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全有
(河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晚清时期的人与动物关系述评
——以牛为个案
苏全有
(河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晚清时期人与动物的关系,学术界研究的很不够。以牛为例,经济方面,晚清国人对牛这一动物最为关注的所在,主要涉及耕牛、出口、捐税、牛奶、牛业管理等方面;文学艺术方面,最主要的是绘画形式,其次才是文学形式;猎奇方面的记载,《点石斋画报》及《益闻录》较为突出;法律方面,多为案件描述,也有法令等内容;外国方面,主要涉及瘟病、交易、比赛、饲养等;动物学及医疗卫生方面,涉及到牛的特征以及饲养方法,牛的瘟病等医疗以及公共卫生等内容。此外,还有制造、学术、政治、哲学、社会等方面的记载。总之,晚清国人对牛的认知,视角多元,内容十分丰富。牛只是一个案例,其他如鼠、虎、兔、龙、蛇等,不胜枚举。人与动物的关系课题,是晚清乃至整个史学应该予以关注和强化的所在。
人与动物;牛;晚清
晚清史研究作为史学界较为成熟的领域,可以说成果累累,至于其中存在的缺失,最为凸显的是人与动物的关系的研究。目前,学术界的相关研究多集中在畜牧业发展方面[1],其他极少涉及。有鉴于此,笔者拟以牛为个案,以晚清为视域,发掘新资料,努力探究人与动物关系的丰富内涵,以此推动相关研究走向深入。
(1)耕牛。农业方面,国人对耕牛的保护非常关注,这方面的记载也很多(表1)。值得注意的是,清末还出现了耕牛保险的新生事物。如《农工商报》载:“扬州函云,近来各乡盗牛之案,层见叠出,甘泉农会经理员,因其为害地方,亟须设法保护,刻已筹集资本三万元,设一耕牛保险公司,凡农家所畜之牛,曾经公司保险者,皆得照价赔偿,所失之牛,公司自为究追,惟公司所拟召集练勇一节,尚未议有详章,故尚须迟至六月抄,方能成立云。”[2]地方政府对此也有举动,《北洋官报》载:“鄂督据汉川县何令蔚绅禀称,该县近日办理新政,筹款维艰,拟在县属适中地方创设保牛局一所。其办法以乡间农民养牛一口,即须赴局报明登号给照,当缴照费一串文。每年更换执照,即另缴费一次。除倒毙不赔外,如有被窃等情,可执照赴局,每牛赔钱二十串,作为牛本,所收照费,即作为办理新政之用,并请借支养廉,以充开办经费。”[3]
表1 有关耕牛的记载
(2)出口。列强视清末中国为原料和初级产品的掠夺来源地,其中,牛就是其被掠夺的对象之一。因此,在牛的出口(表2)问题上,清政府与列强进行了一系列的折冲与博弈。
表2 有关牛的出口的记载
从表2可知,清末政府对牛的出口多有限制,如《山东官报》还报导了“不准洋商运牛出口”的消息:“日斯巴尼亚商人戈德立具禀镇关,拟由镇运牛五百头赴沪转运香港,请颁给准单等情。税司义理迩君查中国只有水黄二牛,曾奉南洋大臣饬,嗣后水牛无论华洋商民,均不准贩运,黄牛一项,虽准贩运,亦只准江海关给照,照运米章程,由通商此口运至通商彼口,不得逾限多运,亦不准贩运出洋,除江海关外,其余各关均仍照旧禁止贩运等因,镇关系在禁运之列,所请颁给准单,碍难照行,已批饬该商准照。”[4]清末政府对牛的出口限制由此可知。
(3)捐税。牛捐是清末税收的组成部分,这方面在当时有不少的报道(表3)。但需要强调的是,清末牛捐有抵充教育经费的情事发生[5]。解读清末新政,包括牛捐在内的捐税是一个很好的研究视窗。
(4)其他方面。经济方面主要涉及牛奶、牛业管理等内容。有关牛奶生产的报道,主要有1891年的《益闻录·牛奶盛销》[6]、1894年的《益闻录·牛奶培养》[7]、1898年的《知新报·牛奶大业》[8]、1909年的《万国商业月报·牛奶每年输入中国者之总数》[9]、1910年的《通问报:耶稣教家庭新闻·牛奶毒》[10]等。从这些报道可知清末中国牛奶的输入状况。其中,《牛奶每年输入中国者之总数》曰:“中国每年输牛奶二十六万打,三万五千打,销售于广东境内,共计值银五万三千镑,且有逐年增加之势云。”[11]
表3 有关牛捐税的记载
有关牛业管理的报道也有一些,有倡设食牛公司的,如《饬设食牛公司》一文登载了程昌鼐的说帖请求商部“劝谕华商,凡附近通商地方,均集一食牛公司,聘游学生之精于农学者,讲求孳乳及饲料诸法,令其肉既肥且美,合于外人之口味,俟此项食牛养成,即由各公司运至通商口岸,宰割销售,如此则利归华商,洋商无所牟其利,而既有食牛以给其求,将来吾国民食亦赖以保全,不至有乏牛之一日。不惟是也,牛虽倒毙,皮革、骨角,依然尚在,为用甚广,当长成时,兼可收牛乳之利,且牛粪亦可造纸,若参用西法,出以机器,未始非生利之一端”[12]。有承办屠牛公司的,如《承充屠牛公司》载:“梧州府开辟商埠,西人旅居日众,洋商等均喜食沙牛,业此者无不获利。有粤人梁某日内具禀府署,愿承充屠牛公司,每年缴学堂经费二千元,准予专利三年,已邀批准开办。”[13]还有设当牛厂的,如1906年《设厂当牛》载:“今年江北水灾,庄稼地里,颗粒没收,乡下人只顾眼前,都打算卖了耕地的牛,好买粮食糊口。他们可不想,牛要是没有了,明年春天,用甚么耕地?到那时候,后悔也来不及了。有位某绅士,见到此处,想法子筹出款项,借商务局的空地,开了一个当牛厂,乡下人有牛的,可以拿牛去当钱,等到明年春天,还可以赎回去,这也是救荒的好法子,公德不小。”[14]类似的报道还有一些[15-16],不一而足。再就是还有修筑牛马车路[17]、驿站核销买牛价银[18]的报道,但这大都属于交通方面的内容了。
由上可知,清末国人从经济视角对牛的关注,涉及农业、贸易、税收、管理及交通等领域。
从文学艺术角度对牛的认知,最主要的是绘画,其次是文学。
(1)绘画方面。首先是《点石斋画报》(表4):《点石斋画报》作为晚清中国第一大画报,刊登了数十幅主题是牛的图画,而且多配有文字,可谓是图文并茂,艺术价值很高。其次是《图画日报》(表5):《图画日报》是清末影响较大的画报之一,它也刊登了一些以牛为主题的图画,其编辑风格类似于《点石斋画报》。除《点石斋画报》和《图画日报》之外,还有一些刊登以牛为主题的图画的期刊(表6)。
表4 《点石斋画报》中有关牛的图画
表6中的《真光月报》并非专业性绘画刊物,这就提醒我们,非专业性期刊的绘画作品同样需要关注。
上述画报就其刊登内容而言,大都结合现实,针砭时弊,其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问题,比之纯粹的文字记载,也更为形象直观。因此,该类画报值得重视和研究。
表5 《图画日报》中有关牛的图画
表6 其他期刊有关牛的图画
(2)文学方面。以文学形式记载牛的题材,主要为小说、寓言和笑话等。第一,小说方面。1900年,《著作林·分牛案》[19-21]。1903年,《大陆(上海1902) ·驴牛及工人故事》[22]。1904年,《新小说·电术奇谈》的第四回“苦缠绵彻夜相思,牛懊恼沿途打算”提到了牛[23]。1905年,《新民丛报·美人手》的第三十三回《瘁侠客关怀儿女情,巧医牛难治精神病》提到了牛[24]。1905年,《新新小说·伏鸷奄奇觚》的第三十八《七箭牛》,有以牛拟虫的描述[23]。
第二,寓言方面。1875年,《万国公报·牛妒寓言》载:“泰西尚斗牛之风,其雄牛力猛,善与虎斗,自以天下无敌。一日方掉尾长鸣,顾盼示豪,忽火车绝尘而来,遥见烟如云起,声似雷轰,以为奇兽来敌,于是乎怒,遂当来路,鼓气奋勇以待之,孰知转瞬间车飞至,势如山崩,牛触而滚滚若球掷出千百步之外矣!噫!牛不自量,藐视一切,即被触而死,又安足惜,所惜者,世多类而类者不也。”[26]1878年,《万国公报·鹿求牛救》载:“昔有鹿被逐于猎户,四窜逃命,误投穷巷,逼得奔入牛棚,哀恳众牛曰,先生救命,牛许之,鹿曰,猎户逐我,牛曰,猎户不到此处,汝且放心,惟是主人来则不能保,鹿则再求护法,牛曰,汝且藏于队中。正言时,牧童来饲,止将粮食放下,回身即去,鹿遂得免。牛曰,主人未来,汝勿喜,吾恐主人来时,汝必不能脱也。少顷,主人果至,先数其牛,后验其遍身,无一不周,于是见有一鹿,扯出宰之。如世间之事,主人未有不最关切者也。”[27]1878年,《万国公报·牛狗通群》曰:“大荒山外,狗坐青草中,见牛来欲啮其草,其狗守而吠之,至有欲咬之状,其牛叹曰,汝非要食此草,何不让我食之?若遇两须要食之物,岂肯让哉?如世之守财奴,不利于己,无益于人,甚可鄙也!”[28]1879年,《小孩月报·蛙牛寓言》曰:“有母子二蛙,和鸣于蓼汀芦岸之间,意甚相得,适有水牛蠢然而来,小蛙见之羡曰,此牛可谓硕大无朋矣!较之我身,真如沧海之一粟也。其母素以好大自许,闻之颇不称意,乃曰,吾将奋我气,与牛并肩,无相上下,终不能与井底者为伍也。子曰,吾侪讴歌于州渚之间,游泳于池塘之内,无拘束之忧,有陶然之乐,今欲比德于牛,不惟无益而有害。其母曰,不然,有志者事竟成。于是奋力鼓气,两腋更隆,又问曰,吾孰与牛大?子又哂曰,太不及,及远甚,母蛙乃闭口努目,鼓之不已,卒之硼然一声,皮绽气脱而毙。嗟乎!不量其力,取死之道也。世之贫者,不以义命自安,动欲与富家大族,夸其圂靡,卒至力竭身亡而不知悔,是亦比于此蛙矣!”[29]上述寓言颇有讽谏世人的意味。清末还有翻译外国的寓言,如1908年《竞业旬报·狮牛立约》载:“深山多狮,牛出,辄为所噬,牛患之,于是每出,必结队而行。一日遇见一狮,独处穴中,争向前角之,狮见势众不敌,正在为难之际,忽念及彼等只恃一时蛮力,必不能持久,不如暂作退兵计,设法绐之,乃俯首向众牛说道,各位今日若能恕我,以后无不惟命是听,于是甲牛曰,从此不许残害吾族,乙牛曰,嗣后不得踰此穴一步,丙牛曰他日遇见吾辈必须加礼,狮无不唯唯听命,众牛忧恐无据,不足征信守,乃与立约而还。牛得此凯旋,以为狮尚吾畏,他兽不足惧也,骄泰日甚,团体亦日解一日,未几入山游牧,竟敢不结队而行,狮闻其团力已解,乃偃伏隐处,一一搏而食之。断曰,合群势力之根本,涣散败北之先声。按此间内情,我国民亟宜三复思之。”[30]
第三,笑话题材。这方面的题材较少,主要有1909年《南洋兵事杂志·何谓牛》[31]、1911年《吴声·吾何爱一牛》[30]等。
猎奇视角下有关牛的记载很多,画报方面,《点石斋画报》(表7)较为突出,其他画报也有记载(表8)。报刊方面,《益闻录》(表9)较为突出,其他报刊也有一些(表10)。
(1)《点石斋画报》及其他画报的记载。《点石斋画报》上有关牛的奇闻异事多有配图,十分生动有趣。
表7 《点石斋画报》有关牛的记载
表8 其他画报有关牛的记载
《点石斋画报》之外,登载牛的奇闻异事的画报还有数种,具体见表8。
(2)《益闻录》及其他报刊的记载。《益闻录》是非画报类报刊中刊登牛的奇闻异事较多的刊物(表9)。《益闻录》之外的非画报类报刊,刊登牛的奇闻异事的情况如表10所示。
表9 《益闻录》中有关牛的记载
猎奇视角下的新闻报道,有些是相互转载的,有些不一定真实可靠,需要甄别、考订。
从法律视角报道牛的记载,多为案件描述,也有法令内容等(表11-12)。
(1)《益闻录》上的案件报导。在有关牛的案件报导方面,《益闻录》较为突出(表11),其报道的语言也较为简洁。
(2)《益闻录》之外的案件报道。《益闻录》之外,有关牛的案件报道的期刊见表12。
表10 其他期刊有关牛的记载
表11 《益闻录》中有关牛的案件
由上可知,晚清时期盗牛案件较为严重,这也是当时社会动荡、混乱的一个具体事证。案件之外,还有整顿积弊方面的报道。如1908年,东三省总督徐世昌奏请整顿黑牛馆积弊即为一例[33]。
晚清对外国牛也有介绍,主要涉及瘟病(表13)、交易(表14)、比赛(表15)、饲养(表16)等内容。
表12 《益闻录》之外有关牛的案件
表13 有关外国牛的瘟病记载
表14 有关外国牛的交易记载
(1)瘟病。瘟病方面的介绍,包括瘟疫、牛蝇等。
(2)交易。交易方面的报道,包括价格、贩运等内容。
(3)比赛。比赛方面的文章,主要是斗牛(表15)。
表15 有关外国牛的比赛记载
(4)饲养。饲养方面的报道(表16),主要是牛业发展状况及饲养方法等内容。
(5)其他方面。上述之外,有关外国牛的记载(表17)还涉及风俗、奇闻、食用等内容。
表16 有关外国牛的饲养记载
表17 有关外国牛的其他记载
从动物学角度(表18)介绍牛和从医疗卫生角度(表19)分析阐释牛,在当时的报刊都有一些报道。在动物学角度下,主要涉及到牛的特征以及饲养方法两方面的内容。在医疗卫生角度下,主要涉及到牛的瘟病及公共卫生两方面的内容。
表18 动物视角下有关牛的记载
表19 医疗卫生视角下有关牛的记载
上述之外,还有从制造、学术、政治、哲学、社会等视角来研究的。
(1)制造方面。 1881年,《画图新报·牛车》载:“此车中国北省多有之,其式较马车大而且坚,两幅以硬木为之,四周镶以铁条,阔约一寸半,厚约半寸,车厢两旁作有栏杆,前后相通,底平而长,上以苇席作棚,棚可撑卸,统计每空车约重百斤,造法甚笨,驰驱不易,上驾以牛,每车驾三牛,或五牛不等,亦有牛马兼驾者,盖取其牛有大力,性可耐久也。每车能装物数千余斤,凡遇重货巨物,皆以牛车装之,民人亦多有用此以载粪至田。”[34]1902年,《湘学报类编·商学第二》介绍了古代的牵牛车[35]。1903年,《鹭江报·制造减牛车》载:“四川商务总局近有职员徐国珍等投禀云,附监生曾树霖参用西法,制造减牛车,已经行试,极其灵便适用,可以省工力,增盐斤,益课税,其利甚巨,并自备资本,兴造不招外股。该局宪极力赞奖,现已饬县查勘云。”[36]1909年,《广益丛报·牛力车出现》载:“彭灌两县产煤最多,第以人力运输入省,所费实属不赀,现闻彭县造有一种载物车,用牛力挽运,每一车能载岚炭千斤,约一日即可抵省,种种便利,实为商界之幸福。昨经劝业道周观察发交省垣劝工局再行研究,俾得完全制法,以便扩充推行云。”[37]1907年,《重庆商会公报·机代牛力》载:“自流井各盐井取水,向资牛力,其法既属笨拙,复伤畜产,近有宜宾曾某,自造盐井起水机器,每井每年可减牛数十头,省费数千金。刻闻曾君已赴自流井,佃井试验矣!”[38]这些论文触及了传统牛车及其改良、创造,显现了牛车制造业的进步历程。
(2)学术方面。1902年,《鹭江报·马牛相及》载:“北厢宝珠园某甲畜一水牛,每放城内马道喂草,日前行经北门与月城内某乙之骡相遇,骡见其角濈濈,欲避其锋,而牛捷足紧追,连触数角,迨乙来救解,骡已仆地,皮开血溅,不可挽回。论者以为骡欠牛债,然《书》曰,‘马牛其风’。《春秋》、《传》曰,‘风马牛不相及’,而此则会逢其适,不知是何气机相感而致然也,此种有理存焉,试举以质诸博学之士。”[39]从学术的角度,探究马牛的相及与否。
(3)政治方面。1910年,《国风报·牛有四德》载:“贵筑黄子寿方伯(彭年),尝言牛有四德,忍辱而耐劳,一也(牧童临之,尊严若帝,老牛帖耳,鞭策不辞);负重而廉取,二也(只水草是求外,不妄取一物);以角仰听而能聪,三也;乡明即起而有信,四也。具此四德,若是可以为天子大臣矣!语殊隽妙,而有至理。”[40]以牛的德行比喻,探讨从政为人之道。
(4)哲学方面。1906年,《江西官报·食牛说》阐释了食牛的可行性:“世言牛有功于农,资其力而食之不仁,而附于佛者,又创果报之说以惕之,士大夫至相诚不敢食,甚有受颁胙之牛,亦弃置勿食者,其他又恣食无所忌,徐子曰,圣人不作,礼之不明于天下久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即一牛而已,然夫牛在六畜之中,先王以之祀上帝,飨诸侯,何不可食之有?若谓有功于农,而不可戕其命,则蚕亦衣被天下,何独戕蚕亿万之命取其丝?不谓不仁耶?且羊与犬豕亦物命也,何以食之不为怪?如佛者言而概勿戕,则天下皆牛羊犬豕,而人或不胜之矣!夫祭而得用牛者,皆天子命也,祭毕颁胙于百官,是天子之宠锡神福于百官也,顾委弃之,则不敬,莫大乎是,使孔子存,亦当熟而荐诸祖考,而敢不正席以尝乎?乃士大夫惑佛者不经之言,忘君恩而弃神惠,而顾漫不加省焉?不亦惑乎?然则恣食者得欤?曰,礼有之,天子无故不杀牛,诸侯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又曰,天子斋日进太牢,诚以牛为大烹,非天子则不得享,今无一命而享太牢,其悖理也,大矣!矧羊与犬豕,无故且不杀,而况于牛乎?天子且不以无故杀,而况于士民乎?盖惧非礼也,非恶不仁也,而佛者之言,不足道矣!”[41]该文对食牛问题所进行的哲学分析,很有意义。
(5)社会方面。1906年《北京画报·野牛都明白啦》载:“有两只野牛,在野地里对斗,四只犄角,顶到一块儿,简直不可开交。正这功夫,有一只鹰,老远的飞来,在空中打旋,来回来去,老不离开这块地方,野牛看着奇怪,就问鹰道,我们俩在这打架,你干什么不肯离开呀?鹰说,我看你们俩势不并立,斗来斗去,早晚有一个死的,那时候岂不是我嘴里的食么?野牛一听这话,对吸一口气,彼此劝道,算了吧,算了吧,何苦咱们俩拼命,让他来得便宜呢?说完了,点头而去。野牛有这样见识,人要不懂得合群,连牛都不如了。”[42]用牛打架来劝道民众合群,引领社会,带有开启民智的用意。
上述之外,还有用牛贬斥人的记载[43]。
综上所述可知,晚清时期国人对牛的认知,视角趋于多元化,就其内容而言,主要涉及经济、文学艺术、猎奇、法律、外国、动物及医疗卫生、制造、学术、政治、哲学、社会等方方面面,内容十分丰富。由牛这一动物推而广之,别的动物如鼠、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鱼、鸟、鹿、象、鸭、蛙等等,均有深入研究的必要。总之,人与动物的关系课题研究,亟待强化。
[1]李群. 中国近代畜牧业发展研究[M].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
[2]农会拟保牛险[J].农工商报,1908(41):48.
[3]创设保牛局之宗旨[J].北洋官报,1910(2318):11.
[4]不准洋商运牛出口[J].山东官报,1906(95):4.
[5]江南财政公所移复淸理财政局牛捐抵充初级师范女学经费情形文[J].南洋官报,1910(112):25-27.
[6]牛奶盛销[J].益闻录,1891(1031):10-11.
[7]牛奶培养[J].益闻录,1894(1391):346.
[8]牛奶大业[J].知新报,1898(68):23.
[9]牛奶每年输入中国者之总数[J].万国商业月报,1909(16):10.
[10] 牛奶毒[J].通问报:耶稣教家庭新闻,1910(388):8.
[11] 牛奶每年输入中国者之总数[J].万国商业月报,1909(16):10.
[12] 饬设食牛公司[J].北洋官报,1905(805):7.
[13] 承充屠牛公司[J].山东官报,1905(31):5.
[14] 设厂当牛[J].北京画报,1906(15):10.
[15] 江北议设当牛厂[J].北洋官报,1906(1155):9.
[16] 猪牛屠不宜在街内个地方[J].潮声,1907(17):13.
[17] 劝业道札属兴筑牛马车路[J].广东劝业报,1910(109):44-45.
[18] 又奏为吉林所属驿站用过廪粮并买补马牛价银数目循例核销折[J].吉林官报,1909(32):18-19.
[19] 分牛案[J].著作林,1900(19):115-116.
[20] 分牛案(续)[J] .著作林.1900(20):117-118.
[21] 分牛案(续)[J].著作林.1900(21):115-116.
[22] 驴牛及工人故事[J].大陆(上海1902),1903(7):1-5.
[23] 电术奇谈[J].新小说,1904(9):102-112.
[24] 美人手[J].新民丛报,1905,3(24):113-117.
[25] 伏鸷奄奇觚[J].新新小说,1905,2(5):83.
[26] 牛妒寓言[J].万国公报,1875(322):30.
[27] 鹿求牛救[J].万国公报,1878(512):23.
[28] 牛狗同群[J].万国公报,1878(508):21.
[29] 蛙牛寓言[J].小孩月报,1879,4(11):5.
[30] 狮牛立约(泰西寓言撮译)[N].竞业旬报,1908(11):59-60.
[31] 何谓牛[J].南洋兵事杂志,1909(30):1-2.
[32] 吾何爱一牛[J].吴声,1911,1(3):1-2.
[33] 东督徐奏整顿黑牛馆积弊并拟善后办法折[N].北洋官报,1908(1860):3-4.
[34] 牛车[J].画图新报,1881,2(1):64.
[35] 商学第二[J].湘学报类编,1902(商学):5.
[36] 制造减牛车[J].鹭江报,1903(48):15.
[37] 牛力车出现[J].广益丛报,1909(207):8.
[38] 机代牛力[J].重庆商会公报,1907(54):7.
[39] 马牛相及[J].鹭江报,1902(13):22.
[40] 牛有四德[J].国风报,1910,1(14):122.
[41] 食牛说[J].江西官报,1906(13):26-27.
[42] 野牛都明白啦[J].北京画报,1906(10):15.
[43] 何爱一牛[J].鹭江报,1903(35):3.
[责任编辑杨玉东]
A Review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of Human and Animal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 Case Study of Cattle
SU Quanyou
(The Institute of History Culture,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Xinxiang 453007, Henan, China)
Research of the relationship of human and animal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is far from adequate in the academia. Taking cattle as an example, they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various fields during the period of late Qing dynasty: in economy, cattle were involved in such areas as ploughing land, export business, tax, milk, management of cattle and so on; in arts, there were a large number of works(mainly painting, followed by literary works) concerning cattle; in records of hunting culture, there wereDianshizhaiIllustrationsandRecordsofGoodStoriesconcerning cattle; in law, there were mainly cases related with cattle, and decrees as well; in foreign communication, cattle plague, trade, race and breeding were mainly touched upon; in animal science, there were records of cattle characteristics and breeding methods; in medical treatment, there were records of treatment of cattle plague and public health; in addition, there were records concerning cattle in such areas as manufacture, academic research, politics, and philosophy. Cattle is just one case, and other animals such as mouse, tiger, dragon and snake are also worth studying. Therefore, issues about the relationship of human and animals deserves more attention of historiographical study.
human and animals; cattle; the late Qing dynasty
10.16698/j.hpu(social.sciences).1673-9779.2016.03.014
2016-03-23
苏全有(1966—),男,河南辉县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
E-mail:quanyousu1966@163.com
K203
A
1673-9779(2016)03-0348-14
苏全有.晚清时期的人与动物关系述评——以牛为个案[J].2016,17(3):348-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