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集成时代”的黎族音乐研究

2016-11-10 06:44海南大学艺术学院海南海口570228王晓平海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海南海口571158
关键词:黎族民歌文艺

曹 量(海南大学 艺术学院,海南 海口 570228)王晓平(海南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海南 海口 571158)

“后集成时代”的黎族音乐研究

曹 量(海南大学 艺术学院,海南 海口 570228)王晓平(海南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海南 海口 571158)

海南省拥有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2007年完成出版了八卷“文艺集成志书”, 抢救了一大批濒临消亡的海南民间珍贵文化遗产,面对触手可及的学术研究成果,我们如何将其深入开展,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这是“后集成时代”音乐工作者必须思考和面对的重大问题。

文艺集成;后集成时代;黎族音乐

国家社科基金及艺术学重大项目“十部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的编纂出版工作已经顺利完成,这是一项中国民间文艺史上重大举措,学者专家们本着为民族负责的精神,以覆盖、搜罗式的广度和深度,对民间文艺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普查、挖掘,系统地收集和整理了各省、各民族、各地区优秀民间文学艺术遗产,详细地描述和记录了遗产历史和现状,分析阐释了民间艺术本质及规律,对中国民族民间文艺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必将积极推动中国当代文艺事业的发展。作为海南省的一项重要文化工程,《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海南卷》八卷(以下简称“海南文艺集成”)①是一项海南省史无前例的文化基础建设,历经23年,抢救了一大批濒临消亡的民间珍贵文化遗产,于2007年完成了八卷丛书最后一卷《中国民间器乐曲集成·海南卷》的编纂,其中不仅凝聚众多专家学者、文艺工作者的心血,更为后人学习和研究海南音乐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海南文艺集成”的特征

新中国建立以来,在国家文化部门统一布置和指导下,海南开展了两次大规模的文化普查。第一次是在1955—1962年进行的民族调查,对本省少数民族民间文艺做了首次调查和记录。第二次是在1979—1989年为编纂“海南文艺集成”而组织的、有针对性的普查,是“文革”时期中国传统文化遭受严重摧残后的文化恢复性建设。虽然传统音乐文化“元气大伤”,黎族音乐发生巨大变化,音乐品种逐渐消亡,庆幸的是,很多民间艺人依然健在,通过“海南文艺集成”工作者和当地文化人士的田野实践基础上,去伪存真,客观翔实记录,细致普查、整理,为后世保存了大批珍贵的第一手民间音乐遗产资料。进入新世纪以来,虽然音乐学界吸收与借鉴了不少新的研究视角、方法和理论,但是“文艺集成”的重要学术价值仍然是无可替代的。

笔者认为“海南文艺集成”具有如下学术特征:

(一)系统、全面性。该项工程本着客观记录和翔实描述的原则,专心于民族民间的口头与无形文化遗产,即把所有民间文艺形式囊括在内,既有民间文学,又有民间音乐、舞蹈;既有历史神话故事、又有民俗风情展示,以全面记录黎族文化。

海南省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黎族是其原生民族,音乐文化显现出有别于大陆文化的特点。海南长期隶属于广东省管辖,历史上又有广东、福建、广西的汉族、苗族移民大量迁入,使得海岛文化呈现出多元并存的格局。原生的黎族,大量的汉族移民,苗族移民以及目前族源尚不清楚的回族移民,每一个民族的迁徙和发展史都构成一幅的生动画面。例如《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海南卷》[1]7有关汉族民歌分类,深刻体现出音乐文化的复杂性和丰富性。海南民间歌曲由汉族民歌、黎族民歌、苗族民歌、回族民歌组成,收集、记录民间歌曲959首,其中汉族民歌509首,黎族民歌402首,苗族民歌43首,回族民歌5首,分别为 53%、41%、4%、0.5%。(见表1)

表1.

即便是汉族民歌占有多半比重,其体裁内容依然呈现出独特性:使用语言的多元化。山歌类民歌有海南话、儋州话、临高话、军话、客家话五种,这五种“话”从族群历史和移民特性来看,海南话与其他几种并无太大联系,似乎称为地方方言有所不妥,它们之间既有相对独立性。又有一定的联系,甚至可以说独立性大于相关性,民歌的音乐特征依据于语言的发音和腔调,因此,民族音乐学中的“飞地”现象比较普遍,值得进一步研究。

海南省地理位置以琼州海峡与大陆隔海相望,生产力发展相对缓慢、经济相对落后,文化相对封闭、变化较慢,原生性文化较强,原生民族—黎族的音乐文化独具特色。黎族中的每个族群,由于历史发展不一,形成若干种相对独立的方言区、风俗区。“海南文艺集成”中,仅黎族民歌的曲调收录有100多种,其中常用的有30多种,以衬词命名的有《滚龙调》、《喂加罗调》等;以地域命名的有《南美调》、《红毛调》等;以方言命名的有《哈歌》、《美孚歌》等;以内容命名的有《砍山调》等;以曲调长短命名的有《长桌调》等,如果对现有曲调进行系统分析和整理,有助于黎族祖源的探讨。(见表2)

表2.

(二)基础、综合性。民间音乐文化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形式多为口头创作,口头流传,以看不见、摸不到的非物质文化状态存在,加之自古不为人重视,所以民间艺术始终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新中国成立以后,虽然国家重视民间文艺且有大批学者专注此研究,但毕竟民间的土壤肥沃,不仅取之不竭,而且究竟有多少种音乐类型,也并非完全清楚。

《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海南卷》中,收录了海南各族代表性民歌959首,约120多万字。《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海南卷》,记录整理了海南黎、苗、汉族的代表性传统舞蹈49个,约60多万字。《中国民间器乐集成·海南卷》,收录海南代表性器乐曲近500首,约130万字。《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海南卷》,收录海南戏曲唱腔、场景音乐和锣鼓谱700多首,约130万字。《中国戏曲志·海南卷》,全面记述海南戏曲的源流和艺术特点,约100多万字。《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海南卷》,收录了海南各民族民间口头流传的神话、传说、故事473个,约90万字。《中国歌谣集成·海南卷》,收录海南各民族口头流传歌谣近1000首,约100多万字。《中国谚语集成·海南卷》,收录海南各民族的谚语1700多条,约120万字。丰富的文本、曲谱资料,不仅为研究者提供了大量的翔实依据,也为音乐创造提供了母体音乐素材。其次,“海南文艺志书”以实地调查为主要方法,记录、描述为主,归纳、整理为辅,汇集大量的鲜为人知的史料,尤其是以口述史作为佐证材料,以关注民间活动和民间乐人以及作品为核心,为后世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系统的、全面的、基础性的第一手资料。不仅为社会学、民族学提供了佐证材料,也为今天的地方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它囊括全省各民族的丰富文艺资源,涵盖民间文艺的所有学科,诸如民族学、民俗学、历史学、文学、音乐学等等;学科之间的交融,丰富了原有学科的知识体系,进而产生了一些新的学科,从实践到学科理论建构,又从学科理论反馈学科发展,其意义深远,影响很大。

二、“海南文艺集成”学术价值

“海南文艺集成志书”,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第一次全面地展示了海南各民族民间优秀文艺成果,把诸多的口头文艺作品以文字、曲谱、图片方式予以记录,为繁荣海南当代文艺创造,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和母体源泉,为海南本省各级政府部门制定相适应的文化政策提供了决策依据。但是,由于历史原因,海南岛曾作为广东省的一个地区,多民族杂居,位置偏远,交通不便。虽近几十年来,也有当地学者著书立说,有一些学术成果问世,但都属于零散的、知识性介绍。“海南文艺集成志书”将散落在海南省民间的、无形文化遗产变为有形的文化财富,为深入理解和研究当地民间文艺以及研究海南社会、历史、宗教、民族的发展供了系统、丰富、翔实的文本资料,为传播海南当地民间文艺奠定了基础。作为海南特有的民族—黎族,其音乐文化也随之首次得到系统挖掘和整理,民间歌曲、民间舞蹈、民间器乐以及民间音乐活动得到全面的展示,使得我们第一次全方位地对黎族音乐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黎族是海南的先民,其方言又可分为侾(哈)、杞、美孚、赛(加茂)、润(本地)等。由于族群关系、居住地域的不同,产生不同方言,形成统一而又具差异的风俗习惯,构成不同风格的民歌,使得黎族民歌色彩纷呈。在《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海南卷》中收集整理的402首黎族民歌中,依据聚集地和方言的不同,民歌的风格也有所差异。(见表3)

表3.

图中的民歌分类在尊重民族习惯和审美的情况下进行的适当的归纳了整理,既体现了民族特色,又充分显示了民歌体裁类别的多样性。面对如此丰富的文化资源,音乐工作者历时数年的田野实践和理论梳理,为学术界积累了一笔丰厚的学术财富,收集了大量的曲谱和文本资料。

历时30年的文艺集成志书的面世,只是对某一地区或者某个民族音乐文化的客观描述和详细记录,但是这些文化样态为什么是这样、体现了怎样的本质规律、包含哪些文化内涵等等,还需文艺工作者深入去研究阐释。 尽管“集成”已全部出版,但对海南民族民间文化的采录研究远未结束,如何做好集成的补充、延续和研究、转化,体现出时代价值,还需广大音乐工作者的继续努力。因此,“后集成时代”黎族音乐研究重点是什么?如何深入研究?这应该是21世纪音乐学人应该认真思考的课题。集成时代的结束只是该项学术工作的结束,对于文化研究而言,恰恰又是一个新的开端,关键在于现阶段我们对于黎族音乐文化如何真正认识其价值。对“海南文艺志书”的原始资料进行深入研究,彰显其学术研究价值和史料基础地位。集成从民间中来,必然到实践中去,集成成果不能束之高阁,而应转化为新的知识,运用到文化传承,音乐创作和学术研究中,彰显其时代的社会价值。(见表4)

表4.

《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海南卷》[1]8“吞挖(仪式调)”中,按照风俗习惯举办各种仪式时所唱的民歌,又分为以下四种:扁温(酒歌)、吞亲家(婚礼歌)、挨佛(丧歌)、握汀(祭鬼歌)。上图的分类显然是一种按照风俗习惯而划分的歌种。这种仪式是一种民俗活动,民间仪式的起源、传承、传播与发展中,音乐又是其中内容展现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这些仪式音乐现象已不是一个单一的曲调、体裁问题,阐释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必须置于其中,甚至有时曲调固定,旋法不一,其表现的文化含义就会有所变化。这些音乐表象背后的含义挖掘就不仅仅从曲调入手,还要结合历史文化背景、民俗文化特征等加以综合阐释。近几年,音乐学界有关“仪式音乐”的相关理论和研究视角值得我们借鉴。后集成时期的音乐研究更要充分运用新技术、新知识,体现“后集成时代”的新价值。

三、 “后集成时代”的黎族音乐文化研究

由于黎族没有文字,其音乐的历史文献资料,主要散见于历史各个时期官方正史、志书以及文人墨客笔记。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殖民主义者的入侵,各国传教士、旅行家、民族学家、人类学家纷纷深入黎族地区,收集各种田野资料和进行社会调查,相继编印了一批有关黎族的研究史料。20世纪初期,我国的人类学家、民族学家也涉足该地,进行初步调查与研究。“真正具有民族音乐学意义的专门化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成果,是依存于世纪初中国人类学所属民族学、民俗学的兴起而开始萌芽的,其具体标志当是1938年《海南黎人口琴之研究》和1942年《连阳瑶人的音乐》等少数音乐文化专题论文的出现。”[2]但是,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人口稀少,经济发展缓慢。近百年来,黎族音乐发掘整理和专门性研究相对滞后,仅有个别汉族学者曾撰文关注黎族音乐文化。[3]直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一些具有音乐专业知识的本族学者的一些研究成果问世,这种状况才得以改观。①相继出版黎族学者的研究著作,如王文华. 黎族音乐史[M]. 海口:南海出版社,2001. 黎族乐器集锦[M]. 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笔者依据中国知网的有关“黎族音乐文化研究”学术论文统计:关于黎族音乐文化研究共计40篇论文(文章),其中有关黎族音乐形态学研究的论文有:吴粤北.海南省黎族地区音乐文化采风之行[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0(4);赵京封.多维视角下海南黎族民歌本体结构研究——音乐形态学意义上“调模式”特征辨析[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6);孙曼、赵京封、张艺.海南黎族民歌“族域性”本体结构研究——音乐形态学意义上“调模式”特征辨析[J].艺术教育,2014(3);陈兴顺.也谈苏夏的钢琴音乐创作风格——以钢琴组曲《黎族农村音乐素描》为例[J].大众文艺,2013(2);王梅.浅析海南黎族赛方言民歌的音乐形态[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5);张巨斌.黎族传统民歌的音乐形态刍议——以《黎族传统民歌三千首》为基础的分析[J].琼州学院学报,2013(6)等。有关黎族音乐文化学研究的有:黄仁昌.黎族民歌拾零[C].民族研究(内部资料,2),1986;王萍昆.“黎族民歌”条目试释,海南民族研究文集[M].中山大学出版社,1992;杨沐.性爱音乐活动研究(上、下)——以海南黎族为实例[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6(3、4); 何海滨.海南黎族民间音乐初探[J].艺术探索,2009(3);赵京封.海南黎族民间音乐研究方法论初探[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5);杨民康.海南黎族传统仪式音乐考察与研究[J].歌海,2011(6)。有关黎族乐器介绍和研究的论文有:符亚玲.黎族音乐和乐器[J].椰城 ,2007(7); 王文华.黎族竹管乐器—利咧[J].民族研究(内部资料,2),1986年10月;王文华.黎族竹管乐器—洞箫[C].民族研究(内部资料,3),1987。有关黎族音乐审美研究的论文有:刘大鸣、黄政.黎族人民斗爭的乐章——“五朵红云”音乐听后感[J].人民音乐, 1959(6);王晨辉、唐宁.浅谈海南黎族音乐的审美[J].琼州学院学报,2011(6);杨桂兰.试论海南黎族音乐的审美[J].黄河之声,2014(13);有关黎族音乐历史与发展:梅伟兰.黎族“三月三”探源[C].民族研究(内部资料,3),1987;周菁葆.古代黎族的音乐舞蹈[J].中国音乐,2005(1);有关黎族音乐教育与传承的论文有:刘素芳.黎族传统器乐进高校音乐课堂的思考[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2);李清资.海南少数民族音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略——以琼中黎族民歌为例[J].人民音乐,2010(6);刘厚宇.海南黎族苗族民间音乐在高校课堂上的运用[J].琼州学院学报,2012(3);刘厚宇.黎族民间音乐传承的现状考察与研究[J].新东方,2012(1);刘厚宇.海南黎族民间音乐传承与保护论要[J].艺术教育,2014(8);唐宁.谈黎族音乐及其传承发展[J].大众文艺,2014(8);董怀岩、曹时娟.黎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地方高师音乐教学改革[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2);董怀岩、曹时娟.成立黎族音乐班,推动黎族音乐文化传承与高师音乐教学改革[J].戏剧之家(上半月) ,2014(2);罗晓海.黎族音乐传承现状与策略研究[J].音乐时空,2013(10)。有关黎族音乐人物介绍和研究的论文:王昌江.音乐属于我可爱的家乡——记黎族音乐家王文华[J].今日海南, 2004(5) ;张艳军.黎族音乐学者王文华生平研究[J].黄河之声,2013(6)。有关黎族音乐文化产业的论文有:曹量.传承黎族音乐文化与助推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思考[J].大舞台,2010(3);洪光辉.浅谈海南本土音乐对旅游经济的影响——以黎族民间音乐为例[J].音乐创作, 2012(5); 董怀岩、曹时娟.国际旅游岛建设与黎族音乐文化传承[J].才智,2013(8);唐宁.黎族音乐产业化模式初探[J].经济视角(上旬刊) ,2014(5)等。2000年以来,黎族音乐文化研究出版的专著(教材)有: 王文华:黎族音乐史[M].南海出版社,2001;王文华:黎族乐器集锦[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符桂花主编.黎族传统民歌三千首[M].海南出版社,2008;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局和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会.黎族竹木器乐[M].海南出版社出版,2011;王建成主编:海南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文集[M].海南出版社,2013;曹时娟.黎族民歌简明教程[M].南海出版公司,2014等。 (见表5)

表5.

以上统计资料表明,黎族音乐研究经过数十年学者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黎族音乐正在被大家视为海南文化发展的特色品牌。但是,纵观研究成果,黎族音乐文化研究还处于一个整理和挖掘的初级阶段,研究方法还较为单一。例如,其中“文化学”类研究中,真正具有音乐人类学意义上的论文只有两篇。其它要么属于知识性介绍,要么研究方法还停留在民族民间音乐研究的形态描述阶段。关于黎族音乐体裁分类,包括民歌分类、竹木乐器命名、分类和器乐、黎族音乐活动、黎族音乐历史等却少有探讨。综合运用多种理论与方法研究黎族音乐文化事像的深度文章还不多,这都遮蔽了我们真正认识黎族音乐形态和认知黎族音乐本体以及理解黎族音乐文化的视野。反而关于黎族教育与传承方面的应时之作却频繁出现,泛泛而谈的论文比比皆是。“文化产业”的论文也相对较多,多停留在泛泛思考之上的理论构建。呈现“只有远观,没有近视”或“直观表象,不及本质”的现象,未看清黎族音乐文化本质特征和艺术规律,其得出的结论和实际应用价值可想而知。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后集成时代”的又一次国家文化工程。政府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逐步推进,研究思路更为宽广,研究手段更为多样,研究成果更为丰富。有些学者将“海南文艺集成”篇幅所限未进入集成志书的原始资料编撰成资料本进行保存,并将近些年来新发现的故事、舞种和乐种等作为集成的补充编撰出版,例如,符策超的《此乡多宝玉》,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年10月出版。有些学者在“海南文艺集成”的基础上进一步归纳整理,出版概论式著作,例如,符策超的《黎族传统音乐与舞蹈》,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年6月出版。有些学者,结合国家深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积极开展民间音乐影像志的学术研究和应用。还有些学者眼光向下,在后集成时代研究黎族民间艺人和传承人,为民间文艺传承人立传,紧紧把握操纵音乐文化的主体,既体现尊重民间艺术,更尊重民间艺人,为后人研究提供史料,在“后集成时代”的音乐数据库建设中体现他们应有的价值与地位。在当前信息化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目前的技术条件完全可以将这些民间音乐资料数字化,文化部门正在和专家学者进一步努力,做到音响和谱例结合,影响与文本结合,记录与叙事结合。

2010年1月,《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发布,这标志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层面的规划,作为国家的最大特区,海南区域文化软实力在规划中理应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海南拥有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出版了文艺集成志书这样优秀的成果,如何把学术研究深入开展,把文化建设做大做强,这是“后集成时代”音乐工作者必须思考和面对的重大问题。

[1]符策超,戴英杰. 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海南卷[M]. 北京:中国ISBN中心,2002:7.

[2]伍国栋. 中国少数民族音[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9.

[3]欧阳韫,周青青,杨沐.海南民间采风录[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1(2).

(责任编辑:李小戈)

J607;J605

A

1008-9667(2016)03-0055-05

2015-04-20

曹 量(1969— ),陕西西安人,文学硕士,海南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音乐人类学。王晓平(1970— ),陕西渭南人,文学博士,海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传统音乐。

猜你喜欢
黎族民歌文艺
黎族小伙闯“深海”
1942,文艺之春
《黎族母亲》等
《黎族元素建筑再生设计方案》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文艺范
藤县水上民歌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穿花衣 唱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