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进孤僻的光色使者——评传记电影《透纳先生》

2016-11-08 09:13张斌宁
传记文学 2016年9期
关键词:艺术家

文|张斌宁

激进孤僻的光色使者——评传记电影《透纳先生》

文|张斌宁

电影《透纳先生》海报

清晨,初升的太阳为河岸两侧铺就一层孱弱的金色,地平线上的荷兰风车还没来得及从头天的忙碌中苏醒过来。清脆的鸟鸣声中,两位农妇拉着家常从缓缓平移的镜头前穿过,后景处,一个矮胖但坚毅的剪影正面对朝阳速写。诡异空灵的音乐声起,画面切成特写,一张看上去肥胖甚而丑陋的脸庞望向远方,他的眉毛、鼻翼、嘴角因用力而略微变形,眯起的眼睛正仿佛要解开大自然那神秘莫测的光色之谜。

这是英国导演迈克·李(Mike Leigh)为传记电影《透纳先生》(2014)设计的开场画面。约瑟夫·玛罗德·威廉·透纳(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1775-1851)是19世纪英国富有激情的浪漫主义风景画大师,但他在晚年也因其激进的画风和冷漠孤僻的个性而饱受非议。迈克·李敏锐地把握到了这一点,所以影片伊始,他就以极尽唯美的画面和精确的场面调度宣示了他对透纳的深刻认知和定位——艺术家总是一意孤绝与自我放逐的。唯其孤独难解,才有了画面中的激情澎湃与恣意狂放。

透纳作画素以擅用光色而闻名,迈克·李也正是通过精心配置的光与色成就了《透纳先生》独特的美学品质。像几乎所有艺术家传记片的惯常处理手法那样,迈克·李穷极手段试图在影像风格上逼近透纳的作品。事实上,影片做得也足够出色,片中很多重要场景的光线、色调及构图都与透纳那幅著名的《狄多建立迦太基》在形式上互为映衬。经由这种方式,导演轻而易举地为观众建构起一种理解透纳其人其作品的视觉语境。

影片第一场戏里,透纳外出写生回家,他进入画室的第一件事就是直奔窗户,打开挡板让阳光照射进来。显然,光就是他的缪斯,他的一切。这时候,艺术家的逆光背影沐浴在漫射进来的光线中,宛如站在舞台中央的主角,凝神闭气即将出场,自有一种神秘的启示意味,令观众不由得揣度这位才华横溢却毁誉参半的艺术家的传奇画卷将以怎样的方式打开。毫无疑问,这个场景带有强烈的隐喻意味,一方面,导演通过构图将主角置于画面的视觉中心位置,就像他是一个光色王国的统治者那样,喻示了他把控光线的超凡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强烈的光比设计,将艺术家置于巨大的黑白反差中,利用光明与黑暗的传统修辞,为他盛极一时却又饱受诟病的矛盾人生埋下伏笔。

众所周知,透纳还是少年的时候,其习作就被放在他父亲理发店的橱窗中出售。及至功成名就,他们更是在自家寓所内专设了一间陈列室,我们可以在这个场景中看到之前那种视觉母题的变奏,凡参观者想要瞻仰透纳作品,必先经由一间漆黑的屋子,再由他老爹打开展厅的门,那是一间顶光设计,采光良好的展室,瞬间的反差让观者不得不臣服于眼前的“艺术王国”。事实上,这种形式上的刻意处理正是模仿了透纳作品对于观众的震撼效果,因为效果强烈和刺眼夺目正是透纳作品的显著特征。当然,它也喻示了直到透纳闪亮出场之前,英国绘画在艺术史上无足轻重的尴尬事实。同样的,在皇家学院的大展厅里,导演也运用了对比策略,刻意使透纳的作品处于其他艺术家那种“酱油色调”的作品的包围中,映射了他在当时英国画坛的核心地位与影响力。

在透纳父亲去世后他独自凭舟的场景中,整个画面氤氲通透,色调丰富细腻,他似乎处在通往天国的路口,弥漫在周边的枝叶和倒影像是寄托着无尽哀思,书写着这对父子余音未了的惆怅柔情,再加上空洞的笛音盘旋环绕,令观者无不动容。而当透纳自己面临死亡的一刻,导演罕见地运用了上帝视点的俯拍镜头,仍然是在对比强烈的光影中,黑暗沿对角线将画面斜切成两半,仿佛随时要吞噬掉弥留之际的艺术家,接着,透纳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向世人喊出自己的心声:太阳即上帝。这既是他对自己一生艺术追求的总结,也是对自己作品精髓的绝唱。

艺术史一贯公认,在透纳之前,风景画作为一个单独画种并未获得完全意义上的合法性,直到他的横空出世,才让世人领略了风景画的创造性和艺术性。因为他成功地将人类面对自然时的精神体验与激进甚而粗糙的画风融为一体,带进了风景画的创作,这一点与当时普遍流行的那种“客观”描摹技巧大相径庭,所以同为风景画创作,他的切入点完全不同。他特别沉醉于描绘大自然阴晴不定的狂暴姿态,并能将历史事件加诸其中,抒发自己的人性控诉,从而让自己的作品散发出悲怆厚重的美学品质。

在影片中,透纳为了描绘暴风雨来临前的大海,让船员把自己绑在高高的桅杆上,任凭风雨肆虐,只为切身体验大海发怒的真实景象,那些翻滚的海浪、咆哮的泡沫、倾斜的船身与摇摇欲坠的探灯在他笔下成为一种动态、浑浊的意象。导演在这里有效运用了一组蒙太奇剪辑强化了艺术家的主观感知,令观众不得不折服于透纳为艺术铤而走险的探索精神。

影片还多次呈现了艺术家奔赴马盖特小镇(Margate)写生的过程——那是一个据说能够在清晨迎接第一缕阳光的英格兰小镇。通过聆听房东老头早年间在运奴船上的工作经历,艺术家创作了日后的名作《贩奴船》。他利用强烈的光色对比,为观者呈现出一个炼狱般的景象,也让他的作品多了一层深刻的社会控诉姿态,丰富了风景画的审美意蕴。很显然,导演通过有意筛选和组织这样的史料,凸显了透纳与同时代其他艺术家最大的不同,为他浪漫主义风景画大师的身份做了一个绝好的脚注。

虽然影片从头到尾散发着一股浪漫的史学气质(片中的服装、道具以及场景设计都极其逼近英国19世纪上半叶的历史现实),导演还是忍不住采用了略显夸张的手法去表现透纳那“奇技淫巧”般的作画技巧。有一场戏,他当着三位富家女子写生,画至酣处,直接将口水吐向画面以调和某种效果,有位小姐气愤得当即背转身去。而在另一个场景中,他作画的方式简直就像他要与世界开战,与所有世俗的敌人对抗。艺术家喘着粗气用抹布、手指、刷子等在画布上墩、 戳、擦、抹。这些动作不仅瓦解了绘画技巧的神秘性,也让他看上去毫无修养且笨拙愚蠢。事实上,正是通过这样的变形处理,导演其实是在纠正一般观众对于绘画的偏见。因为透纳作画的方式和行为无异于是对那些视艺术为高雅的人的一种严重冒犯。他也昭示了透纳本人对艺术的理解和立场,即艺术只对真正的心灵体验负责而无关任何徒具形式的美感。

影片也展现了透纳对即将到来的工业时代的纠结态度。他数次奔赴现场感受火车的速度和力量,最终将前工业时代的城市景象和现代文明的“怪兽”火车融汇于同一个画面,非常形象地定格了现代文明对人类的心理撞击。另外一个有趣味的场景是透纳对照相术的复杂反应。他既担心照相取代绘画的可能性,又不排斥去切身体验一下。这些细节材料被导演恰当地编制进影片中,进一步说明了透纳对新事物的好奇和包容性。他不惮于接受各种变化,这或许也成为他作品极富当代气质的另一个原因。

电影《透纳先生》剧照(一)

出于天生的好奇,艺术家的个人生活永远备受关注。人们总想把那些优秀的艺术作品与他们的创造者联系起来,仿佛它是一把探索艺术奥秘的钥匙。据史料记载,透纳身形粗壮,相貌粗鄙,嗓音浑浊,他对自己的形象也一直心存芥蒂,“不能容忍任何人为他画像,因为没有人会相信这么美丽的画作竟然出自一个丑陋的家伙之手”。

电影《透纳先生》剧照(二)

影片中的透纳由英国演员蒂莫西·斯波(Timothy Spall)扮演,他通过精心设计的动作和特殊的喉音发声,用极其戏剧化的手段令人信服地塑造出了艺术家的生动形象。事实上,他也凭借这个角色分别斩获了第67届戛纳电影节和第27届欧洲电影奖的最佳男演员奖。片中的透纳身形臃肿,迈着屠夫一般的短促步伐,小眼睛时刻闪烁着愤世嫉俗之情,表情永远透露着冷漠、孤傲与抵抗,像一头缺失爱的野生动物那样只能将一腔热情宣泄在画布上。他在表演上的另一个特色是,利用低沉浑浊、类似痰液翻滚的嗓音为观众诠释出一个灵魂受困的艺术家形象,深刻讥讽了关于艺术家与作品合二为一的唯美论调。不过,所有表演中最为人称道的是那场哭戏,刚刚失去父亲的透纳正在写生一个妓女,静谧沉闷的气氛中,只听得见铅笔沙沙作响,突然间,艺术家失声恸哭,特写镜头中的一张脸扭曲可怖,几乎要挣破画面,几声干咳之后,又戛然止声,接着速写。在这场内力深厚、爆发力十足的戏里,演员活化了透纳孤独脆弱、复杂难言的内心世界,也为观众打开了一道接近艺术家精神迷宫的通道。

除了这些外在的形象塑造,影片也着力刻画了透纳与他身边人的关系,父亲、情人、女仆、艺术赞助人、同时代的其他画家、批评家等,他们每个人都像镜子一样折射出透纳性格中的不同面向。

与他父亲的关系展现了艺术家最坦诚甚至孩子气的一面。父亲既像他的经纪人,又像他的杂役和管家,帮他买颜料、磨颜料、绷画布,替他打理那些难缠的客户。当他第一任情人带着女儿打上门来时,父亲仍然毫无原则地站在儿子这边,令观众不禁有唇亡齿寒之感,基本的人伦义务与情感责任在这个家庭内部决然没有立足之地。但当年迈的父亲为儿子刮脸洁面时,那种血浓于水、相依为命的感觉又让人生出人性的伟大与卑微有同等荣耀之感。不过,影片在处理这些人际关系时,并未刻意掩饰艺术家的道德缺陷。事实上,透纳也有着非常世故和圆滑的一面,他的交往带有很强的功利主义色彩,很多时候甚至是工于心计和富于表演的。有一幕场景表现了在皇家美院画展开幕前,透纳为了引起大家注意,用极其生硬大胆的方式在画面上修改,以至于以严谨著称的另一位艺术家显得既保守又笨拙,徒留他人笑柄。他就是用这种方式强化自己权威的同时,也讽刺揶揄了固步自封的学院派传统。

还有一点不得不提的是他对女性截然相反的两种态度。当艺术家在伯爵家里遇见正在弹琴的科金斯小姐时,观众得以瞥见透纳深藏心底的那团柔弱,这时候,他的语调变得矜持、克制,甚至小心翼翼,就好像他试着接近生命中唯一的亮色那样,一个温柔敦厚、富有教养的艺术家呼之欲出。但大多数情况下,观众见到的还是以自我为中心的那种粗鄙形象,对那位侍奉了他半辈子的女仆而言,她无异于一团空气,或间或只被当作一个简单的泄欲对象。这种对比处理,不仅令人意识到生命个体之悲哀,也能让人看到艺术家身上难以挣脱的阶级意识局限。

总体来说,《透纳先生》是一部立意明确、态度清晰、技艺精湛的艺术家传记电影。影片为观众再现了艺术家生命旅程中的最后25年。通过弱化叙事,撷取具有象征意义的典型片段,一个富有创意、不随波逐流、伟大却孤寂的艺术家形象被几近完美地塑造出来。影片在传主的历史真实与艺术夸张之间取得了微妙的平衡,俨然已经成为视觉艺术史的一份有益补充。不过这部影片也暴露了艺术家传记电影创作手法上的一些思维痼疾。《透纳先生》的视觉效果一直为人津津乐道,因为它有意识地沿用透纳作品的惯用元素如光线、色彩和空气去打造画面,但客观来讲,美轮美奂的电影画面和透纳作品中的狂暴之美仍属两种不同的气质倾向。这也为我们留下一个思考,即,艺术的不同媒介再现究竟应该遵从何种规则?以及它的边界何在?

责任编辑/斯 日

猜你喜欢
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