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源,杨涛,张全胜,张威,刘蕾,邓永林,郑虹,潘澄,沈中阳(天津市器官移植重点实验室,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器官移植中心,天津 300192)
目前大鼠原位肝脏移植模型(OLT)已经被广泛用于器官保存、移植病理、移植生理以及移植免疫方面的研究。该技术最早诞生于1973年,Lee等[1]学者首先采用手工缝合技术建立大鼠肝移植模型,但是,由于该方法需要一定的外科基础而且无肝期较长,因此,难以得到推广。1979年,Kamada和Calne[2]采用“双袖套法”快速重建门静脉以及肝下下腔静脉,由此将无肝期缩短到15~20分钟,术后存活率提高到70%以上,这种方法得到了广泛认可,成为经典技术[3]。但是,这种技术仍然需要缝合肝上下腔静脉(SHVC),需要一定的外科基础,掌握袖套技术也需要一定的时间。1980年,Miyata等[4]提出“三袖套法”,即在Kamada技术的基础上再用Cuff鞘重建SHVC[4],然而,这种方法影响SHVC的通畅,容易造成扭曲以及错位,因此难以得到推广。Tschimoto等[5-6]采用内膜化的Cuff鞘进行SHVC的重建,但是这种技术操作复杂,成功率低,而且难以单人操作。随着临床肝移植的迅速发展,相关基础研究亦随之广泛展开,如何缩短无肝期,降低手术难度,提高大鼠肝移植模型术后存活率亦成为研究热点[7-8]。
磁性压榨技术利用磁体在相邻脏器或血管间产生持续、渐进性的压迫,从而造成受压榨区域逐渐缺血坏死,周围组织逐渐愈合,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胆道狭窄疏通、冠脉搭桥、微创消化道重建等领域。笔者对此技术研究10余年,在前期磁环法犬肝移植模型的基础上[9],成功采用钛涂层微型磁环进行了大鼠SHVC快速重建。
1.1 磁环设计加工:磁环制作材料为钕铁硼,该材料广泛用于口腔矫形、消化道磁压榨重建等领域[10-12],具有磁力强、组织相容性好等优点,本研究设计的肝上磁环为椭圆形,如图1所示,重量为0.15 g,采用线切割技术加工,氧化钛喷涂技术覆盖钛涂层。采用碘伏浸泡消毒。
1.2 实验动物及分组:选用120只雄性成年Wistar大鼠,体重为230~280 g,供、受体各半,随机分为两组:磁环组(n=30),采用磁环法重建SHVC,双袖套法重建门静脉及肝下下腔静脉;缝合组:(n=30),SHVC采用手工缝合,双袖套法重建门静脉及肝下下腔静脉。
图1 大鼠肝上磁环设计图
1.3 手术过程:所有动物术前禁食24小时,禁水8小时。采用七氟烷吸入麻醉。供体手术方式参照Kamada双袖套法[2],正中切口入腹,硬膜外麻醉导管插入胆道,肝素化5分钟,门静脉插管后进行单纯门静脉灌注,采用低温器官保存液20 cm高度进行灌注,保留供体膈肌环。供肝修整过程中,利用SHVC周围膈肌环进行牵引,利用膈肌环弹性外翻套环,缝线收紧固定,如图2a~c所示。门静脉及肝下下腔静脉重建参照Kamada双袖套法[2]进行肝动脉结扎。
受体采用正中切口,游离肝周韧带。结扎右肾上腺静脉和肝动脉,游离胆总管并断扎,阻断门静脉及肝下下腔静脉,用含生理盐水的5 ml注射器驱血,在膈肌环以上水平阻断SHVC。门静脉及肝下下腔静脉残端预置标记、牵引线。移除受体肝脏,原位放入供肝。磁环组套入受体磁环,将SHVC外翻,用精密蚊式钳进行固定,用盐水冲洗同时依靠磁力、三维空间自动重合特性将供体和受体磁环对合,如图2d~f所示。缝合组采用7-0 prolene线连续缝合SHVC。两组均采用Kamada双袖套法重建门静脉、肝下下腔静脉。血流开放后,胆道用硬外麻醉导管插管,另一端插入受体胆道,结扎固定,肝动脉结扎。用温生理盐水冲洗腹腔,逐层关腹。
术后大鼠单笼饲养置于室温环境麻醉恢复,其后自由进水,术后3天内每天给予青霉素肌注,不用免疫抑制剂。
1.4 统计分析: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有定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各组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图2 磁环法简要过程
磁环组:SHVC的重建时间(0.91±0.24)分钟,无肝期及手术时间分别为(5.63±0.65)分钟以及(36.02±8.02)分钟;缝线组:SHVC重建时间为(10.4±2.11)分钟,无肝期及手术时间分别为(17.76±2.51)分钟以及(49.38±12.06)分钟。磁环组和缝线组大鼠相比,SHVC的重建时间、无肝期及手术时间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如表1所示。
表1 各组肝上下腔静脉重建时间、无肝期及手术时间
磁环组肝上磁环对合的成功率为100%,未出现渗血、气栓或者扭曲等并发症。彩色多普勒提示肝静脉为标准三相波,血管造影结果提示所有吻合口均通畅(图3)。HE染色及扫描电镜均提示磁环组肝上吻合口愈合良好(图4)。磁环组30只受体大鼠中有29只存活超过7天,28只存活超过30天;缝线组30只受体大鼠中25只存活超过7天,22只存活超过30天(图5,P<0.05)。
图3 磁环组术后2周,彩色多普勒观察肝上吻合口(a);磁环组术后2周,血管造影观察肝上吻合口(b)
图4 术后2周磁环组肝上吻合口
图5 磁环组和缝线组术后存活率比较
大鼠OLT是一种非常精细的显微外科操作。它是一个多步骤、多环节、相互连续且相互联系的手术过程,其中供、受体任何一个步骤操作失误均会导致手术失败,影响大鼠术后的存活,甚至直接导致大鼠死亡。其中最大的难点便是手术过程中存在无肝期。Kamada等[2]提出无肝期的最长时间不能超过25分钟,否则大鼠很难存活。本经验也表明,无肝期的长短直接关系到手术的成败,熟练的显微外科吻合技术和套管技术是缩短无肝期的有力保障。尤其是高质量迅速完成肝上腔静脉的吻合,是手术成功的最主要瓶颈[13-14]。
磁性压榨吻合技术有3个方面优势:① 相同形状磁体三维空间自动重合,即肝上对合时可以自动完全重合;② 非穿透性,可以避免缝线、钛钉等异物带来的炎症反应,保证血管内膜的完整性,减少异物刺激,促进愈合;③ 渐进性,即随着磁环间组织坏死,磁环间距减少,磁力加大,安全性较好。尤其对于大鼠SHVC而言,菲薄的血管壁组织容易导致吻合口缝线穿透处漏血,或者起皱导致漏针,这些均是造成开放后动物出血死亡的最常见原因。结果证实,采用磁环法进行SHVC重建时,磁环对合成功率为100%,未出现渗血、气栓或者扭曲等并发症。彩色多普勒提示肝静脉为标准三相波,血管造影提示所有吻合口均通畅。HE染色及扫描电镜均提示磁环组肝上吻合口愈合良好。这些结果均显示出磁环技术的优势。
磁环技术明显缩短了大鼠肝移植模型的无肝期,降低了手术难度,术后存活率亦随之提高。微型磁环快速重建技术,为大鼠肝移植术中肝上下腔静脉重建提供一种新型、简单稳定的方式,明显缩短无肝期时间,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手术难度。在2年的研究过程中,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器官移植中心将此技术推广到其他移植中心,效果亦满意,学习曲线2~3个月左右,最长存活时间近1年半,并在此基础上成功建立了急性排斥反应模型、小鼠肝移植模型、脑死亡大鼠肝移植模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