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占全
【摘要】巧设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意识,使其发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是紧密关联的,在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数学现象。
【关键词】生活情境;小学数学教学
小学阶段作为学生生涯的初级基础时期,数学课程是小学教育体系中基础学科,与多门科目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而且数学知识源自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是对现实世界的有机整合。小学数学教师应巧设生活情境展开教学,合理的运用生活现象帮助学生学习和探究,以此全面改善教学质量。
一、 利用生活现象巧设愉悦轻松的情境
如果环境紧张、压抑将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他们都乐意在愉悦轻松的环境中独立思考、合作学习,在这样的氛围中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态度由被动转变为主动。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需利用生活现象巧设愉悦轻松的教学情境,将教学内容变得生活化,结合生活现象展开教学,将知识教学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帮助学生释放压力、舒缓紧张,调动他们的主观意识。而且在愉悦轻松的生活情境中,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拉近数学知识与他们生活之间的距离,提高学习效率。
比如,在讲授“认识钟表”时,钟表对于小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课前教师可与他们讨论钟表方面的知识,由于在实际生活中经常接触钟表,大部分学生对钟表上的时针、分针,甚至秒针都有一定的认识,对时间产生感性生活经验。不过学生的这种感性认识往往是笼统的、片面的,只是停留在感知层面,并没有形成可操作性的认识时间的思维方法。此时,教师可把钟表直接带到课堂上借助生活现象巧设情境,系统性的帮助学生认识钟表上的各种指针、数字等,当他们认识钟面上的数字之后,可进行拓展挖掘其生活经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二、 教师运用生活化语言巧设教学情境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语言文字较为抽象,学生在学习时通常理解不透或理解片面,无法掌握语言蕴藏的深刻含义。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可将这些难懂抽象的知识采用生活化语言进行讲述,巧妙创设生活情境,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知识,降低理解难度。教师运用生活化语言巧妙创设教学情境讲解知识,能够在心理层面上增进学生和知识的距离,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真正营造生活化学习情境,让他们集中精力认真学习和思考。
例如,在“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实践中,这是学生学习除法知识的开始,除法的含义是以“平均分”为基础,在现实生活中小学生经常会遇到分物品的经历,但是缺乏平均分的实践经验。所以,教师可运用生活化教学语言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孩子们,在春节期间你们家里来了4位亲戚家的小朋友做客,妈妈为他们准备了20块糖果。此时,教师可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20块糖果和4个小朋友的图片,提出问题:如果你想把这些糖果平均分给大家,应该怎样分?利用这种生活化的教学语言和情境,能够让小学生产生身临其境般的感觉,将自己融入到教师创设的生活情境中,在解决数学问题时能够做到快速、准确,并帮助他们建立除法的概念、理解除法的含义,陶冶其热爱数学的情操。
三、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巧设课堂情境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为提升生活情境创设的质量和有效性,需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境,深入挖掘生活因素。生活情境源自生活又高于生活,数学学科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与系统性,是对现实生活的升华与整理,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起来难度相对较大。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巧妙创设生活情境时,应从学生固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着手,创设符合他们学习需求的生活情境,并充分挖掘其学习潜能,消除畏难情绪。而且教师创设的生活情境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他们产生陌生感,反而不利于教学。
在这里以“有余数的除法”教学为例,教师可利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购买学习用品的现象巧妙创设情境,利用生活现象让他们亲身体验有余数的除法。诸如,教师可利用学生的学习用品创设课堂生活情境,为这些文具标上价格,钢笔3元一支,笔记本4元一本,圆珠笔2元一支等。然后设计问题:假如给你10元钱买3支钢笔剩余多钱?买2本笔记本剩余多钱?用5元钱购买2支圆珠笔剩余多钱?等。购买学习用品对于小学生来说在实际生活相当常见,教师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引用这样的生活现象,就是一个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情境,能够引导学生将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化,帮助他们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探索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 总结
要想巧设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认真寻求现实生活与数学教学之间的结合点,让小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所以,小学数学教师需科学合理的巧设生活情境,促进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玉环. 浅谈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J]. 学周刊,2015,06:125.
[2] 向庆科. 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意义与对策[J]. 新课程(小学),2016,03: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