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中涛
摘 要:如今文化作为软实力,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传统村落作为村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也是刻不容缓,云南省传统村落数量庞大,结合云南省自身特点,利用旅游开发这一动力来带动传统村落的发展势在必行,笔者通过比较研究云南省传统村落旅游开发成功的案例,分析其原因,得出云南省传统村落旅游开发应该根据自身条件,发掘特色产业,以产业优势融入带动旅游业,以旅游业来带动村落经济,从而更好激活村落自身“活力”与“发展力”是传统村落的发展健康有序这一结论。并对现代旅游开发对云南省传统村落的影响提出了整改的建议与意见。
关键词:旅游;云南省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产业
现如今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越来越多人开始逐步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挖掘、继承与发扬。文化是一个国家根本命脉,是一个民族不朽的精神力量。文化具有一种永恒性。“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只有文化,才能在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村落文化对于农耕文明来说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我国自古都便是农业大国,村落作为人类最原始的一钟聚居方式,承载着中华人民上千年的智慧。村落如同家乡一样。是寄托人类情感的一块净土,其有着很深层次的文化内涵。而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无疑是人类不断认知自我的一种诉求,也是人类对于自身文化的回归。
一、传统村落的概念与云南省传统村落概况
(一)传统村落的概念与意义。传统村落现在尚无明确的定义,一般是指是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传统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传统村落一般包含以下特点,第一是村落内有大量古建筑,且集中成片分布。第二是村落的选址堪舆依山傍水,有明显的山水格局,村落内部空间结构完整。第三是村落内有文化的活态传承,即传统的手工艺、风俗民俗、舞蹈歌曲、文字石刻等非物质文化遗传,能够完整的保留下来,并有活力的传承下去。
(二)云南省传统村落概况。云南省位于我国西南边陲,云南的魅力,在于它的多样性,不仅拥有悠久的人文历史,还有丰富的民族文化。无论是南诏古韵还是民族风情,都给这片土地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片迷人的土地自然也留下了独具特色的传统村落。云南省前三批共有502个传统村落。数量名列全国前茅。主要集中大理、腾冲、丽江、红河等州市。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地方只重视经济利益而忽略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导致许多传统村落已经陆续遭到破坏、甚至被夷为平地。还有农村规划的无序性导致的拆旧建新、兵营式的布局方式也是传统村落消失的主要原因。但是作为旅游大省,云南省也在不断探索将旅游产业融入传统村落的保护中去,利用旅游这一优势以“新”带“旧”,将传统的文化注入新鲜的活力,既能够满足带动自身旅游的发展要求,又能够为传统村落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
二、旅游开发在传统村落保护中的应用
旅游开发与传统村落的结合,无异于是在传统村落的发展与保护之间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这样充分结合自身的特点打造不同的村落风格的开发模式,既能够将自己村落独特的文化宣传出去,得到保护,又能够解决发展动力不足、空心村情况严重这系列传统村落保护中难以避免的问题。
(一)千年古韵—诺邓古村。诺邓古镇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诺邓镇,诺邓村四面环山,是一个典型依山而建的古村落。其围绕盐井而建,形成了完整的聚落结构。村内保存有玉皇阁、古盐井、三崇庙等具有地域特色的古建筑。还有许多风格多样的传统民居建筑依山而建。诺邓古村是滇西北历史最久远的村落,其文化底蕴深厚,盐业促进了村落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盐文化、地域特色显著的建筑文化与丰富的饮食文化。村落以前交通不便,相对闭塞。但正是由于受外界影响较小,才保留的完整的古建筑群与传统的民族习俗。诺邓村落积极发掘自身文化特点,以古盐、火腿、传统民居与古村落文化作为自身对外的名片,抓住当下乡村旅游市场、把握游客渴望回归自然、回归乡村的这一需求适当进行宣传。每年都成功吸引一大批国内外的游客来到村落进行观光、游览。给予他们一个逃避喧嚣的世外桃源来体验最古老的乡村生活。
(二)水乡银都—新华村。“小锤敲过一千年”的“银都”新华村位于云南省大理州鹤庆县草坝镇。新华村背依青山,环抱绿水,颇有几分江南水乡的韵味。周围建筑为一正两耳、两房一耳、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六合同春和走马转角楼等的白族建筑,建筑立面虽也是黑白相间的中式风格,却不像中原地区那般清秀,平添了几分明丽与大方,形成滇西水乡特有的风格。
新华村的魅力,不仅仅体现在它的自然风光上。新华村的“小炉匠”自唐代南诏国时期就开始加工金银铜等金属手工艺品,并以家族形式将手工艺一直传承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在这里,形成了“家家有手艺,户户是工厂,一村一业,一户一品”的发展格局。手工艺品中,尤以银器制作最为精美。新华村以高附值手工艺产业为特点,以手工业带动旅游业,结合自身资源与历史文化优势,打造以水乡为载体,银业为主题的风情旅游产业。带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很好的保留了传统村落特有的非遗文化。形成以特色产业、旅游业来带动整个传统村落的发展的新格局。
(三)异域风情——曼春满村。云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区域,有着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同时由于地跨热亚热带,海拔差异较大等原因,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景观。这两个因素构成了云南省传统村落的多样性。曼春满村地处云南西南边陲的热带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有着浓郁的热带风情,曼春满村世代居住着傣族,形成了以民族风情为特色,干栏式建筑为主体、宗教文化为依托、热带景观为亮点的傣族传统村落。曼春满村紧邻澜沧江、地势平坦,交通方便,其空间布局完整,拥有被称为“傣族百科全书”的“贝叶经”和丰富的佛教文化底蕴。特有的傣族风俗“泼水节”以及“傣味”美食成为其发展旅游产业宝贵的资源。满村曼村位于勐罕镇“傣族园”旅游园区内,该项目是当地政府与旅游开发公司相互合作,对村庄进行保护性开发与旅游规划所打造的傣族式的热带风情旅游区。满村曼村采用合作发展的模式,从外界注入资金对村内房屋进行修缮、基础设施进行完善,同时又能够通过旅游带动经济效益。解决了传统村落发展的问题。
三、旅游产业开发对传统村落影响
传统村落的发展,必须要依靠自身的内在动力与生产力,仅仅依靠外界的资金注入的保护只是杯水车薪。只有自身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动力,将自身资源进行优化升级和自我“激活”,才能扭转传统固化的保护模式,使传统村落重获新生。产业如同传统村落的灵魂,“产村结合”的发展模式是目前带动传统村落发展的最佳模式。作为旅游大省的云南省,传统村落本身有拥有得天独厚的文化、民族、地域等旅游资源。由于村落的多样性,也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开发模式。不可否认,旅游带动村落发展这一条道路是一条可行的道路,但是许多传统村落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本末倒置,仅仅注重经济利益,出现过度的商业开发,乱拆原有建筑,对原有风貌进行破坏等情况,忽略了传统村落保护本身的内容,即对原态文化的保护、对原有村落环境的保护、对原有村落空间形态的保护、对原有生活场景的保护。很多村落的旅游开发不能很好的掌握尺度。开发不到位,不能起到带动传统村落发展的作用,而过多开发,反而会弄巧成拙,加剧对传统村落的破坏程度。旅游规划不到位、不合理,审批时间过长,规划实际项目实施不统一,导致规划不能起到也是传统村落被破快的重要原因。
四、云南省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的建议
(一)充分挖掘自身特色资源,精准定位,发展特色旅游产业。旅游产业创新性、文化性、独特性都决定了传统村落旅游发展的高度。应该找准切入点与主题,充分发挥产业优势。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正面带动经济发展,正如新华村的主导产业虽然是手工业,但其找准银器制造这一高附值产业作为整个旅游产业的切入点,打造“银都水乡”这一旅游主题,在宣传自我村落文化的同时,更加具备了市场竞争力。
(二)力争多规相协调,整合资源。。在村落旅游开发中,往往有有许多不同类型的规划需要同时进行,应该适当整合各类规划,集中利用资源,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处理好旅游开发中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传统村落的保护是核心,发展是重心。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发展之前的关系,发展是传统村落的不竭动力,保护是为了传统村落的文化传承。以保护促进发展,用发展延续保护,做到在发展中重视保护,在保护中稳步发展。既使村落得到延续,又保护了传统村落固有的活态文化。
(四)地方政府加强重视,重视引导与规范管理。地方政府应该参与传统村落的旅游开发中,积极做好监督管理者的角色。在传统村落的发展中,充分尊重地方发展的需要与意愿,了解自身的职责,在政策上给予合理的支出,更多方面是在于宏观上的规范与引导。
(作者单位:西南林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