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兴武夏菊华李笑云姚每宁杨武森张武妨龙建军周建林
(1 贵州省黔东南州人民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贵州 凯里 556000;2 贵州省黔东南州人民医院病理科,贵州 凯里 556000)
纳米碳混悬液与美蓝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中的应用研究
王兴武1夏菊华1李笑云2姚每宁2杨武森1张武妨1龙建军1周建林1
(1 贵州省黔东南州人民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贵州 凯里 556000;2 贵州省黔东南州人民医院病理科,贵州 凯里 556000)
目的 观察纳米碳混悬液与美蓝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至我院诊断为乳腺癌并进行SLNB的患者86例,按照来诊时间排序,序列号为单号患者作为纳米碳组,序列号为双号患者作为美蓝组,各43例,分别使用纳米碳混悬液与美蓝作为示踪剂行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观察两组患者SLN检出情况以及发生示踪不理想的情况比例。结果 纳米碳组患者SLN检出率明显高于美蓝组,而示踪不理想发生情况明显低于美蓝组,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纳米碳组患者无改行腋淋巴清扫术患者,而美蓝组患者有2例改行腋淋巴清扫术。结论 使用纳米碳混悬液作为示踪剂进行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其临床效果优于使用美蓝作为示踪剂。
纳米碳混悬液;美蓝;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
在肿瘤周围接受相关区域第一站淋巴回流的淋巴结被称为前哨淋巴结(SLN),在乳腺癌等容易从淋巴循环转移的恶性肿瘤的诊断和分期中具有重要的意义[1]。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需要对相关淋巴结进行示踪,目前临床上使用的示踪剂有多种,而纳米碳混悬液和美蓝是其中较为常用的,为了观察两种示踪剂在乳腺癌SLN活检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本院对近年来的86例相关患者进行了临床研究,报道如下。
1.1患者选择: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至我院诊断为乳腺癌并进行SLNB的患者86例,所有患者均为女性,年龄31~77岁,平均年龄(47.82±10.33)岁;术后病理诊断浸润性导管癌65例,原位癌11例,黏液癌7例,其他浸润癌3例。按照来诊时间排序,序列号为单号患者作为纳米碳组,序列号为双号患者作为美蓝组,各43例。两组患者年龄、病理分型无统计学差异(P>0.05)。纳入标准[2]:①通过穿刺或活检确定为原发性乳腺癌的患者。②无远处转移灶的患者。③腋窝淋巴结检查结果为阴性。④患者对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3]:①炎性乳腺癌患者。②患者来诊前进行放化疗等相关治疗的患者。③患者既往胸壁或者乳房进行过放射治疗的患者。④患者同侧腋窝既往有手术史的患者。⑤不同意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
1.2方法
1.2.1研究方法:患者麻醉,按照分组取1 mL纳米碳混悬液(重庆莱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1 mL∶50 mg)或者1~2 mL美蓝注射液(江苏济川制药有限公司,2 mL∶20 mg)作为示踪剂,于患者乳晕外侧上皮进行皮下注射,注意注射前回抽,确定没有进入血管后再行注射。注射完成后10~15 min在根治性乳房切除术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时,在剥离完皮瓣后在胸大肌外侧缘寻找染色的淋巴管。按照淋巴管染色情况对被染色的淋巴结进行追踪并切除,同时如果发现未被染色但肿大的淋巴结也予以切除。离体淋巴组织术中进行冰冻活检,如果结果呈阴性则避免腋淋巴结清扫术,如果结果呈阳性或者SLNB染色失败则改行腋淋巴结清扫术。
1.2.2分析指标:观察两组患者SLN检出情况以及发生示踪不理想的情况比例。
1.3数据处理:用SPSS19.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处理研究中所有相关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并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纳米碳组患者SLN检出率明显高于美蓝组,而示踪不理想发生情况明显低于美蓝组,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纳米碳组患者无改行腋淋巴清扫术患者,而美蓝组患者有2例改行腋淋巴清扫术。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活检结果比较[n(%)]
乳腺癌是发生在乳腺腺体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通常来说,因为乳腺并非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器官,所以仅仅是原位癌并不致命,但是当癌细胞脱落后随血液或者淋巴液进行全身性转移扩散,则会严重危及患者生命[4]。在2012年我国所公布的数据中显示,乳腺癌是全国登记肿瘤中女性发病率最高的疾病,全国范围内的发病率为42.55/10万。前哨淋巴结是原发性肿瘤引流区域淋巴结中的特殊淋巴结,是原发性恶性肿瘤发生淋巴结转移后所必须经过的第一批淋巴结,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说,也是阻止恶性肿瘤细胞从淋巴系统转移的重要屏障[5]。
既往对于乳腺癌患者常规进行周围淋巴结清扫术,认为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乳腺癌的转移风险,从而达到根治的目的。但是腋淋巴结清扫术会导致患者发生上肢水肿、患肢麻木等并发症,因为手术会导致腋下淋巴腋回流障碍,或者损伤臂丛神经[6]。大量的临床研究证实,如果患者SLN活检呈现阴性结果,那么可以使用SLN活检来替代腋淋巴结清扫术,其结果已经被证明安全可靠。但是SLN的示踪方法较多,目前主要是染料法、荧光法、核素法或者几种方法联合使用。纳米混悬液是由平均直径为21 nm的碳颗粒所组成的,这些颗粒不能进入毛细血管,但能够进入毛细淋巴管,继而通过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进入SLN内,从而起到示踪的作用。而美蓝是通过染色法起到示踪作用,但是美蓝既可进入毛细血管也可以进入毛细淋巴管,选择性不佳,同时美蓝溶于水后对周围组织的弥散速度较快,所以SLN即使被染色也很快褪色,所以示踪时间短,效果不佳。从本次研究中看,纳米碳混悬液作为示踪剂的43例患者中SLN的检出率为97.67%,仅有3例示踪不理想。而美蓝组的患者中SLN检出率仅为81.40%,明显低于纳米碳组;示踪不理想患者11例,占25.58%,明显高于纳米碳组。所以从示踪结果来看,纳米碳混悬液明显优于美蓝。
综上所述,使用纳米碳混悬液作为示踪剂进行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其临床效果优于使用美蓝作为示踪剂,有效的弥补了传统染料示踪剂的不足之处,操作简单,方便,对患者无不良影响,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适合在各级医院中进行临床应用。
[1] 陈蕊.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的研究进展[D].蚌埠:蚌埠医学院,2014.
[2]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疗指南与规范(2013版)[J].中国癌症杂志,2013,23(8):655-657.
[3] 郑刚,杨靖,左文述,等.中国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验证阶段研究结果的系统评价[J].中华医学杂志,2011,91(6):361-365.
[4] 汪令成,李林均,李雅琼,等.纳米碳在乳腺癌腋窝前哨淋巴结活检中的应用研究[J].湖北中医杂志,2015,37(2):19-20.
[5] 宋洪明,房林.前哨淋巴结活检在甲状腺癌中的应用[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36(4):119-123.
[6] 陈智,覃庆洪,练斌,等.纳米炭混悬液与美蓝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中的应用研究[J].实用癌症杂志,2015,30(9):1320-1323.
Application of Nano Carbon Suspension and Methylene Blue in 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 in Breast Cancer
WANG Xing-wu1, XIA Ju-hua1, LI Xiao-yun2, YAO Mei-ning2, YANG Wu-sen1, ZHANG Wu-fang1, LONG Jian-jun1, ZHOU Jian-lin1
(1 Department of Breast and Thyroid Surgery, Dongnanzhou People's Hospital, Kaili 556000, China;2 Department of Pathology, Dongnanzhou People's Hospital, Kaili 556000, China)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application of nano carbon suspension and methylene blue in 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 in breast cancer. Methods January 2013- December 2015 to our hospital diagnosis for breast cancer and 86 patients with SLNB, according to examine the time sequencing,serial number for patients with odd numbers as carbon nanoparticles group, serial number for Shuang Hao patients as methylene blue (MB) group, 43 cases in each, respectively, using nano carbon suspension liquid and methylene blue as tracer in breast cancer 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 were observed i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SLN detection and generation of tracer is not ideal proportion. Results Carbon nanoparticles group patients with SLN detection rat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methylene blue (MB) group, and tracer is not ideal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incidence of methylene blue (MB)group, and h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 No axillary lymph node dissection in patients with diverted carbon nanoparticles group, methylene blue and 2 patients was diverted to axillary lymph node dissection. Conclusion The use of carbon nano suspension as a tracer for breast cancer 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 and its clinical effect is better than that of using methylene blue as a tracer.
Nano carbon suspension; Methylene blue; Breast cancer; 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
R737.9
B
1671-8194(2016)25-00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