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跃春
中国期刊史研究
向恽代英主编致敬
王跃春
研究中国青年运动史,离不开《中国青年》杂志,而这本百年名刊正是在第一任主编恽代英同志手中创办并一路走到今天的。
《中国青年》创刊号
恽代英同志
尼采说“我活在死后”。的确,恽代英主编尽管已英勇就义八十多年,但他依然活着,活在《中国青年》杂志的字里行间。
在《中国青年》的记忆长河里,老主编恽代英思想的光辉从来不曾黯淡。
黑格尔说:“人是用头脑即用思想站着的。”一本刊物又何尝不是呢?!
恽代英在他短暂的一生中撰写发表了 600余篇文章,其中约三分之一共210多篇在《中国青年》上以“毅”“连轩”“但”“英”“稚宜”“戴英”“蓬轩”“但一”“代英”“CY”“天逸”“F M”“子毅”“子怡”“尹子怡”的名字发表,每一篇文章都闪烁着思想的光辉。他在1923年10月20日出版的《中国青年》发刊词中写道:“政治太黑暗了,教育太腐败了,衰老沉寂的中国像是不可救药了。”但他心中,青年是中华民族的希望,他继而写道:“中国的唯一希望,便要靠这些还勃勃有生气的青年。”
在《怎样才是好人》一文中,他提出第一要有操守,第二要有作为,第三要能为社会谋福利。无须冗述,仅仅从下面这些文章题目中我们便能体会出他的思考,并听到他的心跳:《孙中山先生逝世与中国》《对于有志者的三个要求》《我们还要议会制度否》《道德的生活与经济的生活》《前途的乐观》《何谓国民革命》《湖北黄陂农民生活》《自从五四运动以来》《关于政治运动的八个问题 (通讯)》《乡村运动问题》《国民党中的共产党问题》《为什么有这多内战》等。在今天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物欲横流的暴富时代,思想似乎已经成为人类最后的奢侈品,而恽代英留给我们的思想遗产深刻而又丰富。
在《中国青年》的记忆长河里,老主编恽代英对青年人发自心底的关爱,余温犹在教诲尚存。恽代英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号召力、凝聚力?为什么能够下笔如神直指青年内心?《中国青年》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影响?就因为恽代英理解青年,思想上和青年深度共振,感情上和青年水乳交融。他在学生时代就创造过敦品励学、自助助人、伺候国家、伺候社会的互助会。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同青年生活在一起,使他知道青年的迫切要求。在武昌,他和数千学生一起游行示威、坐街请愿,深深感到爱国救国是当代青年最急迫的任务。他在和军阀、豪绅的反复斗争中,增长了宝贵丰富的经验。主编《中国青年》,使他有机会把多年的经验和认识在刊物上发表出来,为青年们指明道路,帮助青年树立革命的人生观,正确对待学习修养、婚姻恋爱等切身问题。青年读者也通过一本本《中国青年》了解了世界大势、国家命运、青年思潮,一步步融入时代的大潮中。
在《中国青年》创刊第一期里,恽代英写了一篇《对于有志者的三个要求》的文章,要求青年:一、每星期至少牺牲六小时,做有益于社会改造的事业;二、每星期至少牺牲六小时,做有益于社会改造理论与办法的研究;三、有收入时至少捐其十分之一做有益于社会改造的事业。这个倡议引起强烈的反应。很快,成都青年张霁帆来信。信上说:“你的三个要求,已拿在蓉社去实验,从下星期起。因为你是著这出戏的剧材的人,所以演这戏时先告诉你。”这个名叫张霁帆的青年,在全国学代会期间,作为四川学生代表,来到上海,在上海街头,巧遇恽代英。恽代英看到张霁帆衣服单薄,就脱掉大衣,给张穿上,转了个弯,他自己又到石路(现福建路)估衣店里,买了件褂子披上走了。
这就是一位主编和一个青年读者的真挚情感。
让我们再看看这几篇文章的题目。《救自己》《读什么书与怎样读书》《假期中做的事》《青年工人运动的注意事项》《怎样做小学教师》《香港的青年》《广州‘圣三一’学生的民族革命》《预备暑假的乡村运动——到民间去》《毕业生生活问题》《学生运动》《革命青年与家庭问题》《青年最急要了解的是什么》《怎样打破灰色的人生》等。恽代英主编对待青年群众所思所想研究透彻,见解高深。
在《中国青年》的记忆长河里,老主编恽代英才华过人、博观约取的学识令后辈高山仰止。
少年时代,恽代英已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气质与禀赋。他5岁入家塾读书,熟读《纲鉴易知录》《战国策》《古文观止》以及梁启超的《饮冰室文集》等,尤其崇拜谭嗣同,常吟诵其就义前的绝笔诗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以自勉。这个胸怀远大,立志“伺候同志”“伺候社会”的年轻人,诚挚待人,心地纯正,生活简朴,每天在日记中自省,他写道:“吾愿富,然亦不畏贫。富必有以利世,贫必有以守身”。
他知识渊博,学业优异,会四国语言,有“百宝箱”之称;他思想先进,擅长演讲,宣传动员入情入理,极具影响力,被誉为“为演讲而生”的人;他组织能力超群,在南昌起义、广州起义中发恽重要领导作用;他的人格魅力、道德品质为青年所折服。
我们还是列出几个题目来一窥恽代英同志的学识和视野:《研究社会问题发端》《世界大势》《研究社会政策》《学术与救国》《怎样研究社会学》《研究清史问题》《中国的现状》《甘肃平民教育问题》等。
有学者认为,今人不比先人智慧,不同的是信息拥有量剧增。但信息并不代表知识,知识也并不代表智慧。重读恽代英主编90多年前的文章,我们不由得为这一观点点赞。今天的我们,面对恽代英前辈的思想高度、学识水准和情怀视野往往自愧汗颜。
在《中国青年》的记忆长河里,老主编恽代英的名字被无数名家大家反复提起,常提常新。
周恩来在半个多世纪前这样评价恽代英:“他的无产阶级意识、工作热情、坚强意志、朴素作风、牺牲精神、群众化的品质、感人的说服力,应永远成为中国革命青年的楷模。”
郭沫若动情忆及恽代英:“在大革命前后的青年们,凡是稍微有些进步思想的,不知道恽代英,没有受过他的影响的人,可以说没有。”
《中国青年》老主编陆定一回忆说,恽代英是我的第一个共产主义老师。恽代英主编的《中国青年》是在极其艰苦、非常秘密的条件下出版的。“狭窄的房子,有一两个书架子的参考书,在那里开会、看书、写文章、编辑、校对,夜里就在那里睡觉。为了避开警察和特务,常常要搬家。印刷是在秘密印刷所里进行的。”
前国家副主席王震和《中国青年》延安时期的主编胡乔木也曾深情回忆他们是读了早期《中国青年》上的文章而走上革命道路的。老一辈革命家、新文化运动先驱阳翰笙:“恽代英是照耀我革命征途的第一盏明灯。”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共早期领导人罗章龙:“他生活简朴、自奉俭约,不借革命以谋取私利,他坚持终身实践。登台讲堂辩才无碍,证论渊博一座为之倾服。不打草稿,逻辑谨严,条理清楚,代英一代人杰真是人民瑰宝。”
邓拓同志早在1949年就写文章纪念恽代英。他在文章中说:《中国青年》和恽代英同志的事业,就是中国人民解放的事业。恽代英同志所主编的《中国青年》,宣传和组织了千百万的青年群众,投向大革命运动。当时全国各地青年,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很多都受过恽代英同志和他所主编的《中国青年》的革命思想的熏陶。那时候,不少年轻人的衣袋中,常常藏着那样一本三十二开的周刊;在反革命统治的角落里,这样的一本刊物,又往往要秘密地传递过十几个以至更多人的手。它成为革命的群众、进步的学生、教职员乃至一部分稍有新思想的老先生们所热烈追求的读物,一直到它停刊之后,还有许多读者到处寻求。它在中国革命运动中的伟大贡献和广泛的影响,由此可以想见了。
代英同志所发表的文章,普遍地受到广大读者的赞赏与传诵。我曾见一位老先生,把代英同志的文章几乎每一篇都用红朱笔密密地圈点起来,并且用以传授于他所亲近的学生;而青年的朋友们,越是看到反动统治阶级的查禁,就越发爱护和争先阅读《中国青年》,偷偷地抄录代英同志的文章。他的文章对人的感动太深了,只要你读着它,全身就会像火烧一样地发热,他的热情奔放而议论精辟的文章,最能激发人皈依真理走向革命的勇气和毅力。
在恽代英同志诞辰120周年的今天,《中国青年》杂志不曾忘却自己的使命。恽代英在20世纪20年代筚路蓝缕、呕心沥血创办编辑的《中国青年》今天依然勃勃有生机地拔萃于万种期刊之林。
不同的是时代,不变的是情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几代中国人矢志不渝的追求。恽代英等先烈先贤为《中国青年》杂志留下的光辉思想、家国情怀、坚定信念和崇高精神是我们取之不尽的文化遗产。
我们懂得,告慰先辈,面向未来,惟不断进取奋斗一途。
(作者系中国青年杂志社副社长、总编辑;本文摘自《中国青年》2015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