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微博文化产生的不良影响及管制策略

2016-11-07 03:07孟涵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6年9期

孟涵

摘   要:微博是伴随着互联网而产生的一种新型平台,并且目前已经衍生了特定的微博文化。但由于微博用户的素质参差不齐,再加上针对于微博的管理还比较松散,使得一部分微博用户利用微博传递不良信息,使得微博文化的发展出现了偏移。本文正是基于目前微博文化所产生的不良影响,详细的分析了具体的成因,并针对各个原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微博文化;理性互动;虚假言论;微博实名制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6-0248-02

微博是网络时代的新型传播平台,满足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精神文化需求。从社会进步的角度来看,微博的快速发展及深入应用毫无疑问是人们精神建设的重要进步。但由于互联网本身的虚拟性和开放性,使得微博平台中也存在很多的不良信息和行为,最终形成了不良微博文化。比如一些微博博主遇到争论的时候就开始进行人身攻击,或者遇到重大事件的时候开始散布谣言等。这些行为引起的不良文化已经对社会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必须要对其进行有效的管制,保障微博文化能够起到正向的作用。

一、微博文化的概述

(一)微博文化的内涵

微博文化主要是指以互联网终端为主要的介质,在各大微博中进行信息的发布、交流、传递等行为,最终影响到了参与微博互动的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思考方向,沉淀成为了一种新型的精神文化。微博文化的涵盖面比较广泛,不仅包含了以各大微博平台为主的物质文化、微博讨论管制为主的制度文化,还包含了影响人们行为和思维的精神文化。本文所研究的微博文化更侧重于精神文化,即人们在微博平台中的各类行为对微博受众的影响。

(二)微博文化的特征

首先,微博文化与人们的实际生活联系非常紧密。虽然微博文化起源于互联网,但是参与微博互动的群体大部分还是普通民众,最终形成的微博文化能够深刻的表现出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能够体现出当前的社会风气。其次,微博文化具有较强的群体性和非理性。其中群体性主要是指微博文化被广大民众所接受,并在他们心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而非理性主要是指微博文化可能受到主观情绪、欲望冲动等方面的影响,形成非理性文化。最后,微博文化具有一定的教育作用。微博文化中对于政治和道德的看法和观点,对使用微博的用户都有一定的教育作用。特别是当一些重大社会事件在微博中传播的时候,良好的微博文化能够引导参与事件讨论的用户养成良好的道德价值观。

(三)微博文化的兴起

微博文化是伴随着微博平台的推广使用而产生的。微博则是在2006年的时候,在美国开始逐步发展。我国的微博平台则是在2009年的时候,伴随着新浪微博的建立和各个领域名人的入驻,引来了无数粉丝。到了现在,我国的微博市场已经形成了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对立发展的格局。微博文化的兴起则是伴随着微博平台的成熟化运营而产生的。微博平台给所有的微博用户提供了一个交互性比较强、能够相互之间进行交流的空间。当交流和互动达到某种程度以后,就形成了微博文化。我国的微博文化形成仅仅只有数年的事件,因此目前还处于一个比较初级的地位,如果不加以引导,很容易对社会公众产生不良影响。

二、微博文化产生的不良影响

(一)理性思考缺失

微博本身有140字的限制,因此微博信息在发布的时候必须要进行一定的压缩。这个时候,人们往往根本无法进行长篇幅的思考,反而开始使用一些标准式的信息结构。一些热点新闻只能使用短短数句语言进行概括,而掐头去尾以后已经失去了原本的完整性。微博本身的篇幅限制使得其很难传播一些理论性和学术性的知识,传递的更多信息还是“网络段子”。这种文化氛围也使得用户的理性思维被不断的弱化。

(二)思维能力退化

一个人接受知识的能力本身就是非常有限的,而微博环境中本身就有很多“名人”、“大V”、“专家”等对各个事件进行了综合的评价。对于其他微博用户来说,对于事件的交流和讨论更多的则是阅读其他人的观点和评论,最后选择一种自己比较认同的观点。这也使得很多微博用户的独立思考能力开始不断的退化,在发表自己看法之前会先看看有没有微博大V与自己的观点一致,从而降低了用户本身的思考能力。

(三)价值取向动摇

虽然微博能够反映很多社会公民的真实生活,从而拉近各个用户之间的联系。但是一部分微博用户不断强调自己的生活细节,其表现方式与我国的传统价值观严重不符。比如近几年来,微博上一直都存在着“炫富”行为。事实上,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来改善自己的生活水平固然是一件可以宣扬的事情,但是一味的强调自己比别人更加富裕,并借此太高自己的地位,是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这种行为一方面容易在网络上滋生拜金主义,影响了社会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也在网络上引发了一些网民的“仇富”心理,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四)影响网络舆论

我国关于互联网信息的立法还不完善,对于包括微博在内的很多互联网平台监管力度都不够。目前有一部分用心不良的微博用户在微博平台中传播虚假信息、暴力元素等,而得到的惩罚仅仅是来源于微博运营商对于微博账号的各类惩罚,根本表现不出任何的威慑力。正是微博环境中的无序管理,使得微博文化的发展出现了很大的偏移。网络上很多用户“一言不合就开喷”等行为跟这种管理方式有着很大的联系,泛滥的人身攻击在网民群体中传播着负能量,最终只能让网络舆论偏向负面。另一方面,微博的这种管理模式也促生了大量的“水军”。当有利益可图的时候,一些不良机构或组织就雇佣大量的“水军”通过微博来进行信息炒作,打击其他竞争对手。事实上,这种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的底线,必须要进行一定惩罚。

(五)破坏社会和谐

微博用户可以通过微博平台发表自身对各类事情的看法,而相关政府部门也可以通过用户的这个行为来收集民意。但是微博用户本身并不包含所有的社会民众群体,大部分用户都是高中以上文化水平并且年龄在40岁以下。这也使得通过微博环境获得的民意,只是一部分社会群体的民意。如果相关政府部门将以微博为主的网络舆论当作民意,那么很容易遭受到其他群体的反抗,从而不利于社会和谐与稳定。

三、微博文化产生不良影响的原因

(一)微博责任追究不健全

微博本身就是一个社交的平台,人们在这个平台中能够获得心理体现,因此也应该具有相应的道德责任意识。但目前微博责任追究制度还不完善,使得很多微博用户进行不良行为和言论的成本过低。比如在2011年的温州动车事件中,一些机构出于自身效益的提升,在新浪微博中冒充遇难者家属散布了很多谣言,诸如“动车司机上班前只培训了十天”等。这些言论给社会稳定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但最终也没有有力的处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微博的责任追究制度不完善,不能有效的对这些行为进行管制。

(二)微博实名制建立缓慢

随着微博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和微博环境的优化,我国各大微博平台都相继推出了实名制,但是对于实名制的管制却相对宽松。虽然平台要求注册的时候进行身份验证,但是不验证依然可以注册。在注册以后,即便是身份验证信息没有通过,但经过邮箱验证等方式依然可以进行转发和评论。总体来看,微博实名制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制度框架,但实际上还没有更为细致的准则。自2011年我国颁布《北京市微博客发展管理若干规定》到现在,实名制并没有得到深入的推进,进展非常缓慢。

(三)缺乏理性互动

现时代微博文化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非理性互动的泛滥。在微博平台推广之处,并没有发生太多的人身攻击等不良行为,很多人参与微博互动也秉着理性发言的理念。但是微博发展到现在,大量信息共同集中在微博平台中,很多用户开始盲目跟风,同时也开始将生活中的负面情绪带入到网络环境中。越来越多的微博用户开始人云亦云,缺乏对于真相的主动发掘,更愿意接收经过微博浓缩过的知识。还有一些素质不高的用户不愿意接收别人的建议,一番说服不了别人就开始进行人身攻击,拉低了微博文化的层次。

四、微博文化的良性引导策略

(一)健全微博责任追究制度

微博文化出现的道德缺失,主要就是因为微博用户自身的不良行为成本过低,必须建立完善的责任追究制度,约束用户行为。健全的微博责任追究制度应该包含三个方面。第一,明确微博用户在微博平台中的各类权利和义务,在使用微博的正常功能的时候,也不得利用微博进行诈骗或随意进行人身攻击。第二,明确微博用户在发生不良行为的时候所需要承担的责任。微博平台应该联合相应的政府部门,共同拓展责任追究渠道,将不良行为和言论的主体明确到个人身上,并对其进行相应的惩罚。第三,明确微博用户不良行为的责任追究主体。结合微博用户的行为恶劣程度来决定,对于用户不良行为的责任追究是由运营商进行还是 移交政府。只有建立完善的责任追究制度,微博用户在平台发言的时候才会注重自己的行为,不会随意的制造和传播谣言,为自己的各类行为负责。

(二)落实微博实名制

要想利用法律法规对微博用户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约束,那么落实微博实名制就成为了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在这之中,微博平台应该深化落实实名制,明确实名制对于良好微博文化形成的重要性。各大微博平台不应该为了市场竞争就弱化实名制的相关规定,而应该坚持执行实名制的准则。首先对现有的微博用户进行统计,对于没有进行实名认证的用户应该进行提醒,并且不进行实名认证不能使用微博。其次,还要打击那些利用假身份证注册的微博用户,同时也关闭微博可以用邮箱验证等方式完成注册和验证的功能,避免一些不良用心的认识利用虚假身份在微博平台中肆意宣传不良信息。政府方面也应该加强对于实名制落实的监管,保证实名制能够在微博平台中进行广泛的推广和使用。

(三)引导微博用户建立正确价值观

微博文化的产生是依赖于广大微博用户自身的行为方式和思考角度,而用户自身道德修养的缺失也会使得微博文化变得低俗不堪。因此,微博平台应该积极的宣扬正面的价值观,必要的时候结合传统媒体在社会层面进行核心价值观的公益教育。鉴于前文提及的微博用户的年龄阶段和文化程度,应该联合学校、社区进行网络道德建设专题活动,教育广大微博受众不要将微博等网络环境当作自己生活中的垃圾站,随意宣泄不良情绪。另一方面,微博平台可以针对网络道德开展“专题圈”,讨论目前网络上非常盛行的“喷子群体”,让广大网民认识到微博不良行为产生的影响,从而在微博环境中注意自己的言行。特别是微博平台要倡导“理性发言”的话题核心,不要一味的依赖“关键词屏蔽”等方式来处理人身攻击,而应该通过发掘人身攻击出现的原因,彻底的解决这类不良行为,保障微博文化的健康发展。

五、结语

微博文化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微博本身的监管和控制力度不够。在互联网高度发展和应用的今天,微博文化已经成为了互联网文化的中心,影响了参与微博互动的所有人的思维。在这种前提下,对微博平台进行全面的管理,保证微博文化产生正向的影响就显得非常有必要。在这个方面,应该综合微博平台、政府、微博用户三个主体的力量,共同构建良好的微博环境,保障微博文化能够代表正确的价值观念。

参考文献:

[1]郑晓燕.新话语语境下微博文化的特征与影响[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2(02).

[2]王燕君,綦林.微博文化对大学生影响及思想政治教育对策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5(30).

[3]赵玲,张静.微博用户的从众行为特性与影响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