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忠,黄少安
(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山东 济南 250100)
·产业组织·
合理性产业结构趋同的理论标准与中国的实证
程忠,黄少安
(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山东济南250100)
由于各地方政府之间的恶性竞争导致地区间产业结构趋同严重,因而理论界也较多地聚焦于研究和批评产业结构趋同的负面效应,然而产业结构趋同在一定限度内是合理的、必然的。本文研究了产业结构趋同的合理性,界定了合理性产业结构趋同的概念,提出了判断产业结构趋同是否合理的标准。从理论层面上,引入了冰山运输成本,探究运输成本是否影响产业结构趋同的发展;从实证层面上,更新了2005—2013年全国省份(直辖市)之间产业结构趋同的对比情况,判断了近几年来产业结构趋同的情况,并基于此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合理性产业结构趋同;判断标准;冰山运输成本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地区间产业结构趋同问题一直被认为是几十年来高速发展所遗留的较为重要的结构问题和区域问题。迄今为止的多数研究关注的是产业结构趋同的负面效应,但产业结构趋同在一定限度内是合理的和必然的,不应该全面否定。一些学者也运用不同的方法对其影响因素和合理性进行探究。在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看来,产业结构趋同往往是经济不平衡发展中的必然过程,如果国家和区域间的经济发展遵循着资本边际收益递减和技术进步的前提,那么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会快于发达地区,则在时间的作用下,两地区的经济差异会越来越小,最终表现出来的很可能就是区域经济结构的趋同。
陈耀[1]提出,产业结构趋同应该有其合意性与非合意性之分,合意性产业结构趋同应该有利于产业发展的专业化分工,而非合意性产业结构趋同则不利于产业发展的专业化分工。其他学者的研究大多对陈耀提出的合意性与非合意性产业结构趋同的概念并不认同,但是有许多学者在研究中沿用了其提出的合意性产业结构趋同与非合意性产业结构趋同的提法。韩晓玲[2]、刘杰[3]、赵峰和姜德波[4]都认为假如产业结构趋同的区域可以保持较为快速的经济增长,即认为产业结构趋同并不影响经济发展速度,甚至可以加快经济的发展速度,则产业结构趋同应该为合意性产业结构趋同。孙根紧[5]也承认了有合意性产业结构趋同的存在,但其从资源禀赋角度提出,只有区域之间的资源禀赋有近似性的产业结构趋同才是合意性产业结构趋同。而刘伟[6]和梁敏[7]认为产业结构趋同的合意性的确存在,但是其对合意性产业结构趋同的判断标准有所怀疑,也没有提出较为明确的判断标准。马云泽和刘春辉[8]指出,产业结构趋同合意与否可以从行业角度进行区分,并认为消费的指向性和其他不定指向的行业产业结构趋同为合意性趋同。
笔者认为,产业结构趋同是否合理,同样服从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关键是度的把握,在一定的范围内,产业结构趋同是合理的和有利的。本文侧重研究产业结构趋同的合理性,界定合理性产业结构趋同并予以解释,确定判断产业结构趋同是否合理的标准,并针对中国现状加以结合分析;引入冰山运输成本,从理论层面探究影响产业结构趋同的运输成本;运用更新的数据,对中国近年来产业结构趋同情况加以描述和判断。
所谓的合理性产业结构趋同,指的是产业结构顺应地区经济综合发展的规律而形成的产业结构一致性,其符合资源配置的效率原则,不会导致地区间的恶性竞争。合理性产业结构趋同概念不同于合意性产业结构趋同,主要是强调经济学意义上的理性选择。综合考虑,笔者认为,合理性产业结构趋同判断标准主要包括:
第一,有利于经济发展,受市场力量支配,符合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受整体经济发展的引导而形成的产业结构趋同,包括但不限于有助于产业集聚和专业化分工的产业结构趋同倾向。
第二,如果两地区之间资源禀赋相似、由消费市场导向、人文历史背景等促成的产业结构趋同符合地区发展的需求,这样的趋同也符合经济学意义上的理性选择,亦将其视为合理性产业结构趋同。
第三,如果两地区的产业结构趋同源于错位竞争或者是产品多样化带来的良性竞争且符合市场规律,与供求平衡协调一致,则这样的产业结构趋同也可以认为是理性选择,亦将其视为合理性产业结构趋同。
第四,中国的市场机制并不健全,有些产业结构趋同的原因并不合理,但其结果未必有害。对于这样的产业结构趋同,如果仅因为其原因不合理而称其为非合理性产业结构趋同显然有失偏颇。本文认为,不合理的原因可以视为其特殊的背景环境中的一部分,而其造成的经济和社会结果才是更应该受到关注的重点,因而某些区域间的产业结构趋同,可能原因是不合理的,但是其结果却符合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则亦将其视为合理性产业结构趋同。例如由于政治体制和官员考核机制的原因而造成地区之间存在贸易壁垒,如果这样的贸易壁垒造成了企业跨地区贸易收益极低甚至亏损,而使两个地区根据市场需求形成了类似的产业结构,这样的产业结构趋同是符合市场需要的理性选择,可将其视为合理性产业结构趋同。再例如各地政府希望通过投资高收益行业来提高本地区的GDP增长率,如果这样的产业结构趋同打破了垄断或者促进了良性竞争、错位竞争等,或许其原因并不合理,但是其引致了良好的经济结果,那么这样的产业结构趋同也可视为合理性产业结构趋同。
第五,在资源可支撑、技术可复制的前提下,如果地理距离超过一定程度,那么其运输成本过高将带来利润下降甚至亏损,在这样的情况下,产业结构趋同可视为合理的。对于这样的产业结构趋同,后文将重点进行理论研究。中国幅员辽阔,疆域广阔,许多产品远距离运输成本高昂,在资源可支撑、技术可复制的前提下,地区间因远距离高运输成本而形成的产业结构的趋同是合理的且经济的,可将其视为合理性产业结构趋同。
关于合理性产业结构趋同的判断标准,前四种都已得到了一定的理论证实和数据分析验证,而第五种产业结构趋同缺乏深度的理论研究,实证分析的结论也不统一。例如王燕武和王俊海[9]的实证分析显示运输成本与产业结构趋同程度呈反比,胡向婷和张璐[10]的实证分析结果却恰好相反,其结果显示运输成本的上升显著促进了产业结构趋同。运输成本到底如何作用于产业结构趋同,本文将重点关注和研究这一问题。
1.假设的提出
假设地区之间资源可支撑、技术可复制,在正常情况下,决定企业或者投资者是否投资与别的地区相同产业的主要因素就是运输成本。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如下:
假设1:一个经济体中两个地区A、B均有制造业和农业两个部门,假设农产品为同质的,而制造业产品品质基本一致,但是存在不同品牌,因而可以进行区别定价。
假设2:两个部门的生产要素分别为农民的劳动力和工人的劳动力,且两地区劳动力供给充足,工资可由两个地区的企业自行确定,可视为垄断竞争。
假设3:农业规模报酬不变,生产一个单位的农产品需要一个单位的农民劳动力。
假设4:制造业生产的产品存在固定的人力成本,即劳动力成本。
假设5:农产品无运输成本,只有工业制成品存在运输成本。
假设6:工业制成品的运输成本采用克鲁格曼修正的冰山运输成本,即假设任何工业制成品在运输过程中均会损耗一部分,且损耗的这部分与运输的距离有关。
克鲁格曼修正的冰山运输成本函数为:
Vd=e-τD
(1)
其中,Vd表示一个单位的工业制成品在相距为D的两个地区运输后,最终可以到达目的地的数量;D表示两地的距离;τ代表融化参数,即工业制成品每运送一个单位所融化的比例。
(2)
其中,Pd代表的是同出发地距离为D的产品的市场价格,P0代表出发地的产品原始价格。由于理性的制造业会希望将这部分运输成本转嫁给消费者,即不妨认为其总希望在产品运输后以售价Pd得到的收益与不进行运输时以售价P0得到的收益相等。而式(2)代表的即为两地价格关系达到这一等式时,贸易才会成立。由式(2)可见,随着运输距离的增加,价格Pd提高,且提高的速度递增。
假设7:假设两个地区A、B的情况不同,A地区工业制成品规模更大,B地区的工业制成品则尚不能满足全部需求,两地区存在贸易,A地区的工业制成品向B地区运输,并且由于两地区产品的品牌不同,可以进行差别定价,A地区运输至B地区的产品定价按冰山成本来求得。
假设8:假定两个地区有各自的地区政府,因而存在一定的地区保护,假设A地区运输到B地区的产品需要消耗一定的突破地区保护的成本,记为CG。
2.消费者的行为分析
假设消费者拥有一定的偏好,消费函数一致,且其效用函数均为一致的道格拉斯形式:
(3)
其中,CM表示消费者消费工业制成品的子效用;CA表示消费者消费的农业产品的子效用。
假设消费者为理性的,其将会在预算约束下选择最优消费集合使得效用最大化,即:
s.t.PMCM+PACA=I
(4)
其中,PM表示工业制成品的价格;PA表示农产品价格;I表示消费者的预算约束。建立拉格朗日方程如下:
(5)
则由拉格朗日的一阶条件可得:
PMCM=μI
(6)
由此条件也可看出,当工业制成品和农产品的消费数额比例可以由μ得到时,消费者为其预算约束下的效用最大化,或者也可以说,在三次产业层面的构成上,工业化程度可以用μ来衡量,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经济的发展状况。
假设σ表示工业制成品M中两种产品的替代弹性,且该弹性对于任意两种工业制成品而言都相等,N表示工业制成品的种类,那么对于工业制成品的消费获得的子效用,我们在此利用CES函数来表示:
(7)
(8)
结合式(8)与式(7)可以得到:
(9)
(10)
则式(10)即为某消费者对某一工业制成品j的需求函数,其消费需求弹性为-σ。由式(10)可以得到消费者在工业制成品的总支出为:
(11)
(12)
3.企业的行为分析
假设工业制成品的固定成本α和边际成本β不变,则假设其所需生产力和企业产出之间的关系为:
Li=α+βxi
(13)
则A地区和B地区内企业的利润分别为:
(14)
(15)
则企业利润最大化时,将最大化其利润并满足式(12),其中,ω代表每单位劳动力所需工资,其均衡时,应有企业所得均衡利润为零,则由式(14)和式(15)可得均衡时企业的产出与其付给劳动力的工资成本相等。
4.引入冰山运输成本考虑产业结构的变动
根据假设6中克鲁格曼修正的冰山运输成本,若A地区与B地区之间的距离为D,则根据式(2)可得A地区运输到B地区的产品价格为:
(16)
其中,PBA表示B地区中的来自A地区的产品的价格。同时根据式(12)可知,价格为PBA的产品数量为:
(17)
由于Vd表示运输所剩的产品的比例,则初始时在A地区的产品数量为:
(18)
而在运输中损耗的产品数量为:
(19)
再根据假设8,计入运输到B地区所要消耗的打破地方保护的成本CG,则运输XBA数量的产品所得收益为:
(20)
若πBA<0时,表示不应运输如此多数量的产品,因为此时运输XBA数量的产品收益为负,则A地区应该减少运到B地区的该产品的数量。为了满足B地区对于该产品的需求,此时B地区应加大产量,因而也就缩小了两地区的差异。换言之,πBA<0时,两地区的产业结构趋同可以认为是合理的。从πBA<0这一条件,再根据式(12)、式(16)、式(17)、式(18)、式(19)和式(20)联立可得:
(21)
从式(21)可知,若距离超过一定范围,即运输成本过高时,产业结构的趋同是合理的,这也符合直观的猜测,因为远距离的高额运输成本必然带来亏损,那么超过一定距离后,不如在当地新增部分标准化企业来扩充其生产,从而满足当地的需求。这也正符合本文对合理性产业结构趋同的界定标准之一。
从现有文献看来,主要的测度方法有相似系数分析方法、区位熵分析方法、区位分工指数分析方法、霍夫曼系数和洛伦兹指数等。但是大多数文献采用相似系数分析方法对比两个地区之间是否有产业结构的趋同。该方法最大的优势是将尽可能多的产业纳入考虑,即将工业行业的细分行业都纳入区域之间产业结构趋同程度的研究,因而本文也将采用相似系数分析方法来对产业结构的趋同进行测度,从而更全面地分析中国省份(或直辖市)之间的产业结构趋同情况。相似系数分析方法由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国际工业研究中心提出,其具体公式如下:
(22)
其中,Sij表示相似系数。i,j代表的是两个地区;k=1,2,3,…,38,表示本文计算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共包含38个相关产业;n表示计算产业结构的相似系数时所包含的产业数量;Xik和Xjk表示地区i中第k个产业所占的比重和地区j中第k个产业所占的比重。Sij的值在(0,1)之间变化,越接近于0,代表两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差异越大;越接近于1,代表两个地区的产业结构越近似。
本文根据2011年中国工业行业统计《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4754-2011)中的行业标准,考虑数据的缺失部分,同时根据数据加以整合,共选择38个行业作为研究对象。38个行业分别为: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制品业,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白酒制造业。
另外,本文以省(或直辖市)为单位,考察其两两之间的产业结构趋同性。由于西藏和辽宁数据缺失严重,而中国台湾和中国澳门、中国香港的数据难以获得,故在本文分析中国省份产业结构趋同时并未将其纳入研究。去除西藏、辽宁和中国台湾三个省以及中国澳门和中国香港的数据,剩余29个省。时间跨度为2005—2013年,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WIND数据库以及各省(或直辖市)统计年鉴。
同时,本文所选取的38个行业2005—2013年的数据存在极少部分的缺失,为了保证数据的平衡,根据历年的平均增长率,利用上年数据补充缺失的某行业某年数据,以此得到了29个省2005—2013年的产业结构的相似系数,对每年29个省两两之间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进行测算,共得到9年内每年812个产业结构相似系数,每个省与另外28个省都进行了产业结构相似系数的测算,每年得到28个数据,时间跨度为9年,每个省有252个产业结构相似系数的数据。
表1给出了29个省份(或直辖市)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的描述性统计,并以各省(市)产业结构相似系数的平均值从高到低进行排序。从表1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可以看出,每个省(市)与其他省(市)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存在较大差距,而从其总体均值来看,较多省份(或直辖市)都处于0.50—0.69之间,全国总体保持了大体的一致性。从9年的整体数据看来,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平均值低于0.50的只有海南、新疆、山西、黑龙江、广东和吉林这6个省,从总体均值来看,这6个省的产业结构趋同程度处于中国较低水平,其仍然存在可以提升的空间与潜力。
表1 29个省市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的描述性统计
图1 2005—2013年全国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平均数
2005—2013年中国29个省(或直辖市)产业结构趋同的相似系数的平均数,即为每年29个省(或直辖市)之间相互对比得到的812个产业结构相似系数的平均数,如图1所示。从图1可以看出,2005年中国平均的省区之间产业结构相似系数为0.54左右,而2013年这一平均数达到0.58左右,平均数总体处于上升态势,9年时间内,产业结构趋同程度上升了4%左右,可见,中国产业结构仍处于趋同程度上升的态势之中。
为了更为详细地观察中国各地区的产业结构趋同在这9年内的变化情况,表2给出了29个省份(或直辖市)每年相对于其他省份(或直辖市)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的平均数。分省区来看,全国产业结构趋同相似系数最低的6个省份依次是海南、新疆、山西、黑龙江、广东和吉林,其中,新疆和黑龙江总体产业结构趋同水平不高,但是产业结构趋同的深化速度很快,其他4个省也基本与全国平均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平均数的增长趋势一致,有着产业结构趋同程度上升的趋势。
如表2所示,产业结构趋同程度排在中国前10位的省份分别是四川、安徽、湖南、湖北、山东、广西、河南、江西、陕西和天津,这些省份2005—2013年的产业结构趋同程度一直处在较高的水准(均超过0.60),前5位的省份达到0.70左右,而其他省份即使没有达到0.60的较高水平,也处于平均值的附近。总体而言,中国的大多省份之间的产业结构趋同达到了较高水平。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较高水平的产业结构趋同的省份并没有形成集群,即并非密集的近距离的高水平产业结构趋同,从这一角度来看,也符合本文中所提的合理性产业结构趋同的部分标准,例如相隔一定的地理距离。再从中国的产业结构趋同的发展形势来看,中国的产业结构仍处于趋同程度上升的态势之中,而中国的总体经济也在朝着缩小经济差距的方向发展,因为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总体的发展有所失衡,发展的路径是先富带动后富,在缩减收入差距的发展过程中也往往会伴随着产业结构趋同,这符合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因而这样的产业结构趋同也有着其历史的必然性和一定的合理性。
表2 29个省市与全国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的平均数
综合考虑中国产业结构趋同的总体情况,由于省份众多且每个省或直辖市的土地面积也比较宽广,因而有一定的产业结构趋同的物质基础。从地理距离来看,省区之间的距离较远,存在一定的运输成本,同时跨地域的文化差异、消费习惯等也形成了一定的贸易壁垒,政府之间竞争的行为等促成了中国产业结构趋同的大趋势。但是从结果上看,中国2005—2013年经济运行态势比较良好,各省市都处于较高速度发展的时期,尽管中国产业结构趋同中有许多是由于不合理的原因造成的,但是其也引致了一定的良好的社会经济结果,也满足本文中所提的产业结构趋同并未对经济增长造成阻碍甚至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的标准。同时,的确存在非自发形成的省区之间的产业结构趋同,可是总体上并未对经济的良性发展造成显著的阻碍。
因此,综观全国,目前的产业结构趋同趋于深化,也有部分市场机制选择的原因,对中国总体经济的发展仍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可以视其为总体合理性的产业结构趋同。当然,通过对产业结构相似系数的测算,中国的总体产业结构的趋同水平也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接近0.60,意味着中国各省区之间的产业结构相似的程度稍高,应该引起国家及各级政府的注意。但是产业结构相似系数接近0.60的水平,也不必过分紧张,目前中国总体的产业结构趋同仍然处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因此,各级政府应该正视合理性产业结构趋同的存在,同时也应注意其发展的趋势,预防由于产业结构趋同程度过高带来的质变对于经济总体发展的伤害。
中国目前的确存在省份(或直辖市)之间产业结构趋同的倾向,2005—2013年仍处于产业结构趋同程度上升的趋势中,虽然总体还是处于“合理趋同”的范围之内,但已经达到了较高的趋同水平。因此,应该探究如何将其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并警惕产业结构的过度趋同。从各级政府的角度来看,为了避免过度的产业结构趋同,并将其控制在一定的合理度内,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的总体发展,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促进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其主要途径包括:兴建专门的货物运输铁路路线;及时进行公路铁路网的整修升级,修整不能正常运营的线路,提升运输的速度;淘汰并升级落后的交通工具,整体提升运输质量并保证运输安全。这些途径将提升交通运输网的密度及质量,从而缩减运输成本,加强地区间产业之间的互动与竞争,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令产业结构更加科学合理。
第二,取消地区间一些基于地方保护主义的贸易壁垒。一方面,对本地企业与外地企业的产品实施同等的检验标准,去除针对外地企业产品进入本地市场的不合理要求;另一方面,削减针对本地企业的过高补贴和针对外地企业的不合理税收。以此提供公平公正的产业发展环境,促进地区之间产业的良性竞争,更好地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转型。
第三,长期来看,要实现和动态维持地区之间的合理性产业结构趋同,最关键的是构建能有效传达市场真实需求的完善的市场制度。一方面,可以减少非市场因素的干扰,考核政府政策、信息披露等是否公正、公开和透明;另一方面,可以加强市场监管,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制度服务,改善相关机构繁杂冗余的办事程序等。借此更好地促使各地区企业做出理性选择,从而推动非合理性产业结构趋同向合理性产业结构趋同转变。
[1]陈耀. 产业结构趋同的度量及合意与非合意性[J]. 中国工业经济,1998,(4):37-43.
[2]韩晓玲. 苏锡常三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合理性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40-46.
[3]刘杰. 山东省西部产业结构趋同研究[J]. 经济地理,2013,(9):101-106.
[4]赵峰,姜德波. 产业结构趋同的合意性与区域经济发展——以苏北地区为例[J]. 财贸经济,2011,(4):125-129.
[5]孙根紧. 我国西南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的实证分析[J]. 区域经济评论,2013,(1):69-74.
[6]刘伟. 我国制造业结构相似性及其实证研究[D].杭州:浙江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29-33.
[7]梁敏. 我国工业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研究[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35-44.
[8]马云泽,刘春辉. 京津冀产业结构优化:基于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的实证分析[J]. 商业研究,2010,(5):9-13.
[9]王燕武,王俊海. 地方政府行为与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的理论及实证分析[J]. 南开经济研究,2009,(4):33-49.
[10]胡向婷,张璐. 地方保护主义对地区产业结构的影响——理论与实证分析[J]. 经济研究,2005,(2):102-112.
(责任编辑:徐雅雯)
2016-07-23
程忠(1992-),男,山东泰安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产业经济学研究。E-mail:sduchengzhong@163.com
黄少安(1962-),男,湖南邵阳人,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产权理论、制度经济学和法经济学研究。E-mail: shaoanhuang@sdu.edu.cn
F421
A
1000-176X(2016)09-002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