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口传文学中的传统服饰文化

2016-11-07 02:05张海华陈晨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6年9期

张海华++陈晨

摘   要:传统服饰研究多从视觉和文献资料入手,本文将以口传文学为新视角来探析客家传统服饰文化。客家口传文学的口耳传唱、传诵,展示了客家传统服饰作为爱情信物、勤劳见证和艰辛生活慰藉等等的文化特色。客家口传文学丰富了客家传统服饰文化的被识别途径与传播途径,也增强了服饰文化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客家口传文学;客家传统服饰;视听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6-0152-03

自80年代以来,客家学逐渐成为学术界的一门显学,其中客家传统服饰的范畴及其特色、作用渐渐被人们认识。客家传统服饰以中原文化为基础和源头,融合了客家移民途经地、驻足地、定居地的土著和少数民族特色,历经千年积淀而成。具有广泛的地缘、深厚的文缘和一脉相承的亲缘,内涵丰富、独具特色,是我国民族服饰的一朵奇葩,是清晰展示汉民系文化由北至南、由内陆向海外传播、发展、壮大的“活化石”。可见,客家传统服饰的功能不仅仅是御寒、装饰,更重要的是文化承载功能。以往我们对客家传统服饰的研究主要基于视觉,分析其款式、纹样的技术、象征及民俗等。本文将基于听觉的新视角来探析客家传统服饰文化,在客家人口传文学的创作中就时常使用传统服饰作为素材,客家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也在口传文学中被传诵、被记录、被丰富,甚至被升华。客家的口传文学形式有山歌、民谣、采茶戏和民间故事,这些形式的口耳传唱、传诵,展示了客家传统服饰作为爱情信物、勤劳见证和艰辛生活慰藉等等的文化特色。这些是用听觉来识别客家人及其传统服饰民俗的新角度,配合基于视觉的服饰识别,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美感与想象。

一、勤劳见证

客家人的勤劳集中反映在客家女性身上,地方志、学者论著等不同的文本资料都有描述。客家口传文学中,同样有很多描述客家女性勤劳节俭的作品,其中也有不少与服饰有关。如流传于闽粤赣边区的《麻布神歌》唱道:

幺妹要勤快哟,勤快要绩麻。三天麻篮满哟,四天就崩了弦。上街就把机匠请。机匠一进屋,就把麻线牵,牵起就好刷。幺妹挽鱼子,机匠就来编。请个机匠二跛跛:长的打来翻羊角,短的打来两头梭。几天才把麻线编,编起来就好染,染起做衣衫。青布来捆领,蓝布打托肩。衣衫做好了,幺妹拿起穿。穿起就好看。咿哟,幺妹啰,穿起象天仙。①

这首山歌描述了一位勤快的客家姑娘绩麻生活中的生动插曲,山歌没有太直接描述小姑娘心理,但是,我们可以从情节和关键字上感受到小姑娘跌宕起伏的心理变化:开始这位小姑娘满怀穿上美丽新衣的憧憬,勤快的织布。接着弦崩了,小姑娘“上街就把机匠请”,“就”字展现了她焦急的心理。不料请来的机匠水平不高,害的姑娘“几天才把麻线编”,“才”也展现了她焦急等待的心理。最后,姑娘穿上美丽的新衣,开心愉悦。一位纯朴、可爱、勤劳的客家姑娘形象呈现在我们面前。客家女性绩麻劳作的民歌版本较多,它们都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客家女性辛勤劳动的身影。

再如,赣南于都的《绩歌》唱到:

(男)什么圆圆在半天?什么圆圆水中生?什么圆圆街上卖?什么圆圆妹身边?

(女)月光圆圆在半天,脚鱼圆圆水中生,铜锣圆圆街上卖,绩笼圆圆妹身边。

丰顺的《绩苴歌》更是将一年中织女辛勤劳动的每个生活环节描述了出来,具体唱到:

正月绩苴是新年,绩个苴子吂闲圆,等到初在穷鬼日,等到初四十月天。

二月绩苴春水深,叔婆绩苴系正经,叔婆绩苴是还快,一人绩过二三人。

三月绩苴三月三,苴子就来苴爱耕,苴子就来上南机,又爱踏粄过清明。

四月绩苴禾苗青,叔婆耕布系光张,纻布拿来换大米,换来大米度饥荒,三餐食饭苦爷娘,蚊又恶,蛇又长。

五月绩苴是端阳,每家有女转回乡,每家有女转过节,又爱拗艾插端阳。

六月绩苴六月天,有布去卖亦有钱,买块豆干等细子,子女食到笑连连。

七月绩苴秋风凉,叔婆耕布系光张,纻布拿来换棉布,换来大细做衣裳。

八月绩苴是中秋,百般神仙落来游,百般神仙三姑到,大男细女闹啾啾。

九月绩苴九重阳,读书阿哥系光张,读书阿哥放纸鸢,又没纸鸢线子放。

十月绩苴禾花开,做衫师傅赚发财,朝朝叔婆来问做,咁多师傅做唔开。

十一月绩苴时又一冬,田鸡蛏子藏田空;挑担阿哥无汗出,绩苎叔婆跟火窗。

十二月绩苴又一年,绩个苴子吂闲圆,耕个布子收落柜,又爱踏粄过新年,大家来团圆。

这些民歌记录了客家人与服饰有关的勤劳生活:纺纱绩苴、针头线尾、染布制衣或洗净衣裳等等。这种勤劳生活可以追溯到《诗经》成书的年代,《诗经·豳风》载“八月载绩……九月叔苴”②,其中“绩”与“苴”③等类似古语,今天在赣闽粤边区民歌中还能听到, 除丰顺的《绩苴歌》外,再如寻乌也有类似版本的《绩苴歌》:

十二月绩苴又一年,苴子结了布织完,织个布子收落柜,又爱踏饭过新年。

这说明客家人把“勤劳”作为财富历代传承,说明客家人在服饰文化中努力实现着中原旧梦。

二、情感纽带

在客家地区的口传文学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以亲情、爱情、友情为主题的内容,其情感真挚热烈、朴实细腻、自然浪漫,它们已经受到很多学者从文学、音乐、民俗等角度的重视。此处,将从服饰视觉及民俗行为的角度来尝试探讨这些口传文学与服饰的关系。客家人赋予服饰的功能已经超越了蔽体和修饰的物质实用功能,而被赋予了一种特殊的功能——情感纽带,更加指向精神层面,服饰成了精神的物化符号,成了情感的外化载体,成了维系爱情、婚姻、家庭和亲友的纽带。首先,在这些口传文学中服饰被最多的用来作为表达爱情的信物传唱,具体常有鞋、鞋垫、带子、荷包(香包)、银锁、肚兜、衣衫、草帽等服饰品类。

(一)鞋

赣南采茶戏《打鞋底》唱到:

正月是新年,手拿花鞋连(缝),打正(纳好)鞋底实在是送表哥,本当打鞋底。④

《花鞋歌》唱到:

正月是新年手拿花鞋连,连起花鞋等郎拜新年,都呀里格郎当索哟,等郎拜新年。

会昌山歌《难道家中冇双鞋》唱到:

老妹站在对面排,好比正月桃花开,哥哥问妹一句话,有冇烂鞋提双我,哥哥砍柴就砍柴,平白之间来问我,看你日日打赤脚,难道家中冇双鞋。

鞋作为日常必须的用品,在古代多为女红项目之一,并且成年男子穿的鞋一般由配偶或情人制作。成年男子能否常穿新鞋,时常成为判断是否单身的一个方面。《难道家中冇双鞋》这首山歌中的男子看上了中意的女子,又不好直言,就借自己没鞋穿表明单身,欲求与姑娘结好。《打鞋底》中“花鞋连”是情人送鞋民俗中定情的暗示,两只连好的鞋传达“生死相连,永不分离”的寓意。

鞋被作为爱情信物还有两个原因:一是,鞋总是成双,总是左右配合行走,寓意有情人成双成对,相互偕同走在生活的道路上。二是,鞋在一针一线的制作中倾注了女儿家的真挚情感,将鞋送给心上人,自然也是送上了自己的心愿。如闽西客家山歌《送郎草鞋一片心》唱到:

送郎草鞋一片心,十重布子九重新;

步步钩针线连线,折断几多钩线针。

(二)荷包(香包)

荷包是我国传统服饰中普遍使用的一种配饰,用来随身装一些零小物品的小包。客家荷包中最常见香包,香包空囊中放入一些菖蒲根或哎叶或五谷,用来赠送情人、爱人的礼物,都是在成年人中使用,特别是在待婚青年中使用。成人传情的香包有桃心形、如意形、石榴形、长形、方形、三角形、圆形等等,还有索口型、翻口型等等。并且绣花纹样围绕爱情、生殖、前程主题较为丰富,具体有八仙、七姑星、牛郎、文官或武官等人物纹样,鸳鸯、金鸡、凤凰、龙、麒麟或鲤鱼等动物纹样,牡丹、石榴或藤蔓等植物纹样,如意、福、禄、寿或喜等符号文字纹样。如兴国山歌《绣香包》唱到:

一绣香包正起头,十人见了九人谋;香包绣得铜钱大,百般花朵在上头。

二绣香包正剪样,花朵想烂妹心肠;郎要麒麟对狮子,姐要金鸡对凤凰。

三绣香包费思量,三两丝线四两香;千两黄金唔卖,一心绣起送情郎。

四绣香包四四方,灯盏火下绣鸳鸯;鸳鸯绣得成双对,鸳鸯成对姐成双。

五绣香包绣五龙,五龙绣在香包中;郎吊香包江中走,香包下水会成龙。

六绣香包乡七星,绣起天上七姑星;七姑星来七姐妹,七姐下几配董永。

八绣香包绽毫光,绣只鲤鱼出长江;绣条大路通南海,绣条小路通妹房。

九绣香包绣十般,绣起文官对武官;文武官员作陪衬,绣情郎坐中间。

十一绣香包一整冬,几多心事在妹胸;心中想起香包事,情哥夜夜在梦中。

十二绣香包整一年,绣起香包郎过年;绣起香包情哥带,荣华富贵万万年。

通过这首民歌我们不仅看到客家女性在香包上绣上了动物、人物、景物等纹样,还借用纹样寓意“成对成双”的爱情生活和“文武官员作陪衬”的富贵生活。香包从起头到剪样再到绣花,绣个香包整一年,每个环节都真切的流露出女儿家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对情哥的祈福、对爱情的信仰和深深地相思。

客家地区的荷包除香包款式外,还常见钱包、本命包的形质,它们同样是定情信物。如广昌小调《十绣荷包》唱到:

红绣荷包绿绣沿,姐姐相好几多年,头发齐眉相合起,几多恩情在心里边,二绣荷包两边红,里绣鸳鸯外绣龙,几时绣得荷包起,红纸包来送我郎。

兴宁石马山歌《新绣荷包两面红》唱到:

新绣荷包两面红,一面狮子一面龙,

狮子上山龙上海,唔知几时正相逢。

清化山歌《新做荷包一朵花》唱到:

新做荷包一朵花,一心做来喊哥拿,哥哥拿去唔敢戴,好比杨梅暗开花。

在客家地区“荷包”是仅次于“鞋”使用较多的情感信物,这是因为荷包有“包裹”之意,能将女儿家的真挚情感包裹起来送给情郎,如典型的本命包就是姑娘将自己的生辰装上荷包里送给情郎,寓意愿意托付终生。能“包裹”住两人的情爱与誓言,见证两人的爱情。

(三)带子

还有一种使用较多的服饰信物是带子,具体包括袜带、腰带、围裙带等形质,这是因为带子有缠绕、系结的特点,客家人借此来寓意两人情感紧相连,永远不分离。如平和民歌《带子缠妹妹缠郎》唱到:

新做围裙尺七长,送给阿妹围身上;围裙安有红丝带,带子缠妹妹缠郎。

兴国小调《袜带歌》唱到:

一绣袜带绣绫罗,绣起袜带送情哥,若然情哥情义好,袜带系得妹几多,

二绣袜带红布里,情哥系了笑咪咪,情哥系了咪咪笑,这双袜带天下少,

三绣袜带缎子沿,袜带系在膝头边,十字街头走三转,朋友话你有好娇莲。

《带子虽短情义长》唱到:

五月初五是端阳,送郎带子五尺长;阿哥莫嫌带子短,带子虽短情义长。

(四)其他

鞋、荷包和带子,这三种服饰品类因其有较好的寓意成为客家地区使用较多的情感纽带。此外,还有银锁、银簪、肚兜、衣衫、草帽等物件被使用,列举部分证据如下:

闽西客家山歌《假丢银簪倒转寻》唱到:

阿妹做水过田塍,后面跟来一个人;心想同郎讲句话,假丢银簪倒专寻。

兴国山歌《绣肚兜》唱到:

一绣肚兜正动针,乾隆年间正来兴;走到南山脱个样(照别人的样式,用纸描下来),瞒了屋下咁多人;推哇寻药去下村。

二绣肚兜正剪样,白纸拿在妹手上;一来花朵莫走色,二来花朵莫走样;哥哥带了情更长。

三绣肚兜正起头,老妹去了心机谋;手拿通书查日子,空亡时间唔起头;要佢时辰金满斗。

四绣肚兜花叶兰,想起肚兜妹为难;面子要剪杭州缎,里子要剪苏州蓝;红花绣在绿叶间。

五绣肚兜花叶浓,上层狮子下层龙;哥哥出门做生意,财源茂盛咁兴隆;金银财宝赚得拢。

六绣肚兜花叶尖,绣起肚兜郎装钱;中间绣了摇钱树,招财童子在两边;亲郎带哩有时行。

七绣肚兜花叶开,绣起天上七姐妹;四姐匹配崔文瑞,玉皇罚佢凡间来;要同情郎共一堆。

八绣肚兜花叶黄,绣起肚兜想情郎;肚兜可怜老妹做,夜夜冇歇到天光;蚊叮虫咬蛮难当。

九绣肚兜是重阳,哥哥来到妹间房;看完肚兜煮夜宵,杀只鸡子炖酒娘;晓都唔晓到天光。

十绣肚兜正立冬,绣起肚兜妹冇松;百般花朵都绣尽,绣个八仙飘云中;邪神邪鬼唔敢动。

十一绣肚兜一冬下,寄信哥哥要来拿;三工之内郎要到,白布裹来蓝布遮;偷偷拿转郎屋下。

十二绣肚兜整一年,绣起肚兜郎过年;绣起肚兜郎来用,时刻带在郎身边;两家情义万万年。

南康《新打草帽十八萦》唱到:

新打草帽十八萦,哥哥一顶妹一顶;哥哥戴起上前线,妹妹戴起搞生产。

哥哥放哨守边疆,保卫祖国保家乡;妹妹后方搞建设,多打粮食支前方。

上犹山歌《阿哥送衫妹送鞋》唱到:

(男)老妹送我一双鞋,着起新鞋去逢街,上街走来下街转,几多眼珠看到我。

(女)阿哥送我新衫衣,我着新衫去逢圩,上街走来下街转,通圩冇人敢来比。

爱情信物不单是女性送给男性,时常男性也会购买信物送给女性。常见的信物有衣衫、花鞋,如上犹山歌《阿哥送衫妹送鞋》唱到的“阿哥送我新衫衣”。这些服饰虽不是男性亲手制作,但是精挑细选中仍然倾注了情感。

再次,作为友情纽带的服饰品类主要有鞋、鞋垫、衣衫、草帽、斗笠等。特别是传达客家人与红军之间的有友情,如采茶戏《麻窝草鞋一双双》唱到:

红旗满山岩哎,鲜花遍地开

人人都把红军爱,姐妹们送鞋来,姐妹们送鞋来

麻窝草鞋亲手呀编,送给我格红军穿哎

跟着毛泽东战斗在井冈山,红旗一举顶着天……

采茶戏《双双草鞋送红军》唱到:

打双草鞋送红军,表我干人一片心。亲人穿起翻山岭,长征北上打敌人。

这些口传文学告诉我们,客家地区客家传统服饰作为情感纽带在民俗行为中表现的非常丰富,在传唱中变的更具艺术魅力。

三、生活慰藉(生存状态)

客家口传文学作品还多处描写了与服饰有关的艰辛生活,如宁都民歌《绣花》唱到⑤:

一匹绸绣朵花,绣的是牡丹花,牡丹花是富贵花,开在有钱人的家。可怜我苦命的女儿哟,买呀么买不起它。

此民歌中也透着秦韬玉《贫女》⑥的意蕴,反映了旧社会女性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心理与残酷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作为贫苦百姓的无奈心情。再如闽西客家《织布歌》描述了男女共织的艰辛生活,特别是织女起早摸黑,还有当心布店厉害的老板和布的卖价,具体唱到:

新做冷纪(织机)长长捺,学晓织布冤枉(辛苦),

天光起床做到暗,搞到手软脚又黎(疲倦)。

学晓织布冇相干,脚踏冷纪纱会断,

遇到春日淫浸雨,浆纱唔到会断餐。

上县回布(以布换纱)心正焦,半夜起床来做朝,

又愁买来又愁卖,布价唔好会讨饶。

看布先生真嗒牙(厉害),专同妇女打牙花(开玩笑),

   看到男人来回布,打低价钱扣尺码。

哥妹织布双张机,你就前头背尾,

手拿棉茧丢梳过,莫话飞纱闪倒你。

木匠师傅死孤摸,造了冷纪畀坐,

二四八月布价好,脱身唔得见亲哥。

织布生理唔贪,朝晨织到二三更,

手软脚黎目又睡,日夜好比坐冷监。

阿哥织布妹打纱,你抛梭来转车,

织好三丈织九六,俩人合心做起家。

织好布来又浆纱,哥出汗妹泡茶,

指望明年布价好,油盐柴米买转家。

除了苦楚,歌中还可以看到织女忙里偷闲“脱身唔得见亲哥”,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俩人合心做起家”。这是苦楚生活中的自得其乐,自我情感慰藉。再如大余民歌《牛头歌》:

正月牛头去上工,一碗腊肉满东东,看牛伢子夹一块,东道眼珠辘辘动。

二月牛头天气冷,雨雪纷飞湿衣衫,草皮割了两三担,回来还要饿夜饭。

三月牛头三月三,再冷也要西进坑,清早出门到夜转,眼泪鼻涕一大把。

四月牛头是立夏,牛头碗里毛只蛋,缸里冇有挑满水,又要打来又要骂。

五月牛头是端阳,正当禾花阵阵香,东道全家吃鱼肉,看牛伢子有点尝。

六月牛头日当中,东南西北有点风,起早摸黑冇理歇,一天要当两三工。

七月牛头七月半,东道烧纸敬祖先,牛头思亲吾敢转,还给东道洗衫衣。

八月牛头是中秋,看牛伢子眼泪流,东道一家尝月饼,牛头望月眼巴巴。

九月牛头是重阳,秋风吹来阵阵凉,又冇长衫和短衫,冻得牛头好凄惨。

十月牛头实可怜,戴顶斗笠烂了弦,东道不肯买一顶,还要喊你戴到年。

十一月里雨带雪,看牛伢子冇得歇,半夜给牛垫禾草,自己回屋蓑衣贴。

十二月里是年关,出门的人回家园,将想回去看一看,东道翻面不认账。

衣与食一样是劳动人民基本的生活需求,现实中这种需求却被地主阶级剥夺,此民歌描写的“雨雪纷飞湿衣衫”、“给东道洗衫衣”、“又冇长衫和短衫”、“戴顶斗笠烂了弦”和“自己回屋蓑衣贴”体现了地主阶级与劳动人们的矛盾。歌中唱出的“服饰”成为矛盾物化的焦点,也成了劳动人民释放内心苦闷的情感载体。

综合上文,可见口传文学将客家传统服饰的视觉艺术、民俗行为和文化精神转换成听觉传达出来,丰富了服饰文化的被识别途径与传播途径,也增强了服饰文化的艺术魅力。

★ 本文为江西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编号YG2011027)和赣州市社会科学研究课题 (编号13223)的成果之一。

注释:

①幺妹:小妹;鱼子:织布工具;二跛跛:技术不高明.

②于夯译注.诗经[M].太原:书海出版社,2001:106-107.

③据于夯译注:绩(ji)意为纺麻,苴(jū)意为麻籽。(《诗经》书海出版社.2001:106、108.

④连(缝);打正:纳好.

⑤田野中有时也发现《绣花》被称为《一匹绸》.

⑥唐·秦韬玉《贫女》“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敢将十指夸偏巧,不把双眉斗画长。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