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万红 徐萍 陈晖
【摘要】 目的 探讨氟比洛芬酯联合芬太尼在腹腔镜辅助下结肠癌根治术术后多模式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60例腹腔镜辅助下结肠癌根治术患者, 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各30例。实验组给予单次缓慢静脉推注(静推)氟比洛芬酯, 对照组给予单次静推芬太尼。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布氏舒适度(BCS)评分法评定镇痛效果, 统计比较两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术后芬太尼用量、自控静脉镇痛综合满意度评分。结果 实验组患者术后4~24 h VAS、BC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8~24 h芬太尼阶段性使用总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恶心、呕吐、头晕、呼吸抑制发生例数分别为4、2、3、0例, 对照组分别为5、3、4、0例, 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镇痛满意度评分为(4.88±0.53)分, 对照组为(4.35±0.42)分,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氟比洛芬酯联合芬太尼在腹腔镜辅助下结肠癌根治术术后多模式镇痛明显优于术后单纯芬太尼镇痛, 并减少术后芬太尼用量, 提高镇痛综合满意度。
【关键词】 氟比洛芬酯;芬太尼;结肠癌根治术;镇痛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6.105
患者自控镇痛应用的主要药物是吗啡、芬太尼等阿片类镇痛药, 镇痛效果确切, 但也具有恶心、呕吐、瘙痒、尿潴留、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氟比洛芬酯是一种非甾体类抗炎药, 由于其以脂微球为药物载体的靶向聚集的特点, 可减少不良反应。现代疼痛治疗提倡多模式镇痛, 目的在于减少阿片类药物的副作用, 本试验通过氟比洛芬酯联合芬太尼的应用, 减少了副作用的发生, 提高镇痛综合满意度。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12月本院腹腔镜辅助下行结肠癌根治术患者60例 , 所选患者符合国家伦理学标准, 患者均获得知情同意, 美国麻醉师协会(ASA)Ⅰ~Ⅱ级, 年龄40~65岁, 体重45~85 kg, 既往无心肺疾病, 肝肾功能正常, 无异常出血史及凝血功能障碍, 无消化道溃疡史, 术前24 h内未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及喹诺酮类抗生素, 能正确理解镇痛评分, 并接受自控镇痛。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30例。两组患者年龄、体重、手术时间、术中输液量、术中出血量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见表1。
1. 2 方法 入室前30 min患者肌内注射阿托品0.01 mg/kg、鲁米那2 mg/kg。患者入室后应用Datex-OhmedaS监护仪, 监测连续心电图、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麻醉诱导:静脉注射丙泊酚1.5~2.0 mg/kg, 顺式阿曲库铵0.1~0.3 mg/kg, 芬太尼2~4 ?g/kg。麻醉维持:持续静脉输注丙泊酚4~6 mg/kg, 瑞芬太尼0.1~0.2 ?g/(kg·min), 间断追加顺式阿曲库铵0.1 mg/kg。手术结束前30 min, 实验组:给予单次缓慢静推氟比洛芬酯1 mg/kg;对照组:给予单次静推1 ?g/kg芬太尼, 30 min后给予自控静脉镇痛(芬太尼20 ?g/h, 背景剂量为20 ?g)。
1. 3 观察指标
1. 3. 1 术后镇痛评分 记录术后2、4、8、24、48 h疼痛评分(VAS评分:0分为无痛, ≤3分为轻度疼痛, 4~6分为中度疼痛, 7~10分为重度痛疼)以及舒适度评分(BCS评分:0分为持续疼痛, 1分为安静时无痛, 深呼吸或咳嗽时加重, 2分安静时无痛, 深呼吸或咳嗽时轻微疼痛, 3分深呼吸无痛, 4分咳嗽时无痛)。
1. 3. 2 术后芬太尼用量 接镇痛泵后2 h开始记录芬太尼用量, 并记录芬太尼阶段性使用总量(0~12、0~24、0~48 h)。
1. 3. 3 术后不良反应 从术后1 h开始, 记录患者的恶心、呕吐、头晕、呼吸抑制等情况。
1. 3. 4 镇痛满意度评分 患者出院时记录镇痛满意度评分。采用5分标准评估:1分为无效, 5分为效果满意。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术后镇痛效果 两组患者VAS、BCS评分术后 2 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实验组患者术后4~24 h VAS、BC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 2 术后芬太尼用量 实验组在术后8~24 h芬太尼阶段性使用总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 3 患者不良反应及满意度评分 术后镇痛期间, 两组恶心、呕吐、头晕、呼吸抑制发生率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镇痛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多模式镇痛就是联合应用不同作用机制的镇痛药物和多种镇痛方法, 阻断疼痛病理生理的不同时相的靶位, 减少外周和中枢致敏, 以达到更好的镇痛效果[1, 2], 同时将不良反应降至最低。腹腔镜辅助下结肠癌根治术虽然属于微创手术, 但手术中长时间气腹的建立和消除, 可引起大量炎症递质释放, 手术范围较广, 应激反应剧烈, 可引起中重度疼痛[3]。氟比洛芬酯是常用的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 可抑制中枢及外周环氧化酶的活性, 减少前列腺素合成。氟比洛芬酯可选择性地聚集在炎症组织及血管损伤部位, 改变药物的体内分布, 使药物具有靶向性, 其靶向性可提高结肠癌手术切口和炎症部位的药物浓度, 减少伤害性刺激的传入, 减轻手术创伤释放的炎症反应, 满足腹腔镜辅助下结肠癌根治术围术期患者的镇痛需求。芬太尼注射液是阿片类受体激动剂, 通过激动?受体而产生镇痛作用, 镇痛效果强, 在人体内吸收、分布迅速, 同时因为激动?受体而产生恶心、呕吐的不良反应。恶心、呕吐是手术后镇痛主要不良反应, 也是影响患者综合满意度的重要因素。单纯应用芬太尼镇痛, 芬太尼用量会增加, 芬太尼副作用也会相应增加。而氟比洛芬酯联合芬太尼镇痛, 既延长了围术期镇痛时间, 也减少了芬太尼的用量及芬太尼用量过多而引起的不良反应。对于术后镇痛期间, 出现恶心、呕吐的患者, 通常给予缓慢静脉注射甲氧氯普胺注射液10 mg或静脉滴注3 mg格拉斯琼注射液。
本实验结果表明, 腹腔镜辅助下结肠癌根治术应用氟比洛芬酯联合芬太尼镇痛, 两组患者VAS、BCS评分术后 2 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实验组患者4~24 h VAS、BC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在术后8~24 h芬太尼阶段性使用总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镇痛期间, 两组恶心、呕吐、头晕、呼吸抑制发生率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实验组镇痛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能与氟比洛芬酯持续作用时间不能达到覆盖整个术后镇痛时间相关, 可在相应点追加镇痛药物, 镇痛效果会更充分。
综上所述, 氟比洛芬酯联合芬太尼可以为腹腔镜辅助下结肠癌根治术的患者提供比较充分的、满意度较高的术后镇痛。
参考文献
[1] 杨龙慧, 高爱敏, 白炳生, 等. 氟比洛芬酯联合舒芬太尼超前镇痛对老年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术后镇痛的影响. 实用医学杂志, 2011(19):3585-3587.
[2] 王前, 王天龙, 魏立民. 氟比洛芬酯联合芬太尼在腹腔镜手术术后镇痛中的应用. 中国新药杂志, 2010(1):42-44.
[3] 李晨星, 胡婕. 地佐辛、芬太尼联合氟比洛芬酯对手助腹腔镜供肾摘取术后镇痛的观察. 现代临床医学, 2014(3):192-193.
[收稿日期:2016-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