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金武
·临床研究·
胸腺肽片联合苄星青霉素对早期梅毒阴转率的临床观察
杨金武
梅毒是由苍白螺旋体(TP)引起的一种慢性系统性的性传播疾病。大多数患者经正规驱梅治疗后梅毒的血清反应素抗体滴度可转阴,但有少数患者经多次治疗后血清抗体滴度仍保持在低滴度,即血清固定。为观察免疫调节剂对早期梅毒血清阴转率的影响,进行本实验。
1.1临床资料 入选标准: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我院皮肤性病科门诊梅毒病例。所有病例均符合早期梅毒分类、分期及诊断标准[1]。年龄18~69岁,并完成随访者。排除标准:年龄小于18岁;妊娠及哺乳期妇女;神经及心血管梅毒患者;经其他抗生素治疗者。
1.2分组 120例梅毒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0例。其中观察组男38例,女22例。年龄18~65岁,平均32.08岁。平均病程6.5个月。滴度自1∶16~1∶64。一期梅毒10例,潜伏期梅毒13例,二期梅毒37例。对照组男37例,女23例。年龄18~69岁,平均年龄35.12岁。平均病程6.8个月。滴度自1∶16~1∶64。一期梅毒9例,潜伏期梅毒12例,二期梅毒39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分期及滴度等资料方面经统计学处理无差异,具有可比性。
两组梅毒的血清反应素阴转率见表1。观察组和对照组血清反应素阴转率无明显差异,χ2=1.36,P>0.05。
表1 两组梅毒的血清反应素比较 例
一般认为,梅毒患者经正规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且无新发感染,亦无神经梅毒发生,但非梅毒螺旋体抗体滴度下降到一定水平后即不再下降,而是长期维持在低滴度水平。此种现象称为血清固定。
TP进入人体后,机体的免疫状态发生非特异性与特异性免疫应答。其中以T细胞介导的迟发型变态反应为主,用于抵抗TP保持机体免受感染。梅毒血清固定患者细胞毒性T细胞显著降低,CD4+T细胞、Th1细胞和NK细胞数量减少,及CD4+/CD8+T细胞比值下降[3]。提示血清固定患者的免疫细胞溶解清除TP的功能低下以及T细胞亚群间的失衡。Th1/ Th2比值下降推测发生Th1向Th2漂移,可能存在细胞免疫功能抑制,从而影响梅毒螺旋体的彻底清除,造成血清固定。CD8+淋巴细胞随病情进展,在局部产生一定的作用,拮抗CD4+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使皮损内的螺旋体不能完全被杀灭,造成TP在体内残留扩散,并长期刺激机体发生变态反应,进而表现为血清固定现象。
胸腺肽片的主要成分是胸腺肽。自健康小牛胸腺中提取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多肽,是一种免疫调节剂,能促使T细胞成熟,增加T细胞在各种抗原成分或致有丝分裂原激活后各种淋巴因子(如α、γ干扰素、白介素2和白介素3)的分泌,增加T细胞上淋巴因子的水平,同时通过对T4辅助细胞的激活作用来增强淋巴细胞反应。因此胸腺肽片具有调节和增强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
但本组实验的结果却表明胸腺肽片联合苄星青霉素对早期梅毒的血清阴转似乎并无多大作用。血清固定是一种复杂的免疫机制,受多种因素影响。血清固定已成为临床驱梅治疗中的疑难问题之一,其发生机制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1]刘辐仁.实用皮肤科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63-478.
[2]李军,王林娜,左亚刚,等.梅毒血清抵抗患者临床分析及免疫功能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2009,89(12):813-816.
[3]谢海莉,赵进,李伟,等.梅毒血清固定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检测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3,27(1):49-51.
(收稿:2015-09-22)
平度市皮防站,山东平度,266700
1.3治疗方法 观察组采用苄星青霉素240万单位,分两侧臀部肌注,每周1次,共3周。同时口服胸腺肽片20 mg,日2次,共3周。对照组采用苄星青霉素240万单位,分两侧臀部肌注,每周1次,共3周。
1.4血清固定判定 疗程结束后每3月复查血清反应素抗体滴度,观察6个月。若早期梅毒患者临床症状消失,且无新发感染,亦无神经梅毒发生,但非梅毒螺旋体抗体滴度(如RPR滴度)下降到一定程度后即不再下降,而长期维持在低滴度水平(通常RPR滴度≤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