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不如表现

2016-11-07 18:53余锦斌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咸鸭蛋高邮鸭蛋

余锦斌

著名诗词专家顾随说:“说明不如表现。”在他看来,语言文字到说明已落下乘。他批评张炎之《高阳台·西湖春感》“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不是表现,因为新愁该是什么样子呢?读者无法从作品中获得具体印象,作者只给人以概念。同样,他认为老杜“心清闻妙香”也不好,因为妙香该是什么样子呢?作者只有说明,没有表现,读者获得的仅是抽象的概念。概念是议论的工具,记叙文的魅力在于具体生动的表现。

比如下文:

舌尖上的幸福

在我家,奶奶最拿手的便是那一碗普普通通却意义非凡的炖蛋。

小时候的我肠胃不好,什么荤菜素菜全都吃不下去。为此,疼我入骨的家人自然焦急万分,想尽一切办法补充我的营养。最后,还是那一碗炖蛋最能俘获我的心。

听见开水咕噜咕噜响的声音,便是可以起锅的时候了。一揭锅,热气腾腾的白雾瞬间弥漫了整个厨房。随着雾气的散去,一晚金黄味美的炖蛋便出现在我的视线中。

奶奶装好了稀饭,在炖蛋上均匀地撒了酱油,再放入些肉松,便就着稀饭舀一勺送入我的口中。

口中软糯的稀饭与香滑的炖蛋融合在一起,我幸福地眯起了眼睛,迫不及待地吞下口中的食物,向奶奶索要起了第二口,第三口……一顿饭过后,我的胃也像是被热气包围了一般,暖烘烘的,舒服极了。

尽管现在一天天长大,肠胃也变得好了许多,我依旧时时馋起那美味的炖蛋。但我渐渐发现,随着奶奶年纪大了,牙齿也变得越来越脆弱,稍微硬脆一点的食物都无法咬碎。于是,我便想起了这美味而神奇的炖蛋。

我向爸爸苦学了炖蛋的技巧。我第一次克服了生火时的胆小,第一次克服了油花迸溅时的疼痛。在我的不懈努力之下,我的第一碗炖蛋终于成型了。

我把我的“作品”端到了奶奶面前,奶奶又惊又喜,笑盈盈地看着我,慈爱的皱纹层层摞上眉头。看着她慢慢吃着嫩滑金黄的炖蛋,我竟有些恍惚:面前的她似乎与记忆中小时候的我重叠在了一起,都是那样的幸福!

这篇记叙文选材精巧,通过一碗普通的炖蛋叙写了奶奶的慈爱之恩和我的反哺之情。前部分写奶奶制作炖蛋过程精细,体验真切,有“咕噜咕噜”的听觉感受,还有“金黄”“白雾”的视觉感受,更有“软糯”“香滑”“暖烘烘”的触觉感受。在这些感觉的充分铺陈中,奶奶的慈爱形象跃然纸上。文章后半部分,作者感念奶奶年事已高,亲手为奶奶做一碗炖蛋表达拳拳之情。但是此处作者表达概念化,仅一句“在我的不懈努力之下,我的第一碗炖蛋终于成型了”便交代过了。“不懈努力”是怎样的呢?读者未能获得生动的印象。在笔者的指导下,原作者改这句话为:水咕噜咕噜响着,我的心扑通扑通地跳着。仿佛过了好久好久,我小心翼翼地移去锅盖,挥动双臂,奋力将白雾驱尽,终于看到碗里的金黄炖蛋,就像刚刚穿出浓雾的金黄的太阳。

和前部分的描写相对照,同样是“咕噜咕噜”的水响,这时传达的是作者的紧张,同样是升腾的“白雾”,这时传达的是急切,同样是扑入眼帘的“金黄”,这时传达的是大功告成的兴奋和激动。修改后,读者获得的便是生动的感受,而非抽象的概念。

有哪些办法可以帮助作者在记叙文写作中提升表现力呢?

一、慢镜头

古语云“说时迟,那时快”。但在文章写作时,快事可以慢写,慢事也可以快写。先锋作家马原认为,文章其实是在处理着时间。要给读者留下生动具体的印象,不妨让时间的脚步慢下来,还原事件,让读者徐徐展开全貌,让读者细细回味动人的细节。比如朱自清《背影》中父亲买橘子的一段: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

朱自清把时间定格在父亲买橘子往返的过程上,忠实细腻地记录下每一个动作。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慈爱化为生动的场景,感动了一代又一代读者。

二、多层次

要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还可以思考如何从不同的层次来展示。比如汪曾祺《端午的鸭蛋》中介绍高邮鸭蛋有名的一段:

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

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作者为把高邮鸭蛋“有名”的印象深植在读者的脑海,从多个层面进行介绍。先是陌生人对自己高邮籍贯的敬意,然后是上海商铺的特别提醒,再对比介绍高邮双黄鸭蛋的产量,接着又巧妙地以退为进说明其他地方的鸭蛋无法媲美,作者还引清代袁枚的《食单》证明高邮鸭蛋出名时间之早,最后又在吃法上与别地的鸭蛋再做比较。经过作者这么千回百转,层次繁复的介绍,读者心中由衷以为高邮鸭蛋“出名”是名至实归的。

三、巧修辞

愁之于李白是三千丈的悠长,之于李清照是蚱蜢舟承载不了的沉重,之于李煜是春水肆流的漫漶……一种愁绪,因为诗人的妙喻,化身万千形象,感染人心。妙用修辞把概念形象化也是让读者获得具体印象的重要方法。比如肖复兴在《苦瓜》中描绘母亲精心培育苦瓜后收成的景况:

苦瓜结在架上,母亲一直不摘,就让它们那么老着,一直挂到秋风起时。越老,它们里面的瓤和籽越红,红得像玛瑙、像热血、像燃烧了一天的落日。当我掰开苦瓜,兴奋地注视着这两片像船一样盛满了鲜红欲滴的瓤和籽的瓜时,母亲总要眯缝起昏花的老眼看着,露出和我一样喜出望外的神情,仿佛那是她老人家的杰作,是她才能给予我的欧·亨利式的意外结尾,让我看到苦瓜最终这一落日般的血红和辉煌。

作者用博喻描绘了苦瓜瓤和籽的红,以船喻瓜,以落日盛况喻苦瓜收成,以欧·亨利式的意外结尾喻母亲带给儿子的惊喜,生动如见,具体感人。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第五中学桂坛校区]

猜你喜欢
咸鸭蛋高邮鸭蛋
鸭蛋大约有多重
好歌好酒好高邮
高血压患者谨慎食用咸鸭蛋
高血压患者谨慎食用咸鸭蛋
『咸鸭蛋』爸爸
看千帆竞渡,数高邮风流
——高邮博物馆精华演绎
高邮风光
江苏高邮鸭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