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 鹏
(大连市技师学院 辽宁大连 116000)
实训教学以“教学产品”为模式的实践探索
邵 鹏
(大连市技师学院 辽宁大连 116000)
当前职业教育仍然是教育的重中之重,为企业培养人才,为社会提供技术力量,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对中职的学生要求越来越高,我院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整体素质,对焊接专业进行了“教学产品”为模式的实践探索工作,我作为焊接实训的指导教师把具体工作进行浅谈。
中职教育 焊接 教学产品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企业对技术人才需求的高涨,各级各类职业院校都投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实施人才培养,但其结果并不如愿,只是表面的解决了人才培养的数量问题,而没有根本解决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存在着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培养的人才技能单一、教学内容缺少针对性、实用性、教学模式方法不切合企业生产实际。也就是学生不会生产、不懂生产、没有生产经验,导致职业学校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后需要长时期的培训、学习、适应过程。
依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中等职业教育应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培养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打破以抽象的理论知识为主要的学习内容;打破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的学科化教学模式;打破理论学习与工作不相关联的状况,走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路子。实施“教学产品”为纽带的实习实训模式,把理论和实际生产紧密相关联,以理论指导实际生产,全面提高学生操作水平和生产能力。
根据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阶段特性,结合焊接专业实训教学渐进的特点推行以“教学产品”为纽带的实习实训模式,实现以生产过程推动教学过程的目标。按照企业生产管理方式进行实训教学及管理,即选定合作企业的产品作为教学对象(日立厂压力容器手工电弧焊平、横、立、仰的焊接,汽车制造厂薄板的CO2焊接......),分析加工过过程及方法,总结产品加工所需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将产品的加工的工艺流程、技术标准、质量要求转化为教学内容,按照企业实景实行产品课题化教学。即在生产中教学,在教学中生产。学生作为产品加工的实施者,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工艺图纸确定工艺方案,制定并执行工艺流程,进行 放样—下料—组对—焊接—打磨—检验—总装焊接—总检验等各环节具体操作,直至获得焊接产品。通过教学产品的加工,学生的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得到了综合运用和提升,充分体验到企业生产情境和规范要求,提升了岗位适应能力,缩短了学业与就业的距离。
在以“教学产品”为纽带的焊接实训模式教学设计上,以教学产品为对象,以教学产品的产出过程为链条,采用倒推方式,将加工过程中使用的技术分解成若干技能点,再转化为学习领域。教学过程中按照技能点—课题教学—产品化课题—产品加工等环节设计确定实训内容。
在教学产品加工上按照“递进式”技能养成法,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递进式产品加工过程进行。
1.首先选择焊接操作技术简单、操作方便较为单一的校园景观围栏和安全指示灯灯罩作为产品加工实训的一个实例。
其加工技术特点是:手工焊条电弧焊,单一角焊缝;主要工作程序:识图下料、组队、焊接、打磨、检测、喷油、安装。
2.选择焊接操作技术简单、复合焊接方法所处的床具作为产品加工的第二实例。
其加工技术特点是:手工焊条电弧焊、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单一角焊缝;主要工作程序:识图下料、组对、焊接、打磨、检测、返修、喷油、安装。
3.选择操作技术较为复杂的薄壁、管—管焊接的教学凳子作为第三个加工实例。
其加工特点是:手工钨极氩弧焊、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组对复杂、管壁薄,易烧穿,全位置焊缝,变形小但精度高,不易焊接。主要工作程序:识图下料、组对、精度校验、焊接、打磨、检测、外加工电镀、安装座板。
4.选择操作技术复杂、产品精度高、不同型材连接、焊接过程中变形严重、焊接难度大,需采用复合焊接方法的模具钳工工作台作为第四个加工实例。
其加工技术特点是:手工焊条电弧焊,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氩弧焊;组对复杂、涉及管—管焊接、管—板焊接、薄板与厚板焊接、全位置焊接、变形大、精度高、,不易焊接;主要工作程序:任图下料、组对、精度校验、焊接、打磨、检测、返修、喷油、安装。
通过四个产品加工案例,体现焊接专业教学模式中递进式技能养成方式,实践效果显著。
模式改革紧密贴近企业生产实际,并运用有效的手段缓慢了焊接行业人才需求与学校人才培养不对接的学需矛盾问题;解决了中职院校焊接专业生产和发展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解决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在传统的理论教学中——校内学习——顶岗就业三段式教学模式下,教学与学习相分离导致学生理论知识不能及时的应用与实践操作、两者互相脱节。以“教学产品”为纽带的焊接实训模式采用现场实景教学,将理论知识点和技能点综合中讲授,理论教学与实践交叉进行,实现“学练合一”。
2.解决了学生到员工角色转换的问题
通过以“教学产品为纽带”的焊接专业实习实现了把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体现;岗前实习推进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换和思想定位;顶岗实习完成了“准员工”向员工的角色转换。这样学生有了思想和心里准备,到了车间适应能力强,缩短了适应期。
3.解决了职业素质与专业技能逐步提高的问题
以“教学产品”为纽带的焊接实训模式采用循序渐进的技能养成方法,通过单一课题的技能培养、复合课题的技能提升、综合实训的巩固提高,产品加工的技能定型几个步骤实现焊接专业技能的形成。并在生产加工过程中规范行为和职业素养。
4.解决了学业与就业紧密结合的问题
以“教学产品”为纽带的焊接实训模式采用校企联合,紧贴企业生产实际,以企业焊接产品、工艺流程、检测方法手段等作为教学内容,训练模式采用企业生产模式或到岗实习,学生在校即上岗、离校即上岗,或学生提前上岗,学生与就业结合紧密。
5.解决了师资队伍素质提升问题
围绕“教学产品”为纽带的焊接实训模式改革,进行了提升教师生产加工能力的企业实践,适合于模式开展实施的校本教材开发、精品课程建设,实训课题研发等一系列培养,对专业教师的生产实践能力、教学经验、新设备的使用和最新的焊接技术都进行了全方位的打造,师资队伍水平明显提高。
6.解决了教学资源建设问题
围绕“教学产品”为纽带的焊接加工实训,按照企业生产环境对校内实训基地进行了生产性环境改造。同时在多家合作企业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利用企业的设备和技术资源进行专业教学,降低了教学成本,提高了教学效益。
以“教学产品”为纽带的焊接实训模式改革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具有较强时效性的方式方法,对于提高焊接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焊接专业技能养成和提升学生就业能力提供经验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