窥看有唐隶书的继承与变更

2016-11-07 02:02畅晓敏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6年9期

畅晓敏

摘   要:隶书起源于战国末期,东汉达到鼎盛,至唐代由于玄宗大力提倡有了短暂的复兴,虽艺术成就不及汉代,但仍展露出属于盛唐的博大气象,本文将唐代隶书四家之一韩择木的隶书与东汉时期著名碑刻《曹全碑》进行比较,对于探讨唐代隶书的取法和变更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唐隶;韩择木;曹全碑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6-0148-01

隶书起源,可上溯到战国末期,发展于秦代。东汉桓、灵二帝,达到了隶书的极盛期,此时隶书注重笔画的波挑,形成了八分书。三国曹魏年间,隶书嬗变,由扁方到正方,点画大小相似,装饰化增强,艺术性、趣味性降低。南北朝、隋及初唐隶书则延续曹魏时期的风格,无论笔法还是姿态皆笼罩在《熹平石经》的影响内。有唐以来,实则隶书的发展以明皇为界分为两个阶段。

唐代国家统一,经济恢复,政治开明,对待文化包容性极强,对书法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唐初隶书仍有汉魏遗意,欧阳询、薛纯陀、孙师范、殷仲容四人隶书最为著名。开元时期的隶书碑板相继崛起,除明皇身体力行外,隶书四家韩择木、蔡有邻、李潮、史惟则同样也是盛唐时期隶书风格的主要代表。

韩择木,约生于长寿年间(692-694),卒于大历初年(766-768)。广陵人,曾担任太子侍书、诸王侍书,是一位皇室书法教师,以隶书名世。窦臮《述书赋》评其:“八分中兴,伯喈(蔡邕)如在,光和之美,古今迭代。”朱长文《续书断》更是将其隶书评为妙品:“观其迹,虽不及汉魏之奇伟,要之庄重有古法,而首唱于天宝之间,宜置妙品。”传世隶书碑:《叶慧明碑》、《告华岳文》、《荐福寺临坛大戒德律师碑》。其诸子秀荣、秀实、秀弼皆传其家法。韩择木所书诸碑板虽不及汉魏奇伟,但也庄重有古法,以下以曹全碑为例进行对比。

曹全碑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碑”,东汉中平二年(185)树碑,碑高1.7米,宽0.86米。此碑于明代万历年间出土,唐朝书家们是否当时能睹其全貌不得知,但通过两者对比,可看出韩择木隶书和曹全碑之间的异同,曹全碑是隶书极盛时期的代表之一,韩隶书则是隶书在衰落之前变更的代表。曹全碑整体风格飘逸多姿,柔而不媚。韩择木隶书虽因盛唐时风的熏染略带丰润,但却有着与曹全碑一脉相承的秀逸。

一、用笔

波挑的出现在西汉后期,丰富了隶书的用笔,东汉时期重要的碑刻皆有明显的波挑,波挑分为两种:一种是逆锋中段提笔,笔画尾部挑起。另一种是逆锋中段不提笔,尾部用中锋轻挑起。

曹全碑属于第二种,纵观全篇,第一种波挑用笔极少,通篇给人一种秀润之感。韩择木隶书用笔多用第一种,如《叶慧明碑》中的用笔就是更加明显的强调尾端挑起,通篇较之曹全碑更加硬朗。这也是唐隶书特点之一。而汉隶则是千百碑板,各有特色,虽有近似之处,但都个性鲜明。

二、结体

隶书结构最基本的是横平竖直,楷书取势则是大部分向右上方倾斜,曹全碑整体平稳,甚至有向右下倾斜的取势,韩隶书则不可避免受到所处时代楷书鼎盛的影响,整体结字略向右上倾斜。曹全碑字形略扁,韩隶书则是将字形整体由扁拉伸偏长。《荐福寺临坛大戒德律师碑》很多字中横画向上呈明显弧度,例如:而、宅等。有些横画起笔处逆锋过后未到中段便呈凸起状,整个横画极似波浪,弧度明显。如:女、者等。

三、章法

《曹全碑》是曹全门生故吏为歌颂曹公功绩所刻,因而采用典型的隶书章法以表尊敬,字体大多呈扁方状,虽字距明显大于行距,但又不是完全紧凑,行距之间也留有适当空隙,与曹全碑秀逸空灵的字形相得益彰。突显其虽庄重却不失活泼的动态感。清万经评:“秀美生动,不束缚,不驰骤,洵神品也。”实属肺腑之言。

韩择木隶书《叶慧明碑》章法贴近曹全碑,字距舒朗,行距也留有适当空隙,与其带有篆书用笔的字形相呼应,整体有着与曹全碑相近的活泼之感。韩择木身处唐代,此时隶书字形已从扁方变得略微偏长,缩短了字与字之间的距离,行距也比曹全碑略微舒朗,《荐福寺临坛大戒德律师碑》就是一例。整体更均匀,有类似楷书碑刻的章法出现。整体显得宽博,也是盛唐博大气象的一种体现。

盛唐书体可谓处在全面繁荣时期,虽篆隶不及其他书体成就突出,但也算是历经数朝衰落后的短暂复兴,比之汉隶虽远不及,却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风貌。通过与曹全碑对比,可以从韩择木隶书的用笔上看到与其有相似之处,方圆并用,但韩书更加强调笔画的波挑。韩隶书结体比曹全碑略显长,相较横平竖直的曹全碑来说,其横画弧度凸起更明显。通篇章法有相似之处,皆有相对的空灵感,但韩隶书章法由于字形的拉长而字距相对减小,有着和唐楷相近的章法,这也是时代影响所决定的。以唐隶书四家之一韩择木为代表和东汉曹全碑对比,可以一窥有唐隶书发展的继承和变更,虽后人对唐隶的艺术价值看法各异,但也不能否认和忽视唐隶在历史上特殊的地位及唐代隶书书家们对隶书复兴所做出的努力。同时也清楚的展现出书体发展与其所处历史时期的应用程度,统治者的喜好,以及各种书体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