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涛
摘 要: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为学生的问题意识提供适宜的环境。精心设置问题情景,为学生提供产生问题意识的源泉。教给提问方法,使学生善提、会问。鼓励标新立异,培养学生提问的独立性。
关键词:小学生;问题意识;培养;提问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7-264-01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是被动的思维。数学的发展始终都是不断地提出问题和不断地解决问题。当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产生与自己已有认知结构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能解决各类问题,特别是能解决许多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经历一个由不会提问到会提问的过程。下面谈谈我的一些初略看法。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为学生的问题意识提供适宜的环境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和发展、学习动机的诱发、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不仅依赖于知识和能力,而且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心理学研究和实践证明,自由、宽松、安全的气氛可以使人的智慧得到充分的发挥。教育可以成为创新的摇篮,也可以成为创新的坟墓。小学生大都天性好奇,求知欲旺盛,这就给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那种不民主的、压抑的教学气氛是窒息创新火花的主要因素。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行为,敢于质疑,敢于释答,就要让学生冲破思想牢笼,做到不唯书是从,不唯教参是从,不唯师长是从。教师要变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为教学相长的朋友关系,从情感上缩短与学生的距离。教师应该牢固树立“学生无错”、“言者无罪”的意识。学生答错了充许重答;答得不完整的允许补充;不明白的允许发问;没想好的允许再想;有不同意见的允许争论;教师有错允许提意见。教师在学生提问、作答时,尽量做到表情专注,态度和蔼,对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作的答,哪怕是十分的幼稚和肤浅,都应尽量给予肯定和鼓励,发掘其中可取的因素,防止从言行上伤害他们的自尊,挫伤其积极性。
二、精心设置问题情景,为学生提供产生问题意识的源泉
心理学认为,内发的动机是很重要的,而内发性的动机的中心是兴趣。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他们就有了学习的原动力。因此,教师必须从教材和学生心理特点出发,引人入胜地、步步深入地提出富有趣味性、启发性的问题,用科学的、艺术的、生动的语言吸引学生去积极思考、作答。如在教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我曾设计这样的导入程序:一个新朋友——米老鼠想送全班50名少先队员,每人做一条红领巾,应买多少米红布比较合适(布宽l米)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因不知道三角形的面积如何计算而觉得为难,这时教师就会在学生的要求下导入到进行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探求之中。
三、教给提问方法,使学生善提、会问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一个明确具体的问题,能为学生的思维之舟指明航向。因此教师注意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鼓励学生自我提问。在问题解决过程的不同阶段,所提出的问题具有不同的特征。
1、开课时让学生学会从“课题”中提出问题。课题是教材重要资源,同时也是许多问题的隐藏之处。让学生从课题中一些简单的问题,不仅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勇气和能力,还能养成爱提问题的良好习惯,成为激活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由于这些问题来源于学生的需要,适合他们的认知水平,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更为积极主动地探索。
2、引入新课时让学生从新旧知识联系中提出问题。
数学知识前后联系紧密,许多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伸与发展,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中,只要认真思考就能产生许多问题。如,学习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后,联系商不变的性质,有学生就提出:“商不变性质,对于分数是否也同样适用?”
3、探求新知时让学生从认知冲突中提出问题。由于小学生的生活经历有限,知识积累少,在实际生活中往往会与所学知识产生认知上的冲突,这是学生提出问题的一个良机,教师要及时给予引导。
4、走出课堂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寻找问题。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我们的身边处处有数学问题,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所以积极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和物,就能提出许多数学问题。
5、总结规律时让学生从结论的反面提出问题。一些常见的数学结论,人们常常使用,习以为常,好像提不出什么问题。然而,认真推敲,从它的反面也可以成为问题的来源。
6、解决问题时让学生对解题方法提出问题。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是重要的实践活动。解题多思,能收到事半公倍的效果。所以在解题过程中,教师同样也要积极引导让学生提出问题。
四、鼓励标新立异,培养学生提问的独立性。
学生提出的问题都是经过学生自己的观察思考后才发现的,是学生个体观察思考的结果,是学生思维的独立性的表现,具体反映在学生提问的独立性。这是学习活动中一种极其可贵的品质,难道这不是一种创新意识的体现吗?
我们的教学,不就是要培养会学习、会思考、会质疑、会创新的学生吗?只有摆脱传统教学模式所造成的弊端,用全新的教学理念来武装教师,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给学生提供机会和材料,并给予正确地指导和方法,把问题下放给学生,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学生推倒“学”的制高点上,才能培养出新世纪的创造型人才。总之,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为学生创设“心理安全”的环境,树立“不惟书”,“不惟师”的思想,保护和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捕捉学生的“智慧的火花”与“灵感”,必将能培养出具有强烈问题意识的人才,为他们成功的进入21世纪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