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娜 袁晶
[摘要]积极心理学的发展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在分析当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面临的困境的基础上,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完整阐述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改革路径。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 课程改革
本文为陕西中医药大学校级综合课程改革项目,陕西中医药大学人文社科项(2015RW9),陕西普通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课题(2014年33号)阶段性成果。
2011年以来,随着教育部办公厅颁布《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各高等院校已经形成了完备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与全面和谐发展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受到大学生的热烈欢迎,但在信息时代背景下,传统课堂的瓶颈和顽疾禁锢了课程教学效果,科学构建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摆在高等学校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当前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
1.课程教学目标不明确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目的是在于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和意义,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切实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过于重视课程的逻辑体系,追求知识的系统化,脱离学生生活经验和切实感受,与大学生实际心理需要错位,使得课程价值不能得到很好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目标和人格完善目标等高层次目标在课程教学中难以实现。
2.教学形式较为单一
从目前的课堂教学情况来看,课程的授课形式仍然主要是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手段传统,课堂难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心理健康课程强调活动性和体验性,灌输式的授课方式拉大了学生和教师的距离,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课堂气氛沉闷,学生隐形逃课现象比较突出,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3.教学内容“问题化”倾向
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缘于学生频发的心理健康问题 ,因此教学内容主要着眼于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现及预防,疏于发展学生的积极力量与品质,课堂中教师更多从心理“病例”出发来阐述如何应对心理问题,内容聚焦于“问题”,使心理问题在课程中固化下来,在教学中形成格式,在教材中予以呈现,最终在学生观念中生根发芽,特别是有些学生将自己的心理问题与案例进行比照,进而产生感染与暗示,甚至放大自己的心理问题[1]。就大多数心理状况良好的学生而言,自身积极的心理品质没有被肯定,教学中教师也很少引导学生将积极心理品质在生活中予以迁移与应用,主动地应对生活中的问题与挫折。
4.课程评价方式存在缺陷
传统的心理健康课程考核主要关注笔加纸考试分数的量化评价,忽视对实际心理技能和心理健康维护能力的评价,这种评价导向致使在学习本门课程时发生方向性错误,只突出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相关技能的发展,无法反映学生实际学习效果,影响了课程教学目标的真正达成,
5.课程得不到重视,教学效果不佳
心理健康课作为公共必修课,在课时安排,教学时数,多媒体教室使用等方面总是处于次要地位,充当配角。许多学生认为公修课是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专业性不强,上课积极性不高,教师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教师普遍感到授课难度较大,实际教学效果不好。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课程改革思路
积极心理学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塞里格曼首倡并于20世纪末兴起于西方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主张以人潜在的或固有的美德为出发点,激发个体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使得个体在这些积极因素的帮助下,发挥自身的潜能,过上幸福生活[2]。积极心理学运动强调用科学方法研究人的积极力量、幸福和美德,以人的幸福促进、价值实现和潜能开发为目标[3]。这些内容与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目标一致,给高校心理健康工作者提供了新的视野,为大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
1.以发展性为主教学目标
从预防性教育向发展性教育转变,课程对准学生的发展性目标,增加学生积极的主观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个人特质,营造充满心理关怀的校园文化氛围,用积极的理念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学生能积极应对问题,主动适应社会,并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在积极心理学注重发展与培植积极力量的价值目标引领下,增加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爱、宽容、责任、希望、友谊等积极因素,增加学生的自主学习与积极体验。
2.以多样性为主的教学形式
一方面建立具有交叉性与协作性师资队伍,定期开展教学研讨,探索符合新时代特点的心理健康教学方案,提升教学团队教学能力与水平。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引入—创设具体的体验环境—进行体验—分享和点评体验感受—体验内化应用”5阶段模式安排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心理测试、画自画像、自我分析报告等方法,让学生从各方面发现、认识自己的积极心理品质,加大实践教学比例,开发设计与教学内容配套的团体心理辅导项目,加强角色扮演、心理剧等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感受领悟心理学知识和应对技能,鼓励学生将自身技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3.以参与性为主的教学内容改革
教学内容要坚持从学生中来,通过心理测评等手段,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特点,满足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心理需求,针对不同心理问题进行个性化教学。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实行课程主讲教师联系二级学院的方法,实现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创设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以教学内容为话题,进行多层次的平等对话,共同去生成和创造“文本”,构建各自的心理意义。鼓励并组织学生根据自己身边事例编排校园心理剧,进行拍摄展演,通过学生积极参与、细心体验、深刻领悟来优化其心理素质,健全人格,促进心理成长。
4.以过程考核为主的课程评价方式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而言,过程考核比结果考核更为重要。特别是当课程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过程就是不断地体验和实践,能力不断地增长。建立多元激励的成绩评价体系,成绩评价体系以学生为主体,以技能为核心,采用阶段式考核方式,具体形式可以包括: 自我体验报告、心理测试报告、实践活动参与表现、团队合作情况等。在实践活动和团体合作中,教师特别需要发现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并在成绩中予以表现。
5.以隐形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隐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学生在学校情景下获得的全部经验。它是为了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以间接、内隐的方式,有组织、有计划地通过校园文化、校园生活、校风、人际关系等各种方式,使学生无意识的获得心理发展方面的经验。学校可以利用学校传统媒体,例如广播、校刊板报等宣传媒体,营造积极、健康、高雅的氛围,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促进其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同时要利用新媒体对学生的影响力,开通公众微信平台定期向学生推送心理健康知识,同时组织教师录制心理微课堂,用5-10分钟时间讲述生动有趣的心理学知识,使学生利用碎片时间潜隐默化的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提升积极心理品质。
总之,在新的教育学校形势下,我们要创新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积极的心理资源,不断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尹秋云:《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错位与开发》,《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年第12期。
[2]张利兵:《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科教文汇》2013年第1期,第193页。
[3]Seligman M E P, Csikszentmihalyi M. Positive psychology: An introduc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0):5-14.
作者单位:陕西中医药大学 公共卫生学院 陕西咸阳