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志成 魏建旭 徐辑文
(齐鲁理工学院,山东 济南 250200)
城市化背景下的农村建筑改造
解志成魏建旭徐辑文
(齐鲁理工学院,山东 济南250200)
以中国城市化背景下的农村改造为研究内容,分析了中国农村的建筑现状,探讨了新农村以及城市居民建筑的设计方法,指出农村建筑的改造与城市建筑的设计,应在保护历史文化和当地民俗的基础上进行,从而继承和发展原有老建筑的积极因素。
农村建筑,建筑设计,传统文化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建筑像雨后春笋一般建了起来,农村建筑发展虽然很迅速,但也存在许多问题。近年来新建的农村房屋要么是在原有房屋基础上的翻新,要么就是在自己的责任田上另起新居。中国大多数的农村都是自然发展演变,千百年来都缺少合理的规划,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逐渐加强对农村建设的规划,但是农村建筑粗放式发展的趋势还是没能完全的遏制,例如乱占乱建、见缝插针、任意朝向、随意占地,房屋新旧夹杂,村内道路狭小,弯曲不畅,凌乱不堪,不少房屋基地高低参差不齐。在农村,施工队基本上由村民自行招募组织起来的人组成,小工是纯农民,大工可能学过几年的泥瓦匠,没有专业的建筑施工技术,而且往往谈不上有什么专业的设备,几乎完全靠双手,另外他们松散的管理、薄弱的安全意识同样也使得农村建筑质量无法保证。
由于农村人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对于建筑设计没有突出的想法,加之现代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传统优秀建筑样式越来越少。而且农村村落和农村建筑的改造大多以推倒重建为手段,使用千篇一律的现代居民小区模式,村子里新旧建筑夹杂在一起,使得农村建筑形式越发的不伦不类。传统和现代双重观念在诱导着农民的建房行为,盲目跟风,比阔气。大家普遍觉得小洋楼好看住着舒适,找一个施工队就改造了自己房屋。殊不知房屋建筑的设计需要和周围的环境相适应,房子本身没有过错,问题在于房主没有搞懂房屋外形与自然环境应有的关系。在中国农村,这样的建筑案例不下少数,而且越发的严重。
其实无论什么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两面性,在建筑行业先进与落后也是并行存在。一方面在中国较为发达的农村甚至偏远农村的建筑中越来越多的优秀建筑结构和设计元素开始进入,例如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民居建筑。傣楼是傣族人民在历史的长河中发展流传下来的建筑形式,深受傣族人民的喜爱。在传统傣楼
的建筑材料来源于自然,全部使用木材,而现代的傣楼建筑的建筑材料发生了变化,例如原来的木质支撑柱采用钢筋混凝土柱使得支撑能力更强更加的坚固,再者如原来房瓦与房瓦的结合仅仅依靠搭接或者简单的胶合物,而水泥的加入使得瓦片的寿命加长而且房屋不易漏水,这仅仅是中国农村的一个缩影,所以中国农村的建筑还是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图1是云南最近几年新建的傣楼,它用的都是农村最平淡的材料和工艺,但却如此精致,好像完全回避了那种农村毛毛糙糙的施工方式;它用的也是最普通的原有的建筑形式,只是那本该是黑木柱支撑的地方,却变成了红砖砌成的脚,而且原有的房屋石砌地基也开始使用混凝土地基。在其他地区农村和城市的建筑形式和建筑材料已经开始融合,笔者看到越来越多的城市里的建筑形式和建筑材料开始进入到这些少数民族地区,进入到我们更广阔的农村地区。
世界上还是普通大众居多,房子是不能随便更换的生活必须品,所以作为居住者的我们必须要选择一个设计合理的房子,这时候建筑设计就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问题。无论是什么产品,一旦重复的多了就会沦为平庸,大部分民居建筑形象正在趋同,无论最原始的那个建筑设计是多么的出色。清晨醒来,在外地的农家乐从窗子向外看,景色极为雷同,这确实是当今全球化条件下建筑设计趋势,我们不反对,但是需要的是不断思考建筑设计如何在客观进步的结构体系下,因地制宜地保存特别的建筑文化和传统艺术,而绝非反对整个全球化[2]。我们一直在全球化浪潮中寻找着自己的特殊与不同,希望自己和其他人产生不同。一直在探索新建筑表达的方式,尝试着在现代主义中保留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延续着传统民居因地制宜的优秀传统,就像少数民族地区他们的房屋只在他们那里有。
中国农村建筑尤其是古建筑才是真正的乡土文明和民间艺术。它是文化,是民俗,是乡愁,是记忆,更是祖先的智慧。大家看惯了现代设计以后都喜欢回过头看看老古董,沉浸在有历史感的沉淀之中。感受着时间的跨度,冥冥之中有和古人的沟通,感觉到今天的探索是基于昨天的成就,在这样的环境中,至少会感受到我们人是有文化的了。我们的祖宗说起来不比现在的人聪明,因为现代人有更高级的建筑。老祖宗他们所建造的东西有好也有坏,斗拱是古人的智慧,土坯房茅草屋在某些地域某些场所也不是恰当的建筑形式[3]。中国古代的城市留存下来的并不是很多,有很多虽然是千年古城但只是空有其名其建筑都被现代建筑所取代。
首先,例如四合院,房屋围绕庭院或者天井展开,这种空间结构具有很强的向心力,有助于增加家庭的凝聚力,在家庭观念日益涣散的当代中国城市,这一点还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符合中国人对“家”的认知。第二,中国的古建筑重视装饰,尤其是檐口以下的部分。无论是宫廷建筑还是普通的民居建筑都会在门、屋檐或者窗等地方做装饰,最简单的也要做些雕花。建筑装饰使房屋具有艺术的外观形象,更让建筑艺术具有了思想内涵和民族性。第三,中国古语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古代中国对等级规划看的很重要,所以在民居建筑上什么样的人用什么建筑规格、空间的划分有严格的限制。所以说部分古民居的公共空间尺度适宜,包括街道、广场、庭院、天井等等,比现在很多规划要人性化很多,很多的村子都是自然生长而成,有一种有机之美和高度的可识别性,例如云南苗寨、福建土楼。这些农村的古老建筑精华都可以借鉴到我们现在的建筑中。
再如,深圳万科第五园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采用了徽派建筑的风格,直观上的黑白灰三色以及马头墙的设计。确实是这样,深圳万科第五园依寻“岭南四园”的思路,再融合北京四合院等众多中式建筑的精华,结合现代的建筑文化及特色,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现代新中式建筑特色。任何人居住在这样独具一格的建筑设计小区当中都会心旷神怡。一块空白的建筑用地,设计师采用自然生长的传统的村落形态,整体小区规划体现着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式的向心力结构,整体的颜色采用黑白灰三色,整体朴素简洁大方,错落有致。在单个的居民楼设计中第五园突出于中式民居的庭、院、门的塑造,采用最具中国特色的传统民居建筑符号,如安徽的马头墙、北京四合院的垂花门、云南的“一颗印”、广东的“镬斗屋”、江南的“四水归堂”天井院……再仔细分析重新进行组合和布置,通过寻找空间的差异和共性,在碰撞中寻求一种共鸣,从而形成一种打破时间、空间维度限制的全新建筑环境。仔细回想,第五园所有的建筑形式都是中国农村建筑设计中最常见的东西,但经过这样独具匠心的布置,它们好像就有了个性[3]。
近些年一直在提倡城市化,也确实城市化是大势所趋,城市化程度代表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那么是不是意味着我们统统要进入城市,是不是要把老房子都拆建,乡土味的东西就没有一点价值。在笔者看来,恰恰是这些被人遗弃的老房子代表了独具中国传统色彩的乡村建筑文化,它们跟自然的关系远远要比现代的钢筋混凝土建筑来得和谐、永生[4]。
我们总是在寻找着根,人类很多的情节还是在农村,所以对农村的态度是改造而不是一味的抹平。中国大地上的农村建筑改造和城市建筑设计必须在保护传统历史文化和尊重当地民俗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原有老建筑中可借鉴的积极因素,将历史保护和新时代下城市建设思想贯穿于改造设计的全过程,将两者有机结合。当然改造农村要根据每个村子每个地区的具体情况,断不能一刀切。农村的建筑改造需要我们关注农村本身的实际问题,重视人文关怀,切实解决地区问题,政府力量的介入非常重要,因为农村缺少优秀的建筑设计和重建规划;另一方面需要认识到农村土地的实际和建筑设计等的逻辑关系,最直接的面对农村的场地场所、使用者、使用用途等等,从现实的社会问题中找到最切合的建筑改造方案。建筑不仅仅是造一个房子,更是一个技术与交流的平台,房屋会消失,留下来的其实是知识与传统等无形的力量[5]。
[1]周源.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我们回农村去盖房子/周源[EB/OL].http://archidead.net/back-to-countryside/.
[2]为什么中国内地绝大多数的建筑设计风格较为单调统一?[EB/OL].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606450.
[3]朱建平.试图用白话文写就传统——深圳万科第五园设计[Z].
[4]杭文.积极构建农村历史建筑保护体系[J].中国文物报,2010(1):32-33.
[5]朱竞翔.朱竞翔:我所能承受的建筑之“轻”[Z].2014.
The rural construction transformation under the urbanization background
Xie ZhichengWei JianxuXu Jiwen
(QiluInstituteofScienceandTechnology,Jinan250200,China)
Taking the rural transform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hina’s urbanization as the research content, the paper analyzed the construction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a’s rural, discussed the new rural and the design way of urban residential architecture, pointed out that the rural construction transformation and urban construction design, based on protection of historical culture and local folk custom, so as to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positive factors of original old buildings.
rural construction, architectural design, traditional culture
1009-6825(2016)08-0027-02
2016-01-04
解志成(1993- ),男,在读本科生;魏建旭(1994- ),男,在读本科生;徐辑文(1994- ),男,在读本科生
TU982.29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