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 16年高考看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16-11-09 11:04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展妍娜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 2016年10期
关键词:跑偏

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展妍娜

从20 16年高考看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展妍娜

2016年高考已落下了帷幕,从新课标全国Ⅱ卷的试题来看,客观试题考点主干化,凸显历史韵味;主观试题材料朴素化,没有“晦涩难懂”的文言文,也没有“字数繁多”的文字材料,其中第41题开放性试题作为高考改革的试验田,每年都力求在形式上和立意上有所突破和创新,与此相比,第40题和选做题略显中规中矩,试题检测方式主要涉及原因类、特点类、变化类、影响类等常见类型,学生驾轻就熟,但想得分并不容易,可谓“简约而不简单”。

这里我们以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历史学科素养要求进行比较,以第40题为例,分析如何对材料进行归纳概括,如何提高学科核心素养,以期对我们的教育教学、复习备考有所启发和思考。

一、命题剖析与问题辨析

1.不避热点,史观引领

今年的第40题凸显了“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命题原则,既考查近代以来世界和中国移民问题的纵向发展,又考查二者之间的横向联系。一些考生在答第(2)小问“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时,忽略了材料一、二的横向对比,中国大规模海外移民出现于鸦片战争之后,晚于世界国际移民。“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是2015年8月在山东济南召开的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四个议题之首,这一议题表明,对中国历史的研究不应局限于中国本土,应该将其与世界联系起来,用全球化的视野看待中国历史,以及中国在全球化和多元世界中所发挥的直接和间接的影响。这一议题成为今年第40题的主要立意。

2.碎片化时代的阅读少了深度

看微信,刷微博,找度娘……这是一个资讯发达、信息日益碎片化的时代,也是一个阅读快餐化、网络化的时代。看似信息量、阅读量大了,然而深度和广度的阅读非常欠缺。导致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取材料关键词语和有效信息的能力逐渐退化。例如第(1)小问“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其中自愿移民的迁移过程是两个阶段:从主要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迁移,逐渐转变为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大多数考生只提取了后半段的信息进行归纳概括,因过程不完整而遗憾失分。

3.答题时间缺少量化的管理

文科综合考试时间为150分钟,因阅读速度,检索已学知识和信息加工存在个体差异,加之历史主观试题处于最后部分,如果考生答题很随性,不懂取舍,在个别地理试题上纠结一下,政治试题联系实际部分多写一些,留给历史主观试题的时间就非常有限,会出现答不完卷,或思考不充分仓促作答的情况,这也是导致历史主观试题得分率较低的原因之一。

针对以上在高考中学生暴露的一些共性问题,我们须要对高三的复习备考、教育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诊断与改进。解决高考“考什么”“怎么考”的问题,才能进行复习的“供给侧改革”,即要减少低效或者无效“供应”,增加有效“供应”,优化高考复习的方案。

二、高效复习备考策略

1.关注史学研究动态

纵观近几年的新课程高考历史试题,我们不难发现,史观是高考历史试题之魂,全球史观(2016年全国新课标Ⅱ文科综合40题,“世界视野”)、文明史观(2016年全国新课标Ⅱ文科综合41题,文明的传播与交流)、现代化史观(2012年全国新课标Ⅱ文科综合40题,工业化和城市化)、社会史观(2015年全国新课标Ⅱ文科综合41题,中国部分节假日),都明显地影响着高考历史试题的命制。高三通史复习时,在史观的指引下对史实进行重新梳理整合,例如用现代史观构建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进程,洋务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就成为关键的节点。

新课程高考视野开阔,立意高远,直面热点。复习备考要关注史学研究的新动向,因为高考不仅是与高考试题的对话,也是与高考命题者的对话。

2.史料教学与复习

高考命题的立意,在经历了知识立意时代、能力立意时代之后,现已进入素养立意时代。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等五大方面。我们哈师大附中历史教研组从2011年开始进行黑龙江省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史料研读教学法与复习法应用研究》,现已结题。这个选题的目的是让学生做到论从史出和史论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运用所学的相关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唯其如此,历史学科“以史为鉴”“经世致用”的功能才能得到落实和发挥。

高一学年,在每课学案的最后提供一则与本节内容有关的史料,有的是对教学内容的深化与拓展,有的是最新的研究动向,留出空间提出问题“你从中能提取哪些信息,引发怎样的思考?”在每周六晚的固定时间,在班级学习交流群中交流和讨论;高二学年下半学期,文科班进入史料研读的下一个阶段——“同料异构”,即同一则材料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自选角度命制试题,题型不限,对处理史料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培养学生换位思考,站在命题人的视角,进行信息的提取、解释,并渗透历史价值观。然后由其他小组对设问及参考答案进行质疑和改进;高三总复习阶段,学生按照考纲和课程标准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课上大家一起来完善。高考已经不是考查学生对史实的简单记忆了,而是关注学生的认知能力、认知水平。教师的知识结构不等同于学生的知识结构,教师的认知水平不等同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就要让学生深度参与课堂,落实其学习主体地位,真正地参与对知识、能力、素养的体验。在这一复习过程中遇到理解有困难的问题,教材也不能解决疑惑的,可以通过网络查找相关的资料,经过前期的训练,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对材料进行甄别的能力和理性思维的习惯。在互联网+的时代,教师知识体系的渊博也不再是吸引学生的有力武器,学生接受知识和更新信息的方式也绝不会只停留在课堂上。

3.以真题为载体、举一反三

今年第40题的第(1)(2)问可以归类为“变化类”“特点类”,其中“变化类”参考答案的设置有一定规律可循,“从……变为……”,但特点的归纳需要在信息提取基础上进行概括,对考生能力要求比较高。历史概括能力指的是按照某种特定的要求对历史知识进行系统的、本质的同时又是科学的、周密的整理和加工。概括的最显著特点是简明扼要,包括语言文字的表达都要简明扼要。而学生存在的问题多是不能从纷繁复杂的历史事物中提取共同的因素,从个性中归纳共性,从一系列具体的历史事物中抽象出一般性结论,或者是不懂得对所给材料进行化繁为简,化具体为抽象的改造和润色。而“变化的特点”“过程的特点”还要体现动态性。我们以两道往年高考题为例进行说明:

例:2014年全国新课标Ⅱ卷文科综合第40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朝建都北京后,原居住于白山黑水间的各民族人口大量内迁,东北地区出现“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清廷把东北地区视为“龙兴之地”,在此设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实施军事化管辖,设置关口,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居。往来须持有官方颁发的路票。“移民之居住有禁,田地之垦辟有禁,森林矿产之采伐有禁,人参东珠之掘捕有禁”。从乾隆年间开始,山东、河北等地“闯关东”者日盛。“每查办一次,辄增出新来流民”。他们“不但不肯回籍,抑且呼朋引类,日积日多”。清廷对东北地区时开时禁。

——摘编自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等

材料二: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清朝与俄国的东段边界,但直至19世纪初,黑龙江以北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民不足1万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被迫与俄国签订《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清政府随即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平原。新来移民与当地满、蒙古等族通婚、建庙、演戏、立会、设学堂、建市镇。仅十余年,呼兰地区已是“三城相望,粮产富饶,商贾因之糜(群)集,流民居户不下十有余万”。1904年,清政府全面开放东北各边荒地;1907年,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1908年,仅奉天一省人口已达1 100万人。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东三省移民安边章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

在分析试题时可以结合材料抓住两个主体,即清政府和移民,清政府的政策变化是从最初的禁止到时开时禁,受外来侵略影响最终转变为鼓励;移民最初是自发的,规模不断扩大,在今年40题第(1)小问作答时,有的考生就通过知识迁移,联想到这道高考题的解题思路,全球的国际移民最初是因为殖民扩张,贩买黑人奴隶,属于被迫移民,而后来转变为自愿移民,规模逐渐扩大。但“被强迫进行的移民基本停止”,即奴隶贸易退出历史舞台,考生答出来的比较少,说明思维的过程不是闭合的区间,缺少历史思维的完整性。

例:2009年全国新课标Ⅱ卷文科综合第40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缩小农副产品的统购范围和降低征购指标,开放城乡农副产品集贸市场。到1982年,全国农副产品中油料产量超过1 100万吨,比1978年增加659.9万吨;肉类产量超过1 300万吨,比1978年增加494.5万吨;农村集市从无到有,发展到41 184个。1983年,国家正式取消实行了20多年的布票,肉票、油票也陆续取消。1985年1月,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规定,国家对粮食、棉花等农产品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农村粮食供给制随之取消。1993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速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推动建立国家宏观调控下的自由市场购销体制,各地相继取消了城镇口粮定量供应制度。至此,长期以来实行的票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1)略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后“统购统销”变化的特点。

本题呈现的是“统购统销”政策在新中国的演变。到1978年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供求关系紧张得到缓解,这一政策就不合时宜了,因此国家逐渐缩小统购统销的范围,从农副产品到粮棉,从农村到城市,直至取消,呈现出阶段性。因材料中明确提到了“取消”一词,考生比较容易提取到关键词。以真题为载体,既可以避免“跑偏”,又可以举一反三,提升历史思维能力。

4.时间管理与训练

建议考生在解答客观题部分用大约三分之一的时间,大约35~40分钟较合适;政史地主观试题剩下110分钟左右,政史地学科必答题大约用80~85分钟;选修部分大约用20~25分钟。为了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平时小测时就要限时完成,一节课40分钟,要完成12道单选,两道材料解析题和一道选做题;完成作业也要讲求高效,如一道25分的大题,要求在12分钟左右答完。坚持一段时间,做完一道题,大概用时多少,不用看表,也能心中有数了。当然毕竟是文科综合试卷,模拟考试时就要合理分配三科的答题时间,不能顾此失彼,也可以个性化地调整答题顺序。

编辑/丁俊玲

E-m ail:563102683@qq.com

猜你喜欢
跑偏
汽车气压制动系统制动拖滞与制动跑偏故障的诊断
莫让债转股在实践中“跑偏”
卞永祖:莫让债转股在实践中“跑偏”
皮带机跑偏原因及防偏技术探析
警惕去产能“跑偏”
奶源地建设“跑偏”了吗
汽车行驶跑偏的原因及排除方法
汽车行驶跑偏的原因及排除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