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问题教学与语文阅读教学

2016-11-08 12:15吴金有
读写算·教研版 2016年17期
关键词:语文教学

吴金有

摘 要:问题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起着十分重要作用,早在北宋时著名教育家就提出“生疑”,在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达到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如果停留在老师提出问题,这样的要求上,问题教学法的功能发挥就受到很大限制。应在语文阅读教学时,适当进行点拔,促使学生于无疑处生疑,拨亮了学生的心灵。

关键词:语文教学;发现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运用问题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7-183-01

一、问题教学法提出

从创造教育的发展史上看,早在1910年美国杜威出版的《我们怎样提出思维》一书,首次对问题解决过程提出五个步骤之后,在创造教育研究就出现了“以问题解决研究为核心的”创造教育研究的热潮,这在我国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对“问题教学”做出如下诠释:它是同系统教学相对提出来的。依据是“实验逻辑”的“反省思维”学说,具体指教师针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遇到的困难提出的问题,帮助他们分析问题,寻求假设,进行实验,以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科学精神,构建创新素质。

现在,我们在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实施“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中,对创造教育中关于“问题教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与旨在改革传统的维持性教学,把课堂做为培养新型人才的主渠道---创造性教学相结合的“问题教学法”研究,即是问题教学的继承与发展,又利于新课改提出的学习方式的实施。正因为这样,在深化教育改革与实施新课标的实践中,人们开始对问题教学产生极大的兴趣与关注,18年教研实践执着追求的“立体教学”创始者孙远成老师。在他的演讲中,第二点就是以“问题”为核心的立体研究。他在《语文课堂问题教学策略》里提出“纵观我们的一切教学活动,可以说是以问题为出发点,又以解决问题为归宿的”。

二、语文问题教学中的“三环”和“六步”

第一环节是指创造问题情境,发现、提出问题,并使问题定向,为“生成”问题;第二环节是对“生成”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分析、解决问题,为“探索”问题。第三环节是对探索问题及时反馈,在验证中得以解决,并进一步拓展问题,为“发展”问题。

第一步: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第二步:引导学生对提出问题,结合教学目的,明确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即问题定向。第三步:学生自主探究,分析问题,提出假设、猜想,设计解决问题方案。第四步:对假设方案、推论、尝试解决问题,要允许学生犯错误,这往往是正确的先导。第五步:对解决问题及时反馈,进行科学检验,使问题解决,并掌握科学方法。第六步:对解决问题再质疑,使问题得以拓展与延伸,使学习的知识系统化,又为探求新知识奠定基础。

三、在阅读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

运用问题教学法,必须由教师提出问题为主,逐步转到以学生提出问题为主。语文教学老前辈叶圣陶先生说得好:“教是为了不教”。其意思是,语文这门课,教师对学生的教,就是要把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起来,最后做到不需要教,学生能独立地听、说、读、写。语文教学要达到这一步,没有培养起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绝对不行的。在语文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如果停留在老师提出问题,这样的要求上,问题教学法的功能发挥就受到很大限制。

那么,教学的着重点就应该放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来。这环节关键又在于促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生疑”。我国北宋时期著名教育家张载论及学生学习方法时,提出了“学则需疑”的原则,指出“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南宋时期著名教育家朱熹,进一步发展了张载的观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张朱两人在这里提出的是学生学习过程的一条规律: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对知识的掌握是从生疑到解疑释疑的必然过程。这条规律提出,对于语文阅读教学很重要,问题在于,学生在学习中生疑---发现问题的本领,不可能是先天具有的,也不可能是主观自生的,只能依靠教师来培养,培养学生“生疑”的本领。

在具体的语文阅读教学时,适当进行点拔,促使学生于无疑处生疑,拨亮了学生的心灵,原来这里潜伏着这么多问题,怎么我没想到呢?例如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时,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譬如“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这一句,字面意思是写看到景象,如果不分析“击”和“翔”两个词的形象的表现力,即是不行的,因此,老师可以设计一个问题:这两个词能否用其他词代替?为什么不能?举例说明,通过这些问题讨论,让学生领悟雄鹰展翅迅猛有力地拍打的矫健勇猛的雄姿,领悟游鱼在水中自如轻快地游戈的神态。然后,再进一步启发学生“生疑”,“景”是与“情”联系在一起,那表现了什么样的情?通过学生讨论,得出结论:通过写景表现作者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是非常必要的,对推进语文素质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

猜你喜欢
语文教学
分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语文教学中对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打造务实、创新、高效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