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焱
摘要:对近代东北经济地理的研究通常要经过各地方志的纂写、传统东北经济地理学、生产分布情况以及对生产关系的重视等四个主要阶段。本文以满铁相关资料、中国海关旧史等资料为参考,以东北港口至东北腹地的相互发展为出发点,对近代东北经济地理进行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近代东北;经济地理;思考
中图分类号:F129.9;K2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4-000-01
前言
经济地理的研究实际上指对人类生产活动中的空间布局的研究,近代东北经济地理从字面上可以理解为从1840年开始到1949之间,以我国东北地区驱动机制、人民生产活动、生产分布以及最终结果的面貌为研究内容。东北地区在中国整个历史长河中属于相对比较特殊的区域,尽管起步相对较晚,但是其发展速度却非常快。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东北地区从一个蛮荒的渔猎农牧地区,快速发展成为近代中国市场化以及工业化水平相对较高的区域之一。近代东北的经济发展之快,也是近代中国经济发展史与近代边疆发展史上最有意义的事件。相较同时代的内蒙地区、西藏地区、云南地区、新疆地区,东北在经济开发与经济发展方面都有明显的进步。本文通过对近代东北经济地理的回顾,对其发展变化过程等做出分析。
一、回顾近代东北经济地理
回首近代东北经济地理发展历程,自然会发现东北经济地理的学术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与其时代背景是密不可分的。东北自清朝末年开始,其经济便得到当时统治者与地方官员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在中日甲午战争以及九一八事件之后,危机四伏的边疆引发许多爱国人士对东北经济与移民问题的高度重视。与此同时的日本、俄国更是派兵入侵东北地区,并对资源进行疯狂的掠夺,并对其经济地理概况做了详实的调查。
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对东北经济地理情况的研究重新出现了高潮,二十世纪中期大批学者汇聚开始了对东北地区以及我国边境等地经济情况的调查。由于近代东北地区在中国经济发展史以及边疆开发史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关于近代东北经济地理的研究较为深入。
二、近代东北经济地理发展的再思考
1.重新构建东北经济地理范围
以东北地区动态为基础构建经济发展范围。“东北”一直以来只做方位名词来讲。自1922年筹办东北屯垦的边防工作开始,东北才正式成为区域名词。1929年之后,当时的国民政府重新将少帅张学良任命东北边防军总司令,东北一词才开始广泛使用,并且成为东北地区的辖区范围。从经济变革演化的角度来看,东北在自然地理范畴中属于二元共存的区域,即东北与华北两大自然区。在此基础上,清朝中期政府又将东北分为农耕、游牧以及狩猎三元共存的经济形态。这三者之间互通交流却遭到人为干扰以柳树条为边墙,致使其经济发展出现严重不均。1861年起辽宁营口开埠,到二十世纪初哈尔滨、大连、丹东等口岸先后开埠,以及南北和东西贯穿东北的大铁路建成通车,才使得东北地区逐渐从封闭过渡到开放,同时也极大促进了二元共存的自然区域以及三元共存的经济区域整合与发展。至此,以山海关分界的新大东北经济区开始成为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上最为重要的区域。
2.以近代化为主,转化东北经济地理关系
在近代东北的发展史中不难发现,一百多年的短暂时光里东北地区的人口、工业、城镇、农业、商贸以及交通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一直以来许多中外学者对此都持有各自不同的观点。中国学者过去多数强调外国列强对东北的殖民掠夺,从某种角度上忽略了东北经济发展的重大变化。而外国学者特别是日本很多右翼派人士,对殖民掠夺之事只字不提,一味地强调外来势力对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客观结果,贬损闯关东只对东北传统农业产生了影响,对近代东北工业以及商业的开发毫无意义。实际上这些都是不客观、不全面的,东北地区经济地理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有许多,首先是关内移民对东北地区的开发,在此过程中其扮演着主力军的角色;第二是俄国与日本以殖民为目的的建设,对东北地区的发展和交通建设在客观上起到一定的作用。
3.重新划分东北北部经济区域
有学者指出,中国的近代化发展是由外来输入的,先进的经济文化以及生产力最先通过各通商口岸登陆,再由交通传输线路输送到内陆地区。因此沿海区域开埠互通后便成为近代中国和世界经济联系最密切的地带,也成了较为先进生产力最早产生的地带,然后又是通过交通传输线路将其推向腹地并促使内陆地区向现代化转变。基于上述原因,按照自然地理以及港口——运输线路——腹地的情况,将东北划分为南部地区、北部地区以及西、北地区等一级经济地区和若干个二级港埠地区。新中国成立之后,有对东北地区的经济地理分布进行重新划分与调整,最终形成以黑龙江、吉林、辽宁为基础的北、中、南一级经济区三个,这是近代东北经济地理的传承与延续。
4.寻求东北经济地理新格局
若对比近代东北经济地理区域发展进程与结果,其具有以下明显特征,首先从时间角度出发,近代东北经济区的发展可划分为1861年至1898年营口开埠,在接下来的三十多年中营口成为东北地区独一无二的通商港口;1899年至1907年,由于世界各国间斗争激烈,东北经济开发的主要势力出现多元化的趋势;1907年至1931年,东北地区各个商埠口岸经济区发展出现多样化,并形成互补与竞争共存的局面;1932年至1945年,日本殖民期间对东北地区实行统一管制。第二从空间角度出发,东北经济地理的发展格局以港口为中心,向中部腹地进行辐射,在日本殖民时对东北地区优先开发,促进东北经济、日本经济、朝鲜经济一体化;第三从发展层次出发,直到伪满时期东北地区南部经济已经开展到近代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阶段;北部地区处于城市发展的起步阶段以及加工业与制造业相混合的阶段;西、北两地位置偏僻,所以开发时间相对较晚,处于城镇形成与资源开发的初期。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对近代东北经济地理的再思考与研究过程中,要对近代东北经济区发展的时间、过程以及空间格局等进行深入探究,在分析东北经济区内部划分的基础上,可以利用港口到腹地的框架进行研究,结合历史资料进行科学、规范、系统的梳理。
参考文献:
[1]苏阳.20世纪30年代关内移民与东北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J].党史博采(理论),2016(06).
[2]聂艳英.振兴东北经济 制度建设是关键[J].财经界(学术版),201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