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体育人文环境优化研究

2016-11-10 05:44鹏,宋
关键词:优化农村体育

胡 鹏,宋 杰

(山东理工大学体育学院,山东淄博255000)



农村体育人文环境优化研究

胡鹏,宋杰

(山东理工大学体育学院,山东淄博255000)

农村体育 “弱”“缺”与“难” 的发展困境反映出农村体育人文环境建设与优化的急迫性和重要性。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和系统分析等方法,在阐述优化内涵、优化的本质及目标的基础上,针对目前我国农村体育建设现状及问题,提出了建设与优化同步,“外供”与“内创”并行;推进城乡体育一体化;软硬相融,点、线、面、体递进三项优化策略,并针对优化策略的实施作出相应的建议分析,为有关部门的决策提供参考。

农村;农村体育建设;体育人文环境

自1995年国务院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来,全民健身成为一种时代潮流,作为占总人口60%以上的农村居民,国家更是给与了高度重视。“十一五”期间,国家先后增加了对农村体育设施的建设投入,将6000多万元体育彩票公益金以农村为重点实施了“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国家国民素质检测车西部万里行”等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大量对农村体育发展研究成果的出现为农村体育的大力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然而,就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和农民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来看,我国农村体育总体上还处于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均衡的局面,还不能满足广大农民体育文化需求,体育在增强农村居民体质和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方面的作用还有待加强[1]10。究其原因,农村体育的“弱”“缺”与“难”形成了农村体育发展中的瓶颈:农民的体育意识弱;农村体育设施、体育管理以及活动经费短缺等;农村自发性体育组织缺失、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导致体育发展“难”。

随着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和全民健身战略的实施,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的推动力将从较为单一的制度指向性因素形成的政府主导型,逐步转变为综合环境因素形成的社会主导型,政府与社会的双重作用力将成为未来我国社会体育走向繁荣的重要支撑。因而,随之而来的社会体育发展将更多地体现为对体育综合环境的建设与优化,区域体育发展环境对区域体育发展的影响会越来越明显。基于此,对农村体育环境的建设就需要认真分析与探讨,寻求合理的发展策略才能有利于农村体育走向深入与繁荣。本文在研究有关问题的前提下,探讨农村体育人文环境的优化策略,试图从环境的建设与优化找出问题的解决思路。

一、农村体育人文环境优化的内涵

农村体育人文环境是在农村这一范畴内,与社会体育这一主体相对的客体,并与体育活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各种人文工程、技术和社会因素的总和。它是与农民体育生活密切相联系的概念,能够与体育发生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对体育产生直接、间接的正、负面的影响。农村体育人文环境融物质、文化、科技等于一体,具有明显的区位特征,其优化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突出“健康生活”的主题,围绕有利于体育活动开展而构成的一种多因素综合体。体育人文环境的优化应满足居民体育活动的需求,重视身与心的统一、人文与自然协调、健身与娱乐的结合。一方面,农村体育建设要为人们的体育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设施)基础、良好的物质环境;另一方面,必须进行有效的管理,培育良好的体育氛围,包括人们在体育活动中的情感交流、技能促进以及区域体育文化水平的提升,使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升华、精神得到满足。体育环境的优化是对影响农村体育活动的因素及创造进行重新审视、规划、管理和设计,使其更好地遵循体育发展规律,更大程度地符合人的主体性意愿,创建更加有利于人的身心发展需要的体育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讲,对体育人文环境的优化即是满足人类体育需求的管理,包括体育设施的建设、体育科技成果的创新与转化利用、体育文化营造以及体育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组织与协调。

二、农村体育人文环境优化的本质及目标

农村体育人文环境优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优化系统就要求各组成部分之间协调发展。按照整体论的观点,优化网络中的某一节点并不能保证整个网络的优化,注重链条中任何单一环节并不能保证整个链条的可持续性[2]16。因此,保持各系统的优化与健康运行才能保证系统整体的功能发挥。但同时必须明晰关键链条之所在。从本质上讲,体育人文环境优化是协调资源配置,创建有利于居民从事体育活动和地域体育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不断建设的动态过程。站在群众体育政策主体的有序博弈角度是社会不同利益群体诉诸国家或政府而形成的各种体育利益的分配、规划与实施,也是人民群众的公共利益实现的基本手段之一,是体现“以人为本”和“人的健康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前提和本质内核。分析认为,农村体育人文环境优化的关键链条是农村的体育文化活动,物质环境、经济环境、制度环境等都为体育文化活动服务,其目标是使体育文化活动持续、健康、广泛开展,其他子系统的优化也是本着这一本质目标的实现进行的,且都与该目标发生着重要关系。

农村体育人文环境既存在物质环境因素,也存在人文社会环境因素,其中,农民自身的价值观念对环境的互动影响作用至关重要,它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的影响下通过个人的体育行为表现出来,通过体育文化活动得以外在展现。其作用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农村体育人文环境系统作用机制图

外在的诸多因素影响到人的体育价值观,这是体育人文环境优化的首要动因。农村社会的主体——农民通过观念支配下的体育行为与外界的物质层面及精神层面的环境相互作用,形成一定的环境,并在进一步的互动中加深了环境的变化。也就是说外在众多的因素在影响或制约农民的价值观念以及外显的体育活动的同时,又从不同的方面通过体育文化活动改变着环境,促使了体育人文环境的向着有利于或不利于体育活动进一步开展的方向变化。农民的经济活动、生活方式的形成与变革无不影响着体育行为的强度与方向,其作用又是双向的。因而体育人文环境的优化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发展。

三、农村体育人文环境优化策略及机制

(一)建设与优化同步,“外供”与“内创”并行

农村体育得到重视后,国家的投入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农村体育设施短缺的考量而进行的提供和补给,现有的农村体育文化建设模式与体育文化下乡的理念趋于一致,基本上是以嵌入的方式对农村体育文化进行改造,是一种“强政府、弱社会”模式的延续,而这种理念的根本缺陷在于忽视了农村体育文化建设中农民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参与性。城市体育文化以“现代性”“先进性”等优势跃居“落后性”“封建性”的乡村文化之上[3]144,其建设被视为以城市的“先进”体育文化替代农村“落后的”体育文化,根深叶茂的传统乡土体育文化发展空间无形中被挤压,这从农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中设施配置的趋同性与统一性可见一斑。各种“积极”“健康”“文明”的城市文化形式构成了文化下乡活动的主要内容,体育文化下乡的健身指导多是以城市居民的体育活动内容与教科书的指导方式进行,对农村特有的体育项目及体育文化缺乏细致的研究,在管理与组织竞赛活动上同样没有摆脱这一束缚。从“三下乡”到“农民健身工程”实施,国家没有脱离 “外供”的藩篱,其实质是以城市社区体育建设模式实施对农村物质的供给。

每一个区域性社会结构体都有其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反映了某种文化产生及存在方式,并反过来影响着这一区域群体的社会生活方式,并形成具有地域代表性的文化特色[4]132。传统体育活动意味着被区域所认同的、具有广泛群众基础和持久生命力的体育文化。农村与城市具有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体育活动项目、兴趣爱好不尽相同,更何况农村地域广阔、人口相对分散,地域文化差异较大,以目前国家的财力走单纯的提供路线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而农村体育的主要内容以及最具活力的表现形式是地方特色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5]14。农村传统民俗体育文化底蕴雄厚,内生机制的培育更具有生机和持久力。因为风俗习惯的熟稔利于人们产生情感共鸣,相似的工作生活节奏便于组织活动的开展,在自己熟悉的热土上拓展创新体育组织以及体育活动,此时与外供相结合就容易形成良好的体育人文环境。在建设中选准项目、科学有效的管理,形成群体效应,对体育人文环境的优化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例如:风筝在潍坊已经成为品牌,百姓对放飞风筝有足够的认可度和喜爱度,在该地区抓住这一特色进行建设优化,提高其渗透力和扩散力,以此带动人们参与体育活动,易于活跃体育氛围。外供应着眼于科技方面,如向农村提供科学的健身知识、方法以及建立科技信息平台,使众多的人享受到科技带来的健康和快乐。

农村体育人文环境优化不存在固定的模式,其优化方式及侧重点因区域的不同而应有所差别。农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的体育文化建设是重中之重,但在体育文化建设中不是将所有的活动一起抓,将所有的项目并重,而要有所侧重、有所选择,这种选择的依据就是对区域体育文化的需求。例如:淄博市体育局配合体育“三下乡” 活动,针对各区县传统特色项目的基础和条件,在继承传统的体育项目基础上,创编了“蹴鞠秧歌”“太极棍” 等新编套路,重点推广了太极拳(剑)、功夫扇、健身秧歌等项目,激发了广大农民参加体育活动的热情,形成浓郁的体育活动氛围,先后涌现了门球之乡——高青;健身操舞之乡——淄川;太极拳之乡——临淄;健身秧歌之乡——张店等一批体育特色乡镇,临淄区被山东省体育局命名为山东省第一个群众体育特色区[6]。群众高兴地说:“过去我们是‘冬天晒太阳,夏天找阴凉,闲来没有事,一块拉家常’,现在是‘健身得实惠,子女不受累,不给村里找麻烦,省了看病的医药费’。”在这里,把农村传统特色的体育作为发展农村体育文化的主力,是相比于其他方式更具合理性和操作性的农村体育文化优化策略,基于乡土性、地方性的传统文化形式能更大限度地保证农村体育文化环境优化的实效性与合理性。

(二)推进城乡体育一体化

长期以来,我国城乡群众体育如同经济一样,在城乡二元结构的环境中走着各自相对独立的发展之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社会希望看到的先进带后进的局面并未出现,我国城市体育的逐步市场化和社会化并没有想当然地迁移到农村,相反,城乡体育差距却越拉越大。从我国现有的城乡资源分析,农村社会无论在经济还是其它方面的资源较城市都还有相当的差距。就体育人文环境的建设与优化而言,没有资源的供给保障,农村体育在短期甚至长期得到提升的发展空间显然受到较大程度的制约。基于上文分析认为的农村体育人文环境优化的关键链条在于体育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其中交流与促进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融合的开端,融合既体现对不同发展水平的认可,同时又体现出不同内容和活动方式的互补与目标达成。没有城市的支持与带动,单纯“就农村而农村”式的发展势必会影响农村社会的发展进程,消解农村体育的发展困境、建立良好的农村体育人文环境无疑将举步维艰。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体现在群众体育方面尤为突出。农村体育人文环境的优化面对的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改善,呈现出鲜明的整体特征,需要城乡达成共识。农村体育的发展借助社会统筹,借助城市体育的优势资源和先进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可消融农村体育发展滞后的境况。

这就意味着优化农村体育人文环境仅着力于某一方面是不够的,在这个系统的优化过程中,作为农民体育需要的内因在其中起主导作用,农民的内在需求成为了环境改善的主动因;而在政策制度方面,国家财政收入水平大幅提高,加大了对“三农”的支持,宏观政策调控增强了城乡体育融合程度,政府的决策指明了创设优良农村体育环境的走向;《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与实施推动了农村体育人文环境建设的信心,从体育层面提供了城乡体育发展的制度保障;科技的发展促进了体育信息的传播,增强了城乡居民对体育的认识,进一步激发了城乡居民改善体育环境的热情。尽管诸多动力因素对推动和带动体育人文环境建设形成强有力的保障,但农村体育人文环境建设进展却非常缓慢,究其原因是缺少一种机制性的支持力,城乡体育一体化策略的实施将为改善农村体育人文环境创造极为有利的条件,其合理运作将有效填补这一缺失,可以说对优化农村体育人文环境形成重要的支撑。具体而言,农村体育人文环境构成动力系统结构如图2所示。

图2 农村体育人文环境构成动力图

(三)软硬相融:点、线、面、体递进

社会网理论(SocialNetwork Theory)告诉我们,社会网结构与行动是互为因果的:个体行动会自组织出社会网结构,社会网又会产生集体行动与场力;同时,场力又会影响社会网结构,场力与结构又对个体行动具有约束力量[7]15。改善农村体育人文环境,解决农村体育文化的滞后,需要相近样板的示范、引导和拉动,建立示范点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地域上的集聚有利于信息的传播及技术上的扩散,具有网络节点间的协调、贯通的功能使主体之间的互动构成人文环境创新的内在动力,使之产生人员、技术、气氛、意境等流动的资源,社会动员易于形成。乡镇是城乡的结合体,既是城市的延伸,也是农村的“中心”,是网络的自然节点[8]6。在乡镇建立体育组织、建设体育活动中心、开展健身运动辅导、定期举办体育比赛,既可吸引周边村庄农民参加活动,还可以向相邻的集镇和中心村发展组织、推广活动,扩展其牵引力和辐射力。农村体育人文环境的优化从“点”上落实,以活动为主,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采取集中抓的策略,围绕已形成规模的和人们广泛认同的体育项目重点投入建设。在农村体育人文环境建设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完善,通过“点”的经验和引领号召作用,来推动整体上工作的开展。“点”的工作,由于数量少,精力集中,比较容易开展,也容易见到成效。

所谓的“线”是具有相似条件或相邻区域的多个“点”的联接。仅有“点”的带动和扩散是不够的,在同“线”或不同“线”的点上形成合力,建立网络状的环境优化、交流、促进机制,派专人集中管理。“线”上的工作重点要放在交流技艺、互通健身方式方法、组织开展活动、特色体育文化延展等方面。做好“线”上的工作能够使经验分享并有效地串联体育活动者相互促进,持之以恒形成习惯。而”面”是多线的归并与融合,是覆盖一区域的体育人文科技综合环境的建设与优化措施展开,它涵盖了农村体育软硬环境功能的发挥及优化的可持续性,由于“面”上的工作是整体性的,数量大、目标广,需要足够的时间和更多投入。这里的“体”是指构成农村体育人文环境系统的诸多子系统的整体优化。环境的优化带有整体性的推进,其功能的发挥是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体”的工作注重宏观性的总体把握。优化实施,涉及到文化局、规划建设局、体育局等相关单位部门的协作与配合,在不同层面上实行立体化管理与监督检查,出现问题及时协商解决。总之,在农村体育人文环境建设与优化过程中,注意“点”“线”“面”“体”的结合互动。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第一,农村体育人文环境优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体育文化活动是该系统的关键。系统的目标是建立促进体育文化活动持续、健康、广泛开展的环境。

第二,农村体育人文环境优化要走“外供”与“内创”相结合之路,忽视农村传统体育文化的特色建设就是脱离农村体育需求的实际。把农村传统特色体育项目作为发展农村体育文化的主力,积极培育地方传统体育文化,是相比于其他方式更具合理性和操作性的农村体育文化优化策略,基于乡土性、地方性的传统文化形式能更大限度地保证农村体育文化环境优化的实效性与合理性。

第三,推进城乡体育一体化是公共体育资源的协调分配,是城乡在各个层面的交流、促进与互补,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城市对农村的带动及支持,既体现出不同发展水平的认可与目标达成,同时又揭示出农村体育人文环境优化发展路径的必然选择。

第四,优化农村体育人文环境要做到从宏观到微观的整体部署策略,从点到面,连线至整体,形成网状立体的多层多面结构,在突出典型示范点的基础上,把握优化系统的等级时序,形成系统的整体涌现效果。

(二)建议

第一,以农民需求为导向加强农村体育文化设施建设。在规划配置体育设施时要充分考虑农村体育文化活动特点,集中资源有针对性地向有一定群众基础、农民喜爱的项目倾斜。有些非体育项目的活动中渗透着体育成分,如文艺表演等,体育内容在其中发挥应有的功能,农民在劳动之余更青睐于这类项目。事实上,在农村,农民已经将体育与文艺视为休闲娱乐的同一品,加强这类活动的建设同样是体育人文环境建设的一部分。规划建设不必对所属范畴对号入座,要着眼于满足农民体育文化需求来增加投入和建设力度。

第二,加强农村体育人文环境优化的组织管理。任何一种管理追求的目标都是试图通过组织资源的有效配置,实现投入与产出的最优化。宏观整体管理要把握三个方面的工作:确立农村体育人文环境管理目标,实施目标化管理;确立农村体育人文环境管理的活动形态,实施过程管理;对农村体育人文环境管理进行有效监督、协调各种关系与适时的阶段性评价,实施质量管理。微观具体管理要做好六项工作:建立健全农村体育人文环境管理机构;抓好农村体育人文环境管理队伍建设;严格规章制度;制订管理行为规范;提高信息管理能力;形成网络化管理。

第三,加大科研力度,健全科技队伍,构建农民体育健身科技工程运行机制。政府、相关部门及专家、学者应牢牢把握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开展的契机,深入调查研究、加大科研力度、健全科技队伍,积极引进体育研究成果,构建切实为农民健身服务的科技环境。在此基础之上,建立在健身场地、体育组织、骨干队伍、体育活动开展等方面和谐发展的科技运行机制,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各类农村体育设施资源优势,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村体育活动,积极吸引更多地农民群众踊跃投入到健康的体育健身活动中来,促使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上升到“农民体育幸福工程”的高度。

[1]王程,孙庆祝.农村体育不能承受之轻——基于和谐社会需求的我国农村体育的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6,(6).

[2]杨沿平,唐杰,胡纾寒,等.我国汽车节能综合评价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9,(1).

[3]王易萍.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内源式发展模式分析——以广西牛哥戏为个案[J].广西社会科学,2010,(10).

[4]宋杰,孙庆祝.城市变迁后的家庭体育[J].体育学刊,2005,12(4).

[5]夏成前.农村体育若干问题解读[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6(2).

[6]山东淄博:农村体育“特色”鲜明[EB/OL].(2009-01-09)[2015-10-16].http://sports.sina.com.cn/s/2009-01-09/10091515126s.shtml.

[7]罗家德,王竞,张佳音,谢朝霞.社会网研究的架构——以组织理论与管理研究为例[J].社会,2008,28(6).

[8]田雨普.小康社会时期我国社会体育的城乡差异[J].体育科学,2005,25(4).

(责任编辑杨爽)

2015-12-01

山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山东省农村体育人文科技环境的优化策略”(2010RKGB2137)。

胡鹏,男, 山东淄博人,山东理工大学体育学院讲师,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

G812.42

A

1672-0040(2016)05-0058-05

猜你喜欢
优化农村体育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优化思考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民用建筑防烟排烟设计优化探讨
关于优化消防安全告知承诺的一些思考
一道优化题的几何解法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