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背影》中的四次流泪

2016-11-09 09:09刘润根
开心素质教育 2016年8期
关键词:铁道感人流泪

刘润根

“男儿有泪不轻弹”,人们常把男子流泪看成是懦弱无能的表现,王勃在《送少府之任蜀州》中也曾劝谏友人“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但我们读了朱自清先生的纪实散文精品《背影》之后,不但不会嗤笑文中七尺男儿的四次流泪,反而会被其中异常真挚的亲子之爱深深地感动。

一般写人记事的散文,或以事感人,或以情动人,都要充分表达出作者内心深处的真情实感。这种情感的表现方式除了直抒胸臆之外,更广泛采用的是融情于述。即在叙述中倾注、融汇作者丰富而真挚的情感,从而使读者受到艺术的感染,并由此产生共鸣,获得教益,享受美感。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正是成功运用了这种抒情方式,使文章显得平中见奇、朴中见巧。尤其是对文中四次流泪的描写,不作任何修饰、渲染,既无华丽的辞藻,更没有故作姿态的矫饰,却能够融情于述,寓情于泪,传达出深切丰厚的情感和思想内涵,让每一位读者怦然心动、潸然泪下,起到了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第一次流泪——悲哀之泪。文章一开头就为全文创设了悲凉的气氛,哀伤的基调。“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奔丧、失业、典卖、借钱这样“祸不单行”的遭遇使父亲精神颓唐。家道衰败,作者睹物思人,触目伤怀,悲哀之情难以言表,“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作者在文中仅用“簌簌”二字就写出当时悲哀之深,没有作任何细致入微的描写,在客观平淡的叙事中融入浓浓的情感,产生了很强的感染力。

第二次流泪——感动之泪。父子情深,亘古有之。在家境惨淡一日不如一日的境况下,父亲整日辛苦奔波忙碌,但对儿子的挚爱却有增无减,事无巨细、反复叮咛,充分流露出父亲对儿子的舐犊之情。为了给儿子买橘子,一个穿着马褂、身材矮胖发福、行动极为不便的上了年纪的人,要爬过铁道对面的月台,是何等的艰难。只见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此刻,作者看到那定格了的背影,瞬间融化了,震撼了,他完全理解了父亲的迂执和慈爱。父亲为了儿子全然不顾自己的尊严,在众目睽睽下爬上爬下,买回橘子来扑扑身上的土,心里很轻松似的。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无声的眼泪,是作者真情自然地流露,是交织着感激、悔恨、惭愧的泪,是无须造作的人之本性的揭示。而这一感人的形象,作者只用了 “探”“爬”“攀”“缩”“ 倾”几个传神的动词去描绘,细腻而又简洁,给人一个动态的展示,充分调动读者的想象力去丰富这一形象。可以想象,当时作者想写的一定很多,但是一概不写,只是用眼泪烘托这感人的背影。

第三次流泪——伤感之泪。“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离愁别绪自古最易牵动人的衷肠,最让人伤感不已。父亲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这里饱含了多少怜惜、体贴和依依不舍的深情啊!当作者看到父亲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再也找不到时,“我的眼泪又来了。”这酸楚的泪,是对父亲深沉的爱的感悟和理解,融情于述体现得最为深刻,也加深了父亲背影的感人力量。

第四次流泪——思念之泪。父亲老境颓唐,身体又不好,免不了产生“触目伤怀”“情郁于中”的哀伤情绪,但他真挚的舐犊之情丝毫没有变。“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这怎能不引起作者对父亲的感激和思念呢? “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作者以泪收尾,余音如缕,情思绵绵。

作者四次流泪,一次比一次感情真挚,一次比一次伤感纠结。父亲对儿子的舐犊之情,儿子对父亲的感念之意,都在这四次晶莹的泪花之中得到闪光,感天动地。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情深处。《背影》真切动人,感人至深,在于其平淡之中见真情,没有“为文造情”的造作之痕。在父子之间,一切很简单又很复杂地凝聚这“天涯沦落”的感情,融情于述,寓情于泪,体现了作者创作手法的高明,也是《背影》久传不衰的原因所在。

猜你喜欢
铁道感人流泪
感动得流泪
抗“疫”感人瞬间
你是我一生中的一件最美好的事
爱流泪的海龟妈妈
一个感人的故事
感人的画面
铁道上的碎石
铁道工程施工若干问题研究
写人的文章怎样才能做到细腻、感人
小铁道游击队(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