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杨晓青
专注于教学出彩于教育魅力于科研——记陕西省首批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扫阿联
本刊记者杨晓青
“记得小时候,母亲教我烧开水,总会叮嘱我要认真烧火,不能离开灶膛,一会着,一会灭,烧不开。现在想来,事业如锅中煮水,认真地守着锅烧火,事业之水就沸腾得快。特别是在这个人心浮躁、万事纠结的时代,能守住自己的事业之锅,专心致志地煮上十年,那么不管锅里的是铁水,还是铜水,都能沸了。二十余载的教育教学生涯,让我深信,母亲的教诲,是我被教育部确定为‘一师一优课’评审专家、陕西省首批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的根本。”回首二十年的教学成就,扫阿联对记者这样感慨道。
1989年,扫阿联从乾县师范毕业,被分配到县城,成为了“端铁饭碗的公家人”。县城学校优秀教师众多,这为扫阿联在教育教学上的茁壮成长提供了土壤。“1991年举办镇级赛教活动,其他老师要么在县上赛教中取得过大奖,要么在市上取得过大奖,这种层级的赛教,当然不愿意参加。全校选来选去,只能选我参加,一是因为我教学基本功扎实,二是可能因为我年轻有气质。可我不知道怎么上赛教课啊,校长就派三个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手把手地教我。赛教前,仅仅备课、试讲,我就进行了六次,几乎每一个细节都被固化,赛教时我只需要一次重复表演,结果得了个‘第一名’的大奖。手捧着鲜红的荣誉证书、三十块钱的奖金,我激动的不得了。我用奖金给母亲买了一件衣服,她笑得合不拢嘴。那个时候,我意识到,母亲的幸福源于我的成就!如果我能把教育‘锅’中的水烧开,母亲的脸上就能浮现出骄傲和自豪。”25年后的今天,提到当时的情景,扫阿联激动依旧,眼里闪烁着光芒。
赛教的成功,让扫阿联自信起来。不管哪个学生,只要没学懂,她就把他叫到办公室,一步一步地分析,手把手地教。扫阿联所带班级在期末考试中获全镇数学第一名。放假的时候,她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写成了《一天一反省,四心做教育》的论文。四心就是耐心、细心、专心和用心。这篇文章后来被校长推荐到当时的校、镇、县办刊物发表。
1996年参加赛教,扫阿联精心准备了两周,鼓励学生一题多解,渗透了很多数学方法和解题思路,结果却成了她的“滑铁卢之战”,赛后名落孙山。这促使她再次思考,数学里边的解法,不等于学生的学法;一定要把扎实的学科知识,按照教育和学科规律,演绎成学生的学法,如此,学生才能如鱼得水,游刃有余。为了验证这一思考,扫阿联从1997年起,连续参加了四届全县三级赛教大比武活动,结果每一次都获得了“教学能手”称号。“记得当时教育局的一位领导说我:扫阿联不再是一个教师的名字,而是数学怎么学、数学课怎么上的代名词。”说到这,扫阿联又羞涩地笑了。之后,县局活动、家长辅导、学生开导等等,接踵而至。扫阿联成了名师,成为了“大家实实在在满意”的教师。
“爱,就是心甘情愿地付出。爱教学,才会想方设法的开发‘教法’和‘学法’,才会涌动出莫名的追求动力,内心才会有幸福的获得感。”扫阿联的教学日记上这样写道。
2003年,扫阿联被推荐为数学教研组组长。职务的变化,责任也跟着变化。当数学教研组长时,扫阿联把个人素质提升、新人培养、团队建设作为主要职责。一年多的时间里,除了上课,就是学电脑操作。不会了,就请教。“这个时候,才明白‘活到老,学到老’的含义……”说到这里,扫阿联爽朗地笑起来,“这样的经历,让我开始憧憬每一次新技术的来临,无论是互联网、物联网、学习网,还是邮箱、QQ群、微信,都再也不怕学不会。”
由于上进的个性,在扫阿联的带领下,数学组无论是集体备课、教研活动,还是赛教准备、练考命题,都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赛教出新,考试第一,整个团队充满了活力和智慧。“我坚信,只要有激情干事,就一定能找到最好的办法,取得最佳的效果;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而团队的智慧是无穷的;众志成城,无往而不胜。”在一次教研会上扫阿联这样鼓励她的“战友”。在扫阿联做数学教研组长期间,她的组8人获得县级“教学能手”称号,3人获得市级教学能手称号,她个人也被评为了“咸阳市教学能手”“咸阳市学科带头人”“泾阳县首批知名教师”。
“名声的显赫不是为了孤芳自赏,而是为了率众前行;学识的渊博不是为了征服别人,而是为了看清自己的渺小;一个人有了能量,就要承担更多的使命。”成绩之后,扫阿联这样在日记里鞭策自己。
2008年,扫阿联被提拔为教务主任。她先从广大教师深恶痛绝的地方做起:有效教学的实施,集体备课的推行,初衷是为了减轻师生负担,却大大地增加了教师工作量。为此,她推行自己数学组的办法,一人一个单元,集体研讨“教法”和“学法”。而她之所以这么响亮地提出“教法”和“学法”,是因为平时注重“教法”的多,研究“学法”的少。
除了担任教务主任,扫阿联还担负九年级管理和一个班的班主任、两个班的数学课。这为她体验改革,谋划改革、实施改革,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实践中,凡是我感觉不爽的,凡是教师感觉不爽的,凡是学生感觉不爽的,就叫停!”言谈中,扫阿联的改革魄力格外耀眼。
2009年,泾阳县教育局召开“有效教学”现场会。选点在扫阿联的学校,在当时,这是一个意外。“我们不是直属,现场会一类的活动,一般都是在直属学校召开。为此,一个多月的筹备时间,无论是资料的收集整理,还是会议内容的设置,乃至经验报告的撰写,我是事事要跟,事事要把关,白天忙事务,晚上忙方案,家务活儿一点都顾不上。加上儿子要高考,其他老师孩子高考,我都尽力开辟时间,作为一个女人,作为一个母亲,我没工夫给儿子做饭,甚至没工夫跟儿子坐下来好好聊聊。每当回忆起这段经历,我都忍不住想哭……”扫阿联说。“有效教学现场会”最终办得非常成功,泾阳电视台、咸阳电视台、咸阳日报等媒体都给予了报道。“结果儿子也非常争气,以612分考上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扫阿联说到这里百感交集。
2011年,扫阿联被提拔为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构建高效课堂,提升教育质量”成了萦绕她脑际的话题。虽然有着三年教务主任的“有效教学”实践,但如何构建高效课堂,无论是理论学习上,还是实践经验上,她都没有储备,只能走出校门,一头扎进课改。
深入咸阳高新一中,拜会咸阳师院教授,南下上海,北上山东,走进河南永威……凡是有高效课堂的地方,就有扫阿联的观摩和足迹。按照更新理念、构建模型、用心实践、团队捆绑、机制保障的工作思路,泾干镇中学走上了课改之路。
“工作不是时间的浪费,精力的付出,而是质的突破,质的提升。学校管理要尽量让师生用最少的时间,做出最大的成绩。”担任副校长期间,扫阿联带着数学课、主抓着九年级、参与着数学教研组的全部活动,还要经常开会、外出、考察、学习、作报告,承担省市活动。仅仅2013年,她到全市七个县区作报告11场次,到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教育学院和咸阳师范学院作校长、骨干教师培训5场次,到三原、礼泉、宁强、洛南等作课改交流研讨活动6场次,到泾阳兄弟学校开展诊断课活动15场次,作经验交流报告2场次,为泾阳13所兄弟学校作为期一周的跟踪式培训等等。
“构建高效课堂,提升教学质量,我的最大体会是:一定要做好减法,解脱事务,精心谋教育,潜心搞教学,之所以强调‘精心’‘潜心’,不仅仅是国家的要求,更是我的心得:这个时代,人心浮躁,泛滥着‘累’‘烦’‘苦’等负能量。当抱怨成了常态,提防成了时尚,当简单变得复杂,沟通变得困难。教师是传递正能量的职业,教师身上这么多负能量,学生身上就会有更多的负能量!于是,我们做教师的,总是感叹:学生一届不如一届。”专注、坚持这两个关键词是扫阿联时刻提醒自己要坚守的。一流教师教状态,二流教师教方法,三流教师教知识。优秀教师总是想方设法“去掉学生身上的负能量,让正能量充盈学生身心”,进而把学生调整到最佳状态,让其自由驰骋学海,攀登科学高峰。
在扫阿联的带领下,泾干镇不仅没有受到这些负能量的冲击,相反,正能量却与日俱增。连续三年,中考全县第一,提前录取状元和中考状元,皆出自该校;连年获得教学质量奖、综合评估先进单位。她个人也被评为了咸阳市师德师风先进个人,荣获陕西省教学能手称号,享受了“陕西省特级教师”津贴。
“能干的人,不在情绪上计较,只在做事上认真;无能的人,不在做事上认真,只在情绪上计较。”确实,认真做事,只能把事做好做正确;用心做事,才能感受其中的快乐和魅力。扫阿联干教务主任,做教学副校长,每走一步,都使她对教育教学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拉大了她的教育格局。她将心得体会,写成了论文。翻看厚厚的一沓她发表过的期刊论文:《习惯养成与高效课堂建设初探》《四步过关在数学课堂上的运用》《打造卓越团队,提升教育质量》《集体备课方法刍议》……不禁让人心生敬意。
写论文的过程,不仅是理性思考的过程,更是探索完整性、有效性、科学性的过程。多年的教学实践,让她再次挑战性地开辟了自己的一个新途径:搞课题研究。
研究过程是琐碎的,课题验收是忙碌的,但每次跟专家学者的研究,都让她对教育教学有了更深入的领悟,也因此结识了更多的教育同道人。“做科研,如同旅游,路上的人多了,也就成了生命的风景。时间越长,越是专注,越能体会‘心在哪儿,哪儿就有风景’的含义。”扫阿联这样在教研笔记上诗意地写道。
2015年,扫阿联作为陕西省首届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带队伍、建网站、做课题、开发精品课程。凡是有挑战的事,扫阿联做起来都是全神贯注,全力以赴。名师工作室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共同体,核心价值在于以“成长”的名义,把一群有思想的教育人聚拢在一起,播撒智慧教育的种子。扫阿联的工作室采用“1+30+N”的形式,1名主持人,30名成员,N是成员所在学校带领的潜能教师,形成了“一校三区五片N点”的抱团发展模式,成员遍及西安、宝鸡、咸阳、汉中、榆林、铜川六个市、十三个区县。工作室只是一个“红娘”,把成员介绍给“专业”,经过长年累月的“耳鬓厮磨”,让爱好坚持下去,显露才华。为此,工作室实施了“123”工作机制:“1”是帮助每个教师梳理和构建“新课堂”,出一本个人教学文集。每一个名师的成长历程需要经历“入格—升格—破格”的过程,在规范中提升,在实践中完善,在创新中突破,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2”是搭建两种推介平台,平台一:建立扫阿联工作室微信公众号,展示研究活动、教学成果及读书心得;平台二:每月在基地学校举行“高效课堂”展示活动。“3”是三种研究方式:一是策略性研究,二是资源性研究,三是案例性研究。
“海明威说,‘真正的高贵是优于过去的自己’。而这一切,都是为了让教师遇见更好的自己。”扫阿联的工作室刚刚入围全国最美服务团队,她本人也赶赴北京参加颁奖典礼。
遵循规律,专注于教学,出彩于教育,魅力于科研,扫阿联用自己的成长经历,卓越的教育成就为年轻一代教育工作者照亮了他们攀登教育高峰的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