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一体化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2016-11-05 19:05滕颖
企业导报 2016年20期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

滕颖

摘 要:本文从教学目标定位、教学内容构建、教学方法使用以及考核形式选择上进行探索,构建“岗证课”一体化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模式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技术变革和技术创新日新月异,同样迅速变化的还有差异化的顾客需求,人力资源管理这一岗位职能活动也越来越受到企业重视。与此相对应,在高职院校的管理类专业中《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课程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我国对高质量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需求量很大,但该专业毕业生就业却不如人意,这种“供求倒挂”的现象将其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上了日程。

一、高职院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和高校宽进严出的影响,高职院校企业管理类专业中《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课程教学上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理论与实践脱节。具体表现为:第一,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课堂上过分注重传授理论知识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直接导致学生眼高手低、动手能力差的问题,在工作中感到不知所措;第二,教学方式单一,授课情况不理想。当前对高校教师的绩效考核仍偏重于教学工作量,使得教学缺乏创造性,绝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模式仍然是“讲授式”和“照本宣科”,仍然停留在把概念解释明白、清楚阐述原理的层面上,致使整体授课效果不理想;第三,课程实践环节不足,考核评价方式僵化,学生主动学习性不高。

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课程“岗证课”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所谓“岗证课一体化”是指:岗位知识、证书知识与课程知识融入一个整体,也就是将岗位知识和证书通过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的建立,充分融入到课程当中。是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延伸,它把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考级考证融为一体,通过建立规范合理的教学体系,达到增强教、学两方面的有效性和积极性。根据《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课程针对的岗位工作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力求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同时根据课程特点,设计了以项目任务为驱动、模拟公司为载体、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为补充,把角色扮演、模拟教学、任务教学、案例教学和体验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合为一体的教学组织模式,并在考核评价方式上进行相应的改革创新。

(一)以模拟公司为载体,项目任务为驱动。在教学环节,我们构建以模拟公司为基础的教学模式,设计了模拟公司项目,在每学期第一次课就引导学生根据性别、个性、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等因素进行异质分组,每个小组5-6人,组合成立模拟公司。为确保后续项目的有效性,各模拟公司的规模、业务种类和组织框架都相同,不同的是每个组可根据成员特点自行确定公司名称和工作分工,结合课程特点,每个小组成员必须包括人力资源经理、培训主管、招聘主管、绩效考核主管和薪酬主管。各小组任务分工相同,一个学期的教学过程中,在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实训场地和实训条件不足的情况下,可以最大程度开展一体化教学,从而实现教学和岗位一体、理论和实践一体,使得教学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能够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设计教学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把课程内容设计成既相对独立又有内在逻辑的项目内容,主要包括人力资源规划、人才招聘、员工培训、绩效管理、薪酬管理以及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等。在项目教学实施过程中,结合高职院校学生逻辑思维较弱、形象思维较强以及动手能力较强、理论学习能力较弱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教学组织模式,把任务教学、模拟教学、案例教学、角色扮演和体验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合为一体。因课时和实训环境的限制,各小组的课程实践项目需在课余时间完成,在课堂上进行PPT汇报及成果展示,由评委组(随机抽取5-6人),根据事先设定好的标准和指标进行计分,该分数计入项目实践考核成绩,同时评选出优胜小组给予一定奖励,具体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如表1所示。

(三)改革课程考核方式,课堂加入考证环节。我国目前的人力资源管理岗位人员竞争激烈但拥有资格证书的只有少数,所以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不仅需具备相应的岗位能力,还要有一定的专业技术能力做支撑。高职学生如果能在在校期间取得企业三级人力资源管理师证书,不仅在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时,就连就业时也会比其他学生多出一技之长。因此,有必要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这门课程中加入考证这一环节,在课堂上增加企业三级人力资源管理师模拟试题训练来打好基础,为以后的就业、职称晋升做好知识储备。期末考核方式中加入了项目实践成绩的评定,该部分的成绩是由评委组在项目实践中给出的平均成绩,占期末成绩的40%,项目实践成绩的评定从每次课程实践的到课情况、方案设计、团队合作、结果评价四个方面给出。学生总成绩的构成为:到课情况20%,项目考核

40%,综合考核40%,该课程评价方式对于成绩的评定更加立体和客观,能够多角度对学生的课程掌握情况做出评价,达到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同时也为管理类学生个性的发展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提供空间。

(四)以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为补充,升级教学模式。校内的教学尽管模拟和仿真企业的工作环境和学习环境,但是与实际的工作岗位和工作环境还是有很大的差别,要做到课堂和实践的无缝对接,《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课程的教学还要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和顶岗实习等岗位知识的教学模式,以表1的课程整体教学设计中最后一个“综合实训”,就是要求学生在实践周或者假期到学校安排的紧密型校企合作基地顶岗实习,由企业师傅和校内教师共同指导,在这6-8周的工学结合实践中,学生能及时地发现平时在课堂中发现不了的问题,并在企业指导教师和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及时解决。

参考文献:

[1] 杨新荣.构建人力资源实践教学体系注重实践能力培养,人力资源管理,2013.

[2] 路建彩,褚建立.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的探索与实践,教育与职业,2015(2).

[3] 潘琦华,刘茗飞.高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4(2).

[4] 王慧,刘铁铮.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新型教学模式探究,辽宁工学院学报,2015(12).

猜你喜欢
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
人事档案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海外并购中的人力资源整合之道
GIS在森林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为健康中国提供强大的人力支撑
宝鸡:松绑人力资源
试论人力资源会计
寻找人力资源开发新路
人力资源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