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汶轩
英国音乐的发展尽管不像德奥那般涌现出如此众多的大师,但也有一些伟大的音乐家闪耀着熠熠光芒,亨利·普塞尔便是其中一位。作为真正翻开英国歌剧史第一页的作曲家,普塞尔凭借其高超的作曲技法赢得了广泛的声誉,他创作的戏剧作品复兴了英国本民族传统的音乐,使之成为英国巴洛克音乐的精华。因此,十八世纪的英国音乐史学家查尔斯·伯尼给普塞尔冠以“我们英国的俄尔普斯”(俄尔普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音乐天才)或“音乐领域的莎士比亚”之称。
作为巴洛克时期最伟大的英国作曲家之一,普塞尔在他短暂的三十六岁生命中共创作了四十九部戏剧音乐(或称歌剧音乐)。这是他最重要也最富有历史意义的创作体裁,如《女预言家》(1690年)、《亚瑟王》(1691年)、《仙后》(1692年)、《印度女王》(1695年)和《暴风雨》(1695年)等等。这些作品亲切肃穆,在注重旋律歌唱性的同时,带有悲情因素的情感流露使他的作品显得细腻典雅。可以说,普塞尔在吸收意法歌剧语言的基础上,创作了大批带有英伦标签的作品,大大推进了英国音乐风格和潮流的发展。
出生于英国伦敦的普塞尔儿时就显露出非凡的音乐天赋。他十岁在皇家教堂唱诗班演唱,十一岁即在国王生日那天演奏自己创作的一首颂歌。1677年,普塞尔成为国王小提琴乐队作曲家,两年后被任命为威斯敏斯特教堂的管风琴调律师,且在皇家的音乐机构中任职,在此期间创作了大量优秀的键盘音乐作品。年仅二十岁的普塞尔已然确立了他在当时英国音乐界的地位。此后,他将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宗教音乐的创作中。
我们知道,自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时期,围绕宗教、世俗两大领域的声乐曲占据着整个音乐发展史的主导地位,弥撒曲、经文歌和意大利牧歌很大程度体现出文艺复兴盛期的音乐发展轨迹。作为世俗声乐题材,意大利牧歌力求用音乐表现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等,故成为当时许多音乐创作的试验田,为后续歌剧体裁的诞生、巴洛克音乐风格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经过了幕间剧(Intermedio)形式的发展以及意大利佛罗伦萨的“卡梅拉塔”运动,歌剧这一体裁日趋成熟,十六世纪末的意大利真正成为欧洲音乐的中心,与意大利相邻的国家也纷纷开始效仿,法国成为了第二个有民族特色歌剧的国家。
与意法相比,英国的歌剧姗姗来迟,1650年才有了第一部歌剧《围攻罗德》,很可惜没有保存下来。而作为严格意义上的真正的且保留完整的英国歌剧,就是1689年普塞尔创作的悲情歌剧——《狄多与埃涅阿斯》。这部歌剧是普塞尔应切尔西女子寄宿学院委托而创作的,剧情取自古罗马诗人维尔吉的神话史诗《埃涅阿斯记》,讲述的是在古罗马诞生之前,伽太基国的女王狄多与特洛伊城英雄埃涅阿斯的爱情悲剧。剧中,代表邪恶的女巫欺骗埃涅阿斯离开伽太基国去完成复国使命,狄多误以为他背叛了自己,于是拔剑自刎。
为了适应当时学校有限的演出水平,普塞尔尽力使作品简洁而不复杂。全剧只设计了三个主角,仅仅在包含序曲和三幕独立的段落中表现较为丰满的人物形象和有声有色的音乐旋律;伴奏编配为四部弦乐,并为合唱和舞蹈提供充分的展现空间,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狄多与埃涅阿斯》是一部长度仅有一小时的微型歌剧,普塞尔按照自己的思路意图,将极具独创性的音乐风格注入其中。
歌剧开始的序曲部分为纯器乐的音乐演奏。序曲最早只是为等待观众入场而演奏的简短音乐段落。十七世纪中叶到十八世纪末的早期序曲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法国作曲家吕利创始的法国序曲,由慢板-快板-慢板三个段落组成;另一种是意大利作曲家斯卡拉蒂确立的意大利序曲,由快板-慢板-快板组成。《狄多与埃涅阿斯》的开始部分是法国式的序曲,在简短的两分钟内以连续的附点音符营造出轻松愉悦的性格特征,快板部分经过精心构思与建筑的赋格形式进行齐奏,协和的对位旋律层次分明,清晰又充满着希望的振奋。序曲旋律如同拉开帷幕的号角,将故事的剧情徐徐展开。
合唱部分是这部歌剧最主要的形式,占有很大的比例。在普塞尔笔下,每个声部的旋律意义在合唱中都是与戏剧情节中的人物形象息息相关的,这是他整体创作的一个基点。《狄多与埃涅阿斯》共有九段合唱,侍女和家臣们的合唱鼓励狄多向埃涅阿斯表白,众人的合唱是对他们之间爱情的支持和赞同,以此推动了整部歌剧的情节发展。第三幕中,家臣和侍女再次合唱,此时狄多与埃涅阿斯已经分开,音乐通过庄严的行板表现他们的无可奈何;最后一段记录了狄多的死去,极致的挽歌近乎绝望,持续的男低音声部与悠远的女高音声部在不断下行的音调和轻力度下进行,衬托出安静肃穆的戏剧气氛,整首合唱平稳沉重,正如众人在向上帝祷告,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可以说,普塞尔追求的戏剧性表现风格与蒙特威尔第的“激动风格”一样——坚持音乐与人物心理活动的契合。因此,普塞尔对笔下的男女主人公更多的是内心的刻画和心理上情感的表达。
《当我长眠于地下》(When I am Laid in Earth)是全剧最感人的一首咏叹调,讲述了女主人公狄多临死前对埃涅阿斯的绝望。全曲受意大利歌剧中悲歌咏叹调的影响,由一段宣叙调引入,建立在半音化低音上,并通过外声部之间的不协和关系以及声乐演唱的不规则节奏,酝酿巨大的情感力量。正如作曲家勾勒的那样,世俗情感的抒发使音乐基于主调色彩之上,G小调的慢板唱段使人声悲情而生动。二部曲式的结构让音乐发展具有展开性,不断的旋律发展在高音G上戛然而止,表现出极大的艺术感染力。
除了咏叹调,普塞尔还大量使用了宣叙调。特别是在节奏和音调的处理上,紧密地与英文歌词相结合,旋律中所使用的重音和速度也力求适应英国人的审美模式,具有浓郁的英国本土音乐风格,如《亲爱的,继续你的征服吧》。宣叙调仍然保持了整体歌剧的悲情风格,直白的表现形式都是彻底的英国风格的展现。《美德从何处滋长》这首朗诵歌曲,普塞尔反复运用意大利音乐的惯用手法——重复低音,并与本土音乐相融合,创作出具朗诵特点的宣叙调。自然流畅的叙事段落加入了众多的音乐元素,让他的歌剧作品灵巧却不失风采。
本期唱片由巴洛克学者乐团演唱和演奏,他们以现代演奏技巧带给听众极致的视听享受。本专辑收录了包含序曲和三幕六场的所有歌剧唱段,大家可以从中感受到普塞尔歌剧中蕴含的永久的画意光彩。我们不得不认同查尔斯·伯尼的观点,普塞尔在作品中流淌出的悲情性已远远超过了当时的英国音乐,并使之焕发新声。即便历经时间的磨砺与世事的变迁,普塞尔的音乐都有着穿越时空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