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闫博宇
摘 要:印度这些优秀的佛教女性人体雕塑艺术所带给我们是一种任凭精妙的旋律驱动,飞向遥远天际般的生命的充实感。
关键词:印度佛教;女性人体;雕刻;生命
中图分类号:J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6-0081-01
当我们在欣赏印度佛教的雕刻艺术时,会不由对其在潮湿多雨、热气氤氲的藤蔓丛林中所表现出的自然界的、裸体的、繁茂缠曲的、丰硕的、热带丛林旺盛的原始生命感到惊讶。究其原因,其与公元前327年至326年亚历山大南下印度,并建立起亚历山大帝国不无关系——这使得印度的宗教艺术必然受到古希腊人像雕刻观念的影响。正如著名学者梁思成在《中国雕塑史》中描述的:“按佛教原非礼拜偶像之教。佛灭度后甚久,尚无礼拜佛像之风……而被神化和超人化的佛陀本身即是客观中人,故希腊宗教‘神人同形观亦为佛教汲取。这是佛教自身发展的必然,更是宗教自身的演化的必然规律。”由此便可看出,佛教的出现不仅没有抑压古印度民族对人体形态雕刻的夸张与曲线的爱,而且还使得印度的人像雕塑出现了一种妩媚的、肉欲的、被中国人称为“曼妙”的姿态。
黑格尔曾说:“宗教利用艺术来使我们更好地感到宗教的真理,或是用图像说明宗教真理以便于想象。”因此,古印度自公元前 3世纪阿育王(约公元前273-前232年)统治以后,便将佛教立为国教。此后,他不仅利用雕刻和建筑艺术作为其宣传佛教教义和政治的工具,而且还在许多地方留下了印度最早的佛教艺术品。药叉、药叉女、龙、龙女、日天、帝释天等印度教诸神形象也在此时被大量导入佛教美术。宗白华先生在《西洋景》中的余篇《论中西画法的渊源与基础》中谈到:“每一个伟大时代,伟大的文化,都欲在实用生活之余裕,或在社会的重要典礼,以庄严的建筑、宏丽的舞蹈,表达这生命的高潮、一代精神的最深节奏.......。”然而,在阿育王时代所建的印度桑奇大塔东门立柱与横梁交角处的《树神药叉女》雕像不仅是其时代的一个象征性雕刻,而且还被公认为桑奇乃至全部印度雕刻中最优美的女性雕像之一。有趣的是,这件既是雕像又是塔门横梁支架的药叉女像,不免使人想到希腊建筑中的女像柱。但相比之下,希腊的女像柱显得静穆端庄,而桑奇的《树神药叉女》却是那样轻盈活泼,焕发着生命活力——她双臂攀着芒果树枝,纵身向外倾斜,好似凌空飘荡,活泼可爱。她不但芒果树的精灵,而且还是生殖力的化身。她头向右倾侧,胸部向左扭转,而臀部又向右突出,整个身体丰满而圆润,对女性特征的雕塑得到了一定的夸张,全身构成富有节奏感、韵律感的S型曲线。最可贵的是,她突破了原来印度雕塑中正面直立的呆板、拘谨的造型,从而使得这种曲线形式不只是初创了表现印度标准女性人体美的“三屈式”造型,而且还为其后世所沿袭,成为印度雕刻家塑造人体美的规范和程式。艺术工作者蒋勋先生在其《美的沉思》中讲:“当一个艺术上的造型不再只是实际生活中的对象而具备了代表一个共同生活的民族更内在的精神时,这个造型已经是一个文化上的符号,蕴涵了复杂的民族历史共同的回忆和情感。”所以,尽管其整个雕塑表面仍然保持了印度早期佛教美术时期的粗劣,但其充分体现了永恒的女性的本质和生命的活力,把生殖崇拜和苦行的宗教融为一体,不仅在精神上也给予古印度民族心灵以无穷的震撼和荡涤。而且还体现了其人体美与宗教精神相结合的印度美术的独特面貌。
即便希腊在公元前470年前后,将人像雕塑推向了至今西方人仍奉为典范的形式,也只不过是在绝对王权的威吓和庄严上,润饰了城邦市民相对的和谐与从容罢了。然而,在雕塑中将人像雕塑和纪念性意义进行分离、甚至在雕塑中赋予了幽默、讽刺的含义的要属19世纪末罗丹以后了。而在古印度雕刻家眼中似乎根本不存在那些严谨而肃穆的、具有“纪念性”的人像雕刻。如果说,埃及是在不动的基础上,树立了重心永不移动的造型典范,希腊是在平均的力的布置上求重心的相互谐和,那么,印度的人像雕刻,一开始即以惊心动魄的姿态夸张了这重心的不稳定性。正因其这种别具一格的造型,使这个热带的恒河民族为整个东南亚,包括中国的雕刻造型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曾说,印度的宗教“既是纵欲享乐的宗教,又是自我折磨的禁欲主义的宗教;既是林加崇拜的宗教,又是札格纳特的宗教;既是和尚的宗教,又是舞女的宗教。”而印度无疑是保守的。但当你面对中世纪印度寺庙里那些充斥着大量色情雕塑的艺术作品时,又会情不自禁地对这些根据史诗时期,各种传说创作的尤其是根据被印度奉为三大经典的《爱经》中所采用的哲学观点进行诠释的雕塑杰作感叹不已!或许正因其强调男女平等的观念,才使这些丰肥而冶艳地、极尽夸张地、扭曲的令人目眩的印度女性骨子里散发出的那种妩媚与妖娆的美妙姿态能够以平等的姿态被雕塑的淋漓尽致吧!此外,这些错离了上身和下身的关系,从而产生出平衡和强烈律动的视觉人体又将其形态化实相为空灵,引入精神飞跃,超入美境,探入生命之节奏的核心。进而谱写出至动而有条理的生命情调。因此,当我们再次面对这些艺术雕塑时,所感受到的不是其形式的羞涩隐晦而是一种自然的原生态的美,因为,只有那种源于生命本质的,才是最持久的,也是永恒的。
总之,印度这些优秀的佛教女性人体雕塑艺术所带给我们是一种任凭精妙的旋律驱动、飞向遥远天际般的生命的充实感。而那种由凝聚在作品中的、对于女性人性本身的解读和深度思考的美所引起的共鸣,却宛如一圈一圈的涟漪,在我们心湖中扩展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