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慧英,覃丽英,霍翠枝(中山市小榄人民医院临床营养科,广东中山528415)
·临床经验·
体脂百分比与血脂、血糖、尿酸异常的相关性
杨慧英,覃丽英,霍翠枝
(中山市小榄人民医院临床营养科,广东中山528415)
目的分析体脂百分比与血脂、血糖、尿酸异常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7月我院临床营养科732例成年人健康体检者的体检资料,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方法探讨体脂百分比与血脂、血糖、尿酸异常的相关性。结果男性群体的体脂百分比与体质量指数(BM I)、空腹血糖(Glu)、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尿酸(UA)呈明显正相关(r=0.514、0.529、0.541、0.599、0.757,P<0.05),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呈显著负相关(r=-0.583,P<0.05);女性群体的体脂百分比与BM I、Glu、TG、TC、LDL-C、UA呈显著正相关(r=0.836、0.579、0.588、0.531、0.587、0.559,P<0.05),与HDL-C呈显著负相关(r=-0.594,P<0.05)。结论成人健康体检者体脂百分比超标群体较多,防止脂肪含量超标对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等慢性疾病的预防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体脂百分比;血脂异常;血糖异常;尿酸异常;相关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伴随而来的肥胖、高血脂、糖尿病以及痛风等疾病的发生率也呈逐年攀升趋势[1]。已有研究结果表明,体脂百分比超标是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及脑血管相关疾病的独立高险因素[2]。目前,大多数健康体检单位在体检指标中增加了体质量检测,以此对人们健康状况进行评估。人体脂肪总含量就是当中一项重要指标[3]。本文旨在探讨健康群体体脂百分比与血脂、血糖、尿酸异常的相关性,为人们预防疾病及健康指导提供客观依据。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5年4~7月在我院参加健康体检的732例成年人的体检资料,其中男性614例,女性118例;年龄23~68岁,平均(52.14± 10.46)岁。
1.2 方法
1.2.1 体格测量体检者除去身上外衣和鞋帽,着轻薄服装,赤脚并拢贴近量尺,采用标准身高体重计测量体检者的身高及体质量,并计算体质量指数(BM I)。
1.2.2 体脂百分比测量在空腹,不运动的条件下,应用韩国InboDy720公司提供的人体成分检测仪(Composition Analyzer)进行测定。
1.2.3 生化指标检测在禁食8~12 h后取清晨空腹静脉血测定空腹血糖(Glu)、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尿酸(UA)。
1.3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体脂百分比与其他变量之间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男性体脂百分比与BM I、血脂、血糖及尿酸的相关性通过对男性群体的体脂百分比与BM I、Glu、TG、TC、HDL-C、LDL-C、UA等各项指标检测结果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除了TC(r=0.018,P>0.05)指标与体脂百分比无相关性外,其他各项指标均呈直线相关性,与BM I(r=0.514,P<0.05)、Glu(r= 0.429,P=<0.05)、TG(r=0.441,P=<0.05)、LDL-C(r= 0.499,P<0.05)、UA(r=0.757,P<0.05)呈高度正相关,与HDL-C(r=-0.483,P<0.05)呈显著负相关,见表1。
表1 男性体脂百分比与BM I、血脂、血糖、尿酸的相关性(±s)
表1 男性体脂百分比与BM I、血脂、血糖、尿酸的相关性(±s)
注:相关系数r的绝对值越接近1,表示两个变量的线性相关性越强,r的绝对值接近0,表示两个变量之间不存在相关性。
指标BM I(kg/m2) Glu(mmol/L) TG(mmol/L) TC(mmol/L) HDL-C(mmol/L) LDL-C(mmol/L) UA(mmol/L)指标测量值26.54±3.01 5.89±1.28 2.19±1.74 5.29±1.08 1.39±0.38 3.27±1.82 392.86±78.23体脂百分比(%) 24.51±4.63 24.44±4.62 26.51±5.28 24.45±4.59 25.63±5.10 25.49±4.66 26.27±5.32例数512 482 476 494 485 472 498相关系数(r) 0.514 0.529 0.541 0.018 -0.583 0.599 0.757 P值<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2 女性体脂百分比与BM I、血脂、血糖及尿酸的相关性对女性群体的体脂百分比与BM I、Glu、TG、TC、HDL-C、LDL-C、UA等各项指标检测结果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除了HDL-C(r=-0.494,P<0.05)呈显著负相关之外,BM I(r=0.836,P<0.05)、Glu (r=0.479,P<0.05)、TG(r=0.488,P<0.05)、TC(r=0.531,P<0.05)、LDL-C(r=0.587,P<0.05)、UA(r=0.559,P<0.05)与体脂百分比均呈显著正相关,见表2。
表2 女性体脂百分比与BM I、血脂、血糖及尿酸的相关性(±s)
表2 女性体脂百分比与BM I、血脂、血糖及尿酸的相关性(±s)
指标BM I(kg/m2) Glu(mmol/L) TG(mmol/L) TC(mmol/L) HDL-C(mmol/L) LDL-C(mmol/L) UA(mmol/L)指标测量值34.48±5.47 5.42±0.92 1.43±0.89 5.24±1.07 1.66±0.45 3.12±0.83 289.99±62.47体脂百分比(%) 30.64±5.77 31.45±4.92 30.78±5.39 33.15±4.83 30.86±5.22 32.54±4.90 31.61±5.73例数220 213 218 209 225 202 224相关系数(r) 0.836 0.579 0.588 0.531 -0.594 0.587 0.559 P值<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体脂百分比是指人体内脂肪重量在人体总体重中所占的比例,又称体脂百分数,其表达人体内脂肪含量的水平[4-5]。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改变,人们趋于不健康状态,主要表现为热量摄入过多及缺乏运动。有研究表明,在影响人们健康的许多原因中,超过60%是由于个人生活习惯及保健意识导致的[6]。世界卫生组织(WHO)曾推测全世界范围体重超重人数已在15亿以上[7]。照此发展趋势,在未来5年,肥胖症患者将增加至20亿。当前中国超重人口占4亿左右、肥胖人口达8 000万以上。WHO制定的BM I用于评估成人超重及肥胖的标准,在中国BM I测量研究已有十多年了,也有了健康人的BM I的标准值,在我国BM I≥28便是肥胖。
除了BM I鉴定肥胖之外,还可以看体脂百分含量。一般来说,男性体脂百分含量标准范围为10%~20%,女性体脂百分含量标准范围为17%~30%[8]。而这个正常范围值会跟着人们的年龄上升而变化,男性人群大于55岁以上,女性人群大于50岁以上,每上升5岁,体脂百分比的标准可提高2%~3%。大量报道显示,把体脂百分比当成一种单独的疾病及数个慢性疾病的高险因素[9],已逐步成为威胁群众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难题,而引起群众极度重视。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成人健康体检日渐增长,在体验时发现体脂百分含量超标群体也越来越多。国际上有关文献报道,体脂百分含量超标通常发生于经济水平鼎盛期间,并短时间内无法控制下来[10]。本实验通过对男性群体的体脂百分比与BM I、Glu、TG、TC、HDL-C、LDL-C、UA等各项指标检测结果进行线性相关分析,结果数据显示,除了TC指标与体脂百分比无相关性外,与BM I、Glu、TG、UA呈正相关性,与HDL-C呈显著负相关。由此说明,体脂百分比表达水平能够反映男性人群健康状况受到极大的威胁。同时对女性群体的研究显示体脂百分比与BM I、Glu、TG、TC、LDL-C、UA等各项指标均呈相关性,与HDL-C呈显著负相关。这也提示随着年龄的增加,体脂百分含量超标人群应特别重视血脂、血糖、尿酸等代谢失常。
体脂百分含量超标群体发生慢性疾病的概率也比正常健康群体高,更会诱发糖尿病、高血压及冠心病等风险。故此,在体检的时候应大力宣传体脂百分比的风险和危害,及时发现存在超重肥胖趋向的个体,实施有关的检查和处理措施。针对肥胖症人群,应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科学合理的饮食结构、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适当的动力量等预防措施,防止脂肪含量超标。不但能够有效降低体重,还可以达到降脂、降糖等作用。
[1]Peden JF,FarrallM.Thirty-five common variants for coronary artery disease∶thefruits ofmuch collaborative labour[J].Hum Mol Genet, 2011,20(2)∶198-205.
[2]胡利勋,杨建全.健步走联合太极拳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血糖和血脂的影响[J].海南医学,2015,26(14)∶2053-2055.
[3]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数据汇总分析协作组.我国成人体重指数和腰围对相关疾病危险因素异常的预测价值∶适宜体重指数和腰围切点的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2,23(11)∶5-10.
[4]杨文英.重视预防,规范管理—2007年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8,24(2)∶121-122.
[5]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订联合委员会.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5)∶390-419.
[6]沈露,刘启胜,朱建光.中西药结合治疗糖尿病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其对患者血液流变学、血糖和血脂的影响[J].海南医学,2015,26 (19)∶2824-2827.
[7]Gauvreau D,Roy C,Tom FQ,et al.A new effector of lipid metabolism∶Complement factor properdin[J].Mol Immunol,2012,51(1)∶73-81.
[8]Wang H,Wang J,Liu M M,etal.Epidemiology ofgeneralobesity,abdominalobesity and related risk factors in urban adults from 33 communities of Northeast China∶the CHPSNE study[J].BMC Public Health,2012,12(12)∶967-969.
[9]张淑群,徐志鑫,耿坤.北京市昌平区居民肥胖现状及其与血压、血糖、血脂水平关系[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8,16(1)∶80-82.
[10]李艳,马依彤,于子翔,等.新疆地区汉族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人群血脂水平分布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2,33(6)∶567-571.
R589.2
B
1003—6350(2016)16—2711—02
2016-02-16)
doi∶10.3969/j.issn.1003-6350.2016.16.048
杨慧英。E-mail:huiyy@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