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父亲林默涵

2016-11-08 09:13林又槟
传记文学 2016年9期
关键词:创业史柳青关门

文|林又槟

记忆中的父亲林默涵

文|林又槟

20世纪60年代在敦煌

编辑部的同志希望我们从子女的角度写一篇关于父亲林默涵的回忆文章,这可不好办,一是他的情况我们了解得很少,也没有生动有趣的故事;二是他从来也没有“谆谆教导”过我们,要求过我们什么。非要写的话,只能凭至今还有的印象凑上几句。

在我看来,父亲是一名在以毛主席为首的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直接领导下的党的工作人员,工作勤勉认真,这是值得自豪和引以为荣的。俗话说:强将手下无弱兵。在革命战争年代,党除了在军事战线上的数百万英勇将士,在文化战线也聚集了一批青年知识分子,父亲就是其中一员,一名文化战士,和千千万万人在一起,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党的文化事业而努力奋斗。

在父亲的一生当中最主要的是工作。我记得他平常很多时间就是在家里写东西、看文件和改稿子。时常是已经很晚了还在写,机关的工作人员就在一旁等着送印厂,印厂也在等,稿件印好拿回来若有修改,还要重印,再看,估计是比较急的稿件,搞到什么时候也不知道,我已经睡着了。他不在家时,多半就是去开会了。他的工作状态,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看看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的《郭小川日记》,他们曾在一个单位,日记上有不少这方面的内容。

父亲的工作当中还有一项内容,就是看演出。除了国家和国外的演出团体,很多地方的大小剧种,他都经常去看,还和演出人员座谈。从来没听他说过为什么要这样,我想他一定认为各种地方戏曲和民间文艺都应当受到重视和爱护,对演员和老艺人都应当尊重,对基层演出团体都应当关心。

柳青和林默涵是自延安时的好朋友,柳青的《创业史》曾在全国有着广泛的影响,柳青是那个年代的“明星”。我没看过《创业史》原著,只在语文课上学过“梁生宝买稻种”,还看过《创业史》的小人书,知道柳青为了深入生活,长年生活在农村,此外,对柳青是什么样毫无概念。20世纪60年代,柳青到北京看病时来家里看父亲,当我看到他时简直无法相信这是位大作家,他穿着一件大襟黑布大袄,瘦小,更像是一位农村老汉。70年代柳青再次到北京看病,他有严重的过敏症。我陪母亲去医院看他,进到屋里,只见床上盘腿坐着一个戴着花镜的老头,正在埋头看手里捧着的一本大厚书,是一本英文版的斯维特兰娜的回忆录。后来中国青年出版社为了纪念柳青,出版了《大写的人》,并特地请父亲写了序。

当我上高中正在步入成年时遇上了文化大革命,因为我父亲,对我的影响自然很大,父亲在“文革”初期就被打倒了。记得1966年5月,父亲和同住一个大院的另外两名负责人一起参加中央召开的会议,开始时三个人还坐一辆车去开会,谈笑风生,没过两天就各走各的了。会议期间一天晚饭后,我陪父亲散步,在胡同口碰见王宗一,50年代《人民日报》关于反冒进的社论就是他起草的,这篇社论在南宁会议上受到了严厉的批评,他因此感到巨大的精神压力,据说后来陆定一承担了责任,他才躲过一关。王宗一问父亲会议怎么样?父亲好像含含糊糊没说什么,似乎也不好说什么,两个人的神情看起来有些沉闷,不像以往他们在一起时有说有笑的样子了。什么原因当时我并不清楚,后来才知道随着会议的进行,父亲的心情也越来越沮丧。7月《人民日报》刊登了阮铭、阮若瑛两口子写的批判周扬一伙攻击鲁迅的文章,点了父亲的名,从此,他就成了黑帮分子、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文艺黑线的头目。1966年12月,在“中央文革”的指使下,叶向真为首的中央戏剧学院一派组织抓了彭真等一批“黑帮分子”,父亲也在其中,直到1975年,我们就再没见过父亲。后来父亲又被送到江西两年。

1977年,父亲从江西调回北京的第一件事,就是主持《鲁迅全集》(1981年版)的注释编写和出版,他全身心投入,因为他一生崇敬鲁迅。茅盾曾说过,完成此事,非林默涵这样的霹雳手不可。熟悉文艺界的人知道,由于思想分歧,父亲遭到一些人指责,但他坚持自己的原则立场,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不怕别人给他贴标签,这种“顽固”的性格也许和他来自偏远闭塞的农村有关,为人不够“活络”。其实问题不在对与错,而是根本出发点的不同。

在我的印象里,他对我们没有过为教育而教育,只有生活当中不知不觉的影响,比如他对接触的人都很客气,都很尊重,对我们也这样要求。他平时不大过问我们的事,但我也挨过他的训,都是因为生活中犯的小错误。印象较深的是,有一次我放学回家敲门和关门都很重,被父亲严厉地喝斥,从此记住关门要轻,并且对那些关门就像摔门的行为非常反感。记得有一部美国电影,片名翻译为《生命之树》,片中孩子关门重了,父亲把他叫住,让他必须轻轻关门50次,而且今后要永远记住。可见关门要轻是好习惯,习惯的养成与父母的要求是分不开的。

父亲离开我们已经8年多时间了,与他在一起时的点点滴滴,一直在岁月的深处,不时地映现在脑海里,陪伴着我。

责任编辑/斯 日

猜你喜欢
创业史柳青关门
志愿者精神 永不落幕
“无尽”的《创业史》——我的父亲柳青
2021年有一家理发店决定关门
我们需要带有泥土的生活
新时代我们向柳青学习什么
《柳青在皇甫》《柳青言论集》出版
关门
青年志 三位青年“创业史”——心思始终“钉”在超越前辈
关门的那只手
柳青女儿为父亲写下38万字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