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检验折射伟大理论的科学性

2016-11-07 20:18朱亮高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16年10期
关键词:理论体系

朱亮高

[摘 要]伟大理论孕育于伟大时代,伟大时代催生出伟大理论。理论一经诞生并生动演进,自然而然、顺理成章地接受着来自实践、人民、历史的多重检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植根于、来源于人民的历史实践,并不断接受实践、人民和历史的检验,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永葆科学性、真理性、持久性的奥妙之所在。

[关键词]理论体系;实践检验;人民检验;历史检验

[中图分类号] D3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6)10-0027-03

习近平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60多年的实践证明,我们党在这场历史性考试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继续在这场历史性考试中经受考验,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优异的答卷。”习近平曾多次强调,要通过学习了解社会主义发展史,始终坚持、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一、顺应时代逻辑,实践检验彰显创新伟力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我们党创立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过程,既是用这一理论体系指导和推动改革发展的过程,也是新鲜生动的伟大实践检验着最新理论的过程,理论与实践的充分激荡、互动发展,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令人敬仰、催人奋进的科学性、真理性。

中国奇迹举世瞩目。习近平从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崛起的高度深刻指出:“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具有60多年历史的新中国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短短30多年里摆脱贫困并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彻底摆脱被开除地球的危险,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惊天动地的发展奇迹,使中华民族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中国速度、中国奇迹、中国力量令人感佩。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这个时代主题正在坚定的战略部署和笃实演进之中。从高度重视生态保护,到金融改革建立市场化的金融体制,再到市场改革“简政放权”释放制度红利,在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下的“十三五”发展规划令人耳目一新,激励亿万人民参与,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实践是评价发展的标尺,也是检验理论的标尺。实践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为鲜明的理论品格,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毛泽东的《实践论》从认识和实践的矛盾运动过程,论述了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的意义,强调了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思想路线。历经10年“文化大革命”浩劫,一度混淆的思想路线亟需拨乱反正。1978年5月,中央党校《理论动态》、《光明日报》先后刊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爆了真理标准大讨论的春雷。实践标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立论圭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客观真理,坚持认识的实践标准,强调必须在实践中探索真理、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立伊始就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

实践成就彰显理论的旺盛生命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没有现成的道路可走,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也没有现成的理论可用,一切都在实践中探索前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紧扣中国发展的时代问题,立足中国社会的现实基础,反复验证、艰难探索、励精图治、应运而生。从“摸着石头过河”到坚持“顶层设计”,“敢啃硬骨头”;从安徽小岗村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城镇化改革道路加速推进;从兴办经济特区、沿海城市开放到中部崛起、西部开发、振兴东北地区;从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到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协调互动发展,等等。

应该说,中国蓬勃发展只有身临实践其境、感触时代脉搏的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中国领导人最有发言权。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题为《顺应时代前进潮流 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演讲中,提到“我们主张各国和各国人民共同享受尊严,鞋子合不合脚穿着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知道。”这不仅体现出中国领导人对于各国发展模式差异的认识和对国际秩序的主张,更彰显了我们党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优异答卷的自信和决心。中国共产党人不断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阐释新理念、构建新战略,拓宽中国道路,展现中国力量,提供中国方案,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二、把握基本逻辑,人民检验彰显主体伟力

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植根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

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阐释的根本立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对于一个政党来说,立场决定方向、立场决定路线、立场决定命运。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前后传承的优良传统,也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又一个胜利最具决定性意义的内在动力。中国共产党从创建成立的那一刻起,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和世界观写进自己的旗帜。人民,是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推动社会发展,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战无不胜、所向披靡的真正英雄。这就决定了我们在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实践中必须毫不动摇地尊重和捍卫人民主体地位。

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导引的最终归宿。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庄严宣告:“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天地之大,黎元为先。毛泽东在中共七大所作的《论联合政府》报告中郑重阐明:“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有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增进民生福祉,作为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我们党制定、检验各项方针政策是否正确的根本标准。

以人民为中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核心要义。履新之初,对人民的责任庄严承诺,体现在习近平同志对民生的深情关注、对群众的热切关心、对困难群体的真挚关爱上,更体现在履行执政使命、制定发展战略,抓住根本、谋划全局、着眼长远,回应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上。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创新扶贫方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不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中国道路是人民幸福之路。人民幸福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把人民的期待变成我们的行动”“把中央的要求与人民的期待紧密结合起来”“人民在期待着我们,历史在期待着我们,世界在期待着我们”。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增加人民福祉的系列制度安排,其背后是执政党的情怀担当,也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核心要义。

中国共产党成立95年来的奋斗历程,本身就是一部领导、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一步一步走向民族复兴的壮丽诗史。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社会变革实践中所形成的组织文化和政治意蕴,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生态,也是凝聚全党意志、激发制度活力、秉持创新禀赋、注重价值引领的思想主体。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从党的十四大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载入党章之后,将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相继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号召全党同志要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全党不断在实践创新、理论创新上取得共识、凝练升华,为我们认识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提供崭新视角,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爱戴与坚定拥护。

三、遵循发展逻辑,历史检验彰显思想伟力

95年党的历史苦难辉煌、雄关漫道;67年共和国历史开天辟地、人间正道;38年改革开放历史闲庭信步、康庄大道。中国共产党顺应历史潮流、勇担历史重任、敢于做出巨大牺牲,引领中华儿女昂首阔步、铸就辉煌。正如毛泽东思想的诞生和发展、弘扬,使中国人民在艰苦卓绝的不懈奋斗中,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那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已经并正在引航中华民族不断披荆斩棘、驶向胜利的彼岸。

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演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真源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就令人瞩目,靠的是什么?其中包含对科学理论资源的汲取借鉴,而在各种思潮和理论资源相互碰撞激荡中,马克思主义无疑具有先导地位、独特贡献。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早期革命知识分子为改变中国命运,找到了“真经”,就是从无产阶级革命中寻找出路,从马克思主义真理中探寻指引。1848年《共产党宣言》所阐发的基本原理至今闪烁着科学理论的璀璨光辉。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吸收人类全部知识的基础上产生并且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的,是人类迄今为止最先进的思想体系。”源于马克思主义的毛泽东思想系统回答了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如何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结合中国革命的实际,通过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艰辛探索,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邓小平理论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真谛之门。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苦难和考验而越挫越勇、摧枯拉朽,关键在于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在世界社会主义处于危难时刻,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中国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教训,义无反顾地实现了工作重点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转移,提出要“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向世界庄严宣示我们从哪里来、走什么路、往哪里去,自信地回应对中国的成绩、道路和未来的质疑,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依据新的实践确立了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功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推到一个新境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形成了科学发展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新理论和行动指南。

“不日新者必日退。”从贫穷落后到富强文明,从创新完善到提质增效,从“自我发展”到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今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中国共产党人,将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篇章。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理论的灵魂,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精神支柱。习近平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这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这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逻辑体系,鲜明表达了我们党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立场。奋斗目标上的“两个一百年”以及实现目标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全面深化改革以及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文化价值观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建上的反腐与全面从严治党、“一带一路”战略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以及围绕强军兴军等重大战略思想和理论观点,雄辩地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无比科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它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充满憧憬,“中华号”巨轮破浪前行、奋力开辟了通向真理的宽广大道、光明前景;同时不断接受实践、人民和历史的检验,交出新的更加优异的答卷,谱写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篇章,这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永葆科学性、真理性、持久性的奥妙之所在。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校委委员、第三分校校长

■ 责任编辑:赵 菲

猜你喜欢
理论体系
民族声乐教学理论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我国上市公司收购法律制度研究
初探教育法学的理论体系与学科建设
供给侧改革与中国经济发展
浅谈如何学好高中生物课
构建图书馆知识服务理论体系的思考
英语语言学的理论体系与构建探讨
《文心雕龙》“通变”论主旨研究综述
初探管理会计在煤炭企业中的应用
浅析信息经济时代会计理论体系的发展与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