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睦邻党建”

2016-11-07 20:38:10周全绍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16年10期

周全绍

[摘 要]上海市嘉定镇街道党工委的“睦邻党建”,是以睦邻文化为引领,以“睦邻和谐、服务群众”为辖区共同价值理念,以各个驻区单位党组织之间的平等合作关系为基础,通过社会化运作、项目化推动等方式,来实现“组织共建、服务共助、党员共管、发展共促”的区域化党建新模式。

[关键词]嘉定镇街道党工委;“睦邻党建”;区域化党建

[中图分类号] D2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6)10-0050-03

上海市嘉定镇街道是有800年历史的文化古镇,改革开放以来,街道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党的自身建设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伴随着社会转型,也面临着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是历史欠账多、民生压力大。老城区历史欠债过多,老旧小区多,人口老龄化严重,城市基础建设滞后,资源瓶颈愈益尖锐,难以满足民生增长的刚性需求。二是驻区单位多、外来人口多,社会治理难。街道辖区内有3000多家单位,常驻人口75437人,外来人口有17970人。各类机关事业单位、金融企业、社会组织集中,城市管理难度大,老城区内乱设摊、乱搭建、停车难等现象比较突出。三是党建开展难,有效载体少。多元利益格局下,传统的社区党建面临体制瓶颈,有效服务群众的载体不多,与满足党员群众需求还有较大差距。这些问题集中体现为三对矛盾:一是社会建设任务繁重与街道资源有限的矛盾;二是基层治理形势复杂与党工委自身力不从心的矛盾;三是辖区单位众多但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嘉定镇街道党工委受“远亲不如近邻”的睦邻文化启发,依托社区“睦邻点”建设的基础和品牌,萌发并催生出“睦邻党建”这一区域化党建的有效形式。

一、“睦邻党建”的内涵及特点

嘉定镇街道党工委的“睦邻党建”,是一种以睦邻文化为引领,以“睦邻和谐、服务群众”为辖区共同价值理念,以各个驻区单位党组织之间的平等合作关系为基础,通过社会化运作、项目化推动等方式,来实现“组织共建、服务共助、党员共管、发展共促”的区域化党建新模式。其最主要的特点可以概括为:

(一)群众性。“睦邻党建”起源于源远流长的嘉定邻里文化,它植根于“邻里相亲、守望相助”的深厚文化土壤。在群众自发自动自愿形成的大大小小“睦邻点”的基础上,进一步突破“睦邻点”局限于社区邻里的空间概念,将“远亲不如近邻”的传统文化理念引入区域化党建工作,在辖区单位与单位之间营造良性、互动的睦邻友好关系,发育出“睦邻党建”的雏形,并最终成长为今天自成体系、协调运转的“睦邻党建”模式。可见,“睦邻党建”就是从草根文化中发育并生长而成的,这样的模式必然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极强的生命力。

(二)开放性。“睦邻党建”以睦邻党建服务中心的形式,把传统的封闭式基层党建组织,通过“睦邻党建”严密的组织网络和触角,转变为开放的、覆盖到辖区内每一个党组织和每一个党员。2013年街道成立了全市首家参与区域化党建工作并实体运作的社会组织——嘉定镇街道“睦邻党建服务中心”,把辖区单位党组织纳入一个党建服务站和八个党建服务部。另一方面,通过理事会,共商街道社会建设、基层治理的大计。中心实行理事会负责制,突破传统的行政命令体制,通过民主选举将辖区党政机关、国有和集体企业、高校、“两新”组织等重点单位党组织吸纳进入理事会,作为最高议事和决策机构,理事会对区域发展方向、党建重点工作、协商合作项目以及中心自身建设等内容进行研究讨论。

(三)社会性。嘉定镇街道党工委是上海市第一家把区域化党建工作平台登记注册为社会组织的单位。把基层党建的一些重要内容委托给专业的社会组织去做,是嘉定镇街道的一个创新。党建服务平台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平台,其性质定位是具有基层党建社会化属性的载体,着力于做好区域内各个党组织之间的协调整合和党员的服务工作。工作平台运作过程中既发挥区域党组织指导、协调、整合的作用,又尊重区域内其他组织的意愿,避免区域党组织的缺位、越位或错位,提高融合党建、行政和社会资源的综合运作效率,以社会化、制度化、品牌化的运作方式为基层党员群众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二、“睦邻党建”的成效

嘉定镇街道“睦邻党建”的实践为基层党组织建设及基层治理和社会建设带来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变化。

(一)增强了街道党的基层组织的功能。一是强化了街道党工委的组织功能。嘉定镇街道党工委利用特殊的地理位置优势,通过搭建睦邻中心的平台,组织和凝聚了辖区17个党总支,92家有基层党组织的单位,近万名来自四面八方的志愿者,包括非公企业、民生服务、社会组织等党建资源,从而大大增强了基层组织动员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能力。

二是强化了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十八大报告做出了“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重要部署,可见强化党组织的服务功能成为基层党组织现阶段探索创新的一个重要方向。“睦邻党建”最大程度地动员整合了区域各种资源,创新服务形式和服务载体,构建了一张比较健全的服务群众的网络。

三是强化了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党的基层组织是实现党的政治功能的重要载体。嘉定镇街道党工委通过“睦邻党建”,充分利用各种平台和载体,用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宣传群众、教育群众、组织群众,深入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增强了广大群众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党的基层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增强,树立了基层组织的形象,密切了党群关系,夯实了党的执政基础。

(二)强化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社会转型新时期,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如何破解单位人变为社会人后,充分发挥党员在居住地的作用。嘉定镇街道党工委的做法首先是通过“睦邻点”、“志愿者服务中心”、“睦邻党建服务中心”等平台,为党员创造发挥作用、服务群众的重要载体。其次,街道在“睦邻点”中建立起政治指导员制度,由“睦邻点”中主要骨干中的党员担任该“睦邻点”的政治指导员,确保睦邻文化发展方向正确,活动内容健康,“睦邻点”充满活力。再次,街道党工委还把楼组党建和“睦邻点”结合起来,在实现楼组党建全覆盖的基础上,结合“睦邻点”建设的实际情况,把“睦邻点”活动作为促进楼组党建的有效抓手,使没有党员的楼组也能通过“睦邻点”参与到党组织的活动中,使党员在睦邻活动中充分发挥服务群众、凝聚群众的作用,使党的先锋模范表率作用更好地渗透到社区居民中间,带动社区居民共同进步。

(三)提升了基层社会治理的绩效。大城市郊区是转型时期各种矛盾的汇聚点,社会治理任务繁重。嘉定镇街道党工委积极贯彻落实上海市委1+6文件精神,切实转变职能,深化“睦邻党建”,加强基层社会建设,聚焦社会治理,街道工作重心切实转移到“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安全”上来。在促进社会治理创新,强化协作机制,破解嘉定镇街道“社会治理”的难点问题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街道党工委以党建为引领,整合驻区单位资源,推动各类资源向基层社区下沉倾斜,使区域党组织的组织优势、政治优势转化为提升区域社会治理水平的优势,较好地实现了辖区共治和善治。街道睦邻党建服务中心开放性的组织架构和外联渠道,为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深入联系服务群众、参与社会建设和治理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平台。

三、“睦邻党建”的意义和价值

(一)城市基层党建的一种创新。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要“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嘉定镇街道党工委以破解城市基层党建的难题为目的,致力于党的组织设置方式的创新、组织运作方式的创新,组织活动方式的创新,服务群众方式的创新和党建工作方法的创新,开拓了街道基层党建工作的新局面。

(二)城市基层治理的一个尝试。按照《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意见》的规定,街道必须剥离招商引资的职能,一心一意做好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加强社会治理必须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如何应对新时期城市基层治理和公共服务的挑战,嘉定镇街道的“睦邻党建”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睦邻党建”通过其特有的街道区域化党建制度、工作机制、服务网络和平台,促进了居民自治、社区共治、区域协治,实现了辖区单位与广大居民在党建“一盘棋”中“共驻共荣、互惠共赢”。

(三)服务基层群众的宝贵探索。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街道社区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坚持把服务群众作为街道、社区党组织的重要任务。嘉定镇街道通过“睦邻党建”这个平台和载体,最大限度地组织、整合了辖区资源,并通过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的机制、形式,为广大群众提供各种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特别是群众最关心、最急需解决的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树立了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

四、“睦邻党建”模式对深化区域化党建的借鉴意义

嘉定镇街道“睦邻党建”为大城市郊区推进区域化党建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样本。从笔者对上海区域化党建调查的情况来看,亟待从以下一些方面予以进一步深入探索。

(一)区域化党建必须进一步拓展内容。深化区域化党建应全面落实“组织共建、服务共助、党员共管、发展共促”的要求。为此可从三方面着手。一是丰富区域化党建联席会议的内容。比如交流和商讨本单位的党建经验和难点问题、提供基层党建工作指导等。二是搭建辖区党员联组学习平台。三是建立健全党员共管联动考核体系。进一步坐实“双报到”制度,把党员在单位的表现与在居住地的作用和表现统一起来纳入年终考核的内容,充分发挥党员在服务群众和社会治理中的骨干带头作用。

(二)区域化党建必须进一步完善体制。主要是健全沟通协调制度,完善平等协商、相互合作的区域化党建工作运行体系。一是责任共担,健全区域化党建运行保障机制。要强化街道、社区等基层党组织各自的区域化党建责任,形成各负其责、各尽其能,多方位的党建工作责任落实机制,明确资源整合的制度化安排,切实落实相关人、财、物等各类保障,包括承担确保区域化党建专项经费的拨付使用。

二是资源共享,完善区域社会化动员整合机制。不断提高党工委组织、动员、整合基层社会治理资源的能力。嘉定镇街道有1个志愿者服务中心,10个志愿者服务基地,百支志愿者服务队,近万名志愿者的队伍,来自各驻区所有单位和居民。在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睦邻党建”的一个重要的平台。

三是辖区共建,理顺社区区域化党建的运作机制。要按照区域化党建工作的要求,加强对社区党组织与辖区单位结对共建工作的指导,突破目前社区党组织“单兵作战”的共建工作瓶颈,加强社区层面结对共建的制度建设。一是社区党组织与驻区单位结对共建,二是驻区单位之间的结对共建,三是驻区单位党组织与辖区群众的结对共建。形成资源共享、共驻共建的区域化党建工作活动体系。

四是人才共育,创新区域人才整合机制。打破条块分割,部门分割,在睦邻党建的平台上,建立人才共同培养、使用的机制。破除不利于人才成长、流动、使用的体制性障碍,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通过对口学习培训、双向挂职锻炼等方式,实现人才资源交流共享。进一步完善柔性引才机制,采取咨询、讲学、兼职、短期聘用、技术合作、人才租赁等方式灵活引才借智,实现参与主体的多赢共赢。

(三)区域化党建必须进一步激发驻区单位的动力。这是区域化党建能够有稳定性、持续性的重要条件。为此,一是要强化和完善区域化党建责任制,在制度上从市、区等更高的层面进一步明确和完善基层驻区单位参与地方基层党建的责任和职能,作为一种制度化的要求,形成各基层党组织的硬约束。二是寻找区域化党建共建主体的公约数和共振点,以及他们对地方党委政府的个性化需求,更好地体现双向服务,真正实现各参与主体的双赢多赢共赢,以激发区域化党建的内在动力。地方党组织必须充分发挥组织优势、政治优势,积极整合卫计、维稳、社保、就业、税务等多种公共服务职能,为驻区单位提供组团、上门服务。尽可能实现各区域化党建主体由“要我参与”到“我要参与”的转变。三是探索建立区域化党建考核评价激励机制。通过以上努力,推动区域化党建更好地开展。

作者单位:中共上海市嘉定区委党校

■ 责任编辑:卞吉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