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曲

2016-11-10 19:22张姝佳
粤海风 2016年5期
关键词:冼星海抗战旋律

张姝佳

20世纪30年代,中国民众经历着日本丧心病狂的侵略,但是我们没有被敌人吓倒,中国百姓万众一心,奋起抵抗。在这个过程中,音乐作品出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类型,人们称之为红色音乐,这些音乐以革命、救亡为主要内容,通过鼓舞群众斗志,为取得战争胜利发挥重要的作用。冼星海和贺绿汀正是生活在这个时期的作曲家,他们的作品包括了大量的革命歌曲、红色音乐,这些作品不仅为中国革命提供精神力量,也成为中国近代音乐史上音乐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这些革命歌曲的欣赏、研究,一方面可以不断散发这些音乐作品的艺术魅力,另一方面使不同年代的人们受到革命精神的感染,感受时代的精神力量。

30年代的红色歌曲是随着战争的爆发,在专业音乐教育还处在起步阶段时出现的。学堂乐歌、王光祈、黎锦晖、赵元任等代表人物及事件逐渐建构了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早期发展的基础,但随着战争的爆发,革命歌曲成为社会最主要的音乐旋律。这些音乐旋律适时地团结了社会的力量,也让历史铭记住这些伟大的作曲家。聂耳、冼星海、吕骥、贺绿汀、郑律成等一批这个年代的作曲家,他们的音乐无论声乐、器乐作品,其中一定有一类是抗战歌曲,这些抗战歌曲也因此成了20世纪30年代的时代曲。本文以冼星海与贺绿汀为例,来分析这些红色歌曲具有什么特点,使音乐在抗战的大背景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冼星海出生在澳门一个贫苦的家庭,童年的冼星海到新加坡谋生,后回到广州岭南大学附中求学。1926年,冼星海离开广州到北京学习小提琴,两年后,冼星海到上海进入国立音乐院学习。1930年,冼星海到巴黎,以极大的毅力在艰苦的环境下学习作曲。当冼星海再回到上海时,他全身心地投入到抗日救亡的热潮中,利用所学创作了大量的抗战歌曲,如代表作品《黄河大合唱》、《救国军歌》《在太行山上》《游击军》等,为抗战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黄河大合唱 》是传播最广的一首抗战歌曲,也是星海在延安鲁艺时创作的最著名的一部大合唱作品,在这部作品的基础上创作出的钢琴《黄河协奏曲》也是红色音乐中演出率最高的器乐作品之一。除此之外,冼星海还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声乐小曲。所有这些作品都反映出在当时中国全民抵制侵略的社会背景下,万众一心的民族精神,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适合传唱的范围广、人群种类丰富

冼星海创作了大家熟悉的作品如《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这些作品将战斗性、号召性融入在一起,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朗朗上口的歌词与旋律将广大群众团结在一起。除此之外,冼星海还专门创作了适合儿童传唱的歌曲《祖国的孩子们》《只怕不抵抗》等。这些作品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也真实地反映出儿童热爱祖国、天真有趣的精神面貌。

同时,冼星海还专为妇女创作了《三八妇女节歌》、为工人创作了《起重匠》、为农民创作了《华北农民歌》。这些作品正是在冼星海充分地联系群众,深入群众的生活后,用音乐来表现民众的抗战生活。

二、抗战歌曲音乐风格丰富

从1935年开始,我国经历了“华北事变”“七七事变”,民族危机不断加剧,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抗日情绪日益高涨。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冼星海创作了我国抗战歌曲第一首作品《救国军歌》。这部作品的旋律线条较短,音乐起伏由小到大,并在最后发展到高潮,音乐预示着光明的到来。这种群众性的革命歌曲是抗战歌曲中最普遍的一种类型。这种类型的作品除了《救国军歌》外,还有《到敌人后方去》《太行山上》《游击军》等。它们的风格基本都以明朗、铿锵有力为主要特点,适合大众传唱。

除了群众类的抗战歌曲,冼星海还创作了抒情类的革命歌曲。抒情性的革命歌曲与明朗、高昂的歌曲在风格上有着很大的区别。代表性的作品是《老马》。这类作品以旋律线条优美为主要特点,用抒情的旋律表达对国家的担忧、对革命的关心。《老马》是诗人臧克家所写的一首诗“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低!这刻不知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心里咽,眼前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这部作品冼星海特意将旋律定得很低,男低音的音域加之缓慢的旋律,把感人和一种压迫感跃然纸上,而这种音乐形象正影射出当时处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遭受的痛苦与压迫。

在冼星海的创作中明朗亦或抒情的抗战歌曲都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这些作品深深地扎根在人民的生活中,作者通过音乐表达战争中老百姓的真实感受。通过音乐作品反映出人民群众的斗争精神。

三、民族精神在音乐中的体现

冼星海最著名的《黄河大合唱》可以说是把民族精神体现到极致的一首作品,这部大合唱经久不衰,无论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每次响起这部作品的旋律时,人们都为之感动,而被打动的原因就在音乐把中国人民不屈不挠、保家卫国、抗争到底的精神体现了出来。全曲共九个乐章,分别是一个序曲和独立的八个乐章,中国近现代的合唱曲规模都以独立的乐章居多,这部作品是我国第一部内容相互关联,但形式独立的新形式大合唱。在最后的《怒吼吧!黄河》一章中,音乐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向着全中国受难的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号召全体中国人拿起武器保家卫国,这种有力而又雄伟的号角激励着中华儿女向全世界发出了自己的声音。这种精神的魅力是无法抵挡的,这部作品成为抗战歌曲中影响最大的作品之一。

另一位是久居上海,抗战时创作了大量抗日歌曲,建国后为上海音乐学院的发展投入大量精力的作曲家贺绿汀。

贺绿汀,原名贺楷,出生在湖南邵阳(今邵东县)。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入国立音专选修科,师从黄自,1932年去武汉任教,1933年再次进入国立音专学习,他在国家危难的时候创作了大量抗日歌曲,建国后,他将精力都放在专业音乐的教育工作上,为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贺绿汀从事音乐创作、教学工作长达七十年之久,前后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建国初、改革开放等不同的历史时期,其音乐创作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931—1937、1937—1943、1943—1949、1949—1989四个时期。其中第二个时期是抗日战争时期,这个时期他创作了《游击队歌》《上前线》《嘉陵江上》等重要声乐作品。曲调一方面吸收了许多民族素材,另一方面,由于贺绿汀大胆地借鉴外来因素,因此他的作品既贴近生活又完美地做到了中西结合,体现了全民抗战的时代精神。

一、对民族音乐素材的吸收

贺绿汀曾说:“民歌就好比野地里开出来的小花,多姿多彩。由于他们植根在民族生活的土壤深处,所以是有生命力的。一首好的民歌能在人民中间流传千百年,原因就在于此。”“蚕不吃桑叶就吐不出蚕丝,每一首民歌都反映了人民的思想感情。只要熟悉民歌,才能很好地表现人民的思想感情。要熟悉民歌,就要先学习民歌;而且要好好地学,认认真真地学,如饥似渴地学。”由此可见,贺绿汀对于民族音乐是何等的重视。

在贺绿汀的抗日歌曲中,随处可以看到他吸收民族音乐的影子,例如《天涯歌女》是由苏南民歌改编而成的。建国后创作的《东方红》本来也是一首普通的民歌,在贺绿汀的改编后,成为一首合唱曲,旋律朗朗上口。而在《垦春泥》中作者大胆地使用了劳动号子的音调,在《嘉陵江上》的第二乐段中,也明显地出现了呐喊性质的曲调。由于《嘉陵江上》的歌词是一首散文诗,这给谱曲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如何可以做到词曲的紧密结合,贺绿汀创作了几次都不满意。最后在音乐曲调的创作上,作者采取了符合中国语言语调习惯的级进式音乐旋律,使音乐加强朗诵、呐喊的节奏感。

二、大胆地吸收外国素材,丰富音乐语汇

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的初期,中国音乐志士在探求音乐发展的出路时,西方音乐以汹涌的架势涌入中国大地,引进西方音乐成为中国近现代音乐的一个重要特点。在贺绿汀的作品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他一方面采用民族的旋律,同时也吸纳外国新鲜的曲调和创作技法。在《嘉陵江上》中,作者一方面使音乐旋律符合中国式语言特点,另一方面借鉴咏叹调的风格达到音乐效果。再例如《垦春泥》,作者借用复调音乐的思维将音乐声部进行对位发展,这在当时的抗日歌曲中并不多见。

在《游击队歌》中,作者将不同的声部采用对位复调的发展,把和声思维很巧妙地融入到音乐作品中,使这首脍炙人口的进行曲充满着动力,却一点儿也看不出西方音乐的痕迹。而采用民歌曲调创作的《东方红》也采用了局部模仿、自由模仿的复调发展手法,把民族音乐的创作手法与外国音乐发展技巧相结合。

通过这些例子都不难看出,贺绿汀不是一个音乐的保守主义者,他以民族民间音乐为基础,借鉴外来艺术形式,全力表现当时中国人民的思想、生活与感情。

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史上,抗战红色歌曲是音乐与社会背景联系最密切的一种音乐内容。冼星海与贺绿汀都用自己的创作方式诠释了音乐的力量。今天再去回味这些时代曲时我们发现,这些音乐浓缩着战火纷飞的抗战热情,鼓舞着所有为抗战而献身的英雄斗士,也激励着今天的我们,用音乐谱写一个时代的旋律,为历史留下辉煌的一页。

参考文献:

[1]汪毓和.无私无畏 忠贞不渝——贺绿汀及其音乐创作[J]. 人民音乐,1995年第2期.

[2]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教学参考资料[M].兴界图书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3]李莉.贺绿汀音乐作品研究.[C].

[4]梁爽.冼星海抗战歌曲的艺术特征[C].

猜你喜欢
冼星海抗战旋律
帮助与报答
帮助与报答
Jay—A Revolutionary Musician
给你的信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7月,盛夏的旋律
抗战音画
抗战,在未被占领的中国
大地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