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期刊业的“新常态”

2016-11-08 06:57
中国期刊年鉴 2016年0期
关键词:新常态常态传统媒体

石 峰

中国期刊业的“新常态”

石 峰

中国经济“新常态”是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论述之一。“新常态” 作为中央最高决策层对我国经济形势的清醒判断和重要定义,对我国未来宏观经济的政策导向有着决定性的意义,对国际上“唱衰”中国经济的论调也是一个有力回应。“新常态”不仅是当前我国经济形势的显著特征,许多行业的发展也都呈现出“新常态”。这里,我想就中国期刊业的“新常态”谈谈认识。我国期刊业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作为平面媒体的期刊,其总印刷量可能已经达到顶峰,在今后一个时期可能会持续下滑;期刊业的发展潜力不再是刊号资源,而是调整结构;提高质量、增进效益提到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期刊业发展的方向;“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成为中国期刊业的发展战略;深化体制改革,使期刊出版单位真正成为市场主体,是当前期刊业走出困境的关键。我国期刊业发展呈现的这六个主要特征,姑且把它称之为“新常态”。

一、期刊业“新常态” 的表现

(一)期刊实物量将下滑到一个合理区间

总印数一般被认为是期刊的实物量, 而实物量是期刊业发展的重要标志。我国期刊的总印数从改革开放起始1978年的7.62亿册,在短短7年间,1985年就达到25.6亿册,这是打破“文化禁锢” 以后庞大读者群报复性阅读需求释放的红利。在之后的20年间,一直处于徘徊阶段,总印数始终没有突破30亿册。1989年以后期刊业进行了清理整顿,1990年总印数曾滑到17.9亿册,随后逐年增长,2000年达到29.42亿册。之后几年又有所波动,从2005年开始,总印数从27.59亿册持续8年增长,2012年达到33.48亿册。我认为这可能是个峰值,2013年下滑到32.72亿册,2014年的数据还没有出来,估计将继续下滑,而且在今后三五年内将是一个持续下滑的态势。因为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阅读取向的变化不可逆转,对这种趋势我们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我估计下滑到25亿册左右,又会有一个相对稳定期,这是基于我国有一个相当规模的阅读取向相对稳定的中老年读者群,基于文化强国发展战略的基本阅读需求做出的判断,我的结论是:期刊不会很快消亡,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纸质期刊与电子读物各有生存的理由和存在的空间,相互取长补短,共生共荣。

(二)期刊业的发展潜力将转向调整结构

一个时期以来,业界很多人认为,严格控制刊号制约了期刊业发展,我也曾经发表过类似观点。在市场兴旺时,刊号的确成为发展的重要资源。但是,目前市场需求呈下滑趋势,市场潜力已经转移到产品结构上。目前期刊业显现出“二八”分化现象,一部分期刊经营继续向好,如党刊、少儿和老年类期刊、部分专业学术类期刊等;大部分消费类期刊经营困难,如文化生活类期刊、文摘类期刊、时尚类期刊等。因此,调整结构成为很多期刊社生死攸关的问题。总体上看,纸质期刊将逐步趋向高端阅读,市场的潜力也在高端读者。通俗类阅读需求将逐步让位于移动阅读。

(三)提高期刊质量更显紧迫

一个时期以来,很多期刊人对工作的着力点有些迷失,有“渠道为王”说,有“网络为王”说,有“观念转变”说等等。这些观点从某种角度讲都有道理,没有渠道怎么把刊物送到千家万户?网络时代不重视网络怎么可以?环境变了、市场变了不转变观念行吗?但是,不要忘记,期刊是内容产品,期刊业是内容产业,内容是期刊的命根子,内容好渠道才有价值,内容好参与网络才有基础,转变观念不能把做内容变到次要地位。高速路上跑的是过了时的拖拉机,就体现不出高速路的价值。当前,市场上缺的是高质量的期刊,所以,提高内容质量、创新内容表达形式、增进内容产生效益的要求,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突出。

(四)融合是媒体发展的方向

中央提出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为媒体的未来指明了方向。融合是我们这个时代赋予包括期刊在内的所有媒体的使命。我们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强有力的舆论支持, 但是我们长期依靠的传统媒体,传播力和影响力都在下滑,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而新兴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提升传统媒体传播力、构建现代传播体系创造了条件。因此,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超出了媒体自身的意义;融合是一种双向选择,互为需要,相互借力,一体发展。

目前的现实是,传统媒体的优势正是新兴媒体的劣势,传统媒体的劣势正是新兴媒体的优势,融合可以实现共同发展;融合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传播体系,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五)“走出去”是中国期刊业的“短板”

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市场竞争力是一个行业实力的标志。在目前的国际国内形势下,中国期刊“走出去”不完全是一个经营的概念,期刊作为一种传媒,到国际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是一种责任,一种使命。目前“走出去”的渠道主要有:用11种语言文字刊物发行到100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外文局的16种外宣刊物每年发行500多万册;有300多种外文学术期刊对外开展学术交流;每年有200 种左右的刊物通过版权贸易输出;每年有220万册期刊出口到海外;网络成为输出期刊内容的新渠道,如中国知网的期刊产品已经出口到43个国家和地区,进入北美、欧洲、亚洲的1300余家科研机构、著名大学以及图书馆,2013年下载文献1300多万篇。但是,这与我国扩大对外开放战略的要求还很不适应,与建设文化强国的目标很不匹配,与日益提升的我国国际地位很不相称。我国期刊在国际期刊市场上的份额还很少,在国际媒体竞争中还处于下风,中国声音在国际舆论中处于弱势。

(六)体制改革的关键性凸显

期刊业调整结构也好,构建市场主体也好,兼并重组也好,媒体融合也好,甚至于激发从业者的积极性、创造性,一个共同的障碍都指向了管理体制问题。期刊业体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期刊出版单位虽然大部分进行了转企改制,但是法人治理结构还不完善,市场主体地位没有真正确立起来;期刊编辑出版单位依附于行政事业单位的情况还比较严重,不利于期刊面向市场发展;期刊经营单位分散,集约化程度很低;管理方式、管理手段有待创新变革。

二、“新常态”带来新挑战

所谓“新常态”,是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呈现的一种状态,是事物矛盾运动的统一体,是符合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期刊业的“新常态”是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出现的新情况作用于期刊业的结果,对期刊从业者的思想观念、经营策略、发展取向等都将产生深刻影响,亦即面临新的挑战。

(一)市场需求变化带来生存的挑战

期刊需求的变化、总量下滑,直接影响到一部分期刊的生存。以提高质量适应市场谈何容易?改变办刊宗旨,新的市场需求在哪里?市场需求继续下滑,肯定会有一些期刊办不下去,刊物停了,人怎么办?即使没有生存危机的期刊,也面临经营理念和模式的挑战,这也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二)生存压力可能带来出版方向的挑战

一个人或者一个单位乃至一个国家, 生存的驱动力是巨大的。有的期刊出版单位为了生存,内容可能会趋向低俗化, 出现导向问题;有的可能会违反出版管理规定,利用刊号进行寻租。

(三)结构调整可能带来主流舆论削弱的挑战

当下期刊结构的调整大多以市场为取向,这没有错。但是如果不加以引导,也有可能出现削弱主流舆论的倾向。期刊除了满足人们文化生活的需求以外,毕竟是重要的思想文化阵地,要始终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体制改革可能带来对媒体掌控力的挑战

长期以来形成的对媒体管理的一整套政策措施、方式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只是在新的社会环境下有些不适应了, 需要进行改革。体制改革的一条重要原则是党管媒体不能变,通过改革只能加强, 不能削弱。但是,以简政放权为主要目标的体制改革绕不开管理政策的调整,搞不好就可能出现管理漏洞,所以必须把握好“度”和改革的节奏。

三、新作为应对“新常态”

期刊业呈现的“新常态”也是挑战与机遇的统一体,这个“新常态”的发展方向,完全取决于当代期刊人的担当精神。所以,我们要以新作为应对“新常态”,为此,我在这里提出加大四个力度,实现四个重构。

(一)加大创新力度,重构经营模式

“新常态”下,期刊业出现最大的不适应是经营模式问题,原来完全依靠发行量或者广告为生的期刊,出现了经营困难。从这几年成功的案例中,经营模式创新要实现三个转移:即从做渠道向做平台转移,增强经营的灵活性;从做发行量向做精品内容转移,当前市场低迷,矛盾的主要方面还是在产品内容;从单兵作战向联合作战转移,提倡各种方式的联合经营。

(二)加大转型力度,重构媒体传播力

媒体的传播力是一个综合指标,需要从多个方面改进和提升。从转型的角度我提出三个推进:推进管理体制转型,增强期刊媒体活力;推进期刊形态转型, 提升市场占有率;推进传播机制转型, 提高市场渗透力。

(三)加大融合力度,重构媒体新格局

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是媒体发展的方向,对于双方来说,早融合取得早主动,大融合迎来大繁荣。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是优势互补、取长补短,是对媒体格局的重构,必须实现全方位的深度融合,对此我提出五个大力推动:即大力推动内容融合,提升媒体公信力; 大力推动渠道融合,提升媒体传播力;大力推动平台融合,提升媒体影响力; 大力推动经营融合,提升媒体适应市场能力;大力推动管理融合,提升媒体社会服务功能。

(四)加大改革力度,重构管理体制

深化体制改革是期刊业走出当前困境的唯一选择。鉴于期刊媒体的特殊性,在坚持“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加强党管理媒体、有利于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有利于调动期刊从业者积极性的原则前提下,从行政管理的角度需要实现一个转变、深化三个方面的改革:一个转变即转变管理理念,真正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思想,管理的目标要立足于发展,管理的要求要立足于基层,管理的措施要立足于实际;三个方面的改革是:深化管理方式改革,实现依法管理、民主管理、科学管理,做到管理决策科学、管理依据公开、行政处罚透明;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实现区别对待、适当放宽、简化手续,进一步提高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期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以后,分配方式上要逐步去行政化,在中央有关国有企业分配制度的指导下,建立符合期刊业特点的、有利于调动全员职工积极性的分配制度,分配原则必须公开透明,要贯彻和体现按劳分配、绩效挂钩、多劳多得、公平正义,充分发挥分配制度的激励和调节功能。

(本文作者系中国期刊协会会长、原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

猜你喜欢
新常态常态传统媒体
关于传统媒体能否打造“名公号”的思考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新常态下的艰辛与希望
传统媒体创新发展方向
传统媒体商业模式坍塌的根源
传统媒体记者该如何主动转型
努力推进青少年普法教育常态化长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