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成涛 刘 畅 高 伟
(北京市朝阳区六里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0026)
贾海忠针刺臂臑穴治疗颈椎病临床研究
孙成涛刘畅高伟
(北京市朝阳区六里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0026)
贾海忠;颈椎病;臂臑穴;临床研究
颈椎病是因颈椎椎间盘退变,颈椎骨质增生,韧带及关节囊的退变、肥厚等病变,刺激或压迫颈神经、神经根、脊髓、血管和周围软组织而引起的综合症候群,为临床多发骨关节疾病,特别是随着现代人使用电脑、手机、开车、学习等生活工作因素的影响,颈椎病的发病率较以往有明显的提高。中日友好医院贾海忠教授多年来致力于研究单穴针刺治疗颈椎病,操作简单,见效迅速。笔者在跟师学习过程中发现贾海忠教授针刺臂臑穴治疗颈椎病疗效确切可靠,现总结报道如下。
随机选取2013年9月—2014年12月我中心针灸科和中日友好医院中西医结合心内科门诊颈椎病患者80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63例,年龄最小24岁,最大74岁,颈椎病史最长15年,最短的10 d。治疗次数最少1次,最多21次,平均治疗6.5次。
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纳入标准:①符合诊断标准;②年龄18~75岁。排除标准:①合并有心血管、肝、脑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疾病患者以及精神病患者;②使用或合并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者;③妊娠期、哺乳期患者。
定位:患者坐位,并充分暴露双侧上臂,分别取两侧臂臑穴,75%酒精常规消毒,使用东邦0.25 mm×50 mm一次性无菌针灸针,直刺进针,进针深度约1寸,并根据患者疼痛的部位,若患者以肩背疼痛为主,针刺方向斜向肩背部,若肩及前胸部症状为主,针刺方向斜向前胸,给予行针,患者自觉酸、麻、胀感后,同时让患者颈部反复缓慢做前屈、后伸、左右侧屈活动,肩关节的活动前屈、后伸、内收、外展等各个方向的活动。留针30 min。
疗效评定标准: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颈椎病的临床评定标准。临床治愈:症状或体征消失或积分较前减少≥95%;显效:症状或体征积分减少≥70%,<95%;有效:症状或体征减少≥30%,<70%;无效:症状或体征减少<30%。
结果:80例颈椎病患者中临床治愈35例(占43.75%),显效37例(占45.25%),有效7例(占8.75%),无效1例(占1.25%),总有效率为98.75%,其中对于颈椎病的颈肩部僵硬疼痛、头晕、头痛、头胀及视昏治疗效果最为明显,见表1。
表1 80例颈椎病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疗效评定(例)
患者,女,58岁,2015年3月15日初诊。患者自诉颈肩背部疼痛,伴双上肢麻木3年,右上肢麻木明显,头晕、恶心时作,多在转头时发生,颈椎X线示:颈椎符合退行性改变,曾给予按摩治疗症状略有缓解,停止治疗后反复,来我院门诊就诊。现患者颈肩背部疼痛不适,伴双上肢麻木,右上肢麻木明显,时有头晕、恶心,纳可,二便调,夜眠可,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滑。查体:颈肩部肌肉僵硬,颈3~7椎棘突旁压痛明显,西医诊断为:颈椎病;中医诊断:痹证(瘀血阻络型)。给予针灸治疗,首先让患者坐位,并充分暴露双侧上臂,分别取两侧臂臑穴,75%酒精常规消毒,使用东邦0.25 mm×50 mm一次性无菌针灸针,直刺进针,进针深度约1寸,针刺方向斜向肩背部,给予行针,患者自觉酸、麻、胀感后,同时让患者颈部缓慢小幅度做前屈、后伸、左右侧屈活动,肩关节的前屈、后伸、内收、外展等各个方向的活动,3 min后患者自诉颈肩背部疼痛缓解,留针30 min。每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5 d,患者肩颈背部疼痛缓解80%,改为隔日治疗1次,前后共计治疗10次,患者颈肩背部疼痛基本消失,头晕、恶心未作。3个月后因失眠来门诊就诊,自诉颈肩背部疼痛未出现。
贾海忠教授在临床上运用经络和经筋的理论,选用臂臑穴来治疗颈椎病。臂臑穴属于手阳明大肠经,出自《针灸甲乙经》。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手阳明之筋:起于大指次指之端,结于腕……上臑,结于肩髃。其支者,绕肩胛,挟脊;其直者从肩髃上颈。其支者上颊,结于;其病:当所过者支痛及转筋,肩不举,颈不可左右视[2]。临床研究发现该穴具有舒筋活络理气止痛的功效,故在临床上多用于治疗肩臂疼痛不遂、颈项拘挛等肩、颈项病证;从解剖学上看臂臑穴位于三角肌止点处,三角肌起于锁骨的外侧段、肩峰和肩胛冈处,针刺本穴位并且让患者做颈肩部活动,不仅能改善三角肌及三角肌相关的颈背部肌群的协同功能,同时对颈部相关肌肉韧带及各个小关节功能协调亦有明显的改善作用。经临床观察证实针刺臂臑穴治疗颈椎病与传统针灸取穴[3]相比,取穴简单,操作方便安全,疗效确切。这种疗法在作用机制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观察和研究。
[1]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346-349.
[2]石学敏.针灸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7:36-37.
[3]杜元灏,石学敏.中华针灸临床诊疗规范 [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3-5.
2015-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