用河边随处可得的碎石,建筑建造充当粘合剂的原料也是当地的土壤。在建筑进行建造前,需要释比(即羌族的宗教领袖)进行祭祀占卜,充分考虑水源、风向、向阳等多个因素,选取合适的建造地点。在建造前直至建筑完工的整个过程中,尤其是在上梁、钉梁、完工等重要的时刻,均需要向白石神祭拜,工程完工后也需要通过一系列的祭拜仪式后建筑才算竣工。

四、民居建筑主室分析

传统的羌族民居建筑一共分为三层:一层的功能是圈养牲畜;二层的功能是居住,是家庭成员的主要活动空间;三层是晒台和罩楼,晒台主要用于谷物的晾晒,罩楼主要用于谷物的堆放。传统羌寨中,三楼的晒台各家之间可以相互连通,这对于极为讲究建筑防御性能的羌族人民来说,可以在发生战争危险时迅速集中整个村寨的力量去反击敌人;同时晒台也可作为羌民之间一个公共交流与活动的平台,增进大家的感情。

(一)民居建筑主室的空间分析

羌族民居建筑的主室空间一般位于居住空间的中心位置,是一个长宽比不大的矩形空间,周围为卧室等用房,主室的中央为火塘和中柱,神龛一般布置于与火塘对角线的主室的角落中,神龛即羌民所供奉的“角角神”[3]。

干栏式石砌房屋的出现是羌族先民有“逐水草而居”的游牧形态转变为农耕文化的一大标志,但是在建筑空间的内部布置中我们仍然能够看到羌民游牧文化的遗存。远古时代的帐幕由中心柱支撑,如若中柱坍倒则整个帐幕也将不存,直至现代,羌族的民居建筑中仍然保留着中心柱这一建筑形式;火塘是在帐幕时代用于围坐在一起取暖、烹饪的重要工具,发展至今,火塘仍然在羌民的日常生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并且,羌民还像游牧时代一样,将烹饪、取暖、祭祀、交流等多种功能集中在主室空间中,这不能不说是羌人“恋祖情结”的重要表现。

随着时代的变迁,羌族的主室空间的功能也逐渐发生了变化,一是出现了专门的烹饪空间,即厨房;二是随着电视机的普及以及汉族文化的影响,部分家庭中出现了专门的客厅,用于接待客人,同时也是除了主室以外家庭成员交流沟通的另一个空间。

(二)主室各组成要素的宗教信仰文化探析

1.火塘——火神崇拜

火塘的位置由释比确定,一般位于主室轴线的交汇中心,是羌族室内空间的核心部分。在取火较为困难的远古时代,羌民家中的火常年不熄,被称为“万年火”。据古籍记载,早期火塘较为简单,“三石垒一锅”,是由三块白石垒叠而成。而今的火塘基本有火塘架、挂火坑、台基和木围栏组成。

相传是神灵用白石撞击起火,然后将火种传给羌民,因此羌人将火塘设置于主室中央,火塘也被认为是火神的留居之所,并且将三角火塘架正对神龛一侧的角挂上一个铁环,即代表火神。随着宗教文化的发展,将另外两只脚中的一直命名为“迟依稀”,代表女宗神;另一只脚命名为“活叶依稀”,即男宗神(即祖宗神)。随着祖先崇拜在火塘信仰的发展,羌人对于火塘有着极为严格的尊卑之分,不同辈分、不同身份的人在火塘有着明确的位置区分。火塘在羌民心目中是纯洁的象征,因此有很多禁忌。比如,火塘架上不得烘烤鞋袜等不洁之物;不得用脚去踩火塘架的边缘;剪下的头发、指甲等也不得扔入火塘中,等等,并且火塘的位置确定以后就不得随意搬动[4]。

火塘伴随着羌族文明的始终,直至今日我们仍然可在一般的羌族家庭中看到火塘,它承载了羌族对于火神的信仰,是原始崇拜的延续。同时,随着信仰文化的向前发展,火塘将宗教信仰、伦理教化、族群观念等多种文化形态糅合在一起,以简单的建筑符号承载起多种文化内涵,是我们了解神秘莫测的羌文明的重要窗口。

2.神龛——角角神

神龛也被称为“角角神”,一般位于与火塘中轴线对称的主室的角落空间中。羌族是一个多神崇拜的民族,由于长期的战乱和不稳促使了羌族人民希望敬畏多个神灵来求得神灵的庇护,以求得家庭安稳。“角角神”主要供奉家神和祖先神,包括了女神(妇女之神)、男神(男子之神)、牲畜神等,神龛分类上中下三层供奉的神灵加起来可达十几种,而汉族的“天地君亲师”传入羌地后,其牌位也被羌人供奉起来。

神龛是整个家庭灵魂的核心,因此在羌族整个居住空间的装饰装修中,神龛的装饰是最为出彩的。神龛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落地式的,从地面直到屋顶;一种是悬挂式的,只做中间的一部分。神龛中常雕刻有花、草等且形式多样,有浮雕、镂空等多种形式,有的还会雕刻家族的传说与故事,从神龛中我们也能隐约感知到羌族文明的神秘悠久。每年腊月,家家户户会请专门的人到家里手绘装饰图,用剪纸和绘画的形式来表达家人对神灵崇拜感恩的思想[5]。羌人通过纯洁质朴的美术语言与神灵对话,将自己的民族宗教和美术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体现了羌民追求宁静祥和、幸福安康的生活。

3.中柱——中柱神

中柱是羌族远古游牧时代帐幕式结构的遗存,中心柱被羌民称为“中央皇帝”,小孩不可随意触碰,如果家族中有人生病,则会被认为是冲撞了中柱神。中柱在羌民心中具有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作用,也是维系家族凝聚力的关键之一[6]。中柱神与角角神、火神等共同构筑了羌族家神的信仰体系,是羌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深入研究和了解羌族文化的重要媒介。

五、结语

羌族文明灿烂质朴,在数千年的发展中仍然保持着自身鲜明的文化特色和历史传统,在华夏文明中独树一帜。然而在2008年的汶川特大地震中蒙受巨大的损失,据统计,羌族人口在大地震中损失将近10%的人口,北川羌族研究馆的数千份文件无一幸免,多名优秀的羌族文化研究者和继承者在大地震中罹难,众多优秀的羌族建筑在大地震中轰然倒塌。随着现代文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高速推进,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文化面临着被现代文明吞噬的危险。

因此,加快研究少数民族的建筑、文化、宗教等对于保护民族文化、延续民族文脉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羌族居住建筑的主室这一重要空间进行深入解读和剖析,是在试图避免或减少现代文明对羌族古老文化的冲击,希望社会各界能够更加关注民族文化的保护,为有效地传承和发展羌族文明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清贵.北川羌族史略[M]北川县政协文史,1991.

[2]张犇.羌族村落选址与布局特征谈[J].国际博物馆:中文版,2010,(03).

[3]马志韬,李映涛.主室功能演化与当代羌族民居空间格局变迁[J].中华文化论坛,2014,(12).

[4]张犇.羌族火塘设计的文化内涵[J].民族艺术研究,2010,23(3).

[5]彭代明,彭潘丹犁,彭成军.把星月置于神龛——羌族民居室内原始美术装饰解析[J].艺术教育,2014,(02).

[6]季富政.羌民居主室中心柱窥探[J].四川文物,1998,(04).

作者单位:

西南科技大学

猜你喜欢
宗教文化羌族
羌族古籍瑰宝《刷勒日》图经
理县蒲溪村羌族释比戏文化初探
羌族作家谷运龙散文简论
人文视野下宗教文化对湄公河流域代表性民间舞蹈的影响
福建多元宗教文化在石雕艺术中的视觉表达
56 个民族56 枝花羌族
羌族释比文化略述及其保护思考:以震后汶川、北川等羌族地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