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锋
[摘 要]在新媒体时代,面对与网络共生的当代大学生,要加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要在制度创新、机制创新、载体创新、方式方法创新上下工夫,要找准切入点、着力点,接地气、干细活,力戒假大空、表面文章、形式主义,致力于提高参与度、精细度和精准度,真正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度。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参与度;精细度;精准度;有效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6)03-0074-05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历来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中之重。自20世纪70年代恢复高考以来,党中央先后根据不同时期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大学生群体的特点,就加强、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召开了一系列会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为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进一步明确了教育的根本使命,丰富了人才培养的内涵。习近平同志在2014年教师节期间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广大教师要用好课堂讲坛,用好校园阵地,用自己的行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细无声地浸润学生的心田、转化为他们的日常行为,增强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价值选择能力、价值塑造能力,引领学生健康成长。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贯彻落实好中央精神,切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当代大学生基本是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独生子女,是“与网络共生的一代”,“网络世界”已经成为青年大学生乐此不疲的“第二生存空间”。进入21世纪以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催生了个性化信息发布平台和在线社区互动平台,开始了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自媒体时代。新媒体的出现、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直接导致了人们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学习方式、交往方式的彻底改变。网络是一个利弊并存的文化载体,网络信息能够超越地域国界、超越时空、超越意识形态地无序传播,再加之新媒体具有的即时性强、信息发布快、传播范围广、监管难度大的特点,这使得网络中的一些垃圾信息、充满淫秽色情和暴力的影像文字、蛊惑人心的思想观念以及别有用心的反社会、反人类、反科学的言论,更具有破坏性、煽动性,极易使青年大学生迷失方向,直接影响其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因此,传统媒体、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国外敌对势力的渗透不断强化。国外敌对势力通过培植意见领袖和网络大V,利用互联网发动网络攻势,利用宗教做掩护等与我争夺青年一代的斗争更加尖锐复杂。大学生面临着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强烈冲击,某些低级趣味的生活方式、腐朽没落的思想观念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不可轻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中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这既有利于青年大学生独立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创业意识的形成,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在一些青年大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缺失、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精神弱化、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非常急迫的任务。
要落实好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必须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坚持德育为先。德为才之帅,德是做人的根本,是一个人成长的根基。要“立德树人”,就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教育的重中之重,把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重要内容,引导和教育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要从课程德育、社会实践和学校文化三方面进行建构;要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的各个环节。因此,创新工作模式、丰富工作内容、形成工作合力,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针对性和精准度,就成为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现实课题。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没有能够主动适应、积极跟进,一些地方、部门和学校的领导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视不够,办法不多;学校内部全员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以及全方位、全过程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格局尚未形成;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不强,哲学社会科学一些学科教材建设滞后,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思想实际结合不紧,少数学校没有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位,贯穿于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的全过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与形势发展要求不相适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亟待加强,少数教师不能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因此,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不够理想。总结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从操作层面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重教育形式轻教育质量。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较为普遍的现象是形式多种多样,丰富多彩,但对教育质量、效果的客观评估却相对滞后,方式方法不够科学、规范。例如,当前高校中开展的主题教育活动很多,社会实践活动几乎每个寒暑假都在组织,志愿者活动、社区服务也可谓有声有色,但实际参与者人数及其占在校生人数的比例、活动的质量与效果等很少有人做客观评估,表面的丰富多彩并不代表效果的普遍受益。
二是重专职队伍轻全员合力。当前,一提到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首先强调的是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和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对此有明确的要求和考核指标,但对于高校的其他教职员工在其所从事的教学、管理、服务等工作如何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如何落实育人的基本职责,既缺少可操作的制度机制设计,也缺少切实可行的评估考核体系。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际演变成了辅导员、思政课教师以及学团系统干部的职责,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要求悬在空中而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全员育人的合力没有形成。
三是重集体教育轻个别教育。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两课”课堂和党日、团日活动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也集中安排在寒暑假进行,平时的教育更多的是组织各种报告会等,规模之大基本以大合堂、大礼堂、大广场为单位,主题集中,难以把对象分门别类,缺乏针对性。教育实践证明,成功的教育必须是有针对性的个别教育,必须是持续的反复的深入细致的个别教育,学生的问题只有对症下药才能取得成效。而当前的问题恰恰是对个别教育重视不够、力度不够。这一点从上海高校曾经联合做过的一个调查便可得知。调查结果显示[1],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评价是,认为“很有意义”的占26.6%,认为是“形式化的需要”的占57.4%,认为“可有可无”的占6.2%,认为“没有意义”的占7.9%;学生对辅导员工作效果的评价是,认为“相当有效”的占18.5%,认为“一般”的占53.9%,认为“不怎么有效”的占21.9%,“不清楚”的占6.3%。另一份对当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评价调查报告显示[2],对学校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有 4.2%的学生表示满意,59.2%的学生表示基本满意,25.6%的学生表示不满意,11.0%的学生表示说不清;在回答思想政治工作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作用时,15.6%的学生认为作用很大,25.8%的学生认为作用在逐渐弱化,8.3%的学生认为没有任何作用,50.2%的学生认为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作用。这一调查结果说明,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还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实际效果也不容乐观。
四是重条件建设轻机制设计。当前,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考核评估中,非常注重专职人员配备、资金投入、场所建设、教材建设、相关课程课时安排,并在相关考核评估工作中赋予相对较高的权重予以量化打分,但是对于内部管理制度及工作机制的建设、队伍是否充满活力、方式方法是否得当、工作是否富有成效却很少进行具体量化考核,也少见对投入产出比进行客观的分析论证。一份对4所高校6000名在校本科生的调查报告显示[3],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没有充分感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效果没有充分体现。在回答“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总体印象”时,回答“非常满意”和“满意”的比例仅为44.4%;在回答“您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时,36.9%的学生反映是教学内容问题;34.6%的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太感兴趣”,甚至7.8%的学生回答“反感”。35.2%的学生认为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不太有效,9.7%的学生认为“没有效果”,37%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对自己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水平的提升“作用不大”,10.2%的学生认为“没有作用”。这一结果说明,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高投入不一定有高产出,更不一定带来高效益,甚至有的高投入还有可能带来负效益。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着力点
面对新的形势、新的挑战,要强化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真正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效能,就必须准确把握着力点,重视“四个度”。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讲究参与度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参与度包括两个层面。第一,学校教职员工的参与度。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强调高校教职员工要立足岗位履行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职责,但“三育人”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实际工作中,似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只是学校党委学工部、团委系统学团干部的职责,对于大学生当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无论是工勤人员还是管理人员甚或教师都把矛头指向学团干部,把责任推给学团系统,“三育人”实际变成了“一育人”,全员育人的合力没有形成。我们可以设想:按照教育部的规定,高校每18名学生就要配备1名专任教师,每200名学生就要配备1名辅导员,如果任课教师能够把育人的责任落实到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数量要比辅导员的数量多出10倍有余,这是一支非常强大的育人队伍;同样按照教育部的规定,学生每周上课要在20个课时左右,这是跟任课教师面对面接触交流的时间;而辅导员能够跟班级同学面对面接触交流的时间平均每周最多1个小时。如果任课教师能够尽到育人的责任,育人的力度应该比辅导员大得多。如果管理人员、工勤人员都能够在管理和服务过程中尽到育人的职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就会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真正成为高校工作的常态。所以,要提高学校教职员工的参与度,就是要进一步明确学校教师岗位、管理岗位、工勤岗位的育人责任,作为各自工作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落实育人责任的制度和机制,强化“教职员工都是学生的老师”的意识,真正形成全员育人常态化。要提高学校各个部门、各个环节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切实在教职员工中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强化服务意识,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实践证明,只有育人真正成为每位教职员工的岗位职责并自觉在各自岗位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思想政治工作才最具针对性和实效性。第二,学生的参与度。就学校内部而言,寝室、教室、餐厅、报告厅、广场,都是学生比较集中的场所,也是开展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实践证明,活动组织者的层次越高、场地面积越大,虽然参加的学生人数很多,但活动的覆盖面即实际参与学生数与实有学生总数之比的参与度并不高,与组织活动的目标期望值相比的效果并不理想;而以寝室、班级为单位组织的活动,虽然没有大的场面,但基本可以达到人人参与,所以效果非常理想。真正理想的教育活动是个体的、有针对性的交流和沟通。组织一次主题教育活动,是否每个同学都参与其中是决定活动效果的关键。工作实践中还经常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集体活动本应启发引导那些自觉性差、组织纪律性差的学生,而问题恰恰是这部分学生没有参与。所以,重视学生的参与度,保证该听的、该参加的全部到位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能够取得实效的基本前提。离开了这一点,再好的活动主题,再好的活动设计都是无的放矢、徒劳无功。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讲究精细度
著名培训专家汪中求提出了细节决定成败的理论,企业经营中的精细化管理受到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同样也要讲究精细度。首先,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诉求,把工作做到每一位学生。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了解和掌握每一位学生的家庭背景、性格特点、日常表现等,对属于特殊群体的学生要重点关注,主动与其沟通交流,与其交朋友,使其先亲其师而后信其道,要发现和挖掘其身上的潜能及闪光点,使其感受到学校、老师的温暖和关怀,培养其阳光、健康的人格。这种一对一的辅导,要像心理咨询、心理辅导那样,既要深入细致讲究精细度,又要持续关注不断强化,只有这样才能最终达到目的。其次,构建师生之间“无障碍”的沟通机制。包括建立常态化的接访制度,建立规范化的诉求反映与处理制度和机制,建立公开的基于现代通信技术和媒体的互动平台等,让学生一旦有了诉求就可以随时随地与老师进行沟通交流。如果沟通交流达到了老师主动找学生和学生主动找老师相结合,老师与学生零距离,师生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学生的情绪就能得到及时疏导,很多问题和矛盾就能及时解决,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校园人际氛围从而得以建立。再次,思想政治工作者在组织集体性教育活动时,要根据不同的教育主题精心设计不同的方式方法,在活动方案的细节上下工夫,既要注重活动的吸引力,又要确保活动的实际效果。切不可为活动而活动、在教育活动中搞形式主义;切不可盲目追求“高大上”,不接地气,不切实际。否则,学生会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失去对老师的信任,而以缺少信任做基础的教育只能是花架子,没有任何积极效果可言。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讲究精准度
精准度即高度针对性,是保证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的又一重要前提。一个时期以来,学校思想教育的内容、形式与学生年龄存在严重错位,出现了“小学讲共产主义理想,中学讲道德教育,大学讲社会公德”的倒置现象,导致学校的教育与学生的成长规律相脱节,最后只能倒过来让大学生再去补小学生的课,但这种补课的办法因为错过了最佳时机,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讲究精准度就是要使教育的内容与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成长需要相适应,用“靶向定位”的办法,围绕着学生成长成才,做到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给什么,谁需要给谁。讲究精准度就是要使教育的手段(即方式方法)能够让大学生喜闻乐见、自觉接受,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接受,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要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精准度,就要在制度创新、机制创新、载体创新、方式方法创新上做文章。目前,在一些领域,当然也包括思想政治工作领域,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上级部门一强调“加强”,首先想到的一是要加人,扩充队伍,二是加钱,增加经费投入。有时上级部门也把队伍的数量、投入经费的多少作为一个单位是否重视、是否“加强”的重要考核指标。然而真正的加强是人的精力要加大投入,强化制度机制设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单纯强调专职人员的数量,而是重在考核工作的质量和实际效果。
(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讲究有效度
有效度即实效,是对工作的实际效果的评估值。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讲究有效度就不能仅仅满足于开设了“思政课”、传达了上级文件、组织了主题活动或者按照要求将有关内容进了课堂、进了教材,不能认为这就是加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也要反对形式主义。有效的教育不是教育工作者按要求讲了、做了就完了,关键是要进大学生的头脑,要真正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因此,要科学设置“思政课”,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要用心设计组织主题活动,在有效度上下真功。同时还要从实际出发,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充分利用和创建教育的载体,着力建设健康向上、具有明确价值导向的学校文化,发挥学校文化的力量,以隐性的形式,将正确的价值观经常性地进行渗透,使学生时时处处有所感悟,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教育的目的。实践证明,以隐性的、渗透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比以强制性的手段去规范学生的效果更显著、更理想。当前尤其要重视开发、利用网络平台和数字技术,充分利用新媒体网络化、个性化、分众性、交互性的优势,搭建形式多样的交流平台,将普遍性的工作与个别性的工作相结合,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参考文献]
刘仁钊.试析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现状及成因[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6(11):77-79.
席雪松.地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状况调查报告[J].赤峰学院学报,2008(4):50-53.
周倩,张亚琼,乔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性调查分析与对策建议[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6):80-84.
[责任编辑 张桂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