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晓菊
(江苏徐州市广慈医院 检验科,江苏 徐州 221400)
临床血液不合格标本常规临床检验的分析探讨
甄晓菊
(江苏徐州市广慈医院 检验科,江苏 徐州 221400)
目的 结合临床工作中的具体实践经验,探究分析常规临床检验中,临床血液不合格标本的原因,并针对不合格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检验科于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由本院住院部各科室采集送检的血液标本1002份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所有血液标本均有临床护士采集并送检。检验科室人员采取严格的临床监管措施,检验并判定所有送检标本是否符合临床要求,同时对不合格临床血液标本及其不合格原因进行详细记录,并针对其不合格原因提出相应的改正措施及解决方法。结果 所有1002份临床送检血液标本中,共计含血清标本569份(56.90%),血浆标本357份(25.50%),全血标本176份(17.60%)。其中,不合格血液标本共68例,占7.90%。主要有五种不合格原因,分别为出现溶血29份(37.10%)、标本凝固18份(26.38%)、抗凝剂错用9份(15.67%)、标本含量测量误差8份(10.90%)及标识错误等其他原因4份(4.85%),其中以溶血和标本凝固的发生率最高。结论 血液标本采集和送检是临床检验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医护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应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同时加强质量监控的力度,规范化采集送检程序,不断提高送检标本的质量,以确保临床检验诊断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血液不合格标本;常规临床检验;临床血液标本
在常规的临床工作中,血液标本采集和送检是不可避免且至关重要的步骤,血液标本的质量直接关系依赖检验结果的临床诊治的进行,同时也与患者的预后质量息息相关[1]。如何采用有效的措施规避临床工作中常见的血液标本送检不合格现象,并对不合格原因予以总结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已成为近年来临床检验讨论的重点,笔者对我院近一年来住院部采集送检的若干血液标本进行统计分析,探究其中出现不合格标本的原因,并针对不合格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现总结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检验科于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由本院住院部各科室采集送检的血液标本1002份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所有血液标本均有临床护士采集并送往进行生化、免疫、血液细胞学检查。
1.2临床血液标本采集及研究方法:皮肤血管采集法以患者左手无名指指端内侧为标本采集的最佳位置。临床护理人员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进行血液采集处的皮肤必须经过医用碘伏和酒精消毒后再行静脉采集,保证一人一针,并在进针出血后拭去第一滴血后再行标本收集。经静脉采血法应首选体表浅静脉如肘正中静脉或肘前静脉进行采血,护理人员应注意在采血前便贴好标签,并在认真检查核对无误后行常规消毒及穿刺取血。对于血管不明显的患者应在穿刺前轻拍穿刺处皮肤,直至静脉充盈且容易固定,避免反复穿刺造成患者不必要的损伤,并避免穿刺时针头内留有空气,血液标本采集完毕后应严格密封,并立即送检。
所有血液标本采集送检后,各实验室窗口工作人员应认真核对并坚持是否符合临床医师的检查项目,并对不合格标本及其原因进行详细的分类和记录。
1.3不合格标本判定标准[2]:临床血液标本出现脂血溶血为标本溶血;抗凝标本出现凝固为标本凝固;抗凝剂选择不当为抗凝剂错用;标本去量不足为标本含量测量误差;标本标识与检验内容不合等记为其他不合格原因。
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5.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进行t或χ2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
2.1临床血液标本送检情况:表1显示,本次研究共计含临床血液标本1002份,其中血清标本569份(56.90%),血浆标本355份(35.50%),全血标本176份(17.60%)。见表1。
表1 临床血液标本送检情况
2.2临床血液标本不合格原因:表2显示,本次研究的1002份临床血液标本中含有68份不合格血液标本(7.90%)。具体不合格原因大致可分为五种,主要包括标本出现溶血29份(38.10%)、标本凝固18份(27.38%)、抗凝剂错用9份(16.67%)、标本含量测量误差8份(11.90%)及标识错误等其他原因4份(5.95%),其中,以溶血和标本凝固不合格发生率为最高。见表2。
表2 临床血液标本不合格原因
在常规的临床工作中,血液标本检验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准确有效的检验结果不但可以给临床医师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患者病情进展及康复情况[3]。有临床数据显示,绝大部分临床血液标本不合格都发生在送往实验室检查前或在送往实验室检查的途中,即规避临床常规血液标本不合格现象应从血液标本的采集和送检入手,针对不合格现象发生的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有效的解决措施[4-5]。
笔者通过对本次研究中的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临床上常见的血液标本标本不合格原因主要可归纳为标本出现溶血、标本凝固、抗凝剂错用、标本含量测量误差以及标识错误等其他原因。临床护士在标本采集送检工程中,若抗凝剂使用过多,则会使血液标本出现凝块,从而使其在凝血实验中因凝血酶原作用时间缩短造成实验误差[6]。护士因操作不娴熟或不规范时,极易出现溶血干扰而使血液标本的红细胞计数减少、血细胞比容降低,并由此影响钠、钾、镁等指标的测定结果[7]。此外,还应加强护士对抗凝剂使用原则的掌握,一方面应注意将血液标本与抗凝剂充分混匀避免凝血,另一方面还应根据使用不同种类和剂量的抗凝剂做好不同的标示,以保证心中有数避免忙中出错。综上所述,临床工作中应针对血液标本不合格原因采取及时有效额纠正措施,保证送检标本质量对保障检验结果有效性和患者预后具有积极意义。
[1] 谭晓玉,庞保军.检验标本的正确采集与处理[J].实用医技杂志,2010,10(8):863-864.
[2] 刘兴彦.74份临床血液常规检验不合格标本原因分析[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3,11(6):528-529.
[3] 戴蕴.临床血液不合格标本常规检验的分析和探讨[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2,23(10):1730-1731.
[4] 嘉鋆.医学临床检验不合格标本的判定及对策[J].吉林医学,2010,31(30):5347-5348.
[5] 潘文波.影响检验标本质量的因素及其控制[J].吉林医学,2010,31(14):2140-2141.
[6] 秦兵.临床检验中不合格血液标本的探讨分析[J].哈尔滨医药,2013,33(4):300-302.
[7] 周玉洁.检验血液标本不合格原因及正确采集检验标本方法探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7):492-493.
R446.11
B
1671-8194(2016)25-008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