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佳楠,李少华,2,薛开平,洪佩琳
(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子工程与信息科学系,安徽 合肥 230026;2.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北京 100093)
天地一体化网络中基于预认证与群组管理的安全切换方案
洪佳楠1,李少华1,2,薛开平1,洪佩琳1
(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子工程与信息科学系,安徽 合肥 230026;2.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北京 100093)
针对天地一体化网络中卫星节点高速移动过程的卫星接入点频繁切换问题,利用卫星轨迹可预测的特点,提出了基于组的多移动节点安全切换方案。该方案针对网络中卫星节点和地面移动节点的移动特性,对多移动节点切换过程中的交互信息进行有效汇聚;利用卫星节点运动轨迹可预测的特性,提前通过安全上下文完成预认证与会话密钥协商。和已有方案相比,所提切换方案在保证切换所必备的安全性的同时,显著减小了切换延时以及认证和密钥协商过程中节点的通信、计算负担,适用于卫星节点能量受限的天地一体化网络环境。
天地一体化;切换认证;密钥协商;群组管理
技术上,与高轨同步卫星(GEO)相比低轨卫星(LEO),在通信延时和信号衰落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为了满足天地一体化网络中日益增长的通信需求,由LEO逐渐代替GEO作为卫星接入点来承载通信系统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然而,LEO节点的高速移动性使地面移动节点在通过卫星接入网络时会更频繁地改变相应的卫星接入点。
一方面,卫星节点的计算能力受限、星际链路的不稳定性和相对较高通信时延等因素,使地面移动节点和卫星节点在切换过程中的重复接入认证成为系统的一大性能瓶颈。更迫切的是,切换过程中通信的连续性需求,使移动节点无法忍受接入认证过程引起的高时延。因此,面向卫星接入点的轻量级、低延时的切换方案不断被提出[2~5]。另一方面,由于天地一体化网络的链路开放性,导致它面临信息被窃取和干扰的威胁。移动节点的安全认证与接入是天地一体化网络中的第一道防线,而在认证与接入地频繁交互过程中,如何设计出在保证必要安全需求的同时,避免复杂的认证过程和重复的密钥交换协议的切换方案,是本文关注的焦点问题。
在天地一体化网络中,许多研究都基于LEO轨迹预测技术提前完成地面节点与新卫星路由节点之间的切换认证和密钥交换协议[6~8],这是因为在该网络中,绝大多数切换发生的原因来自LEO节点高速移动导致的节点覆盖范围的快速转移。例如,在铱星系统中,对于地面某一固定的节点,单个LEO卫星节点的覆盖时间为8~11 min,而每个点波束的覆盖范围为1~2 min[8]。然而,进一步研究可以发现,LEO有规律的高速移动,除了轨迹可预测之外,还有另一个不可忽视的特性,即地面相邻的一组用户发生切换时具有极强的相似性:相同的原始卫星接入点、相同的新卫星接入点以及相同的切换时间。以组的方式完成这类用户的汇聚式切换,具有进一步降低切换延时并且减少节点运算、通信开销的潜力。就调研结果看,目前尚未有基于这一特性而做的工作。
本文针对高速LEO节点的轨迹可预测特性,为相邻位置多地面移动节点提出高效、安全的组切换方案。通过对多个同时发生切换移动节点的切换操作进行有效汇聚,本文方案显著降低了卫星接入点的通信、计算开销。此外,基于预测的安全上下文提前转移机制,能够显著降低切换过程带来的通信中断时间。
由于网络环境存在极大的差异,其他无线网络中的切换方案很难适用于卫星网络中,因此,针对卫星网络的节点移动和链路特性设计相应的切换和认证方案一直是研究天地一体化网络的重要问题之一。针对文献[2]总结的已有工作的切换方案以及卫星网络中水平切换的研究意义,文献[3]给出基于阈值的优先级切换方案;文献[4]提出软切换的方案机制。也有许多工作在提高切换时间的准确性方面提出相应机制[5~7]。虽然这些工作并未提出安全上的相应保护机制,但有效地减少了切换过程带来的延迟、能耗问题,提高了卫星网络的服务质量。
为了保证切换过程的安全需求,目前,已有一些致力于安全切换的研究成果。文献[6, 7]都提出了安全切换的方案,文献[8]指出之前的安全切换协议没有详细描述切换协议的执行过程,给出了一种基于预认证的快速切换算法,同时详细地展示了协议流程。文献[8]中使用了PKG(public key generator)[9]体制来完成卫星网络中的密钥管理,相对于公钥基础设施PKI,PKG可以有效降低非对称密钥在使用中的通信及计算开销[10,11]。2012年,文献[12]提出基于双线性映射的切换认证方案,该方案可有效抵御拒绝服务攻击,认证开销小,可为天地一体化网络中高效安全切换方案的设计提供参考。文献[13]总结了目前卫星网络的安全问题,包括安全切换、安全传输、密钥管理、安全路由等方面。
切换时间的选择对于切换的准确性、通信的连续性以及系统的开销都有重要的决定作用,这种选择一般使用切换决策算法来完成。传统的切换决策算法较多使用基于信号接收强度(RSS,received signal strength)的判断算法,进一步地,许多改进的切换决策算法不断被提出[14,15]。文献[14]提出基于马尔可夫决策过程的自适应决策算法,其采用了RSS预测等来完成切换时间的选择;文献[15]提出一种基于Q学习的切换决策算法,该算法利用RSS、位置以及速度等信息,通过Q学习算法对切换时间进行预测。
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上述针对卫星网络中的安全切换方案有一个共同点,即均只考虑单个用户在卫星接入点之间发生切换的场景。然而在天地一体化网络中,卫星的高速移动导致覆盖范围的转移是切换发生的主要原因,在这种情况下,该区域内所有用户需要同时迁移到新的卫星接入点。现有的针对单用户的切换方案无法很好地适应这种场景,因此进行多用户统一的安全无缝切换的研究十分必要。
3.1 网络结构和节点移动特性
本文研究地面移动节点通过卫星网络通信网时的切换方案。这一过程主要考虑以下实体:移动节点MN、通信对端CN、原卫星接入点OSAR、新卫星接入点NSAR以及CN的卫星接入点CNAR。图1展示了网络结构中各实体的分布和相互关系。相对于卫星接入点SAR的高速移动,地面MN节点处于准静止状态。每个SAR都覆盖着一块通信区域,随着它的高速移动,通信区域也随之高速转移。如图1所示,虚方框所包围的MN原先通过OSAR接入网络,与各自的CN通信;由于卫星的高速运动,这一范围内的MN进入NSAR的覆盖范围,并即将脱离OSAR的覆盖范围。此时必须将这些MN的数据流从OSAR切换至NSAR以保证各自会话的连续性。
图1 天地一体化网络切换过程中的网络架构
与其他基于地面基站或AP的无线网络不同,天地一体化网络中的SAR节点能量受限,因此,依赖于大量计算或通信开销的切换算法无法部署在该网络中。此外,不稳定、长延时的链路使依赖于多次交互的切换认证方案带来的延迟问题在该网络中放大。综合来看,该网络亟需一套低计算/通信开销、低延迟的切换认证算法。
天地一体化网络中节点移动特性为理想切换认证方案的设计提供了参考,本文总结了3点有助于为无缝安全切换提供支持的节点移动特性。
1) 由于SAR高速运动,地面MN在网络架构中被认为是准静止状态。因此,绝大多数切换的发生可认为是由于SAR运动导致的覆盖范围的转移。
2) SAR的运动轨迹是可预测的。因此,与传统的无线网络相比,切换前NSAR节点的预测以及切换发生时间的预测更为准确。
3) 当覆盖范围变化时,在同一SAR的覆盖范围内,相邻位置的所有MN会同时发生切换,并且它们可选择相同的NSAR。因此,在SAR中可以以组的形式管理MN,并以高效的措施汇聚组内多MN的切换交互消息,能够进一步提高安全切换中的性能表现。
目前,许多针对卫星网络切换的研究考虑了卫星轨迹可预测的特性,提出了NSAR和MN之间的预认证机制[8]或OSAR和NSAR上下文提前转移机制[6]。然而,相邻位置MN同时切换的特性并没有被有效利用。因此,目前基于轨道预测的切换方案仅能在减少切换时间、保证会话连续性上做出突破,而无法在切换过程中为减少节点间的通信和计算开销提供支持。
3.2 安全需求
切换过程除了要保证MN与各自CN之间的会话连续性之外,开放的无线链路导致的安全问题同样不容忽视。为了实现安全的通信系统,接入和切换过程需要满足以下特性。
1) 双向认证:为了保证用户和卫星接入点之间的安全会话,两者的双向认证是前提和必要因素。有效的双向认证可以防止服务器的欺骗攻击和伪造用户攻击。
2) 会话机密性:为了防止会话被窃听,通信数据和必要信令需要进行加密保护。
3) 后向安全性:系统中原始会话(切换前)若被攻击,其引起的安全问题不能影响新会话,即切换之后地面移动节点和新卫星接入点之间的通信。
3.3 PKG体制
在基于身份的密码系统中,PKG(private key generator)作为可信方为系统中的实体产生并管理私钥。在PKG体制中,实体的公开信息(如姓名、电子邮件地址等)即为其公钥,PKG根据实体的公钥,并通过秘密管理的系统主密钥为其产生私钥。系统中的任意实体也都可以轻松地获取到其他实体的公钥,而无需额外进行公钥验证。相对于PKI体制中通过CA颁发证书的方式来保障公钥的安全获取和使用,PKG显著降低了实体的计算和存储开销,尤其在卫星网络环境下,避免证书的传输、验证、存储等操作给卫星网络节点带来额外的开销十分必要,因此,近年来的一些卫星网络的方案中均使用PKG体制来进行密钥管理[10,11]。
双线性配对是PKG体制中实现加密、签名和签密等一系列安全协议算法的重要工具,下面简要介绍双向性配对的基本概念。
设G1是由生成元P生成的加法循环群,其阶为素数p,G2为具有相同阶p的乘法循环群,双线性配对是指具有如下3种性质的映射e:G1×G1→G2。
1) 双线性:对所有P,Q∈G1,a,b∈,有e(aP,bQ)=e(P,Q)ab。
2) 非退化性:存在P,Q∈G1,使e(P,Q)≠1G2,其中,1G2为G2的单位元。
3) 可计算性:对所有P,Q∈G1,存在有效的计算e(P,Q)的算法。
综合应用以上性质,可以使双线性对在PKG体制中安全地进行加密、签名等操作。在本文所介绍的方案中,PKG使用公开的系统参数p、G1、G2、e、P以及秘密掌握的主密钥s和公开公钥sP等,结合各主体的身份公钥为其产生私钥并秘密地传送给各实体。并且,在这体制下,接入认证过程中的密钥协商既能实现Diffie-Hellman密钥交换协议所能实现的公开信道下统一会话密钥的安全生成,又可以抵御非授权实体的中间人攻击。
在天地一体化网络中,移动节点MN在获得网络服务之前,首先需要通过某卫星接入点的认证并成功接入卫星网络。本节首先简单介绍MN和卫星接入点之间在接入认证过程中的方案;之后,介绍本方案中卫星节点对MN组的管理机制,并详细介绍该机制中卫星接入点需要维护的2种数据表的内容和用途;最后,基于所提出的群组管理机制,本文详细介绍涵盖预认证和切换2个阶段的多MN切换算法。
为了描述方便,表1列举了文中所涉及到的重要相关实体的符号定义。
表1 实体符号定义
4.1 MN与OSAR之间的安全接入
在本文方案中,当MN与OSAR进行双向认证时,使用PKG体制分配、管理网络中各节点的密钥。在该体制中,PKG作为全局可信第三方,为每个节点(包括SAR和MN)根据其公开的身份ID计算私钥,并在初始化时安全地将私钥传递给各节点,各节点秘密地存储私钥,用于以后的加密或签名。此时,每个节点的ID即为其公钥,其他节点均可以安全且无需额外验证地使用该公钥。
本文方案利用文献[8]等使用的认证机制完成MN与OSAR之间的接入认证。大致的协商过程如下。
认证和密钥协商协议需要签名、加密或签密算法等机制来保护、抵御伪造用户(或接入点)攻击、中间人攻击等威胁。
在认证和密钥协商完成后,OSAR还要为MN分配有效的网络地址。本方案通过子网号+主机号的形式为每个MN分配IP,卫星接入点为同一地理区域内的MN分配一个子网号,再为该区域内的每个MN分配唯一的主机号,使用同一子网号的MN即在逻辑上形成了一个组,这个组的信息由OSAR维护和管理。
4.2 MN组管理机制
根据对MN的定位信息,SAR为位置上有特定联系的MN形成一个组进行管理。一个组内的MN地理位置相邻,当SAR的覆盖区域离开时,可以统一将组内用户的流量切换至新的接入点。与其他基于组的管理方式不同,在本文方案中,群组管理机制对MN是透明的。因此,MN不需要为该机制做额外操作(如不需要为该组选择一个特定的MN作组管理员)。每个SAR维护2种表格来管理覆盖范围内的组。其中,表2维护SAR当前覆盖范围内的所有MN组。表3用于为每个组维护MN成员的信息。
表2 组标识映射
表2记录了每个组的组标识gj,组内MN的子网号prej作为该组每个MN的网络前缀。此外,计算所得的位置坐标Lj不仅可以管理组内MN(MN的离开和新MN的加入),还可用于协助预测该组MN切换的时间tj以及NSAR的身份标识SARj。其中,该表还维护即将切换过来的MN组,在这种情况下,NSAR身份标识对应的就是该SAR本身。当OSAR未选定gj的切换方案时,表项中的切换时间和NSAR置空。
表3记录了一个组中所有的成员(用MNi标识)的信息,包括成员的身份标识IDi、成员在网络中的主机号HostIDi、OSAR与MNi之间的会话密钥KMNi-OSAR以及用于协商会话密钥的参数aiP。卫星接入点为每个组建立表3来管理组内的MN节点。
表3 组MN映射
在不同的情况下,表2和表3的内容均会有一定的变化,包括条目内容的修改、条目的增加或删除等,这些变化主要发生在以下情况。
1) 当新的MN节点加入时,如果它的地理位置属于某个已有分组jg,则OSAR不需要改变表2,只需要在对应分组的表 3中新增记录MN的ID、主机号、会话密钥以及密钥协商参数的条目。
2) 当已经接入的MN节点需要更新会话密钥时,该MN节点与OSAR执行与接入认证相似的过程完成会话密钥的更新,而新的会话密钥和密钥协商参数则在表 3中进行更新。
3) 当检测到某一分组的MN节点即将发生切换时,OSAR根据预测判断该MN组即将发生切换的时间以及NSAR,并将该MN组所有节点在表 2中的切换时间以及NSAR信息进行相应更新。此时,表3的相关条目不发生变化。
4) 当某个或某些MN节点成功切换至NSAR或与OSAR断开连接时,OSAR将分组对应的条目在表2中删除,并清空该组对应的表3。
4.3 基于组的多MN切换算法
本文将切换过程分为2个阶段:预认证阶段与切换阶段。在预认证阶段中,OSAR将上下文信息传递给NSAR;并且通过OSAR的中继,组内每个成员MN与未来的新卫星接入点NSAR之间提前实现双向认证、地址更新和密钥协商。预认证阶段完成后,组内MN节点进入NSAR覆盖范围后开始进入切换阶段,完成MN的流量迁移。图2根据2个阶段描绘了切换过程中各实体间的信息交互。
图2 迁移方案中各实体间通信流程
4.3.1 预认证阶段
OSAR根据网络环境的预测,确定切换的时间、NSAR以及发生切换的MN组,当这些信息确定之后,OSAR在表2中将该分组的所有MN节点对应记录的切换时间及NSAR进行更新。本文方案在切换过程发生前,组内所有MN均还处在OSAR服务覆盖范围时,通过OSAR将组内MN的上下文提前转移至NSAR,并提前完成所有MN与NSAR的双向认证、密钥协商以及地址分配。
OSAR为组选择最佳NSAR,通过星间链路发送预认证请求消息给NSAR。预认证请求消息PR包括切换组内所有MN的身份(IDi)、主机号(HostIDi)和aP。PR需要OSAR私钥签名。OSAR发往NSAR的消息格式如下。
Message={PR={∀MNi∈gj:IDi,HostIDi,aiP}||SignOSAR(PR)}
NSAR收到预认证请求后,利用OSAR公钥验证。若验证通过,为新的组分配一个子网号prej',并随机选择b∈Z*p,计算bP,并将prej'和bP发送至NSAR。预认证响应消息同样需要NSAR签名,如下所示。
{prej'||bP||SignNSAR(prej'||bP)}
针对每个MNi,NSAR计算会话密钥
之后,NSAR新建组标识gj',并将gj'、prej'以及该组的地理位置信息、切换时间和NSAR的ID插入表2,其中,NSAR的ID即该NSAR本身。NSAR为gj'新建表3,记录和维护每个MN的ID、主机号、aP以及新计算的会话密钥KMN-NSAR。
OSAR收到预认证响应后,使用NSAR的公钥验证签名,验证通过后,为子网号为prej的节点以广播的形式转发预认证响应消息。
此时,gj中的所有MNi都会收到该预认证响应消息。MNi使用NSAR的公钥验证签名有效性,若验证通过,通过在接入OSAR中选择的随机数ai以及响应消息中的bP,计算MNi与NSAR之间的会话密钥
可以看到,NSAR与MNi各自计算所得的会话密钥是一致的,并且组内每个节点之间的会话密钥相互独立。因此,NSAR和组内所有MN之间的密钥协商过程顺利完成。
4.3.2 切换阶段
当MNi从OSAR的覆盖范围进入到NSAR的覆盖范围后,接收到NSAR发出的广播消息,MNi根据比较OSAR和NSAR的信号强度等相关信息,同时结合表2中的切换时间记录,来选择确切的切换时间。在切换之前,MN向OSAR发送切换请求消息。OSAR收到请求后,返回响应消息。2个消息均使用KMNi-OSAR密钥加密。
OSAR随后通过星间网络向CSAR发送激活连接消息,告知MNi新的通信地址(prej'+HostIDi)。CSAR将该地址转告给CNi。上述2个激活连接消息分别需要OSAR和CSAR私钥签名。
OSAR同时向NSAR发出激活连接消息,使其完成与MNi的连接,为MNi与CNi之间的通信提供服务,其中,MNi与NSAR之间的通信使用KMNi-NSAR进行加密保护。
上述步骤完成之后,OSAR与MNi的连接即断开,OSAR将该MN组所对应的表 2相关条目和表 3删除,来释放该MN组占用的资源。
5.1 安全分析
本文所提切换方案能有效抵御已知的攻击手段,保证切换过程的必要安全需求。接下来从双向认证、会话机密性和后向安全性3个方面分析本文方案的安全性。
5.1.1 双向认证
本文方案中,预认证请求算法是由OSAR根据当前网络环境发送至NSAR,并由NSAR做出响应。以接入认证时MN与OSAR之间已经完成双向认证为前提,由于预认证请求消息和响应消息由OSAR和NSAR各自的私钥进行签名,其他实体在没有私钥的情况下无法伪造消息。
在这种情况下,未与卫星接入点完成双向认证的MN无法进入预认证过程,除非它与OSAR或NSAR中任意一个完成认证。而预认证响应中的签名保证了NSAR的有效性。因此,本文方案能成功抵御恶意用户伪造MN或伪造SAR。
5.1.2 会话机密性
会话机密性主要通过会话密钥的安全性来保证。因此,本文主要考虑KMN-NSAR协商过程的安全性。
本文方案在切换过程中的密钥协商过程是基于椭圆曲线的DH(Diffie-Hellman)密钥交换算法。基于DH困难假设,任何攻击者在仅知道P、aP和bP情况下无法计算出abP。因此,在本文方案中,密钥协商过程可在公开信道传输,而任何除NSAR和MN以外的其他实体都无法计算出会话密钥KMN-NSAR,包括OSAR和组内其他MN节点。
考虑到DH密钥交换算法存在中间人攻击的威胁,本方案的密钥协商消息分别由OSAR和NSAR进行签名。由于任何其他实体均无法伪造出合法签名,因此仅有OSAR具有实施中间人攻击的可能。然而,OSAR仅能伪造出MN的a'P,无法伪造b'P。因此,OSAR通过成为NSAR和MN之间的中间人获利。
5.1.3 后向安全性
后向安全性主要通过会话密钥的独立性来保持。当恶意用户获得了某次MN与OSAR之间的会话密钥KMN-OSAR后发生切换过程。而MN与NSAR之间的会话密钥KMN-NSAR并不是由KMN-OSAR派生所得。由于参与会话密钥计算的随机数a秘密保存在MN中,因此,对某次会话的攻击不会影响之后会话的安全性。
5.2 性能分析
本文方案通过基于群组管理的多用户切换机制,可以有效地优化卫星接入点和移动节点的通信及计算性能;通过预认证与会话密钥协商的提前处理保证了切换过程中会话的连续性。
从通信和计算2个方面的开销来分析本文方案的性能,并与文献[6,8]进行对比。需要指出的是,对比方案在卫星轨迹预测、链路切换上的操作是一致的,只在预认证上存在差异。因此,表4的对比数据只衡量预认证阶段中的开销。
5.2.1 通信开销
表4 相关工作性能分析与对比(组内MN个数设为N)
文献[8]方案在切换时,需要每个MN都与OSAR单独交互,且OSAR也同时需要向每个MN单独返回响应信息,多个待切换MN之间无法进行汇聚;并且OSAR与NSAR之间需要为每个待切换MN往返上下文转移信息和其他相关信令。因此,OSAR和MN之间、OSAR和NSAR之间的通信开销随着待切换MN的数量线性增长。文献[6]方案虽然不需要MN向OSAR发送消息,但OSAR仍然需要向所有MN单独发送消息,且OSAR与NSAR也需要为每个MN往返相关信令。
本文方案中,切换请求由OSAR发起,且MN与NSAR之间密钥协商中使用的aP复用了MN与OSAR之间的信息,因此,省去了MN向OSAR的通信。本文方案的地址分配方式和密钥协商机制使OSAR只需要广播统一的新子网号和bP就可以完成所有MN的地址更新和密钥协商,这显著降低了OSAR与MN之间的通信开销;同时,这种高效的信令汇聚机制也降低了NSAR到OSAR的通信量。而从OSAR向NSAR需要传递的数据量看,汇聚机制的作用没有其他链路上的明显,但减少的通信次数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切换效率。
5.2.2 计算开销
文献[8]方案使用基于双线性映射的类DH密钥交换来完成密钥协商,这一过程中可使用签名来保障会话密钥协商信息的可认证性(原方案使用签密方式)。文献[6]方案使用密钥派生的方法来生成新的会话密钥,虽然在计算上开销降低,但是传输时必须使用签密的方式防止传输的会话密钥被窃取,且OSAR能够得到NSAR与MN的会话密钥,从这2个角度看,该方案在机密性上弱于其他对比方案。
本文方案采用的是基于椭圆曲线的DH密钥交换,与文献[6]方案相比,本文方案的协商信息可在公开信道上传输,因此只需要签名机制保证信息的可认证;与文献[8]方案相比,椭圆曲线上的乘法计算开销远低于双线性映射。
通过以上性能分析可以得出,本文方案在切换过程中采用的多MN汇聚机制可以有效地减轻MN与NSAR的通信及计算负担,可以更好地支持多MN统一切换的场景。
本文针对卫星网络中移动节点水平切换的问题,利用多个移动节点地理位置相近的特点,采用基于组的节点管理方式,提出多移动节点安全切换方案。通过对组内多移动节点的汇聚处理,本文方案在通信及计算2个方面很好地减少了卫星接入点和移动节点的负担;双向认证和密钥交换的预处理保证了切换过程中通信的连续性。本文的性能和安全评估显示:本文方案在通信、计算方面与已有方案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并且双向认证性、会话机密性及后向安全性保证了切换过程及新会话的安全,适用于LEO等高速移动的近地卫星网络中,移动节点区域分布的情形。
[1] 沈荣骏. 我国天地一体化航天互联网构想[J]. 中国工程科学,2006, 8(10): 19-30. SHEN R J. Some thoughts of chinaese integrated space-ground network system[J]. Engineering Science, 2006, 8(10): 19-30
[2] CHOWDHURY P K, ATIQUZZAMAN M, IVANCIC W D. Handover schemes in satellite networks: state-of-the-art and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J]. IEEE Communications Surveys and Tutorials,2006, 8(4): 2-14.
[3] DING D, MA D T, WEI J B. A threshold-based handover prioritization scheme in LEO satellite networks[C]//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Networking and Mobile Computing,IEEE. c2008: 1-6.
[4] BARROS G, VIEIRA J, GANHÃO F, et al. A soft-handover scheme for LEO satellite networks[C]//IEEE 78th Vehicular Technology Conference (VTC). c2013: 1-5.
[5] PAPAPETROU E, PAVLIDOU F N. Analytic study of doppler-based handover management in LEO satellite systems[J]. IEEE transactions on aerospace and electronic systems, 2005, 41(3): 830-839.
[6] 徐国愚, 陈性元, 杜学绘. 一种新的基于上下文传递的临近空间安全切换机制[J]. 计算机科学, 2013, 40(4): 160-163. XU G Y, CHEN X Y, DU X H. New near space security handoff scheme based on context transfer[J]. Computer Science, 2013,40(4):160-163.
[7] 孟梦, 陈性元, 徐国愚, 等. 一种安全高效的 LEO 卫星网络任意点切换方案[J]. 计算机工程, 2015, 41(3): 1-6. MENG M, CHEN X Y, XU G Y, et al. A secure and efficient LEO satellite network switching scheme at any point[J]. Computer Engineering, 2015, 41(3): 1-6.
[8] 彭长艳. 空间网络安全关键技术研究[D]. 长沙: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0. PENG C Y. Research on key security technologies in space networks[D]. Changsha: 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 2010.
[9] SHAMIR A. Identity-based cryptosystems and signature schemes [C]// Workshop on the Theory and Application of Cryptographic Techniques, Berlin Heidelberg. c1984: 47-53.
[10] LUO C Y, LI W X, HONG Z. Research on identity-based distributed key management in space network[J]. Journal of Electronic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010, 32(1): 183-188.
[11] ZHEFU Y, HAIGANG Z, ZHAOFENG W. Key management scheme based on certificateless cryptography for satellite networks[C]//Th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nsumer Electron-ics,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s (CECNet). c2012: 1100-1103.
[12] HE D, CHEN C, CHAN S, et al. Secure and efficient handover authentication based on bilinear pairing functions[J]. IEEE Transactions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2012, 11(1): 48-53.
[13] JIANG C, WANG X, WANG J, et al. Security in space information networks[J]. 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 2015, 53(8): 82-88.
[14] CHANG B J, CHEN J F, HSIEH C H, et al. Markov decision process-based adaptive vertical handoff with RSS prediction in heterogeneous wireless networks[C]//IEE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ing Conference. c2009: 1-6.
[15] 熊丹妮, 李屹. 星地融合网络中基于Q学习的切换算法研究[J]. 通信学报, 2015, 36(9): 252-258. XIONG D N, LI Y. Q-learning based handoff algorithm for satellite system with ancillary terrestrial component[J]. Journal on Communications, 2015, 36(9): 252-258
洪佳楠(1989-),男,浙江宁波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网络安全协议设计与分析。
李少华(1994-),男,安徽蚌埠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信息与系统安全。
薛开平(1980-),男,江苏东台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下一代网络体系结构与网络安全。
洪佩琳(1961-),女,浙江宁波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下一代网络体系结构与网络安全。
Pre-authentication and group management based secure handover for space-earth integration network
HONG Jia-nan1, LI Shao-hua1,2, XUE Kai-ping1, HONG Pei-lin1
(1. Department of Electronic Engineering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Hefei 230026, China;2.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93, China)
In space-earth integration network, high-speed movement of space nodes brings in the problem of frequent satellite access router (SAR) handover. A group-based secure handover scheme for multiple mobility nodes(MN) utilizing satellite trajectory prediction was proposed. By using the movement features of the corresponding entities, an efficient aggregation mechanism for the interaction message occurred during the multi-MN handover was put forward. By using predictable satellite trajectory, authentication and session key agreement between new SAR and MN was accomplished beforehand with the secure context. Compared with existing schemes, the proposed scheme can provide necessary security features, lower the handover delay, and reduce the computation and communication overhead of mutual authentication and key agreement. The proposed scheme well suits the space-earth integration network, where the satellite node is energy constraint.
space-earth integration, handover and authentication, key agreement, aggregation in group
随着航天技术和卫星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用户对通信需求的日益迫切,将卫星通信融合到地面网络中已经成为学术界和工业界的重要趋势[1]。这种天地一体化网络,由地面网络、星地接入网以及星际互联网组成,该网络覆盖范围广、机动性强且通信链路不易受自然灾害、极端环境等外部作用的影响。
s: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61379129), The National Ke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lan of China(No.2016YFB0800301)
TV651.3
A
10.11959/j.issn.2096-109x.2016.00081
2016-05-29;
2016-07-01。通信作者:薛开平,kpxue@ustc.edu.cn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61379129);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金资助项目(No.2016YFB08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