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发展的石阡路径

2016-11-03 08:55罗凌
当代贵州 2016年30期
关键词:县域特色农业

罗凌

县域经济必须突出“区域化”规律,走出“乡级县级政府经济圈”误区;必须突出“民营性”规律,走出“干部经济”误区;必须突出“特色性”规律,走出“全能经济”误区。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力量。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发展,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2015年,石阡县地方生产总值58.54亿元,财政总收入6.2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6%、19.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2178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64元,同比分别增长11.0%、11.7%,取得了增比进位以来最好成绩。

遵循市场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

石阡县立足自身的现实基础和比较优势,瞄准“温泉之城·长寿石阡”目标定位,规划建设沙坝特色食品产业园区,聚合发展以水、酒、茶、特色食品等为重点的大健康产业;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聚合龙塘、龙井、聚凤、五德、国荣等乡镇产业园区资源要素,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引入一批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好的重点项目,大力实施产业聚集带、田园观光带、生态经济带“三带”建设。

围绕环梵净山“金三角”文化旅游创新区建设,规划并启动佛顶山环线公路建设;强化旅游环境建设,完善旅游服务功能,巩固提升尧上民族文化村4A级景区,致力将佛顶山景区打造为5A级、将楼上古寨景区打造为4A级景区,加快打造五峰山森林公园、文笔峰山体公园、鸳鸯湖湿地公园,加快推进中坝温泉景区、仙人街、邱石冥故居、河闪渡、城南温泉三期、滨河步道、太虚洞项目建设,加速推进旅游产业转型、结构优化、产品升级;完善全县旅游接待站、旅游公厕、停车场等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实现“快旅慢游”;强化全县交通旅游环线建设,打造以古城为中心,以思剑高速、江瓮高速为框架的全域旅游经济圈,建设“以泉洗身、以景悦目、以茶静心、以山养生、以文怡情、以村寄思”为特色的温泉长寿文化旅游强县。

乡镇之间打破行政区划界限,积极融入和参与区域内的产业分工与协作,从区域发展空间入手来谋划自身的发展战略,走“品牌+规模”发展路子,油茶等一批小特色正调成大产业。

聚凤乡依托优质野生油茶资源调整农业结构,逐步由农业生产向农产品加工、营销以及乡村旅游等方面拓展,既延伸了产业链,又开发了农业的多功能,让产业的增值留在农村、留给农民,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龙井乡打破行政区域限制,与临近的汤山镇、龙塘镇、白沙镇、中坝镇、国荣乡和思南县三合乡抱团发展,形成建设规模达4万亩的省级高效苔茶示范园区。

值得一提的是,龙井乡还以产业为纽带将23个行政村组合成以发展旅游为主的人群工委、以发展现代生态苔茶为主的克麻场、以发展城镇建设与现代农业为主的宴明、以建立生态屏障区为主的构树湾、以发展油茶为主的台山5个“工委”管辖区,明确乡党委班子成员担任工委书记,实行党委班子成员包工委包村,干部职工驻工委包村组。把工委建在协会上、协会建在产业上,将目标任务细化至各工委各村各组团。

着眼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致力推动农业产业化、农村就地城镇化、县域经济民营化发展

农业产业化发展方面,发展多元主体,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头引领作用,推动其与家庭农场、专业大户互动发展,形成三大主体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良好发展格局;推动多项整合,即整合涉农项目资金,整合技术力量,整合产业链条;实施多方联动,推行部门、专家、农民和业主“四方参与”,坚持项目编制、建设标准和检查验收“三统一”,严把材料质检、工程推进和竣工验收“三关口”;实现多家共赢,以农村产权确权办证为基础,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建立村级流转中心强化服务,在坚持土地所有权、性质、用途“三不变”基础上,采取自主转包、租赁承包、“四荒”拍卖、入股经营等方式,促进土地适度规模流转发展特色农业。目前,该县种植茶叶42.5万亩,可采摘23.59万亩,2015年产量1.62万吨,实现产值14.6亿元;种植烤烟4.7万亩、中药材5万亩、水蜜桃2.2万亩,养殖蛋鸡140万羽。

农村就地城镇化方面,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农民的生态意识和景观意识增强,由农业景观、植被、地貌、乡村聚落、历史和建设遗存、乡村道路等元素构成的乡村景观得以全面呈现。白沙镇在开发观光、餐饮和简单农事体验产品的基础上,对农业景观进行深度挖掘,着力村集体经济+“三变”,依托邱石冥这一得天独厚的地方文化元素,引入民间资本打造文化综合体新平台,推动农村就地城镇化。坪山乡先行先试把农村集中建房、生态移民、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农村转型升级的主要突破口,探索出“集中建房八定法”,把农村集中建房与乡村旅游集合起来,实现百姓富、生态美。

民营经济发展方面,石阡县通过组织开展“民营企业服务年”活动,引导和鼓励青年回乡创业,全县建立“农村淘宝服务站”试点50余家,解决就业200余人。在政务服务中心各窗口实行“行政审批首席代表制”与“预约服务机制”。向重点建设项目和重点工程派驻“特派监察服务员”,严肃查处慢作为、不作为、乱作为等违法违纪行为。坚持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全民参与,重点培育民营大户。积极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逐步健全和完善县域中小企业服务体系,重点发展科技型、外向型、配套型、资源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截至2015年,全县民营经济市场主体共15541户,其中企业2513户,个体工商户13028户。完成增加值22.53亿元,同比增长37%。

依托特色资源,明确产业定位,推动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规划深度融合

石阡县坚持产城互动,依托山、水、泉、城、茶等特色旅游资源,将城市功能融入园区、园区融入城镇发展,促进功能向园区配置、要素向园区集聚、招商向园区倾斜,把园区培育成产业发达、产城互动、充满活力的增长极和新城区。

大龙石阡产业园抢抓2016年建成国家级经济开发区机遇,启动建设石阡至大龙高速公路项目,一批科技含量高的项目与企业正在落地入户;城北石材产业园区加快推进“新九通一平”建设,全面提升园区配套服务功能,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精细化工、节能环保、现代仓储物流业。

坚持景城融合,推进全域公园建设。将旅游景区景点建设、旅游产业发展贯穿于特色城镇化进程中,着力打造“山水相依、园林映衬、全域旅游、健康养生”的城市慢生活体系。

突出特色,扬长避短,建立完善农业区域专业分工体系,按照比较优势原则科学布局农业生产,通过农作物的投入产出效果比较,不断进行多层次的结构调整优化,逐步确定本地区的农业优势产业,进而建立专业化的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培育和发展各具特色的农业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并以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为突破口,对本地特色产品进行产业化开发,促进生产上规模,加工上档次,质量上水平,效益上台阶,形成一批农产品优质品牌,提高了农业产业化水平;切实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完善各种中介服务组织,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为小生产走向大市场搭建平台。

石阡的发展路径给我们三大启示:

县域经济必须突出“区域化”规律,走出“乡级县级政府经济圈”误区。行政区划经济不等同于区域经济,必须着眼市场主导,跳出“乡域县域行政边界”,将乡域、县域经济与区域经济融合,真正推动从行政区经济迈向区域经济。

县域经济必须突出“民营性”规律,走出“干部经济”误区。县域经济是“民营经济”,必须放手发展个体私营经济,让所有人充分发挥创造潜能,培育充满生机活力的市场主体,使其成为县域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

县域经济必须突出“特色性”规律,走出“全能经济”误区。县域经济是特色经济,必须发挥优势,跳出“全面发展”的圈子,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以特有条件发展特色产业,用优势资源发展优势产业,在此基础上形成“特色产业集群经济”。(作者系省委政研室副主任 责任编辑/郎艳林)

猜你喜欢
县域特色农业
论提升县域环境质量的现状及治理思路
基于融媒体环境的县域媒体技术创新
数据分析挖掘在农业统计分析中的应用
县域高中文科数学生态课堂的“三味”
中国农业2017年与未来十年展望
流通领域重要农业产品价格(2016年10月)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国家十项举措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农业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