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宏
摘 要:作文最能体现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反映一个人的个性思维,它透射着主体对事物的认识,对社会的洞察,对生活的感悟,对人生的思考。作文教学必须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和主体精神,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而服务。在习作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作文能力,我浅谈以下几点看法:
关键词:贴近生活;真情体验;实践感知;自主作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7-206-02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学生语文素质的综合表现,而作文是教师和学生最感头疼的一个老大难问题,尤其是农村学生,缺少文学熏陶,缺少课外积累,缺少写作实践,文学功底薄弱,学生写作文难,老师批改作文更难,到头来,事倍功半,收效甚微。解决这一问题,就要让学生感受生活,激发写作兴趣;结合语文教材,分类指导;首先引领学生走近生活,鼓励学生抒真情。其次用范文引路,让学生模拟训练。再次好好利用课堂,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结合,随堂随写。能从“为谁写”、“写什么”、“怎么写”三个维度明确地指引学生,以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
那么怎样才能引发学生的写作爱好呢?为此,我作了一些尝试,以下将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活动要贴近生活,形式多样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而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居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孩子这样那样的培训班、补习班等忙得焦头烂额、措手不及,哪有精力去轻松、愉悦地亲近自然、享受生活呢?这样脱离了社会,脱离了自然,这在很大程度上割断了写作与生活的天然联系,直接导致作文教学远离火热的社会生活。巧妇难煮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哪来鲜活的作文?为了完成任务,每次写作,学生就苦连天,胸中无墨, 硬挤强凑,自然不能泼洒成文。诸如“假” 、 “空” 、 “抄” 、“俗” ,缺乏生活汁水和思想内涵的“木乃伊”式的作文频频出现。
我认为,作为一个语文老师,首先要上好一堂语文课,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时刻关心生活,投入生活,设计出符合作文教学特点的、既让学生喜欢又能给学生真切的体验。才能真正拥有生活,写起文章来就得心应手。如饮食起居,邻里亲情,田园野趣,:一次辩论会、课本剧表演、一场足球赛、踢毽子、百米决赛等。何尝不能成为写的材料?利用学生争强好胜,喜欢斗智斗勇的心理,在竞赛活动中,不仅有学生的团队合作,还有胜利后的兴奋,失败后的沮丧,体验是丰富的,情感是真切的。体验“累”,体验“难”,体验“小心”,体验“爱心”等。“感人最是由衷曲,纸花再美没灵气。”有了“生活”这第一手资料,还得鼓励学生说真话、抒真情,即文章要有真情实感。只有选择这样的材料,文思才能敏捷,倾吐才能流畅,文章才能打动人。
其次,活动实践之后,先说后写,享受成功的喜悦。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周围人的认可和重视,体验到成功的愉悦。促使流畅表达是帮助学生克服表达阻滞,获得成功体验的重要保障。
1、活化课堂形态。作文教学的课堂形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对象”制宜,游戏、活动、竞赛、写生,实物呈现、情景创设,形式多样,随机应变。
2、给以表达自由。我们引导表达时,给学生情感宣泄的快乐,给学生独立表白鲜明个性的环境,欢迎独立思考,反对附和盲从;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向前走。总之,让学生任意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说自己想说的话。
3、给予肯定的多样化评价,使学生建立自信,乐于进取。
学生的个性各异,能力各异,所取得的效果肯定是不一致的,而评价标准过高,学生经常或永远无法达标,其学习兴趣就会逐渐消磨,而太易满足也会丧失斗志。我们以现代教育理念为导向,注意评价形式的多样化,使学生建立自信,乐于进取。
4、高度关注每一个闪光点。我们高度关注学生的作文过程与作文成果,在为学生批改作业时,老师带着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篇作文,哪怕一个句子甚至用得恰当的一个词语,老师都用符号作标记,使班中每位学生都热切地期盼着老师发作文的那一刻,每当听到同学由衷地赞叹 “写得真好”时,他们掩饰不住的内心的欣喜,脸涨得红红的。我想,这难道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吗?
5、提供宣传平台,渲染优秀习作知名度。作文结束后,让学生自荐作文,由同学们评析,选出优秀作文。哪怕只有一句话、一个词,都大加赞赏,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采用赏识教育的原则,推荐校内刊物刊登或充分利用班级的黑板报、学习园地、优秀作业栏等进行佳作赏评。这些措施,让每位学生都真切地感受到了“我真行”、“我是优秀的”。
二、真情体验,搭建支点,模拟训练。
我尝试了“感受生活——诱发欲望——交流信息——尝试实践——合作评改”的结构,让学生在“写什么、怎么写、写得怎样”全程中,享有充分的自主权。教师要设计学生乐于参加的各类活动。把所有学生引入活动,让所有学生投身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观察,汲取写作的素材和灵感,获得真切的体验,接受活动的馈赠。
在活动中让学生以情感体验为中介,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快乐、愉悦,享受到快慰和满足,获得充分的情感渲泄。同时也经历紧张、沮丧,尝试失败和苦恼,磨练学生的意志和毅力。使诸多情感体验成为学生乐于活动乐于习作的驱动力。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行描述活动的语言训练,使语言和形象结合起来,把丰富多彩的活动与丰富学生的语言联系起来,与发展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观察,学习表达自己独特的内心体验。有了真切的体验为情感基调,学生的习作或多或少有生花妙笔,有可圈可点之处,或者是语言逗人,或者是描写生动传神,都能得到教师和同伴的肯定和赞赏,在这个互相赞赏的活动中,让学生获得自我满足和陶醉。
然后结合活动,将同龄人的佳作和历年中考满分作文都可以作为范文。先念或印发几篇佳作,触动学生的心灵,引起了他们的共鸣,让他们赞叹不已。这些范文在写作手法和技巧上有可取之处,然后鼓励学生大胆的评析,或从选材主题上,或从构思谋篇上,或从语言技巧上。范文犹如导航灯,给学生指明了写作的方向,学生在范文的引导下,拓宽视野,活跃思维,在品评鉴赏中,学到了有利于写作的语言技巧、写作方法等。然后在老师的启发、鼓励下, 学生进行了迁移思维, 让学生把活动中所讲的模仿范文开拓并加以发挥,最终变为自己的东西。学生“写什么、怎么写、写得怎样”的难题得到了解决。
三、通过活动实践,获取对生活的真实体验与感受,让学生成为作文课堂教学的主角
怎样让学生在作文课上有兴趣,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呢?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变“教”为“导”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作文不着眼于给学生以完整的写作知识体系,而在于让学生去扎扎实实地经历学习全过程;不是灌输给学生写作技能技巧,而是在作文的过程中,让学生去感悟、体味、发现写作规律。我认为:
1、变“熟视无睹”为“敏于感知”。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一些熟视无睹的事物,获得新的感受,边看边想边说,把观察、思维和表达紧密结合起来。
移位观察,由表及里,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熟悉的人、事和物,从不同的视角提炼出有意思的东西,进行作文。如让学生去采访父亲、外婆、邻居以及妈妈的同事,全方位、多角度感受。
举纲张目,顺藤摸瓜,一些事情刚露端倪,教师便即时抓住,及时提醒,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调查、作文等。
使用实例,牵引诱导,把教师自己的或学生中间典型的观察作文例子讲给学生听,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去观察作文。如仿写。教师在教课文时,可抓住课文中的某个精彩语句或片断进行仿写。如在教学《紫藤萝瀑布》时,请同学们仿照紫藤萝的描写手法,另写一种你喜欢的花草。
续写和扩写。续写即根据课文情节合理想象,生发开去,延伸课文情节,再造细节。如学了《我的叔叔于勒》后,让学生写“于勒叔叔回家后的情景”。如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描写“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景象。用想象使写作内容不断丰富、生动。
2、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让学生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在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和体验中,在对大自然奥秘的探索中产生或选择主题,然后亲身经历探究全过程,从实践中获得丰富的素材,产生真切的体验,激发表达的欲望,领悟写作真知。
建构探究流程,建构“选择主题——合作探究——交流分享”流程,让学生成为作文的主动者,在探究的过程中体验与感受,变得有话想说,有感想发,有情想抒,有收获可畅谈。依托主题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畅所欲言。
发现探究内容,引导学生放眼世界,关注社会热点(如环保、安全、拒绝邪教、反恐等);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与自然科学实践,慧眼识本真;引导学生在日常聆听品尝、察言观色中,刨根问底。
四、让学生成为习作批改的主角
培养学生修改习作的能力也是作文教学的一种重要环节。但在作文教学的领域里, 却一直存在着一块只见耕耘少见收获的 “误区” ,那些被教师精批细改的作文发到学生手里,却往往只看一看成绩,便塞进书包了事,那是因为在作文中一向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了成绩的奴隶。因此,在活动教学中要确立学生在作文批改中的主体地位, 这样不仅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和修改文章的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对学习、工作认真负责的习惯。我采用多种批改方法,激发学生的评改欲望,有教师面批、师生互批、学生共批等。当然,在交给学生自批互批之前,要教给学生评改方法,教师可先把中考作文评分标准印发给学生。
——自我修改。让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是培养他们修改作文能力的基础。在自我修改前,先教育学生认识自改作文的重要。同时,告诉学生自我修改的方法:如默读法、朗读法、冷处理法(过一段时间再改)等。
——同桌互改。就是利用同桌或邻座的有利条件,在两个同学之间互相批改作文的方法。 (同桌互改首先要在已学会自改作文的基础上)同桌互改有同桌或邻座的方便。批改可以随时切磋商议,鼓励学生通过小声交谈、询问、征求意见等来提高批改质量。
——集体批改。组织全班同学课堂讨论的方式集体批改某篇作文(可以是一篇、二篇或几个片断) 。集体批改必须将作文投影在大屏幕上(或放大抄写在黑板或大幅白纸上) ,使大家都能看清楚。以学生批改为主体,如何改要让学生通过充分讨论,甚至争议来决定,然后让一位学生将统一的意见批改在作文上。学生讨论争议的过程就是写作能力和批改能力提高的过程。
——反批反改。针对已经批改过的作文,依据改笔,批语及原文,提出对批改的反驳意义,这样可以引起争辨,于无疑处生疑,从而达到开发智力,培养求异思维能力的目的。当然还有许多批改法,如分类批改法、抽样批改法、小组批改法等。
我还提倡写、评、改一次性处理,这样趁热打铁,信息反馈快,评改质量高,写作效果好,批改费时少,真正做到“多快好省”。 把批改权交给学生,既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互相借鉴间接增强学生作文能力。
总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全面提高农村初中作文教学水平,迫切需要语文教师大胆地探索改革,只要我们积极面对,去反思、去探讨、去实践, “作文教学是老大难中的老大难”(张志公语)将永远地成为过去,出路一定会让我们找到,成功之花一定会让我们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